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四 顯教諸宗概論
4
顯教諸宗概論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開始就讓我們學習「顯教心要」, 也就是說你要了解佛教大概有哪五種教乘。這五種教乘為什麼給大家這麼去講,是因為讓大家去理解,去了解,自己有些時候不太明白自己實際上現在學的是大乘教法,還是小乘教法,還是我們所說的包括一乘頓教、圓教。在這裡要有一個自己對見地的一個清晰。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修密的,現在問十個人可能有九個人都說我是修密的, 修密的人一般都覺得自己持誦了某一部陀羅尼或者是修持了某一個儀軌,這個就是修密,修密。其實並不是如此的,真正如果你要對密宗的有一個很深入的,去形成見、修、行、果的前提是,你要對顯宗心要非常通達。包括西藏的佛教,包括東密,還有我們漢地就不用說了,他都對顯宗的心要,顯宗的教法是非常重視的。我發現,現在其實修密的人,如果他是一個修的非常好的人,你問他,他以前肯定學過很多顯宗的教理,然後他才能去入得真正的密乘,這個密乘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修的(在以前啊)。在現在來說因為很多人都是普傳了,很多都去給大家公示出來了,但是這才是密法要真正隱沒的時候,因為什麼?是因為密不密了。這個才是密法漸漸在隱沒的時候。以前的密法是大家要知道要修行很長時間,要學習很多顯教的教法以後,才能夠真的入密乘之門,才告訴你這些陀羅尼怎麼去運用。其實它都是來濃縮顯教的教義,乃至於濃縮整個經典的教義在裡面。在密乘的修法之中,首先你要做到最基礎的如法相應。這個如法如的是什麼法?其實大部分的還都是我們所說的顯教的教理,你要先把這些弄通,要知道包括今天我們講的五種教乘,這五種教乘你要知道自己的見地到底是什麼。有些人雖然說是修密的,很有可能他持有小乘的見地,發不起這種大乘的菩提心,也只是覺得給自己有個自力的,然後能夠自行了斷的方法,僅此而已。 那你這不是小乘教?這根本就不是密乘,連大乘始教都入不了。所以我們在這裡把這五種教乘給大家講出來的話,其實就讓大家把見地要清晰起來。也就是說你不要口裡雖然念的是陀羅尼,但實際上你的見地還是小乘教,還是大乘始教的見地,是沒有辦法做到相應的 。 所以我們所說的入密乘之門的話, 你的顯教的基礎一定要好。一定要有顯教的基礎,否則的話你入進去很可能就把自己弄暈了。因為很多人在這裡都有一些見地就逐漸模糊起來了,也不清晰了,自己天天在念咒,但究竟念的是什麼,究竟自己要達成一個什麼樣的見修行果 ,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自己都很模糊了。 唐代的賢首清涼大師把如來的一代時教分判為五種教乘,今天我們就依據唐代的賢首清涼大師的五種判教來講。第一種就是小乘教,小乘教的經典依據是原始佛教的〈阿含〉有六百多部經典,〈婆沙〉有六百多卷論典。這些經論專門闡述一切法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的道理。就是給我們提示三界, 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不安穩的,讓我們去脫離開人我的執著的。這二執代表什麼?代表我執,我認為有一個能夠可以見聞覺知的實體,這個見聞覺知實體,我們如果說稍微把它往裡帶一下,就變成心性的概念,所以我們很多人都覺得心性的概念,其實正好是一個執著。就是我們覺得我們有一個能夠見聞覺知的實體,這個大家仔細一看,是不是有點像我們所說的心性的教法,其實心性是沒有這個實體可言的。但是如果你在這兒理解錯誤,你覺得,「對呀, 我是有一個見聞覺知,這叫心性,這叫佛性」什麼等等,其實在這裡就執在這上了;法執,執著一切法都有實體,這也特別容易偏執,就是因為我們都覺的這一切都由心性所化現,都是由佛性所化現,這又落在一個實體上。不知道這一切法是諸法無自性的,從這點的話,這個無自性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指向的那個自性,並不是。它這個自性是說沒有各自的性質,也就是說桌子, 當我認為它是桌子的時候,我就給它安加了一個性質叫桌子,它就被當成桌子使。但有一天我覺得它是個椅子, 我坐在上面,也可以。其實這是沒有一個具體的自性給它安加在上面,只是我們認為,這叫什麼?這叫妄執。 第二種大乘始教。大乘始教又有兩種。法相宗:法相宗依據〈深密〉 、〈佛地〉等數十種經典,〈瑜伽〉、〈唯識〉等數百卷論典,所談到的是一切法都緣出唯識,告訴我們生空(也就是眾生空無)、法空(事物空無)的真理,知道這些真理以後怎麼辦呢?以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直趣向大乘佛果,其中大多談到法相的道理。無相宗:無相宗所注重的是所有般若部等一千多卷的經典,所以它叫無相宗。〈中觀〉、〈百法明門論〉等數本論典。告訴我們一切法本空,只因眾生無始以來執著迷妄,認幻假事項為真實才受輪迴。也就是我們的認知錯誤。要想得證菩提聖果,便要修習六度萬行,其中大多所談的是無相空義。而法相宗和無相宗,所以立為大乘始教,意思是說這兩宗是大乘教的初門。 大乘教的初門只是告訴我們,還是從我執跟法執上面要讓它去除。怎麼去除?是通過六度萬行去除這個。但是去除以後,它還沒有講如來藏的概念,還沒有講我們所說的心性的概念 ,還沒有。它只是讓你知道一切法本空的,諸法無自性的。一切你認為執著迷妄都是因為我們的假設的,然後變成了認知錯誤。這就其實要讓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一個假相而已。像中觀就是來破除我們的人法二執的,其實它要破的非常乾淨,因此以前我講過在西藏的佛學院里,他要學七年的中觀,就是把這一切都破乾淨,然後才能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佛性跟我們所說心性,他才能給你點出來,否則的話,如果一開始給你點出來的時候,你很有可能就粘著在這個境界上面了。所以在佛學院的整個的<教法中>,或者我們所說的為什麼要先學顯宗的心要, 是因為你如果不學清楚了,在這兒不清晰的話, 你很有可能就認為這就可以了,反正破乾淨了,後面就沒有東西了。其實不是這樣,後面還有。
第三是一乘終教,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這裡已經把所有的理論已經說到極致了,所以叫大乘盡理之教。我們舉個例子, 就是把鞋到底能不能吃這個問題已經說盡了,鞋本來就是不能吃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本具的如來德相。你如果要真正穿鞋就走,就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 它所依據的經典就是如〈妙法蓮華經〉,〈涅槃經〉這四十多部經典, 〈寶性論〉、〈佛性論〉這十多部論典。 像〈寶性論〉就是為什麼在後面講,是因為前面這個大乘教初門,它講的是中觀,把一切都破乾淨了,後面再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寶性。
第四就是一乘頓教,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從達摩祖師所傳的「一切妄相本為空,真心本來清凈,沒有什麼煩惱。」第四是一乘頓教,這個頓就是指的我們禪宗,禪宗就是我們所說的頓門,只談見性成佛,其他不談,也不必依次修持,只要頓悟佛性,即心即佛,所以稱之為大乘頓教。其實大乘頓教為什麼要單立出來,是因為它在顯宗之中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一支。也是我們到這裡來說,已經可以穿鞋就走了,你不要再去思考是不是這個鞋能不能吃,這個鞋還分為幾步,然後去思考它到底是為什麼不能吃,為什麼是穿鞋就走。 是從這兒來說的。
第五是不思議乘圓教。不思議乘圓教所注重的是〈華嚴經〉這一大部的經典,華嚴十地一論全是談說毗盧佛法界、普賢菩薩行願法海,其中所有事理因果,一具一切,重重無盡,總含以上諸佛教化,沒有一樣不融合在其中,稱言真性自在無所障礙。〈華嚴經〉所記載的,不落於特殊偏獨之處均能十分圓滿,所以叫做圓教。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把心執著在某一個點上面,包括一切修法,它在這裡也都是叫偏獨之處。他應該講一切即是我們所說的毗盧遮那法界,一切都是普賢菩薩行願法海,所以它叫圓教,它沒有一處是不圓滿的。 以上分判的五教,越前面的是權宜之說,越後面所談是甚深真實的教法。所以越後面越難信,因此的話,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普賢菩薩行願,它其實就是我們的不可思議處。因此在凈土宗所說的你要真正能夠信阿彌陀佛的教法,這是最難信的,這為真實圓教。從前面來說,越從前面,越有所可依,不管是破,還是這麼去看待它,怎麼去理解它,怎麼去修行它,都有個次第,到這兒來說是不可思議了。如果我們只按圓教去修的話,遺失了前四教,對於所有眾生來說,對於根器非常複雜的眾生來說,就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圓融。所以這五教圓融在一起弘傳,才是我們佛教的一個特點。它適應一切根器的眾生。 今天為什麼講到這五種判教,是因為告訴我們大家其實我們現在修的准提法是屬於不思議乘圓教。不思議乘圓教又分為初悟毗盧法界及後修普賢行願海兩類來談。在下一次課我們會講初悟毗盧法界是如何,它先有一個什麼樣的見地,然後怎麼去修。好,謝謝大家,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升極樂國。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修心第十二則:眾生不惜因果助我累積成佛資糧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2)
※智慧法語:如來從初發心直到成佛都未間斷做這件事
※看懂達摩祖師和蓮花生大士的這兩篇開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三) [一點資訊]
※如此觀照念佛必定成佛----供養給熱衷念佛的同修
TAG: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