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堂:(《道醫·第二章》第二節:三皇五帝時期
道醫的形成大約在上古之時,也就是三皇五帝時代。傳說在很古老的時候,有一位聖人走到一個地方,看見一隻啄木鳥把乾枯樹木啄出火花來,這位聖人因之而感,鑽木取火,故號「燧人氏」。他創造了「火」,也拉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火種是人類文明的奠基石。因為只有人工取火的出現,人類才從低級文明形態,轉化為高級文明形態,它們之間的轉化就是以改變自然界中的物品而彰顯其價值,恰似古人以樹枝捕魚,而改變樹枝形態的就是很堅韌的石器,這就是低級文明形態,這是通過用自然界的物體而達到對生活進行改變的。燧人氏要通過「挺木方牙」來認識天地,識別萬物,給萬物定名,這就是更高的文明形態,所以,我們的文明,可以說是從燧人氏開始的。火是智能的來源,而文明則是源於人們對大自然的改造,這個改造,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所以文明來源於智能。而我們今天所學的一切,皆是來源於古代的文明。燧人氏的另一個貢獻在於測出天星地象,標出歷程,發明了河圖洛書,燧人氏創造的圖書如下:
古河圖
此圖表示:燧人氏以「挺木方牙」確定以北極星為中心命門,諸星為旋臂,以此來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也叫天道太極渦旋圖,其實想表示天體的運動是呈太極螺旋狀的。
但是這還不夠,還不能代表人所居住的這個生存空間的整體功能狀態,於是又作洛書,其圖如下:
古洛書
這個圖是三才之規,即我們生存在這個時空中的標識。四正為四象,四隅為四時。四象者:天、地、日、月。四時者:春、夏、秋、冬。中宮為數、為土、為大地。應天地星團旋臂。
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後世一切學術最根本之所在。
經曰:「天一生水,得中宮之五而為六,六者坎也,應天之月也。地二生火,得中宮之五而為七,火者,離也,應天地日也。一者數之始也,九者,數之終也。是故生於天而終於地,天為陽,其性舒發,故二四為天之宗,春夏之謂也。地為陰,其性封藏,故六八為地之宗,秋冬之謂也。中宮五為長夏,運轉於地天四時四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燧人氏創造此圖之高明,實乃我中華之祖源也。
燧人沒(音mò)滅之後,伏羲因之而為政,統萬民于海內,受河洛之啟發,故而創陰陽以宗天地,發明八卦以類萬物群情;神農載醫藥之興,傳本草之秘,使後人覺動植物之差,以為後人知物之取意也。
五帝之起,因戰而生,其中得失變化,難能盡舉其狀,然其傳承未絕,續續斷斷。天災地害,使民不可不畏天地。此人類之流源者也,凡吾國之民,皆以此為祖。下圖為八卦最原始的一個圖形:
先天八卦原始圖
圖中間的三角形代表昆崙山,上面的正圓形代表崑崙台或「祭天台」,在其上面的「Y」就是「挺木方牙」,是觀測天地萬象的工具。上為天,下為地,太陽從東方升起,自東向西,日落西下,月亮此時而出,自西向東,此天地日月,四象之所定,亦謂四正。日出於東,東方澤之所居,是故日之上為澤;天之下為風,是風者,居天地之間而浮游於其中;雷出於地;山根於地。此澤、山、風、雷,謂之四象,亦謂四偶。
這個發明,表示天地萬物始有定名,後世一切學皆本乎於此而來,此上古醫學之來源者也。因為戰亂天禍,此文脈時隱時顯,故其中變化,多傳於民間而隱於道家者也。至《黃帝內經》之問世,則其中凸顯,皆公開以教民。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圖與燧人氏創河洛是一脈相承的。這個圖的演變,是根據河圖氣靈原理,與洛書時空之位而確定的。伏羲氏把這一精華,推向一個高潮,因為他劃清了「巫」與「道」的分界線。但是伏羲卻並沒有把「道」的這一部分傳承出來,而是把「道」中最「易」的部分傳顯於世。至於伏羲為什麼這樣做,可以詳參道家與醫學的關係一節。
伏羲氏衰落之後,神農氏因之而旺天下。神農沒有師承伏羲氏,而是別有支派,是燧人氏別的一個分支。其以《連山》《易》為行政之標準,發明了葯,這是葯與道的結合,也是後來道家外丹派的始源。這樣大致可以理清道醫在上古時期的形式蛻變與成熟。道醫的根本是來源於巫文化的,所以在道醫的診治技法中,多多少少有一些巫技的內容。伏羲發揚而為道醫,形成了早期道醫體系,雖然把道醫文化給提了出來,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完善,後來神農氏的葯與道的結合,經過黃帝的整理,道醫才真正的興於世間。
黃帝繼神農而旺,令倉頡造文字,令令倫作音樂,令大堯作甲子,興農事,旺天下。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於歧伯而作《黃帝內經》。復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葯,而人得以盡天年,是為後世醫藥之始。
從燧人氏開始到黃帝,其間八千多年,才從最原始的巫,到伏羲氏的「道」與「易」,其(伏羲氏)隱「道」而不傳,獨傳「易」以顯世,最後又有神農本草的興起,醫的概念,才真正的被提出。可以說,醫是中國文化最高度的總結。其包含著「巫」「道」「易」三大文明結晶與神農嘗百草之苦。
以上是道醫形成的過程。在《黃帝內經》裡面記錄了「巫祝之法」,也就是「祝說病由,移精變氣」。祝說病由就是精神治法,秘訣是:「摶一精神」。只有「摶一精神」,才能逆著人體的生命時鐘而行,把人體的生命時鐘調到未發病之前,人的病就自然而然地好了。這是上古醫師們的治病方法,後來因為人們對物質的需要越來越多,慢慢的就隱退了這種技能,「祝由術」就落於民間,隱於道家了。後來發展為道門符篆(符咒)派。還有一種就是「移精變氣」之法。這種治法就是以天地磁場之氣,改換病人機體的磁氣。後世如「布氣、行氣」之類的,是屬於此類的變傳。但是這種修持的方法,並不是人人都會,只在少數人的手中傳承,所以為了使醫學得到傳承與發展,古人們就通過大批大批的內證與外證實驗,研究人體內的結構與天地間的結構,發現了一些可以重複並具有穩定性的東西,於是把這些記錄下來,傳給後世。而這些東西就是後世學術界一直搞不明白的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五運六氣、經絡竅脈,要完全的理解這些東西,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內證與外證的實驗,但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只有利用這種學術所表現出來的文字,通過複製、操作而行之有效地為人民服務。
以上是關於道醫學在上古時期的形成過程,從「巫→道→易→醫」這樣一個演變過程,但是其中細微的地方,我們無法詳細的說明,是因為古傳的文史資料很多都是推理而來的。但是我們對中國醫學有了歷史的、溯源性的把握,再讀後世醫家的書籍時,就知道書里在講什麼,不被先入為主的思想迷惑。辨證思維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請大家把自已的思維放高一些,這樣對我們學習中醫是有利無害的。
推薦閱讀:
※《三皇五帝》人文始祖——伏羲
※0003 三皇五帝總論
※傳說時期的三皇五帝
※以石峁遺址來確定夏朝、五帝(一)
※三皇五帝史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