【重磅觀察】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獻疑(四三):聖嚴大師先有主張,六祖大師跟著強調
已經學完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第二十課剩餘部分,今天繼續學習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第二十一課前半部分。
1、索文:
《六祖壇經》是禪宗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頓悟法門,大家聽了之後,極個別人對禪宗有興趣的,尤其是對空性法門有所了悟的人來講如沐春風,應該說是獲益匪淺。
實際上聽到這種空性法門——禪宗的法門,不管是什麼樣,不是很容易得到的,即使你聽到這種空性和禪宗的法門,實際上也是多生累劫當中積累資糧而成熟的果。
這個道理我們不僅僅是這次聽《六祖壇經》,大家聽《現觀》也好,聽《中觀》也好,聽其他的般若法門,都有如此的功德。
【評】
「壇經是禪宗中很重要的一個頓悟法門」,此說很費解。
堪布繼而一再把禪宗等同於空性法門。實際上,禪宗的見很豐富:有受中觀三論思想影響的牛頭宗,有受華嚴思想影響的法眼宗等,一提到「禪宗」基本指南宗頓悟一系,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注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見達摩大師《二入四行論》)
堪布如何得出禪宗等於空性法門的結論?且堪布所屬寧瑪派,九乘判教里中觀不過屬因三乘。在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基礎上進而分九乘:三經續因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前二者合稱小乘,後者又稱大乘,出自佛二轉、三轉法輪,包括般若和唯識教法,後來發展成中觀和瑜伽行)和六密續果乘——三外密、三內密(三外密:事密、行密、瑜伽密;三內密:瑪哈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堪布之說,既與本宗相違,更與禪宗主張相悖。不知究竟想說什麼?
2、索文:
今天我們繼續講《六祖壇經》,我是這樣想的,後面的部分基本上以字面上解釋吧,主要後面的懺悔品更是可能比較簡單得跟大家講一下好一點。
【評】
堪布怎麼會認為《懺悔品》比較簡單呢?難道比《行由品》還簡單嗎?大乘頓悟法門,懺悔講究的是「無相懺」,不簡單的。堪布這樣說,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前面太磨嘰,拖太久了。
【經文】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3、索文:
六祖大師對他的眾眷屬和眾人們說到,說是善知識們本來我的正教法門——真正的佛教,實際上他沒有什麼頓法和漸法,從他本身的意義上,無論是小乘法大乘法,實際上他所針對的,所宣說的也就是說真實法性的意義。比如說我們小乘當中也實際上講到滅諦,講到空性的時候,也會講一切萬法無有自性的道理。
【評】
「眾」,堪布怎可理解成「眾眷屬」?後面標為紅色的內容,對堪布此說提出兩點質疑:一、無論是小乘法大乘法,「說真實法性的意義」嗎?二、小乘講「一切萬法無有自性」嗎?這兩點,堪布有經論依據嗎?
4、索文:
根基比較鈍的這些人,他所修的法逐漸逐漸的次第而修。這樣之後,就像我們中觀自續派先給他抉擇一個單空,然後再把所謂的空性也不存在,逐漸逐漸的抉擇下來一樣的。悟人頓契,有智慧的人,利根者他就頓時契入自心。
因此這個頓悟法門或者是漸悟法門實際上也是一種假立的,殊途同歸,最後也是趨入一個真正的像大海那樣的智慧當中,沒有差別。
【評】
堪布說「空也不存在」,有誤。通常的表述是:「並空亦空」、「空空」。然而,空的正確解釋從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執著」。堪布把「空」說成不存在,是斷滅見,同世俗、外道誤解佛教「空」義的邪見如出一轍,比如不懂佛法的世俗人常會問:你們講四大皆空,都空了啊,為什麼非要吃素?
頓悟、漸悟法門是假立的,假立不等於不存在。沒有殊「途」,如何同「歸」?途,方法、途徑,道諦範疇所攝,滅諦之了因,有作用,不可輕忽。
【經文】「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5、索文:
以前台灣的一個大師聖嚴法師,他說是禪宗的主要思想就是無念、無相、無住這三種。六祖大師也是在這裡著重的強調這三者。
其實這三者應該是按照我們中觀的思想來分析的時候,我們經常叫做是『三解脫法門』,三字解脫法門,也就是說因無相,體空性,還有果無願,這個道理基本上是相同的。
【評】
此說容易讓人誤解,彷彿聖嚴大師比六祖還早。實際上,聖嚴法師是禪宗學人,六祖是禪宗共尊的祖師,堪布說聖嚴法師為以前的大師,並說他主張三無,然後再說六祖也提倡,跟堪布說不學密宗無以解《壇經》的神邏輯一樣,顛倒了時間序列。
其次、堪布佛學常識缺乏。三解脫門不屬中觀,也不是「三字解脫門」。再次、「無念、無相、無住」這裡面怎麼理解,也不會等於三解脫門,問堪布,「無願」等於無念?無相?無住?
【經文】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6、索文:
實際上無相就是於相而離相。他這裡的相,我們中觀當中經常用的是什麼執著相吧,比如說我們心裏面這個是紅色的,這叫做是紅色的相。相當於也是能取的相和所取的相,所取的相是靠於外境方面的這種形象,能取的相靠於自心方面的相,這叫做所謂的相。
所以禪宗一般是到最後的時候,所有的相會滅掉的,但是這種『滅』並不是說我現在白色的相把他滅掉,然後另外的有一種建立,不是這樣的,他正在我心面前顯現的相,實際上『離相』。
【評】
堪布跳躍性思維。相,先解釋為執著相,然後跳為能取相和所取相,然後解釋什麼叫能取所取。而「離」這個修行的關鍵詞始終沒解釋。「離」就是不執著。無念、無住都是不執著。
7、索文:
所以在密法當中也是說:我們現在分別念,他的本體是光明的,和本體是空性的,不需要把現在的分別念捨棄,另一個地方建立。就像我們現在在大城市裡面修房子一樣,把原有的這些全部拆掉,政府部門來劃一個圓圈,寫一個『拆』,把他拆掉,拆掉完了以後,再開始用什麼推土機,用這些機器來開始一步一步的建立,不是這樣的。我們原有的這種分別念把他拆掉,然後再重新一個無相的分別念,不是這樣的。他這裡就是當下的本體認識,這叫做是於『相而離相』。
【評】
當六祖說頓悟時,堪布常常擔憂六祖的說法會引人入歧途,然後好心說,六祖不會有次第。總結,六祖說頓,堪布以次第質疑;六祖教觀心,堪布以分別念本體空性、光明,不需要捨棄來解說。真無語!
8、索文:
無念也是這樣的,念主要是念頭方面,其實他的反體不同,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這是什麼意思?於念而無念,我們正在起心動念,正在生貪心、嗔心的這個念頭他的本體實際上是智慧,實際上就是無念,應該是當下看。
以前阿底峽尊者不是說過吧,他的上師的一個竅訣,你一天如果產生了一百個分別念,那說明你生起了一百個法身智慧。這說明我們分別念越重,說明認識覺悟是越多。很多道友說:我分別念太多了,怎麼辦呢。其實這個時候,給他應該說是於念而無念,這樣,就是你正在起分別念,實際上認識他的話,無念。
【評】
六祖教人觀心,堪布拿當體不二來攪和。質疑堪布:一、念主要是念頭、正在起心動念、生貪心、嗔心的這個念頭的本體實際上是智慧,實際上就是無念。二、分別念越重,說明認識覺悟是越多。三、你正在起分別念,實際上認識他的話無念。
「所謂無相,就是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所謂無念,就是雖念而不執著於念;」(見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9、索文:
剛才前面可能相似分為,是不是無相從身體或者是身方面的;然後念是心方面的;無住他這裡解釋主要可能一個是世間當中的一切是非美醜這些的法,還有我們語音的各種各樣的這些聲音,實際上都是空性的,沒有任何的實質,或是沒有任何的危害。
【評】
堪布講經靠臨場發揮。
「所謂無住,就是我人的本來自性。對於世間的善、惡、好、丑,乃至冤家至親,有言語的冒犯、諷刺,或欺凌紛爭的時候,都一概視為虛空幻相,不會想到報復仇害。」(見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經文】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
10、索文:
如果你以前的這種意念,現在的這種當下的思維和分別念,將來的各種各樣的妄想,這些不斷的增上,不斷的去生起,這叫做是束縛,這叫做是系縛。所以在修行當中,他這裡如果一種平庸的心,沒有認識他的本體的所有的分別念,我們可以安立為他是一種束縛。
【評】
堪布把「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解為「如果你以前的這種意念,現在這種當下的思維和分別念,將來各種各樣的妄想,這些不斷增上、生起,這叫束縛,這叫系縛。」
「所謂無住,就是我人的本來自性。對於世間的善、惡、好、丑,乃至冤家至親,有言語的冒犯、諷刺,或欺凌紛爭的時候,都一概視為虛空幻相,不會想到報復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尋思過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能斷絕,就叫作系縛。」(見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經文】「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11、索文:
如果我們在任何的一切法當中,念念都是沒有去執著他,這就是無縛,這就是六祖在這裡面講的無住的本體。
但實際上智慧下劣、心胸狹窄或者我們智慧低劣的這些人,當你聽到之後,又害怕、又懷疑、又無法接受,甚至容易犯心臟病。如果醫生沒有準備好心電圖,心跳得很厲害的,一定要…所以如果聽《般若經》也好,聽大乘法門的時候,實在是無法接受的有些人要準備這些葯,因為這裡念念不住就是無縛。
【評】
堪布真誇張。隨便說,隨便錯。醫生怎麼準備好心電圖?心電圖是醫生準備出來的嗎?
「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著,這樣就沒有系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見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經文】「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
12、索文:
在禪宗也好,我們密宗最後的話,所有的這種破相,其實破相從根本上大家一定要知道,因為我們眾生所認識的這種執著,實際上是不符合實際道理的。如果我們執著的是符合實際道理的話,禪宗不應該說是遠離一切相,看破一切,不應該的。但是我們已經迷惑了,禪宗的究竟思想實際上是合理的,所以要離於一切相。
能離於一切相,實際上就是一切清凈,我們說遠離一切分別相,他叫做是相,這種相本體都是清凈的,這個是可能稍微有一點對心的本體有所認識的人,
【評】
堪布此說不對。破相,不是相有問題,而是取相就有問題。所以,破相是破取相,就是破想,破執著。堪布完全把禪宗、佛教觀心的核心忘了,望文生義,誤以為是「相」出了問題。
13、索文:
我們前面說是做比如說供齋、受戒,這些都是無有功德,當時達摩祖師跟梁武帝對話的時候也講,聽到這個時候,有些淺慧者想:哦,那我們現在世俗當中的所有的這些功德,可能是沒有了,不需要做這些,這些都是我們誤入的歧途。
【評】
堪布虛構一個可怕的前提:眾生會誤解供齋等無功德,然後誤入歧途。白紙黑字一看便懂。事實上千多年下來,人們通過讀達摩祖師這個公案,明白了修行的要領在於心,獲益良多。
【經文】「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14、索文:
從反過來說,對自己的念頭上,如果恆常遠離了一切對境,心不隨境轉,這樣的話,不會在外境上產生各種執著的心。
【評】
堪布顛倒修行次第。正確次第:先從善知識聞法,再如理作意,再觀照心性,達到不執著。堪布剛好相反:先念頭上遠離了一切對境,再心不隨境轉,再不會對外境生執著。
15、索文:
他的要求相當於是我們大圓滿密法當中所講的一樣,每一個念頭的當下,要認識他的本性。如果認識他的本性,不會起一個自相的煩惱、自相的執著,沒有起自相的執著,那麼他不會對我們的輪迴造作成為真正的因。
就像噶舉派的帝洛巴大師也是說:現象不會遮障我們的,但是執著呢,去執著的。(帝洛巴云:「顯現非為束縛,若耽執則束縛,故當斷除耽執。」)
所以我們看今天這個柱子很好,他會起輪迴的因的作用,如果我們在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麵前所顯現的,沒有去執著它的話,當時的現象對你不會有染污的,所以他這裡也是講的。
【評】
堪布的理解力有待提高。表現在:
一、將帝洛巴:「顯現非為束縛,若耽執則束縛,故當斷除耽執。」錯解為「現象不會遮障我們的,但是執著呢,去執著的」
二、堪布說「看今天這個柱子很好」是「輪迴的因」。佛陀教導說,輪迴的因到底是什麼?是「無明和貪愛」。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禪林APP下載
蘋果/安卓
蘋果版 | 安卓版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論文選
※與大師同在
※高僧傳┃天台祖師.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北京風水大師秦陽明告誡家庭旺運從搬新家開始
※翟鴻燊國學大師講座全集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