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朝聖第四天:一、菩薩頂

  朝聖第四天 藏曆水龍年五月十六日(2012年7月4日)

  每當憶念在聖地每一個時刻,上師的每一次開示,他的每一個笑容,每一個動作,他對法王如意寶的思念,作為大圓滿傳承上師,他的承擔,他的淚水和憂傷,他對弟子們的如大海一樣深厚寬廣的恩德,心裡總是充滿了難以言說的感動。上師是一切功德利樂之源,他慈悲的加持無所不在。

  在圓滿了五個台的朝禮之後,第四天,上師帶領弟子們朝禮台懷鎮的菩薩頂、羅睺寺、上善財洞和清涼屍林。菩薩頂是文殊菩薩顯現真容之地、法王如意寶1987年蒞臨時駐留時間最久之地。羅睺寺是文殊菩薩顯聖之地、與大恩上師希阿榮博堪布有殊勝因緣之地。上善財洞和清涼屍林則是大圓滿傳承祖師們曾經修行成就之地。

  

一、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台懷中心區北台腳下,以東台望海峰為青龍山,右以西台掛月峰為白虎山,背以北台葉斗峰為靠山,面對南台錦繡峰為屏藩,且坐於中台翠岩峰支脈的龍頭上。因該寺中高旁低,溪水環流,成為二龍戲珠之勢,峰巔海拔1797米。《廣清涼傳》卷中記載,靈鷲峰上,「祥雲屢興,聖容頻現,古謂之化文殊台」。這裡是文殊菩薩的住所,也是這位大菩薩經常顯聖的地方。

  相傳東漢永平年間,印度高僧摩騰、竺法蘭來到五台山,看到此地山形山貌與《法華經》中所描述的印度靈鷲山極為相似,因而奏請漢明帝在峰下修建大孚靈鷲寺(即顯通寺),這座山峰則因此得名。

  靈鷲峰上的寺院群落,是五台山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留存最完整的黃教寺廟。廟宇始建於北魏,當時稱大文殊院。後因文殊菩薩於此顯現真容,所以改名為真容院,又稱菩薩頂。

五台山菩薩頂

  清代尊崇黃教,康熙、乾隆數度朝台,皆曾於菩薩頂駐留,並親封大喇嘛,賜提督印,菩薩頂也便成為掌管黃教寺廟的首廟。

  真容院規模宏大,佔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餘間,均為清代按照皇家模式重建,採用了三彩琉璃瓦和青色細磨磚,為五台山諸寺之首。於台懷鎮上遠眺,見菩薩頂,殿宇雲集,布局嚴謹,雄偉壯觀,獨具特色。陽光下的飛檐斗拱,相托紅牆黃瓦,掩映綠樹如煙,融襯藍天白雲。金碧輝煌的樓閣彷佛懸浮在空中一般,它們既和遠景近景融為一體,又超然獨立,與大白塔相映襯守望,一派大菩薩的威儀磅礴氣象。

  二十五年前,法王如意寶蒞臨五台山時曾經駐錫於此,也是在這裡為四眾弟子傳講佛法。

  7月4日清晨,上師帶領隨行弟子們來到菩薩頂,於大雄寶殿前供燈。殿前庭院里生長著兩棵參天的老柏樹和幾座古樸厚重的石碑。在古樹下仰望藍天,但見遒勁挺拔的枝幹聳入雲霄。晨曦透過樹葉,稀稀疏疏地灑出一地斑駁,光影隨風而動。樹和碑的周圍皆用石頭壘砌了方形的花台。上師和隨行弟子們一邊念誦文殊心咒,一邊在這些一米多高的石台上點滿了盞盞酥油燈。

  供燈畢,上師於大雄寶殿的月台上端端盤坐,身後有一副楹聯,燙金的底色上書寫著墨黑的楷體:「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弟子們一時安靜下來,紛紛圍坐在大殿前的空地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上師身上。清晨的霧靄已然散盡,可還是有一種香煙繚繞、燈火熒熒的夢幻般感受。

  上師開示道:「五台山菩薩頂,意為文殊菩薩的住處。1987年,法王如意寶在五台山朝聖時,首先是在這裡住下。那次朝聖緣起都很殊勝,瑞相隨處可見。我們剛才進來時停車的地方,1987年時是一片草地。就是在這片草地上,法王給四眾弟子傳了《佛子行三十七頌》和《三主要道》。

  大殿的旁邊有一個小院,當年法王如意寶就住在這裡。小院的一側是法王的卧房和接見四眾弟子的地方,另外一側是廚房,阿里美珠空行母當時就在這裡為法王做飯燒水。在這個小院里,法王如意寶為來自五明佛學院的弟子們傳了龍欽巴尊者的《法界寶藏論》以及其他大圓滿的竅訣。

1987年法王如意寶在菩薩頂曾經住過的小院

  法王在五台山期間,一位寧瑪巴的大修行者和成就者,貝諾法王也從印度來到五台山朝聖。在法王如意寶住的小屋裡,他們一起坐在床上,留下了珍貴的合影,兩位大成就者法相莊嚴、氣度非凡。

法王如意寶與貝諾法王

  這次法王如意寶在五台山朝聖,前後共一百多天。此間法王如意寶以及他的弟子們在較大範圍連續傳講了寧瑪甚深法要和竅訣,這在五台山的歷史上是罕見的。相信法王如意寶必有密意,對將來大圓滿在漢地乃至全世界的弘揚,是為殊勝的緣起。

  法王在五台山時曾說:『如果我們能在菩薩頂塑一尊莊嚴的蓮花生大士像,同時在其他寺院也塑許多蓮花生大士像,以後無上密法就會在漢地得到廣弘,漢地的無量眾生將得到解脫。』 於是法王帶著一萬眷屬在五台山的五十多所寺院中,包括菩薩頂及其周圍的各個寺廟,塑造了寧瑪派教主鄔金第二佛蓮花生大士像以及其他很多佛像。所塑佛像應該有幾百尊。此外,還修建了文殊寶殿、宗喀巴大師殿等佛堂。法王如意寶自此開始正式廣泛攝受漢族弟子。他說,在所塑的佛像中放有很多佛舍利,高僧大德的加持品,例如華智仁波切、宗喀巴大師的衣服等。這些佛像極具加持力,大家一定要在這裡好好發願。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大成就者無著菩薩所作,這是佛法中的精華,加持力很大,裡面寫了很多關於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教法。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全包含在這裡,大家最好能背誦。無著菩薩說,聽聞《佛子行三十七頌》一百零八遍可以生起和增上菩提心。很多大德都修這個法,法王如意寶也是,他從多位上師那裡聽過近兩百次傳承。在喇榮五明佛學院法王一直給弟子們傳講,要求弟子們背誦並按此修行。我自己也聽過很多次。今天我先給你們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的傳承。」

1987年法王如意寶在菩薩頂

  弟子們念誦經文時,上師默默哭泣,數度哽咽,沉浸在對法王如意寶無盡的追憶與思念中。佛法的真諦在上師心裡,大圓滿的傳承一直都是以心傳心。作為法王的心子,上師和法王之間,清凈無染、沒有分別與執著的心心相印,一定可以超越時空,相信法王與上師從未分離。似水流年中,上師已經從一個年少的修行者成長為一代大圓滿傳承上師,如今弟子如織的上師經過歲月的滄桑,更加懂得了法王如意寶當年的不易。

  從《佛子行三十七頌》,我們可以一點點想像一個大乘佛子如何行之不易,而一個大圓滿的傳承上師擔當著弘揚大圓滿,教化末世眾生的責任,其不易更勝幾酬。

  在《回憶上師》一文中上師寫道:「法王如意寶是我一切慈悲、智慧的源泉。我慶幸自己從二十一歲到四十二歲,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時光是在法王身邊度過的。在法王的悉心教導下,我逐步走向成熟。此時此刻,我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少許的出離心、菩提心,一分一秒的善念善行全部來自於法王的加持。只要一想到他老人家,我的心裡便充滿了溫柔而憂傷的淚水。

  法王如意寶的寬廣深厚令每一個見到他的人都心生敬畏。他老人家總把手放在我頭上,長久地輕柔地撫摸,一邊跟我開玩笑。他知道我心裡有多麼誠惶誠恐,所以用這種親昵柔和的方式安慰鼓勵我。每次法王摸過我的頭,都能讓我高興上好幾天。那時別說這樣與上師親近了,就連夢見一次法王如意寶也會連續幾天高興不已。如今沒有人再摸著我的頭打趣我了,我也只能在夢裡見到法王如意寶。」

  在念誦傳承的過程中,上師的眼淚沒有斷過,不時用手護住前胸,用衣袖輕輕擦拭面龐。隨行弟子皆知上師心臟疾患尚未痊癒,此時此刻的擔憂無法言表,沒有一個不傷懷哭泣的。就這樣,上師給予了弟子們《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珍貴傳承。在上師傳法時拍攝的照片上,星星點點的暖色調燈光相互交織聚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金色的吉祥蓮台,片片花瓣都清晰動人,上師莊嚴而慈悲地端坐其上。

  末法年代,眾生所受的苦難有多大,傳承上師們所做的承擔就有多大。若非一代又一代的祖師們歷盡千辛不辭萬苦,行人之所不能行,及人之所不能及,積累一切功德,斷除一切障礙,證得無上菩提,我們今天就沒有機緣值遇大圓滿法。弟子們皆在靜默中雙手合十,在淚光里虔敬發願,祈願能生生世世和上師不分離,為了大圓滿的傳承和佛法的弘揚精進修持,圓滿如海一般的菩薩行願。

  在階前圍坐的人群漸漸增加了一些,外來信眾也在弟子們身後靜靜跪下來恭聽上師傳法,他們虔誠而專註地凝望著上師。

  傳承畢,上師帶著大家念誦文殊心咒,然後步態從容地繞過大雄寶殿來到後院。中間的文殊殿供奉著著名的文殊菩薩真容像,兩旁是祖師殿和金剛殿,分別供奉法王如意寶當年塑造的佛像。此院有一小門通往法王當年住過的小院。

  根據宋朝大華嚴寺壇長妙濟法師撰著的《廣清涼傳》卷中的《安生塑真容菩薩》一文,唐朝鼎盛時期,僧人法雲負責重建殿堂,重塑佛像。因不知佛像塑成什麼樣子,故虔誠地焚香祈禱。至誠所感,文殊菩薩終於顯現聖顏。塑工安生即按照顯現的樣子塑成一尊菩薩像,童子容顏,栩栩如生。

文殊菩薩真容像

  在塑像過程中,「心有所疑,每一回顧,未嘗不見文殊之在旁也。經七十二現,真儀方備。」從此大文殊院寺更名為真容院。在這裡,上師帶領弟子們供養哈達、頂禮並念誦了《文殊禮讚》《願海精髓》等經文。上師每到一處都會囑咐弟子們:「大家一定要好好發願,有信心的話,願望一定可以實現。」

  左側經堂為金剛殿,中間供奉文殊菩薩,兩側分別供奉布瑪莫扎祖師和格薩爾王。主尊文殊菩薩像的心間有一尊用麥彭仁波切的骨灰精製而成的小文殊像。上師認真地供養哈達,頂禮,並躬下身來,將額頭久久抵放在文殊菩薩前的供桌上,萬籟似乎皆於此間靜寂。金剛殿中的佛像皆是當年法王如意寶帶著五明佛學院的僧眾所做。

金剛殿供奉的文殊菩薩

  右側經堂為祖師殿,中間主尊的位置供奉蓮花生大士塑像,此像為法王帶領僧眾們塑造、裝藏並親自開光,具有真正的見解脫的加持力。蓮師心間還裝藏有一尊法王如意寶的前世,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取出的伏藏——「如我一般」大樂蓮師替身像。列繞朗巴大師取出這尊大樂蓮師像時,佛像開口說話:「我與蓮師無二無別。」華智仁波切和麥彭仁波切曾經加持過這尊大樂蓮師像。當時德格一位著名藏醫的夫人,把自己珍愛的項鏈供養給了這尊極為殊勝的蓮師像。

祖師殿供奉的蓮花生大士塑像

  蓮師左右是文殊菩薩和布瑪莫扎祖師,兩側的其他佛像是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晉美林巴尊者、麥彭仁波切、列繞朗巴上師和降魔金剛。這裡所供奉的大部分佛像是當年法王如意寶帶著新龍的僧眾們做的。在蓮師心咒唱誦中,上師為每一尊佛像供養哈達,並帶領隨行弟子們長時間地念誦《願海精髓》《普賢行願品》等經文與發願文。

  法王當年帶領僧眾所塑的諸尊佛像不僅極具加持力,而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僅僅只是看到他們,就會感覺內心裡很安靜。每一尊佛像都面容莊嚴,姿態優雅,栩栩如生,報身像的珠寶服飾與法器一應俱全,且色澤雅緻。很難想像僧眾們如何在山林里,紮起帳篷風餐露宿,用泥巴進行藝術創作,在短短三個月里塑成了幾百尊如此精緻莊嚴的佛像。

  當年,年輕的上師也參與菩薩頂的佛像塑造工作,他去擔水,並把泥巴混合均勻。說起這些,上師不禁慨嘆:「那麼短的時間內塑造那麼多佛像,這在歷史上都少有吧。難以想像當年僧眾們有如此高的佛教造像藝術的修養。除了他們清凈無染,慈悲利他的心地,是法王如意寶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是他老人家的大悲願力與神通力。」

  來到五台山,在上師加持與教導之下,方才知道法王於漢地眾生恩德之大,上師於我等愚笨弟子恩德之大。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朝聖第三天:一、南台錦繡
煙雨中的朝聖
朝聖第三天:二、中台翠岩
西藏朝聖行記之8-色須寺
朝聖第三天:三 西台掛月 1 蓮師灌頂

TAG:菩薩 | 朝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