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辨病(中醫問診)
口味(中醫問診)
飲食口味,包括了解飲水多少,喜冷喜熱,食慾與食量,口中異常味覺等方面。
口渴多飲:口渴多飲多為津液已傷,多見於熱證、燥證,或汗、吐、下利太過。如渴喜冷飲,是里熱傷津。尿多身瘦為糖尿病。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慾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多食與偏食:多食易飢,多因胃火盛,胃熱則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為脾胃之氣將絕的徵象。偏食生米、泥土異物等是蟲積。
口味是指口中有無異常的味覺和氣味。口味異常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證的反映。
1、口淡
指口中無味,多為脾胃氣虛,或見於寒證。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癥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
2、口苦
指自覺口中有苦味。多見於肝膽火旺、膽氣上逆的病證。多見於急性炎症,以肝、膽炎症為主,這常與膽汗的代謝有關。口苦還可見於癌症。美國醫學家德維斯醫生還發現,癌症病人喪失對甜味食品的味覺,而對食物發苦的感覺與日俱增,這與病人舌部血液循環障礙和唾液內成分改變有關。
3、口甜
指自覺口中有甜味。若口中甜而粘膩不爽,舌苔黃膩者,多屬脾胃濕熱。若舌苔薄凈,口中涎沫亦稀薄者,多屬脾虛。
4、口酸
指自覺口中有酸味。多由肝胃藴熱、肝胃不和所致。若口中酸餿,則屬傷食。口中自覺有酸味,但並無酸水吐出。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噁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癥狀。治宜瀉肝和胃。
5、口澀
指口中有如食生柿子後口澀之感覺。每多與舌燥同時出現。為燥熱傷津或臟腑陽熱偏盛,氣火上逆所致。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鬱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乾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後,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症後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6、口咸
指自覺口中有鹹味。多與腎虛及寒水上泛有關。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癥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
7、口臭
指自覺口中有臭味。為胃熱症、胃陰虛症。胃熱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熱犯胃,或氣鬱化火所致,火邪循經上炎,則口臭。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
一般有三種情況:1、胃火上蒸: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併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瀉胃火。2、胃腸食積: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癥狀。治宜消食化積。3、平時不注意口腔衛生,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症。
8、口辣:口辣是鹹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9、口粘膩
指口中黏膩不爽,常伴有舌苔厚膩。多由濕濁停滯、痰飲食積所致。若口中粘膩而甜,多為脾胃濕熱。若口中粘膩而苦,多屬肝膽濕熱。
此外,還有口麻、口腔疼痛等證,雖不屬口味異常,但有臨床意義。亦歸納在口味一節。若口舌麻木而感覺減退者,應注意肝陽化風或是否因某些藥物過量所致。口腔疼痛者,多為脾胃火熱上炎或陰虛火旺證。
口苦、口酸、口甜、口鹹的主要病機:
口中味覺的異常稱為「口溢」,常常反映臟腑的病變。因為五味歸屬於五臟,當臟腑的精氣外泄時,可因臟氣的偏盛上溢入口而見口味異常,也可因為臟腑之虛,不能攝納精氣而外漏見口味的異常。
所謂口苦,指未進食苦味食物或藥物而自覺口中有苦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膽病者,善太息,口苦。」《素問·奇病論》更說:「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素問·痿論》亦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傷寒論》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韻伯註:「苦、干、眩者,皆相(膽)火上走空竅而為病也」。說明膽熱、肝熱是形成口苦的主要原因。在時行熱病中口苦主熱無可非議,且口苦不做主證,熱清則口苦自除。然在內傷雜病中,口苦亦有主寒者,如《聖濟總錄·膽門》曰:「治膽虛生寒,氣溢胸膈,頭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嘔宿水,天雄丸方。」《脈因證治》謂:「膽熱則苦,口苦亦有肝虛寒者。」虛汗症之口苦,其症口苦而淡,渴不思飲而飲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澀多涎,或口多清水,舌淡苔白而潤滑。口苦主寒的病機是中焦虛寒,濕痰濁邪壅滯,肝木乘脾,膽氣上溢而成,多見於消化機能紊亂等慢性膽胃病變之中。
所謂口酸,不因食酸物或吞酸噯腐,而口中常有酸味感覺,且惡酸。因肝味酸,故口酸常為肝氣之上溢,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說:「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火自甚,故為酸,如飲食熱,則易於酸也。」意即肝熱上蒸致酸味。再者土虛木乘亦可作酸,除見口酸外,常有納食不香,食少,脘脹,嘈雜泛酸等症。
所謂口甜,為口中作甘而不喜甜。因為甜為脾味,故口甜又稱脾癉。如《素問·奇病論》說:「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在名曰脾癉。」其病機則是「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意為脾之精氣上溢入口則口甜。如過食肥膩厚味,鬱積化熱,積濕於脾,熱蒸脾氣上溢,口甜之則生。少數亦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而口味作甘。還有脾為濕困,精氣失於運化,上泛口中亦作口甜。
所謂口咸,乃口中常有食鹽之鹹味。咸為腎味,腎液上溢則口中作咸。其產生機理常為腎陽虛而不攝,腎液上泛,或腎陰虛,虛火逼腎液上乘而成。
推薦閱讀:
※老中醫坐堂 外科病診治絕招85 甲狀腺癌
※中醫經方治疼痛——我看行〔塗華新醫案〕(疼痛病案實錄)
※中醫推拿書
※甘肅中醫小驗方:糖友試試三驗方
※中醫:吃蘿蔔養生有「5個禁區」,再任性也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