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原型及其臨床應用初探》(論文集完整版)

過程原型及其臨床應用初探

前言:特別感謝,周爍方老師,寫了這麼好的文章,並允許我把它發在自己的公眾號里。

特別感謝,楊保衛老師,花了將近五個小時的時間做了這篇文章的錄入工作,感恩這份發心和慈悲。

普通意象及原型

起飛

在意象對話心理治療及自我的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由淺入深地碰到紛繁複雜的意象。通常來說,開始時發生的的意象較為表淺,受意識干擾多,反映的無意識深度較淺。隨著成長的時間更長,深度加深,,我們所碰到的意象本身也越來越深入,意識的干擾逐漸少,意象也能夠反映出無意識更深層的內容。最初的意象主要是個人層面的情結、創傷、人格等方面表達,隨後更有深度的意象開始浮現,漸漸開始觸及到家族層面。集體層面。而其中能量最大,對人影響最深的,是集體無意識的各種原型所形成的原始意象。為了語言和理解的方便,本文之後不再對無形的原型和有形的原始意象做區分,統一稱之為「原型」。

與個人層面的意象相比,原型具有大得多的心理能量,但這並非意象對話學派將二者加以區分的必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個人層面的意象可以通過「看」、面對、接納等形式得到自然的轉化,而集體層面的原型是無法通過個人的努力而產生轉化的。由此產生了自我成長或臨床諮詢中,遇到個人意象和遇到原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態度來與之互動。

舉個例子:一個人因失戀面悲傷,意象中看到空無一人的茅草屋,他可以持地看這個意象,接納它、與它互動,直至它發生轉化,轉為得更為中性或積極。這樣的變化能夠發生,因為這個「失戀的悲傷」是個人層面的情結,其背後是人人內心聚積的心理能量,通過「看」其中的能量得到釋放,這種悲傷就能夠得到化解。

再舉一例:一個人恐懼死亡,意象中看到死神原型。那麼這時候他不應該持續的去「看」這個意象,「接納」與「面對」也不會帶來意象的轉化,而是應當覺察到其存在,然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為什麼?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是所有人類共通的,一直存在於人的心靈底層的,個人的行為包括「看」、面對、接納均無法改變這個集體層面的事實——人是要死的,而死亡是可怕的。集體層面的內容無法被個人行為所改變。反過來,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態度,把原型當作個人層面的意象來看待,個人有可能會受到巨大的消極影響而不自知——畢竟原型的能量太大了。

因此,當一個人用意象對話進行成長到一定深度,就需要逐淅掌握辨別普通意象與原型的能力,並且在態度、方法上加以區別對待,以利於自身進一步的成長。這也是為何在意象對話中級班之後,或直至高級班,才會給學員開設課程,講授死神、魔鬼等原型的相關的內容。

在我個人的成長體驗與諮詢實踐中,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除了這些「以人物形象」出現的原型之外(比如死神、魔鬼、智慧老人、母親、英雄等),還有另外一類原型——它們也位於集體層面,能量很大,但並不是體現為具體的人物甚至某個具體的意象,而是體現為一系列意象所演繹出的故事整體,或是一種心理世界的變遷過程。換言之,這種原型需要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下才能夠看到,不是去看單個意象,而是把一系列意象中發生的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或者說作為一個「大意象」來看待,才能夠觀察到、識別出這一現象。

降落

提出「過程原型」的臨床意義

新概念並不代表新的發現。不論是把這種現象叫做過程原型或「大意象」,它們都是早已存在,並且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重複過無數次後的內容。朱建軍先生提出過有一類「情境的原型」,在榮格學派中也早就有「原型主題」的概念,都和我所說的這個原型概念很接近。

然而,一個過去就存在的事物或現象得到新的命名,這並非毫無意義。新命名意味著與時俱進的新視角,新概念代表著人們能夠以全新的態度來對待一個過去的現象。「概念」可以說是意義豐富的原初現象、原始體驗與人類思維、意識之間的聯結。而一個新概念,也代表著我們的意識和思維,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與舊的事物建立聯繫。如同化學反應一般。基本原子沒有發生變化,但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式——化學鍵產生了變化,於是新的物質從中誕生。

如果把這一類意象活動稱為「過程原型」,那麼主要被強調的是「原型」,既然是原型,就是集體層面的,能量很大,不因個人意志而轉移,無法通過一般意義上的「看」,「面對」或「接納」使其轉化或消解。故而,在臨床工作或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一些常出現的「過程原型」更熟悉並且有把它們識別出來的能力,並根據不同原型的特點,找到一種新的態度來與它相處。反之,如果意象中的過程原型未被識別,被當作一般的意象來看或處理,就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這一點我將在下文中詳細敘述。

如果把這一類意象活動稱為「大意象」,那麼主要強調了「大」,這裡說的大關非體積大或單純的能量大,而是指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來對意象進行識別,不止看到一個意象,也看到與它發生關係的其他意象,不止看到意象的現在,也看到意象的過去,和即將走向的未來,然後把這個整體當休憩一個意象來看,就會看到「大意象」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在臨床工作或自我成長過程中,這一概念使得我們擴展視野,不僅僅著眼於單個意象(比如某人、某物、某場景)本身,而是從更大範疇對整個意象活動加以理解與把握,以此提升意象對話心理師的實踐能力。

「過程原型」與「大意象」,指代的是一個東西,但卻強調了不同的側面,而兩個辭彙帶給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我也不確定哪個稱呼更合適,下文中暫且混合著使用。

實際案例

當過程原型在意象或夢中顯現,通常會帶有很大的能量,使得個人的人格與心理整體產生較大的轉變。面臨這種轉變時,人們大致會持有兩種態度,第一是順應過程,接受轉變。第二是抗拒過程、努力保持原狀。這兩種不同的態度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過程原形是一類原型的統稱,下文將涉及到三個不同的過程原型,並舉了一些實例,其中有的來自諮詢實踐,有的源於自我成長體驗。

(一) 過程原型之「入世原型」——我來自另一個世界

案例1——1順應的情況

某A的諮詢中的意象:

我在海上飄著,乘著皮划艇,特別驚慌,不知道周圍是哪裡。再看看周圍,又感覺像個神話世界,有山、有仙鶴、有小溪。心裡特難受,不知道這是哪裡,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去哪,茫然。來到陸地上,遇到一個白鬍子老頭,老頭和我打招呼,說「你好,怎麼來到這裡了。」我問老頭:「我是誰」,老頭帶我來到山上的一個亭子里,說「你是天上的仙童,因為犯了錯被罰下界。你接下來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開始我不信,不能接受,覺得他說的這些和我沒關係。我又問他,我該去哪裡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老頭說,「你會遇到有緣人收留的,你有慧要,自己悟去吧。」我的心漸漸安定下來,然後我感覺到自己有了一個名字,叫XXX。最終我的心徹底安定下來……

案例1——2抗拒的情況

某B諮詢中的意象:

在雲上面,有群小孩子,白衣服,帶著花環,排著隊,準備穿過一個門,這個門有向下的台階。難過的是其中一個小男孩,噘著嘴。他不想走。感覺到有牽掛……(處理了相關的牽掛)小男孩還有點不舍,但是能夠放下了。他回到了隊列中,準備穿過那個門

……

過了一段時間,某乙另一次諮詢中的意象:

有一個秘密倉庫,裡面裝載著我的飛船。我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因為飛船壞了才墜落到這裡。這個世界裡都是男性,他們是壞人,做著一些不道德的事,我看了很生氣,但不會和他們發生任何衝突。我假裝是他們中的一個普通平民,私下裡不斷四處奔走,收集零件。如果我收集到足夠的零件,就能夠修好飛船,離開這裡。可是每到關鍵時刻就會出岔子,被干擾,總也無法修好飛船,離開這個地方。緊張、焦慮。

入世原型顯現為在意象里或夢中,故事的主人公總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世界」,可能是仙界、天堂、其他星球、更高維度的世界等。開始時,主人公把自己認同為「那個世界」的原住民。與「那個世界」相比,「這個世界」總是低級的、劣等的、骯髒的、秩序混亂的,不如意的。主人公由於各種原因(通常是某種迫不得已的原因)從自己本來的世界來到「這個世界」,再也回不去了,並且作為「這個世界」的居民開始生活。抗拒這一過程的人,主人公或者直接停留在「那個世界」拒不肯離開,或者雖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但卻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不能融入,也不承認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一員,而是不斷地想辦法離開,試圖回到以前那個世界。

從心理發展角度來講,入世原型的出現,意味著一個人或多或少已經意識到,自己正活在一個原始的、全能自戀的(有時候是全能受損的)、理想的(有時候是不理想的)世界裡。而自己即將或正在走出那個世界,來到一個更加現實的、有他人存在的世界。原始自戀的打破,會使人更少以投射的方式來和他人建立聯繫,而是能夠意識到、感知到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有自己獨立的意志,有他們各自獨特的人格、世界觀、傾向性等等。然而原始自戀的打破也可能會帶來強烈的不適感,從一個早已習慣的世界來到這個新的世界抗拒、否認、試圖回去等反應與態度也情有可原。

作為心理發展的自然趨勢,入世原型或早或晚必將顯現,而個人的態度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原型對個人心理及生活的影響方式。如果一個人選擇了順應與接受,那麼他的心靈將面臨一場蛻變,生活也有可能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如同睜開新的眼睛,看到了新的世界,從一場自己和自己玩兒的幻覺中醒來,開始更加真實的生活。反之,一個人如果選擇了抗拒,否認、試圖回去,他將會遭受更大的痛苦,並且心理發展的過程也會卡住。因為「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一旦被感知到,就無法再一次被徹底忽略或遺忘,他必須千方百計地忽略事實、逃避當下,想盡辦法自欺欺人,才有可能稍微掩蓋住「這個世界」的存在,找回一些活在「那個世界」的感覺。而且這一原型的能量是巨大的,為了使自己的世界不改變,一個人也必須要花費同樣大的力氣與那原型之力相互抵消,才能夠使自己盡量留在原地,而原型的力量是持續的、無盡的,於是此人也必須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精力和能量都用於抵抗,才能夠起到些微的螳臂擋車之效。這樣的人,其生活不論看起來多麼如意、多麼精彩、或者多麼富有變化,在心理層面他卻未曾前進一步,並且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原型力量對抗的壓力),痛苦的生活。

在自我成長或心理諮詢過程中,如識別出入世原型的顯現,則應當理解其整體的、深層的含義,意識到這一重大的蛻變過程正在進行。進而減少抗拒,接受其巨大的能量對自己的心理世界重新塑形。如果這一原型已經顯現卻無法識別,忽略這一「大意象」的存在,而從中抓住某個具體的細節的感覺、意象、子人格來進行體驗,則如同在洪流中給人治病或包紮傷口,效果不佳。如果個人已經無意識採取了「抗拒」的態度而不能自知,那麼在這一問題被意識到並得以解決之前,關注各種負面情緒、關係問題、現實困擾,都只是緣木求魚,會產生一中「看起來做了很多成長和體驗,但卻毫無效果」的現象。

(二) 過程原型之「逝去原型」——必要的死亡與分離

案例2——1順應的情況

某C諮詢中的意象

在靈堂,媽媽的遺體躺在棺材裡。大家在爭吵、打架、互相責備。我好害怕媽媽聽見,她最擔心我們打架。……他們說媽媽的假牙沒有戴好,有點向外凸……再看,媽媽像骷髏一樣張大了嘴,憤怒地喊叫,喊叫聲又很悲傷,讓所有人都閉嘴,不要再吵了……大家跪在媽媽的棺材旁痛哭,都在承認錯誤……再看媽媽的棺材,裡面有很多荷花,整個棺材和那些荷花都飄了起來,向天空飛去。我媽媽可能是上天堂了吧。最後變成空中的一個黑點。看不到了。再回來看屋子裡的人。棺材底下原來有一些向日葵一樣的花,鋪滿了原來的位置。然後大家就開始收拾東西,把花圈、東西都收拾收拾,把靈堂收拾收拾。靈堂收拾乾淨了。現在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我說再看看。過了一小會兒。花圈都被燒掉了,大家都看著花圈在被燒。燒完了,然後好像是我媽媽的骨灰盒,我們都一起把媽媽埋到墓地里,埋完了,磕頭告別。心裡不難受了。

案例2——2抗拒的情況

某D的夢

我爸爸躺在床上,我知道他快要死了,我恨他,憑什麼他就這樣死了?我抓著他的脖子和領口,把他拎起來,沖他大喊。他好像活了過來。我把他翻過來,又用針去扎他的脊背,他疼得大叫起來……

案例2——3逃避的情況

某E的意象

我很恐懼,感覺自己快要死了。原因是我偷吃了禁果,就是一個紅蘋果,那是大人才能吃果子。我被判了死刑,判我死刑的是天上的神,看不見。我害怕、恐懼、顫抖,我來到了一個檯子上,行刑期的是一位男性,他把繩子套在我的脖子上。吊起來了。我覺得我要死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又放下來了,繩子變成了別的東西……我有一種獨立的感覺,說要靠自己才行。我要自己種蘋果樹,有很多紅蘋果。

「逝去原型」體現為意象或夢中的某個人要死了,死亡的有可能是自己,也有可能是別人。會有時候體現為某個人的離去,離去的通常是重要的他人。這一過程通常伴隨著強烈的喪失感與悲傷。如果能夠接受這一過程,則意象或夢中的人真的會死去,悲傷、喪失感、不舍最終會通過哀悼轉化為平靜。如果無法接受這一過程,則有可能很不甘心,儘力用各種方式來避免死亡或者使死者活過來。

逝去原型的顯現,意味著個人的人格狀態即將發生「新陳代謝」,舊的部分死去或者離去,新的部分誕生,或者因為這前那個部分的死去而得不同。比如案2——2中父親的死,意味著夢者將再也無法把負面情緒轉嫁給心中的父親,而必須開始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案例2——3中自己的死,意味著自己再也不能作為「不能吃大人的果子」的孩子而活著了。這個部分死了,才能夠開始另一種全新的生活。對這一過程抗拒,或者逃避,有時候反而會帶來某種快感、或者成就感,以為自己 「成功了,然而這種成功卻是整體人格的不幸。一個應當死去的部分,想盡辦法活下來,意味著人格的固化,發展與變化的停滯,也意味著新的部分無法出現。在人生中的許多階段,唯有經歷必要的喪失,才能夠給原本滿滿當當的心靈騰出一個「空間」,新的部分才有機會從這個「空」中誕生出來。小說《小王子》的結局,這個不能接受成人世界的,痛苦無助的孩子終於被蛇咬死,倒在沙地上,這是一個積極的象徵,一種必要的死亡。

逝去原型涉及到死亡,可能會讓人聯繫到死神原型。但它們的確是截然不同的。死神原型通常不會以外顯的死亡來體現自己,而是更多體現為寂靜、無生命力、不再抱有希望。而這裡提到了過程原型,其體現形式為外顯的死亡或者離去,過程中情感豐富,有悲傷、不舍、有哀悼,有轉化,進行到最後的結果通常是一種釋然的平靜,而新的能量接下來又會從這種釋然的平靜中誕生出來。死神背後的能量走向是趨於絕對的寂靜,而逝去原型其後的能量走向是舊的能量消解,新的生命力從中誕生。

在諮詢實踐與成長體驗中,逝去原型與死神原型的辨析尤為重要。如果把逝去原型誤認為死神原型,那麼個人將會採取錯誤的態度來對待這一重要的心靈「新陳代謝」過程,死亡與新生有可能會被迴避,被延緩,甚至人格的發展會因此停滯。當然,反之我們也要小心死神原型把自己偽裝成「必要的死亡」來使人心甘情願地受其支配。

當逝去原型在我們的心靈中顯現,「必要的死亡與分離」將會發生,以釋然的態度去面對,放下執著,有些部分終將死去,有些人終將離開,可是我們的生命還在繼續。新的生命階段在向我們招手。

(三)過程原型之「追逃原型」——追你是有原因的

案例3——1被迫順應的情況

我大約8歲左右做被外星人追趕的夢,一直到20多歲。這是這一系列夢的最後一個:又是無情的外星人在追我,他們長著人的外表,像人一樣說話行動,可是毫無人類的情感。這一次他們變成了我關係最要好的發小,來追趕我。我知道他們要把我抓走,讓我也變成外星人。我飛快地蹬著腳下的自行車,可他們真的不是人,跑的比我騎車還快。在一個公交車的起點站,我被抓住了。完了……我心中萬念俱灰,從此之後,我就再也不是人類了。兩個看起來是我發小模樣的外星人一左一右押送著我,不知道要去哪裡,我機械地跟著他們。回想起做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這些都要消失了,我悲傷的哭了出來,和兩旁的發小說,你們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沒想到,他們竟然也被我感動了,他們兩個也開始哭了起來。我們一起哭著,我心中還有個念頭:原來外星人也不是完全沒有感情的。

案例3——2抗拒的情況

某F的夢:

我在一個地下通道里,像是會輕功一樣,腳不沾地飄著走。後而有人追我,是四個黑社會的,他們都是黑社會最底層的小嘍嘍,其中有一個是個小隊長。開始時他們追不上我,我的輕功飄的很快。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繞到了我的前面,試圖抓住我。我和他們打了起來,我手裡多了一桿長槍,一槍一個就把三個小嘍嘍挑飛了,可能都死了。那個小隊長有些厲害,我開始和他對峙……

案例3——3逃避後面對的情況

某G的夢:

我走在鄉村的土路上,出現了一隻土狗,我很怕狗,於是跑了起來,那隻狗開始追我,我很恐懼,加快腳步逃跑,它快追上我了!我從夢中醒過來了。

某G從夢引入的意象對話過程:

……我看著它,從它的眼中看到了悲傷。原來這是一隻挺可憐的狗。它沒有什麼高貴的血統,土裡土氣,不被人喜歡。它的內心很孤獨,很渴望和人親近,有人愛它。它看到了我,就想來靠近我。而之前我卻害怕它,跑開了……

「追逃原型」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以至於不被當作原型看待,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心理能量也往往會被人忽略。「追你是有原因的」,追逃原型體現在夢中或意象里,是有各種各樣的人、動物、鬼怪等在後面追趕,而被追趕者莫名焦慮、恐懼,似乎一旦被追上就會發生巨大的不測。根據個人的態度,這一過程可能演變出躲藏、繼續逃跑、戰鬥、飛翔、卧底等劇情。然而唯一能夠終結這一過程的走向,是不再逃避,被對方追上,而之後發生的事往往出乎意料,原本假設中追趕者的敵意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某種重要的表達或連接,故事的走向變得更加富有感情。

心理層面上,追逃原型的顯現,通常意味著某些重要的人格部分被忽略了,被排斥了,它們的追趕,目的是為了使那個逃跑者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與此同時,追趕者會將其內在的某種「寶貴資源」以贈與、傳遞、感染等方式貢獻給逃跑者,而逃跑者也將發現自身面臨的困境,其根源便在於缺少這種「寶貴資源」,從而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原來自己一直所逃避的,就是自己最需要的。在案例3——1中,外星人代表了我人格中面具的部分,學會偽裝,學會按照自己的角色來說話行事。而那個夢中的我是一個真誠的少年,無法接受人有面具、會偽裝這回事。在案例3——2中,根據之後對此夢工作的結果,四個黑幫人員,具有懂規則、守紀律、服從命令、平凡等特點,而某F的夢我則自由散漫,即不腳踏實地(飄著走的輕功),也不承擔任何責任,不發展人際關係(在地下通道),以一種幼稚的方式享受著不受約束的自由感。在案例3——3中,狗是某G心中渴望親密感的部分,與某G表現出來的強大、獨立、不需要和其他人親近等特質截然對立。在這三個例子中,通過體驗發現,逃跑者的心理狀態是總是在某個角度上過於極端,而又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那個追趕者正是被其排斥的另一極端,也是其心靈中由於不被接納而分裂出去的部分。對於面臨追逃原型的人而言,順應總是能夠帶來更加成熟的人格,兩個對立面的整合,不再偏向於某個極端並自認為正確,而是開始承認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另一部分特質,能夠更加全面成熟地看待自己、世界和他人。而抗拒這一過程,帶來的結果將是無窮無盡的追與逃。那個追趕者永遠不可能消失、甩掉、打敗、殺掉、騙過都只是暫時的,因為追趕者的存在源於逃跑者的片面或極端,就如同人和自己的影子。如果一個人想要逃開自己的影子,他必將在惶恐躲藏中渡過餘生,或者被焦慮恐懼驅使直至瘋狂。在這一過程上卡住的人,現實往往一方面體現為具有某種超乎常人的特質(比如自由、真誠、堅強),而另一面則過著苦悶、焦慮、惶恐不安的心理生活,心靈難以得到片刻的安寧,須得不斷的跑,不斷地逃避,使得自己極端的特質更為極端,這樣的心理生活將一直維持到被自己的影子追上的那天為止。

在自我成長體驗與心理諮詢過程中,追逃原型的出現,意味著個人內心已經產生了某種二元對立的極端分化,其中一端被深深地認同為「我」,而另一端則被排除出自我的範疇。所以,「追你是有原因的」,被驅逐的人格部分當然可能會產生怨氣甚至憤恨,但更主要的是,他本就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他渴望著回歸。停止逃避,面對那個追趕者,分裂的人格才有機會得到整合。過於極端的態度被其另一端中和,中庸之道繼而顯現在我們面前。

過程原型與人物原型的關係

作為集體無意識層面的原型,過程原型與人物原型同樣具有巨大的能量。人物原型體現為具有特定傾向的人物形象,通過接觸、對話、感染等方式影響整體人格。而過程原型則體現為具有特定走向或結果的過程,使人身處其中,對其進行「歷練」,並從而對整體人格產生巨大的影響。

過程原型在顯現的過程中,有時會有人物原型的參與,這也許是因為巨大的心理變遷需要巨大的力量來推動,但人物原型的參與並非必然。比如案例1——1中出現了智慧老人,而追逃原型在其他案例中的顯現則牽扯到大母神原型、上帝原型等。案例2——3中出現了上帝原型,而逝去原型在其他案例中的顯現則可能會涉及到英雄原型、魔鬼原型等。

過程原型與自性化歷程的關係

榮格提出的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概念頗為複雜,大致來說,是指一個人的心靈會在「自性原型」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得更為豐富、完整、獨特,並且更加貼近「自性原型」本身的過程。如果對自性化歷程有較深的了解,就會發現自性化歷程與過程原型的緊密聯繫。

在自性化歷程中,過程原型無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個人面對和經受了某些過程原型的洗禮,其「自性化程度」也因此而加深。

但反過來說,過程原型的顯現並不意味著自性。過程原型與人物原型一樣,是集體無意識中特定的傾向性,條件具足時便會被激發,其本身的存在或顯現並無「更深遠的目的。」

小結

過程原型是集體無意識中所包含的,事情發生髮展及心理能量流動的先天傾向性,具體體現為不同範疇、不同形式的事情發展均包含類似的起因、經過、結果,即結構上高度類似的事情發展過程。

過程原型中蘊含著巨大的心理能量,對人的心理、人格發展能夠產生重大影響,但又帶有與個人意象截然不同的心理屬性。如果以適當的態度來應對其顯現,人的心理狀況、整體人格都會發生巨大而積極的蛻變;如果應對不當,則有可能會對一個人的人格、心理狀況乃至整個人生產生強烈的消極影響。因此,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進行深度工作的意象對話心理師,應當有能力識別了某些常見的過程原型,並嚴肅地加以特別對待。

入世原型、逝去原型、追逃原型,本文描述了這三個「過程原型」的特點、顯現方式、個人面對這三個原型時應當採取的態度,以及應對不當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然而過程原型還有很多,而作者本人的體驗與視角皆有很大的局限,故盼望本文能夠引起意象對話同仁的興趣,對「過程原型」這一現象加以重視和研究,共同交流探討,為意象對話學派的理論建構添磚加瓦,為意象對話的臨床實踐拓寬道路。


推薦閱讀:

《羅隱文集》唐 羅隱
醉月無殤的文集(10篇)
明 李士達《三駝圖》——駝人相見的故事 - Jessica的文集 - Jessica的藝術...
凈空法師文集 了凡四訓講記 (謙德之效)
普賢菩薩文集 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願王)

TAG:論文 | 原型 | 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