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習俗
06-29
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蜡月」。臘月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里有著豐富的內容。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臘月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臘月初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民俗專家指出,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臘月二十三農曆臘月二十三,民間稱「小年」。如果說臘八是開場的鑼鼓,那麼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在這一天,春節開始進入倒計時,我國民間有「祭灶」和「掃年」的習俗。祭灶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在百姓心中有著重要意義,表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眾企盼祥和、平安的心情。據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在中國民間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謠,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一般而言,灶君神像是貼在鍋灶兩旁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上說,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式完成後,就要將灶君的神像拿下來燒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將灶君接回來過年,當天,還有各種「接灶」的儀式。送走灶王爺,人們該清掃、洗涮,乾乾淨淨迎新年了。因此,我國民間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還沿襲著「掃年」的習俗。平時人們對於屋內清掃是小心謹慎的,唯恐觸犯神靈,現在將居家的灶君送走了,人們難得一任意清掃的機會。所謂「掃年」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掃房間庭院,撣拂塵垢蛛網。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春節的氣氛。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寄名·習俗/風俗辭典|風俗,民俗,辭典
※嬰兒起名:男女寶寶取名習俗大不同
※史上最揪心的習俗,女人穿的都是開襠褲,宮廷中最常見
※石家莊治家習俗
※客家婚嫁歲時習俗
TAG: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