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畫家簡介 清代
06-29
王時敏清初,以王時敏為首,及王(輝),王鑒,王原祁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他們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 「婁東派」。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生於公元1592年,卒於1680年。少年時為董其昌、陳繼儒所深賞。祖父王錫爵為明朝萬曆年間相國,家本富於收藏,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崇禎初以蔭仕太常寺卿,故亦稱「王奉常」。王時敏少年時學畫,頗多方便。「每得一秘軸,閉閣沉思。」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後隱居不仕,工詩文、書、畫。擅長山水,富於收藏。精研宋元名跡,又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餘力,深究傳統畫法,表示「唯此為是」。並在《西廬畫跋》中讚賞王(輝)是:「筆墨神韻,一一尋真,且仿某家則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筆,使非題款,雖善鑒者不能辨」,即「摹古逼真便是佳」。「四王」這一派的山水畫家正是身體力行,步履古人,於臨仿逼肖上,下了實實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淋漓盡致。但在摹古之中,也總結了前人在筆墨方面的不少經驗心得,對於繪畫歷史遺產的整理與研究,也是有貢獻的。王時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筆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但他最終缺乏對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邇來畫道衰 ,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可見他竭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終。王時敏早年多臨摹古畫,均按宋元古畫原跡臨寫而成,筆墨精細淡雅,已見臨 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畫,風格比較工細清秀,如37歲作的《雲壑煙灘圖軸》,現存上海博物館,干筆濕筆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黃公望而雜以高克恭皴筆,具有蒼渾而秀嫩的韻味。42歲時的《長白山圖卷》,則用筆細潤,墨色清淡,意境疏簡,更多董其昌筆韻。至晚年,以黃公望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諸家,更多蒼勁渾厚之趣。如72歲的《落木寒泉圖》,75歲的《仙山樓閣軸》,84歲的《山水軸》,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峰巒數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乾濕濃淡相間,皴擦點染兼用,形成蒼老而又清潤的藝術特色。弘仁弘仁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標、孫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稱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稱「海陽四大家」。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新安畫多宗清(倪瓚)者,蓋漸師道先路也,」畫史上稱弘仁、髡殘、石濤、八大為畫壇「四僧」。 代表革新的一派。弘仁俗姓江,名韜,又名舫,字鷗盟,字六奇(一作亦奇,大奇),出家後號漸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少年孤貧、性癖、自小就喜歡文學,繪畫一生從不間斷。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後,有志抗清,離歙赴閩,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雲遊各地後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弘仁早年從學孫無修,中年師從蕭雲從,從宋元各家入手,後來師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瓚畫法,今所見作品如《清溪雨霽》、《秋林圖》、《古槎短荻圖》等,取景清新,都有雲林遺意。就題畫詩中,也充分表露了他對倪瓚的崇拜,「迂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他在構圖上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干筆渴墨,由於他從黃山、武夷諸名山勝景中汲取營養,重視師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調不同於倪瓚,少荒涼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師造化,而別開生面,真實地傳達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他作的黃山諸景都不受倪瓚畫法約束,而深得寫生傳神之妙,富有生活氣息。如故宮博物院藏《西岩松雪圖軸》,筆法尖峭簡潔,意境偉峻秀逸,反映了他的自身風貌。弘仁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性情」,深得傳神和寫生之妙,筆墨蒼勁整潔,富有秀逸之氣,給人以清新的感受。與石濤、梅清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標在題弘仁山水畫云:「漸公畫入武夷而一變,歸 黃山而一奇。」弘仁除精山水,還兼寫梅花和雙鉤竹,工詩。著有《畫偈》,並曾寫《黃山真景冊》五十幅。弘仁流傳作品較多,僅上海博物館就存有17幅,精品代表作《黃山松石圖》 構思新奇,偉俊有致,不落陳規。用獨有的橫解索皴法,表現硃砂峰層巒陡壁,老樹虯松的獨特景色。及《疏泉洗硯圖》、《雨余柳色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更藏豐厚的精品,如《黃山天都峰圖》軸,山勢雄峻,松姿奇古概括地表現了黃山松、奇石特徵。弘仁生前在創作上非常認真審慎,總是反覆推敲,不輕易送人。有詩說他「畫成未肯將人去,酒熱茶溫且自看」,因而流傳到市場的作品並不多,值今日進入交易的作品就更少了。1988年紐約蘇富比公司曾拍賣過他的一幅《仿黃公望山水》 扇面,為設色金紙本,以9900美元成交。1992年6月紐約佳士得拍賣的《長松古壑》軸(122.5*47.5公分)估價達到3~4萬美元,成交價達到2.7萬美元。石濤石濤(1641~約1707),俗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後裔,朱亨嘉子。1645年後削髮為僧,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小乘客、清湘遺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其畫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姿,淋漓酣暢,於氣勢豪放中寓靜穆之氣,面目獨具。書法工分隸,並擅詩文。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造性的傑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一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石濤是個和尚畫家,自稱苦瓜和尚,他生於1630年,卒於1742年。他原名朱若極,後更名元濟,原濟,又名超濟,小字阿長,號大滌子,又號清湘老人(清湘陳人),晚號瞎尊者,別號還有很多。石濤是明代皇族,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髮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飽覽「五老」、「三疊」之勝。從事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至康熙朝,畫名已傳揚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從遠離塵器的安徽敬亭山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並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上層人物交往比較密切。石濤晚年,以賣畫為生,並自還俗後,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當豐富。《苦瓜和尚畫語錄》,則是其一生實踐與求索的理論結晶。1707年7月,石濤畫了《設色山水冊》(書畫十二幀),自此之後石濤畫跡不再出現。這一年秋冬之際,石濤走完了他的一生。石濤在繪畫藝術上成就極為傑出,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鬱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洒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石濤傳世作品甚多,民間有石濤作品者不少,但大多不是精品。精品主要藏於故宮博物圓和上海博物館。故宮所藏山水代表作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蒼渾奇右,駭人心目;《清湘書畫稿卷》,集詩、書畫於一紙,山水、花卉、人物俱備,筆墨蒼勁奇逸,揮灑自如,為石濤50餘歲的精品;《採石圖》,繪南京采石磯風景,構圖新奇,筆墨洗鍊;《橫塘曳履圖軸》,用筆放逸,墨色滋潤;《雲山圖軸》,以截取法取景,雲山奇石,水墨淋漓。蘭竹、花卉方面的代表有《梅竹圖卷》、《蕉菊圖軸》、《墨荷圖軸》等。上海博物館所藏精品有:《山林樂事圖軸》、《看梅園圖》、《梅竹蘭圖》冊等。石濤對後世影響極大,作品歷來為藏家所鍾愛,歷代石濤膺品也經久不絕,但大多技藝低劣,屬「皮匠刀」的筆法,很容易辨真偽。但現代畫家張大千曾精研石濤,仿其筆法,幾能亂真,他有不少仿畫流傳於世,極難分辨。張大千筆力不如石濤厚重,線條也較光滑,這是不同之處。在現今藝術市場中已不可能出現石濤精品,不是一般之作就是臨品,但價格也不算低。1990年11月佳士得曾在紐約拍賣過兩幅石濤作品,一為六開《書畫冊》,賣到5萬美元,另一幅是《臨流獨嘯》軸,賣到26000美元。查士標查士標(1615-1698)字二瞻,號梅壑散人,懶老。安徽休寧人,後寓揚州。明末生員,家富收藏,故精鑒別,擅畫山水,為「海陽四家」之一。清初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詩人。專事書畫,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跡皆有,遂精鑒賞,他的山水畫,筆墨疏簡,風神嫩散,氣韻荒寒,晚年畫風突變。是明末清初新安派「海陽四家」(江韜、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之一。他的書法以行書、草書見長,書出米、董,上追顏真卿,頗得精要。時稱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筆俊逸豪放、神韻深邃。入清後不應舉,工研書畫。精鑒賞,家藏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跡。書法學董其昌,縱逸處近米芾。山水初學倪瓚,後參用吳鎮、董其昌法,筆墨疏簡,空曠荒寒。與弘仁、孫逸、汪之瑞並稱「新安四大家」(即海陽四家)。著有《種書堂遺稿》等。專事書畫,家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跡,遂精鑒別。畫初學倪高士,後春梅華道人、董文敏筆法。用筆不多,借墨如金,風神嫩散,氣韻荒寒,逸品也。與同里孫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稱四大家。晚年畫益越邁,直窺元人之奧。朱漫堂不輕許可人,獨以得其獅子林畫冊為快。說者謂其曉起最遲,凡應酬,臨池揮灑,必於深夜,不以為苦,八十餘,尚童顏。商丘宋漫堂牽為之立傳,並序行其詩。書法襄陽,極似董文敏。藝舟雙揖評其行書為佳品上。龔賢丘壑筆墨皆非人間蹊徑昔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筆學求天地所無。野遺此冊,丘壑筆墨皆非人間蹊徑,乃開闢大文章也。(《聽馭樓書畫記》卷五)惲壽平惲壽平與「四王」、吳歷並稱「清初六大家」。這其中惟有惲壽平兼擅山水、花鳥;尤其是在花鳥畫方面,敢於創造,從而成為清初影響較大的花鳥畫家。惲壽平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又號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東園客,甌香散人等,江蘇武進人。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生坎坷,飽經困苦,他幼年聰穎玲利,遭遇戰亂,與兄皆被俘,與父親失散,後遇靈隱寺方丈相救,才得以與家人團聚,歸家後,發奮讀書學畫。經刻苦鑽研,於古文、詩詞、書畫無不精擅。他崇尚氣節,誓不應科舉,少時的憂患,留下深深的創痛,一生未嘗忘情。惲壽平與「四王」之一王翚有莫逆之交,彼此常往來,遊歷山水,斟茗傾談,切磋畫藝,惲壽平贈王翚詩中有「白首兄弟相見少……人生能得幾知音」句,可見彼此交往之密切程度。他們的山水畫最初都從元四家奠定基礎,因此筆墨風韻大致相似,兩人合作的一些水墨山水,有時簡直難以分辨,後來惲壽平感到王翚的山水進步很快,聲名日起,曾致書王翚說:「格於山水,終難打破一字關,曰"窘』,良由為古人規矩法度所束縛耳。」又說:「君獨步矣!吾不為第二手也」。於是惲壽平轉攻花鳥,以後山水不過偶一為之。其實惲壽平高深的詩文造詣遠勝王翚,其山水秀骨清妙,深得元人冷澹、幽仍之致,尤其是青綠設色一體,清錢杜《松壺畫憶》評:「南田用淡青綠,風致瀟洒似趙大年(令穰),勝石谷(王)多矣。」可見他的改畫實則謙讓,而不是藝術的遜色。惲壽平58歲病故家鄉,當時家人貧苦,無力治喪,是王翚為他料理的殯事。惲壽平早年擅畫山水,系出自家學,其堂伯父惲本初亦擅畫。惲壽平山水取黃公望筆法,於荒率中見秀潤,如32歲所畫《靈岩山圖卷》。尖毫勾皴,濃墨點樹、高曠清淡,中期山水,浸潤宋元諸家,吸取王蒙、二米等人之長,漸脫刻極。40歲左右作品最為精采,如43歲的《山水花鳥冊》,技法靈活多變,表達各家風貌準確,藝術已臻成熟。他的花鳥畫成就最為突出,他自言宗法徐崇嗣的沒骨法,他的沒骨花卉,揉合了黃(筌)、徐兩派技法,既重視寫生,力求形似,「每畫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極力描摹,得其生香活色而後已。」又強調「與花傳神」。力去華靡,追求「 澹雅」,他的花卉,形神兼備,清新淡雅,具有新的風貌。他的早期花卉作品,如38歲與唐熒合作的《紅蓮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用筆較工整細秀,設色清淡,雖略顯拘謹,但頗能傳達荷花秀潤嬌艷的清致,43歲時為留耕畫的《花卉冊》(故宮藏),運筆飄逸瀟洒,達到了「維能極似,乃稱與花傳神」的形神皆備境界,反映出他成熟後的風格的高超技藝,晚年的花卉比較蒼勁放逸,但又不失規矩和秀潤之臻。57歲的《牡丹扇面》為去世前一年所作,筆墨簡率蒼勁。近似陳淳,具有更多文人畫的墨戲意趣。在繪畫理論方面,他的重要論述,及創作思想,盡都包括在他的《南田畫跋》和《歐香館集》中,他重視山水畫的使欣賞者「不著尋山履,身居雲海圖」的怡情作用,把「脫盡縱橫習」,「無意為文」、「淡然天真」的高逸看作繪畫美的最高境界。他認為,「高逸」固然與「簡」有關:「畫以簡貴,如尚簡之微,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煙鬟翠黛,斂容而退矣。」他強調人品與畫品的關係,要求畫家「出入風雨,卷舒蒼翠」,然後「走向造化於筆端」。他強調畫家主觀情思對繪畫對象的溶鑄,和傳寫出繪畫對象之神的作用。對於學古人,他主張學而變,變而又筆下有古,即所謂:「不相蹈襲」,有「 變體」,「如興弼將子儀軍,旌旗變色」,「隨意涉趣,不必古人有此,然雲西丹邱直向筆毫端出入。」此即「不同之同,不似之似」。他的畫法自謂「春風桃柳、霜天梅菊助我神」,「灌花南田,玩樂苔草」,在其天機物趣中創作一翻天地,他的這些論述及思想在當時有一定的革新影響。他的清秀、明麗的特點,代替了濃艷富麗,大為清代統治階層所欣賞,很快成為清代院體花鳥的正宗,同時也博得了眾多的貴族和一般市民的愛好。惲壽平傳世作品極多,由於他的沒骨花卉畫柔美秀雅,開創了一代新風,時人爭相仿效,摹仿者也多,其偽者特徵,只注意賦色明麗,用筆流暢,以致精意不傳,產生其柔靡不振的流弊。惲壽平一生清貧,賣畫為生,性情拓落,遇知已索畫即可得,否則,雖出高價,也不屑畫一花片葉。現今惲壽平作品流入交易的也相當多,但價格相差太大,最高的十幾萬美元,最低的僅四、五千美元,說明假畫及可疑之畫較多,影響價格。紐約一般的古畫拍賣會都有惲壽平作品,成交比例也很高。王原祁 王原祁,清初著名畫家,字茂京,號麓台,一號石師道人。他是江蘇太倉人,王時敏的孫子,並與王時敏,王鑒,王(輝)合稱清初「四王」,又稱「江左四王」。王原祁生 於1642年,卒於1715年,享年74歲。王原祁聰明有才華,為康熙時進士,因專心畫學,被召供奉內廷,任書畫譜館總裁,負責編纂《佩文齋書畫譜》,並鑒定古今書畫,後又升至戶侍郎,故又稱他為「王司農」。繪畫方面他得祖父和王鑒的傳授,也是走的臨古路子,尤其喜歡臨摹黃公望,筆墨生拙,韻味醇厚,在技巧方面,他喜歡用干筆積墨法,先用筆後用墨,連皴帶染,由淡而濃,由疏而密,反覆皴擦,畫面顯得融和厚金。不過,他的整個畫面是一小片皴擦出來的,一幅畫要數十天、月余才完稿,顯得瑣碎,重複,缺乏整體感和連貫之氣。王原祁代筆之作很多,由於他受皇帝賞識,學他風格者上千,成為「婁東派」 ,此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正為正統派,對後世影響極大。清代山水畫一蹶不振,這也是一大原因。王原祁主纂的《佩文齋書畫譜》,卷帙浩繁、材料豐富。對後世愛好書畫者,提供了極珍貴而全面的資料。縱觀王原祁一生的畫風,其早年跟隨其祖父王時敏學畫,他的山水畫直接淵源於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致力於摹古,形式變化豐富,但缺乏生活氣息和真是感受,他的早期作品如《仿子久山水圖》,是作者三十歲時的作品。此圖仿效黃公望筆意,出神入化。畫面筆墨簡淡,風格古秀。王原祁中年時期的作品,從摹古中脫出,形成自己的特色,筆墨比較秀潤,這一特點可以從《富春山圖》看出,此圖畫面雲山秀水,用筆秀雅脫俗,沒色清淡圓潤,為他中年山水畫的代表作。後又受到王鑒指教,至六十歲時作畫,已顯示出一種「熟而後生」的老練,如作者七十歲所作的《南山積翠圖》筆墨與設色境界高妙。其用筆鋒穎幻化,真率而意韻高古,生澀之處見純屬。其用色絳翠斑駁,是淺絳和青綠手法的極致運用與融合。畫面中累見筆筆交疊,色色相浸之處,全然不拘小節而直渲天然真趣。由於史家對王原祁在畫史中地位評價不高,所以現今藝術市場中他作品的價格偏低。1988、1989、1990年兩大拍賣行均有王原祁作品出售。價格都不超過5萬美元。以1990年美國書畫市場出售的三幅作品為例,一幅是扇面《仿吳鎮山水》,設色紙本,為3500美元,第二幅是立軸《仿吳鎮山水》,價格為11000美元,第三幅《仿黃公望山水》,也是11000美元,這個價格有代表性,一般說來王原祁臨古山水立軸的價格在1~3萬美元,扇面在5000~1萬美元。袁江袁江,清代著名畫家,字文濤,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善界畫,長於山水樓閣,精湛絢麗,能粗能細。初學仇十洲,中年繼而臨摹古人畫,在傳統基礎上創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間。他後半生受當時在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聘,同他的從子袁耀到山西運河作畫,作品流傳在北方較多。其山水主要學宋代閻次平;畫石多鬼面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後期多畫古代宮苑圖,如《梁園飛雪圖》、該圖以枚乘、江淹的梁園、兔園賦為依據,極盡宮苑之壯麗 。另畫《東園勝概圖》卷,此圖用長卷形式,界畫精亞,建築物比例適當,樹石形態若真,山影波光,層次深遠。《東園勝概圖》為其代表作。還有《漢宮秋月圖》等。袁江是我國繪畫史上有影響畫家,轉工山水樓閣界畫。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樓閣工整山水當以袁江最有名。當時還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齊名。袁江字文濤,號岫泉。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侯。袁江主要活動於民間。是職業畫家,長時間在揚州和江浙一帶活動。他擅畫山水樓閣,早年師法仇英,中年對古代作品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畫作過細心地摹繪。繪畫技藝大增。其畫傳流功力深厚,尤其繼承青綠山水傳統,所作青綠山水,渾樸有致。中年「得無名氏所臨古人畫稿,技遂大進」。他將雄偉壯闊的山色與富麗堂皇的樓閣,很好地融為一體,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畫」的表現能力,被推為清代「界畫」第一。 如他的大幅精品代表作《驪山避暑圖》,現藏北京文物事業管理局。畫幅以唐明皇(玄宗)在驪山避暑遊樂為題材。描繪出樓台殿閣,古樹環繞,散綴于山石巨嶺之間,山下湖水一片。整個畫面構圖繁複,場面宏大,局部精細入微,最引人注目是建在深山中的宮殿。設色極為濃重,鮮艷奇目。袁江的作品從畫風上分有精筆和細筆兩路。大部分是工整細緻一路的,有少量的是用筆粗放一些。袁江除工山水樓閣界畫外,還兼作花卉,並也流傳下來一些作品。袁耀的風格與袁江基本相同。袁江存世作品較多,多在國內收藏,也有一些流到海外。天津市文管處收有一幅《瞻園圖卷》,表現南京的園林建築;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幅《東園圖卷》;北京文物局收有《驪山避暑圖軸》,表現想像中的仙境;南京博物院藏有《海山三山圖軸》,也描繪了想像中的仙境和古代建築,瑰麗壯觀,富有意境。袁江、袁耀曾被在揚州經營鹽業的山西商人聘至山西作畫多年。他們被當地富室請去作畫,畫幅的大小方圓都與主人房屋的格式相配合。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北京古畫商人,由山西運至北京的袁氏真跡,大小不下百幅。袁江叔侄的作品非常為日本人所鍾愛,在日本能賣到高價,但日本沒有固定的國際藝術市場,一些日本收藏家則到紐約去買袁江叔侄作品。早在1983年紐約就賣過袁江的作品,當時有一幅叫作《桃花園》的作品拿出來拍賣,這幅作品於1719年,是個設色絹本屏風,描繪想像中的桃花園景色,極為富麗秀美,引起買家極大興趣,競爭激烈,以63250美元成交。1990年又有兩幅作品成交,一幅是袁江的《雪江歸漁》軸,賣到7萬美元;另一幅是袁江侄子袁耀的《歸獵詩意圖》軸,賣到45000美元。這兩幅作品都是絹本,保存完好,對提高價格有所幫助。黃慎黃慎(1687--1770 尚在),字恭懋.躬懋、恭壽、菊壯,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多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變為粗筆寫意。多以歷史神話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為題材,也畫流浪乞丐、縴夫、漁民等,衣紋線條,兔起鶻落,變化多端,往往寥寥數筆,即能形神兼備。亦善畫山水、花鳥。黃慎草書,得懷素筆意,用筆枯勁,上下勾連,喜作怪筆,人多難以辨認。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黃慎的詩文、狂草書法,繪畫被稱三絕。曾先後三次到揚州,居留較長,與鄭板橋、李(善)等往來友善,為「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字恭壽,一字恭懋,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生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歲時尚在,卒年不詳,自幼家貧,因無錢讀書,遂隨父自學,後父早世,為贍養慈母,放棄舉子業的願望,學畫謀生。他年方十八、九時寄身蕭寺,白天作畫,夜間從佛光明燈下刻苦讀書,技藝大進。凡人物、花鳥、山水、樓台、蟲魚等,無一不能,但他並不以這些為滿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說:「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當自立以成名,豈肯居人後哉!」他自己總結一生走過的道路,感慨地說到:"余自十四、五歲時便學畫,而時時有鶻突於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畫之不工,以余不讀書之故。』於是折節發憤,取毛詩、三禮、史漢、晉宋間文,杜韓五言詩及中晚唐詩,熟讀精思膏以繼晷,而又於昆蟲草木四時推謝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細而致於夔 蛇鳳,調調刁刁,罔不窮厥形狀,按其性情,豁然有得於心,應之於手,而後乃今始可心言畫矣。」正是這種凝思結想、廢寢忘食、苦攻不輟,黃慎才從一個小畫工成長為一位「詩畫名大江南北」的名家。黃慎曾出遊豫章(今南昌),遍歷吳、越。他的成績受到他的老師上官周的熱情讚揚和高度評價,他說:「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後有魯公也。」鄭板橋為詩贈之:「家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涯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外,更無真相有真魂。」黃慎還是一位詩才畫藝俱全的藝術家,他的詩作,情韻清遠,如岩絕 ,煙凝靄積,能非凡境,並著有《蛟龍詩草》一書傳世。慎早年師從上官周,多作工筆。山水宗元黃公望、倪瓚、中年以後,吸取徐渭筆法,變為粗筆寫意,並草書章草,嘗以狂草書法入畫筆姿放縱,氣象雄偉深入古法,但也有筆過傷韻者。黃慎擅長人物、山水、花鳥,並以人物畫最為突出,題材多為神仙佛道和歷史人物,也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多從民間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縴夫、乞丐,流民、漁民等下層人物形象,如《群乞圖》取材現實生活,描寫災荒年中,乞丐們流落街頭,受人欺凌的悲慘畫面,表現出他對人民疾苦的同情。畫神仙佛道如《醉民圖》,多操大幅,用筆設色,潑辣大膽,於迷離撲朔中見形象神韻。描繪文人生活的有《東坡玩硯圖》,用筆迅疾,衣紋頓挫,線條硬折 結,墨公濃淡相間,人物軒昂、富有氣勢,為其成熟後的代表畫風。他的花鳥畫宗法徐渭,亦縱逸潑辣揮灑自如,如《瓶梅圖》、《菊蟹圖》等。他的山水雖「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畫有一定的造詣,大幅和小景都各盡其妙,瀟洒有致,山水代表作如《漁歸圖》,兩株柳樹,「姿態婀娜勁挺,聳立奇峭山岩,淡墨輕赭橫掃出沙灘,中景兩隻漁船,一筆勾出船舷,船中人物,神態右辨,畫面左角草書題畫詩三行,詩、書、畫、印緊相配合,自然貼切。黃慎擅草書,書法學「二王」,更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其棲勁運筆亦用於繪畫之中,故畫面多乾枯、飛白和迅疾之跡,黃慎的草書,點畫紛披,散而序,評者說它象疏景橫斜,蒼藤盤結,具有「字中有畫」之趣,他的書法出於章草,頗難認識,故而仿效者不多,但他不趨時尚,敢於標新立異。黃慎書畫流傳較多,大多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館內。北京故宮院藏有多幅,如《漱石捧硯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醉眠圖》冊頁;《伏生授經圖》軸,揚州博物館藏的《漁歸圖》等。黃慎的繪畫創作在雍正年間說名揚於世,「尺紙容縑,世爭寶之」。可見他的作品在當時已有較高的價格,另外黃慎對自己的繪畫,常作分類自評,凡最得意者題上詩,次者則識以歲月,再次者只署「癭瓢」二字。現今黃慎作品流入市場是比較多的,80年代末即開始拍賣,以後每年都出現過,價格起伏不大,比較穩定,但不太高,與八怪中其他畫家水平相當,低於吳門四家。王鑒 王鑒,1598年生,1677年逝世,太倉(今屬江蘇)人。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園照,號湘碧、染香庵主。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他曾任明末廉州太守,所以也有「王廉州」之稱。從小遍臨五代、宋、無名家墨跡,傳統功力深厚。入清後不仕,以書畫自娛。他工畫山水,受董其昌影響,多擬仿宋、元,長於青綠設色,擅長烘染,風格華潤,但較平實。後人把他與王敏時、王翚、王原祁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並為清初「婁東派」首領之一。代表作有《長松仙館圖》、《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圖》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等。傳世畫跡有《虞山十景圖》、《夢境圖》等。《虞山十景圖》紙本設色畫。全圖共10頁,分別畫了虞山的十處風景:「雲護龍祠」、「昭明書台」、「桃源春澗」、「西域樓閣」、「拂水層巒」、「吾谷丹楓」、「大海回瀾」、「維摩寶樹」、「藤溪積雪」和「湖橋夜月」。虞山即在江蘇常熟境內,風光秀麗。此地跑王鑒的家鄉太倉很近。這10頁圖運用了傳統的筆墨描繪虞山的風景人情,每幅畫面作者善於抓住景緻中的某個特徵,著意描繪。從這10頁畫幅中可以窺見到王鑒是一位有著深厚傳統技術功力的畫家,作品散發著恬靜淡雅的文人氣息,是他的傑作之一。王鑒出生於書香門第,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歷代名畫真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王鑒早年曾經得到過董其昌的親自傳授,他一生的畫業就是沿著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發展,繼續揣摩董源、巨然、吳鎮、黃公望等諸多前輩大家的筆意,仿古吸收並轉化古人的筆墨結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王鑒畫的坡石取法黃公望,點苔學吳鎮,用墨學倪瓚。尤其是他的青綠設色山水畫,縝密秀潤,嫵媚明朗,綜合了沈周、文徵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歷來為後人所稱道。髡殘髡殘,1612年生,1692年逝世,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邱,號石溪,又號白禿,一號壤,自稱殘道人,晚署石道人,本家姓劉。 髡殘在清初畫壇上,與石涯並稱「二石」,與程正揆並稱「二溪」,與原濟,朱耷、弘仁並稱「四僧」。他政治上不與清統治者合作。藝術上主張抒發個性,反對陳舊,作品感情真摯,風格獨特。在當時成就最為突出,對後世影響很大。髡殘自幼就愛好繪畫,年輕棄舉子業,20歲削髮為僧,雲遊名山。30餘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後避難常德桃花源。戰爭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關於他這段在古剎叢林的經歷,程正揆《石溪小傳》有載:「甲申間避兵桃源深處,曆數山川奇辟,樹木古怪與夫異禽珍獸,魈聲鬼影,不可名狀;寢處流離,或在溪澗枕石漱水,或在巒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飲,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欄,或避雨虎穴,受諸苦惱凡三月,」艱險的叢林生活雖使他吃盡了苦頭,但倒給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機會,充實了胸中丘壑,為後來的山水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一點,在他的不少題畫詩中,都明顯可見。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殘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領會和觀察,最後落腳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嘗慚愧這隻腳,不曾閱歷天下多山;又嘗慚此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悔。」髡殘是一位能詩書,善繪畫的多面手。他擅繪人物、花卉,尤其精於山水。他宗法黃公望、王蒙,繪畫基礎出於明代謝時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說:「若荊、關、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於前,謂余不可繼跡於後。」他學謝時臣,在直取其氣概渾宏的同時,變其絲理拘謹的毛病,學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畫法,同時敢於刻意翻新,「變其法以適意」,並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黃賓虹以他的特點概括為「墜石枯藤,錐沙漏痕,能以書家之妙,通於畫法。」正是他這種重視用情感,用心血入畫,重視筆墨技巧的獨特運籌。一些被先人畫慣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畫中,卻別具一格,另有新貌,有著不同於他人手筆的特色。髡殘的山水畫章法穩妥,繁複嚴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而於平凡中見幽深;筆法渾厚,凝重、蒼勁、荒率;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筆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幹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並以濃墨點苔,顯得山川深厚,草木華滋。他的作品以真實山水為粉本,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又:髡殘(1612—1692後),俗姓劉,出家後名髡殘,字介秋(或作介丘、介邱),又字石器,號白禿、天壤殘道者、石道人等。湖廣武陵(今湖南省常德縣)人。髡殘生於明萬曆四十年,據說出生時其母夢僧人室,因此當他年歲稍長,知道自己前身是僧,就常思出家。關於髡殘出家的確切年月,一直有爭議。程正揆和錢澄之都是與髡殘交往密切的好友,但在他們各自為髡殘作的傳中,對於髡殘究竟何年出家,卻頗有出入。程正揆在《石溪小傳》中說髡殘「廿歲削髮為僧,參學諸方,皆器重之」。而錢澄之則認為髡殘是在二十七歲時削髮為僧的。清順治十一年(1654),髡殘已四十三歲,他再次雲遊到南京,先後住在城南大報恩寺、棲霞寺及天龍古院,而在牛首祖堂山幽棲寺時間最長,共十餘年直至壽終。髡殘的性格比較孤僻,「鯁直若五石弓。寡交識,輒終日不語」。他對禪學,有很深的修養,能「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者也」。髡殘在南京時,除了與佛門弟子往來外,也與顧炎武、錢謙益、張怡等人往來,互以詩文酬唱;而他的畫學,此時也已有相當的造詣,自成一家,受到周亮工、龔賢、陳舒、程正揆等人的推崇,使得他在當時南京的佛教界和文藝界都有很高的地位。髡殘的畫藝,於四十歲左右開始成熟。自從到了南京以後,生活安定,遂進入創作的高峰。他現存作品上的紀年,最早是 1657年,而以1660年後四年為最多。髡殘從事繪畫,要比別人更艱難,付出更多的心力。他的一生都在受病痛折磨,這可能和他早年避兵桃源深處,遭到風寒侵襲有關。但他的壯志從未被消磨,一旦病痛稍減,就潛心作畫,勤奮異常。他嘗自題《溪山無盡圖卷》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出家人若懶,則佛相不得莊嚴而千家不能一缽也。神三教同是。殘衲時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畫數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端教作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覺,何異於草木!」髡殘正是這樣一個自律謹嚴的人,他實際是在畫畫的過程中,體驗追求的快樂,以達成人格的完善。 髡殘的晚景比較凄涼,他在給張怡的信中說:「老來通身是病,六根亦各返混沌,惟有一星許如殘燈燃,未可計其生滅,既往已成灰矣。」他預感自己生命之燈快燃完了,於是將生平所喜愛的玩物和古銅器分散與人,從此絕筆再不作畫寫字,並囑託僧人,在他死後將遺骸焚化,投入江流之中。示寂後,僧人遵囑函其骨灰投入長江邊上的燕子磯下。一代大師,隨著江河的流逝而消失了。他死後十幾年,有一個盲僧人,請工匠在燕子磯絕壁刻了「石□禪師沉骨處」幾個大字以紀,念他。張庚《國朝畫征錄·髡殘傳》云:「石□工山水,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人勝。筆墨高古,設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於世久矣!」這段話說明髡殘的畫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如他的《蒼翠凌天圖》軸,崇山疊嶂幾乎佔據了整幅畫面,山間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遠山峰頂,以少許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峰戀渾厚,筆墨蒼茫,意境深幽。畫面右上方自題詩曰:「蒼翠凌天半,松風晨夕吹。飛泉懸樹杪,清磬徹山陲。屋居摩崖立,花明倚澗披。剝苔看斷碣,追舊起餘思。游跡千年在,風規百世期。幸從請課後,筆硯亦相宜。霧氣隱朝暉,疏村人翠微。路隨流水轉,人自半天歸。樹古藤偏墜,秋深雨漸稀。坐來諸境了,心事托天機。」髡殘雖好學古人,但並非一味仿古,而是在學古的基礎上,自出機杼。他的畫,每每顯示出一種原創性,《松岩樓閣圖》軸,山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山巒顯得渾厚,松林、樹木則用焦墨勾點。畫上方有長篇題識,其中論畫云:「董華亭(其昌)謂:"畫和禪理共旨,不然禪須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力學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從這段話中,可知髡殘在提倡勤學的同時,也主張作畫須有「妙悟」,並非下死力就可得畫之神韻。那麼如何才能使繪畫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呢?在髡殘看來,師法造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關。如他的《江上垂釣圖》軸,圖下方作一老者,端坐於江邊柳下坡地,全神執竿垂釣,旁立一童作陪。江水奔流,江的彼岸,則是山壑縱橫,飛瀑流泉,山間雲氣飛動,古剎隱約可見,景緻宜人。畫樹錯落有致,姿態優美,筆力古健。畫水線條細潤流暢,氣色清淡,流動而透明。畫山多用干筆皴擦,墨色交融,有渾厚感。圖中自題曰:「大江之濱石壁之下,仰瞻高林,俯聽波濤,不唯蕩滌襟懷,實亦遺忘塵濁矣。」畫與題相得益彰,意趣非凡。從款署「庚子年石□殘道人」可知此圖作於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作於康熙五年(1666)的一幅《書畫卷》更充分展現了髡殘組織畫面的能力。此圖截取千岩萬壑、雄山秀水的一段橫景。圖右邊一策杖老人,後隨一攜琴童子,自右往左,正在過橋。橋前一片蒼松,水閣臨溪,石壁、平台之後有梵宮數棟。後山腳下水灣一處,水面浮泛一葉扁舟,漁翁正於船頭垂釣。整幅畫面詩意盎然,用筆雄渾、謹嚴並舉,乾濕恰到好處,墨色分明,造型概括精練,淺絳設色,清雅怡人。時人眼中的髡殘髡殘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畫也為世人所矚目。當時著名的文人兼大鑒賞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殘的人品和畫學,在《讀畫錄》中為他寫小傳,謂:「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張怡在髡殘的《仿米山水冊》中是這樣評價這位心靈相契的老友的:「舉天下言詩,幾人發自性靈?舉天下言畫,幾人師諸天地?……此幅自雲效顰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處,所謂不恨我不見古人,恨古人不見我耳。」他認為髡殘的詩,是寫出了自己的性靈;髡殘的畫是直師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還好;髡殘的佛學是直指本心,而沒有出家人開堂說法的那種俗套。總之,三百多年來,髡殘一直以其人品與畫品並重的高華之氣,影響著畫壇,成為畫家心目中的豐碑。擅畫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師法黃公望、王蒙,尤近於王蒙。其畫章法嚴密,筆法蒼勁,喜用禿筆渴墨,層層皴擦勾染,厚重而個板滯,郁茂而個迫塞,善寫平凡景緻,平淡中見幽深。與石濤、弘仁、朱耷並稱「清四僧」。工詩文、書畫,擅山水、花卉。山水師法王蒙、黃公望,並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畫法。博採眾長,加以發展變化,又能師法自然,於遊歷中觀賞體驗名山大川的萬千景象。所畫山水,構圖飽滿,重山復水,繁密中見疏靈,善用禿鋒渴筆畫山石樹木,以濃淡墨渲染,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渾厚華滋之質。其繪畫在當時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很大影響,後人將其與石濤並稱二石,又與漸江、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僧。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岩疊壑圖》、《雨洗山根圖》等傳世。王翚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等。師王鑒、王時敏,臨摹宋、元名跡,吸取名家技法,治為一爐。曾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繪《南巡圖》。畫成,御賜「山水清暉」匾額,聲名益著。晚年的山水畫,在簡練中求蒼茫﹔偶畫花卉,秀雋有致。有「畫聖」之譽。與同時代的畫家太倉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四王」;合吳歷、惲壽平,世稱「清六家」。其畫風影響後代。王翚是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聖。是清初「四王」中技法比較全面,成就比較突出的一位。他是江蘇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鳥目山人、清暉老人等,生於1632年,卒於1717年(一說1720年)。王翚出身於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畫,王翚自幼也喜愛繪畫,曾拜同鄉張珂為師,經常為畫商摹制假古畫出售,20歲時已具有極高的仿古能力。他的才能被王鑒發現,收為弟子,又介紹給王時敏,遂得到二王指授,並拿出家藏珍品讓他臨摹,王翚畫藝又有大進。40歲左右已成為一代大家,時人稱為「畫聖」、「海內第一」。60歲時,他由王原祁推薦,被康熙召幸,作《南巡圖》。《康熙南巡圖卷》共十二大卷,堪稱王翚創作畫中的鉅制,畫面自京城永定門開始,至紹興大禹廟,再經金陵回京城,沿途城鄉風光、社會生活、山川景色以及康熙南巡時的盛況,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於穿插變化,場面之浩繁,內容之豐富,筆墨之多樣,實為清代手卷中的宏篇,可以看出王翚駕馭場景的高超能力。王石谷因作此畫而名聲日隆,一時求畫者擠破門。此後王石谷作畫就不象以前認真了,應付之畫甚多。後人學他風格者很多,形成「虞山派」。王翚山水畫,有早、中、晚三期的變化,25歲以前為早期,主要摹仿古畫,筆墨尚未成熟,顯得有些幼稚,35歲到60歲為中期,這時期他廣泛吸取前人優良技法,融匯南北諸家之長,作畫又專心精意,不肯苟簡,因此,這一時期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康熙南巡圖卷》就屬這一時期的作品。60歲以後是他的晚期,由於求畫者甚多,作品多為應酬之作,難免粗製濫造,還出現了不少代筆畫。由於技法純熟,形成了一定格式,下筆也往往帶有習氣,不及中期生動英姿,但晚年也有一些傑作。王翚的畫歷來價格較高,至今仍大受藏家歡迎。從最新的成交價可證明這一點。1989年6月1日佳士得中國重要古畫拍賣會上,拿出一件王的摹古山水冊,為清內府歸藏,石渠寶籍著錄,是王摹古山水的代表作之一,做價15-18萬美元,最後一舉達到396000美元。以後所拍畫作雖然價格降低,但相比其他清代畫家作品還是可觀的。同年佳士得另次「精美中國書畫」拍賣會上,其價格又有下跌。王翚的秋林賦詩圖軸,構圖嚴謹,遠山近陂配軒得宜,水墨設色自然渾成。圖上附有畫家雙題,自言有曹雲西韻味,反映了這位大家摹古的清湛功力。此圖估價為二萬五千至三萬五千美金,拍至五萬二千八百美金。1990年11月26日,蘇富比在紐約拍賣了一幅他的《太白觀泉圖》手卷,價格達71500美元,兩天後佳士得也在紐約拍賣他一幅作品,《仿董源夏山圖》淺設色絹本,立軸,以62000美元成交,從這三個例子可看出他現今的市場行情。汪之瑞汪之瑞,字無瑞,號乘槎,安徽休寧人,生卒年不可具考,約和查士標同時,為明末新安畫家李永昌高足。山水宗黃公望,而又自成機杼。汪之瑞為人作畫十分有趣,文獻記他"酒酣興發,落筆如風雨驟至,終日可得數十幅。興盡僵卧,或屢日不起"(張庚《國朝畫征錄》)。汪之瑞的作品流傳較少,最能代表他風格的作品是一種用筆辛辣,造型極為簡練,意境又尤為蕭疏的小品。其代表作品有《山水圖》冊,筆線方、圓並用,矮亭、雜木、坡石、方洲,用筆極簡,然荒疏靜幽,意趣十足,品味頗高。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弘仁四人。稱「新安派」。是明末清初山水畫流派之一。以安徽歙縣人弘仁(漸江)、休寧人查士標、汪之瑞和孫逸為代表。因歙縣、休寧、祁門、績溪、夥縣一帶古屬新安郡,故被稱為「新安四家」。孫逸 孫逸,明末清初畫家,字無逸,號疏林,亦號石禪,海陽(今安徽休寧)人,一作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流寓蕪湖,生卒年不詳。工山水,取材於家鄉之秀麗景色,特別是對黃山雲海松石之幻變無不吞吐於胸中,所作既師古人又師自然。受倪瓚、黃公望影響最深,筆墨閑雅,骨格松秀,淡而神旺,簡而意足,人以為「文徵明後身」。嘗為歙令靳某畫《歙山二十四圖》。亦工花卉。與弘仁、查士標、汪之瑞等時相過從,與蕭雲從齊名,合稱孫蕭,與弘仁、汪之瑞、查士標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陽四家)。傳世作品有崇禎十二年(1639)與李永昌、汪度、弘仁、劉上延為李生白聯作《岡陵圖》合卷,每人畫一段依次相接,孫逸所畫第四段,墨色變化層次分明,質樸潔靜,蕭疏清逸,現藏上海博物館;十六年(1643)作《茅屋長松圖》軸藏故宮博物院;《仿雲林山水圖》扇頁,自題:「雲林不是人間筆,胸次無塵腕下仙,摹得東岡草堂法,兩三株樹小亭邊。旋吉詞兄屬塗並題,正。孫逸。」藏安徽省博物館;順治十一年(1654)作《秋山圖》軸、十四年作《仿黃公望山水圖》扇頁、康熙十九年(1680)作《山水》冊頁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從藝活動約於康熙前期。山水兼法南北各家,淡而神旺,簡而意足,閑雅軒暢,蔚然天成,盡得黃子久衣缽,人以為文徵明後身。新安四家之一。生平事迹不詳,作品罕傳,略知他僑寓蕪湖,至遲卒於順治十五年。性嗜繪畫,所蓄名作甚多。入清後,以世路糾紛,遁跡蕪湖城北,蓬戶茅軒,以為棲息,勉志勤躬,日讀書數十卷,時寫雲山寄意,不以利慾干懷,與蕭雲從齊名,時稱孫蕭。樊圻樊圻(公元1616—?年),字會公,更字洽公,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善畫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妙。山水師趙令入穰,劉松年、趙孟孚等而能自成風貌。穆然恬靜,神韻俱佳;仕女畫有幽閑靜逸之致。為「金陵八家」之一。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作《桃園圖軸》,款落時年七十有四,作《春山策杖圖軸》,時年七十九歲。按故宮博物院藏其《花蝶圖卷》,作於辛卯康熙五十年,樊圻應九十六歲尚在。此冊共十開,其中四開青淥,五開設色,一開水墨水,此處選用了其中的二開。各開分別鈐有「樊」、「圻」白朱文聯珠印,「會公」白文長方印。一開款署「鍾陵樊圻畫」。冊後有近人周遠和黃寶虹題跋。此冊氣格高爽,肅穆恬靜。畫山石用小斧劈皺,渲染輕清。各圖或深遠,或高遠,或平遠,或山石環抱,或寶玉相揖;水則或垂石隱泉,或雲流泉斷,池館廊廡,平居四列;河房茅亭,鐘鼓樓台,巨艦江船,氣息宛然。雨濕江南,雲霧蒸騰的夏景;蟹爪糾結,山巒湛凝,村落恬靜的冬景;桃花盛開,山石峻峻,醉泉珠濺的春景;石壁高聳,遠帆隱約的秋景,畫來都合乎自然之理,得煙雲飄渺之趣,青淥、設色、皆溫柔敦厚,傅色停勻,渲染形肖。傳世作品有:《江浦風帆圖》卷,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柳溪漁樂圖》卷,藏故宮博物院﹔《雪景山水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春山策杖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山徑騎驢圖》軸,藏中國美朮館﹔《胡茄十八拍圖》冊(18頁),藏首都博物館。他與其兄樊沂均以畫出名。山水取法董、巨、黃、王和劉松年諸家,用筆工細,皴法細密,風格勁秀清雅,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山水、人物、花卉,無不極妙。工鐸嘗題其小景云:「洽公吾不知為誰,此幅全摹趙松雪、趙大年,穆然恬靜,若厚德醇儒,敦龐湛疑,無式無恌,燈下睇觀,覺小雷、紫溪、白岳一段,忽移於尺幅間矣。」又云:「是古人筆,不是時派。時派即鍾譚詩也。」小印模糊,誤視會公為洽公,圻後即以洽公行,咸知己也。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作春山策杖圖,時年七十九。精於山水、花卉、人物等。他的仕女畫幽閑靜逸。與龔賢、高岑、鄒吉、吳宏、葉欣、胡慥、謝蓀被稱為「金陵八家」。龔賢龔賢:(約599-1689),一作(1618-1689),清代著名畫家。字半千,又字野遺、豈賢,號半畝,又號柴丈人。江蘇崑山人。後遷居南京。「金陵八家」之一。出身貧苦,性孤僻,具有正直不阿的人格,晚年以賣畫為生。在詩、書、畫上都有一定的成就。在南京的「復社」中是知名的人物。明亡後定居在南京清涼山,修築半畝園。善畫山水,初從北宋入手。主要師法源,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主張革新,強調以自然為本,抒發自己的情感,自成一家風格。他把山水畫藝術的表現技巧概括為四個根本方面: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並以創造丘壑為重。他的用筆是「禿而老「,在描寫澗壑溪橋、茅亭古樹時,不著暈染而氣勢自然,蒼勁深厚。畫山石皴擦多至十餘次,而常以濃淡不同的厚重顏色,相當真實地刻划出濕潤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種厚重濃淡、沉雄郁茂的獨特風格。末年竟為南京權貴欺凌致病而死。代表作有:《深山飛瀑圖》、《急峽風帆圖》、《木葉丹黃圖》、《重山煙樹圖》、《溪山人家圖》、《雲林西園圖》等,其著作為:《畫訣》、《香草堂集》、《柴丈人畫稿》等。為清初著名山水畫家,金陵八家之首。他隱居在清涼山半畝園「栽花種竹,足不履市井」,每天早晨,他看見樹葉上的露珠,濕潤的樹林和中午的樹林不同。江南煙雨,六朝的氣息,夢幻一樣美麗的山巒,長江沿岸的淺灘疏林、孤帆遠影,都成了他追求的美好的象徵。龔賢的山水畫,特淡遠蒼秀,如不食煙火人長嘯千仞之岡,濯足於萬里之流;山林氤氳,草林華滋,氣韻生動。書法為畫名所掩,作品多興緻所至,用筆變化豐富,氣勢奪人。高岑高岑:[清]字善長,又字蔚生,阜弟,杭州人,居金陵(南京)。為「金陵八家」之一。善山水及水墨花卉,寫意入神。崇禎十六年(1643);康熙十一年(1672)作《山水扇》,分別收入《名人書畫扇》集三七;《明清畫家印鑒》。康熙五年(1666);康熙十八年(1679)作《山水冊》,分別收入故宮博物館院藏《金陵諸家冊》;《明清畫家印鑒》。任預任預(1853-1901),一名豫,字立凡,浙江蕭山人,任熊子。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從任薰、任頤學畫,筆墨初無師承,盡變任氏宗派。以天分秀出塵表,其畫純以天分秀山塵表,正如王謝子弟雖復拖沓奕奕,自有一種風趣。其山水中加人物、樹石,位置衣貌構思巧妙,能於古法中自創新意,別有情趣;花卉根葉奇崛,別有奇趣;畫仕女素麵淡妝,不事絢染,秀媚自然;所作肖像用筆簡潔,惟妙惟肖。胥口張氏嘗邀至家,為畫長卷,經年始竣。性懶嬉,非極貧至窘不畫。兼善篆刻,得趙之謙指授,卒年四十九。少即懶嬉不肯學畫,熊以為恨。及熊歿,遺稿盡為倪田所得,立凡轉自別家借臨,然亦不肯竟學。其畫純以天分秀出塵表,正如王謝子弟雖復拖沓奕奕,自有一種風趣。筆墨初無師承,盡變任氏宗派。其山水中加人物、樹石,位置衣貌,配合尤能出新。花卉能為宋人鉤勒,根葉奇崛。畫女子則秀媚天然,不事絢染,惟互面淡妝而已。胥口張氏嘗邀至其家,為畫長卷,經年始竣。然懶病不改,非極貧至窘不畫,亦不肯通幅完好,非詣有所弗至,性使然耳。得者轉稱為奇構。得趙之謙指授,亦善刻印。卒年四十九。傳世畫作有《金明齋小像》軸,現藏故宮博物院;《山水紈扇》、《江城春曉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翠鳥白猿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光緒十七年(1891)作《人騎圖》軸藏上海博物館;光緒二十二年(1896)作《鍾馗圖》軸藏浙江嘉善縣博物館;二十年作《屠婉貞五十九歲小像》卷,楊峴、吳大澂、吳昌碩、費念慈等均有題詠,現藏思無垢齋。畫藝得到了任熊、任薰的指點,善長畫人物、山水和花鳥。構圖別緻,設色淡雅,花卉學宋人勾勒法樊沂樊沂[清]字浴沂,江寧(今南京)人。樊圻兄。山水、花卉、人物,悉皆精妙。與弟有雙丁、二陸之名。故宮博物院藏有康熙五年(一六六六)作山水冊。《讀畫錄》。吳歷吳歷(1632-1718)清代著名畫家。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為「清初六家」之一。他與王 同時王時敏,工詩擅畫,書法宗蘇東坡,畫宗元人,長於大疾筆法,又善鼓琴,清潔自好。不偕於世。他師古但不偏重摹古,能集各家之長,創立自己的面貌,而且重於實景取材,所畫氣魄雄厚,皴染渾穆,疊嶂層巒,氣韻深沉,不取媚於人。他用筆純用中鋒,謹嚴厚朴,筆觸沉著,無輕飄之氣。構圖新奇,結構嚴整,古健沉雄,具有獨特的面貌。其詩文水平亦高,平素以賣畫為生,始終是布衣,表現一種「淡泊明志」的行止。他四十四歲以前接近佛教,後又按近天主教,晚年入耶穌會,對名西滿。其代表作品有:《早雪圖》、《琵琶行圖卷》、《湖天春色圖》、《秋林步月圖》、《秋寺晚鐘圖》、《山村田舍圖》、《仿松雪仙居圖》等。著有《墨井畫跋》、《三巴集》等行世。吳歷與「四王」、惲壽平並稱「清初六大家」,雖然他社會地位較低,但卻不俯仰權勢、人品、畫品都很高,秦祖永評述:「此老高懷絕谷,獨來獨往,不肯一筆寄人籬下。觀其氣韻沉鬱,魄力雄傑,自足俯視諸家,另樹一幟。」吳曆本名啟歷,號漁山,江蘇常熟人,生於1632年,卒於1718年。一生布衣,青少年時家境沒落,以賣畫為生,中年時信奉天主教,50歲到澳門,入教修道,51歲成為天主教的司鐸,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吳歷早年曾跟王鑒學畫,同時做王時敏的學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鑒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格渾樸厚潤。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湖天春色圖軸》作於45歲,是他中年時的代表佳作。平遠景色中,近、中、遠三處柳樹漸遠漸?>吧罡瀉芮俊O副使瘩澹??⑿忝潰?嗦痰?荊?骺燁逖牛?媸檔卮?鋶雋私?纖?緄溺怖齟荷??吳歷還善畫竹石,取法吳鎮,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圖軸》竹枝挺勁,枝葉全用濃墨,不取濃淡相間畫法,顯得更加雄渾蒼勁。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匯諸家之長,自創新意,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傳論其:「作畫每用西洋法,雲氣綿渺凌雲,迥異平時。」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實感。如其自述:「不將粉本為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這些都是迥異「四王」之處的。更加不同於「四王」之處的就是吳氏能畫人物,非同凡格。故宮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圖》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極見功力,為歷來畫史所未涉及。吳歷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僅上海博物館收藏書畫就達32幅,含五、六個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遙天圖》、《葑溪會琴圖》、《槐策堂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更是收藏豐厚,如43歲時作的《松壑鳴琴圖軸》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局深遠,皴法細密,積墨厚重,陰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陽面皴」,增強了山石的立體感,反映了畫家成熟後的典型風格。75歲作的《黃山晴藹圖卷》,仿王蒙,更具沉鬱之氣,山石用干筆織墨層層加皴,並用焦墨點擦,陰陽陰晴分明,蒼鬱滋潤。75歲作的《泉聲松色圖軸》,是仿黃公望,皴法繁密,筆力雄渾。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筆,均具渾厚凝重之特色。吳歷中年信奉天主教,50歲去澳門入教修道,致力於宗教活動。故50至70歲這一階段作品甚少,70歲以後的晚期作品,雖筆墨更趨蒼勁凝鍊,渾重拙樸,但在當時作品價格不及他中年時期。以至晚年生活清苦。現今吳歷作品流入歐美及港台市場的已不多,價格抬得較高,如1989年紐約佳士得公司拍賣的《古木竹石山水冊》(32.5* 22.5公分)就達到35. 2萬美元的高價。鄭燮鄭燮(1693~1765)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板橋《閑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云:「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於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曾任山東范縣知縣,又調知濰縣。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濰縣,遇大饑荒,即開倉賑貸;乾隆十八年,因請賑觸忤大吏而辭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並立生祠。鄭燮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擅畫竹、蘭、石。又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他的詩、書、畫,人稱為"三絕".生平狂放不羈,多憤世嫉俗的言論與行動,被稱為" 揚州八怪" 之一。終老揚州。鄭燮所作詩,如《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惡》、《逃荒行》、《還家行》、《孤兒行》、《姑惡》等篇反映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現實意義。《悍吏》、《私刑惡》、《逃荒行》、《姑惡》尤其寫得深刻生動,令人觸目驚心。《悍吏》中寫道:" 豺狼到處無虛過,不斷人喉抉人目。" 《私刑惡》寫道:" 一絲一粒盡搜索,但憑皮骨當嚴威。" 其他如《揚州》、《紹興》、《燕京雜詩》(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見。表現真率性情,大量題畫詩都有寄託。他詩歌的特點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暢,通俗易懂。鄭燮的詞多寫景狀物以及酬贈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滿江紅〕《田家四時苦樂歌》、〔瑞鶴仙〕《漁家》、〔瑞鶴仙〕《田家》等,多寫及百姓疾苦,語言風格接近於他的詩。其散文風格,真率自然,富有風趣,《家書》傳誦尤廣。清代的鄭板橋,是歷史上的傑出名人," 揚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 三絕詩書畫" 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 讀書、教書" 、" 賣畫揚州" 、" 中舉人、進士及宦遊" 、" 作吏山東" 和" 再次賣畫揚州" 五個階段。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華喦華喦(1682-1762以後,一作1682-1756)清代著名畫家。字秋岳,一字空塵,號新羅山人,又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東園生,布衣生。福建臨汀人,僑寓揚州。工詩善畫、山水、花鳥、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見長,隨意點染,無不佳妙。他年輕時做過工匠,據說曾為景德鎮繪過瓷器。他在繼承明清寫意花鳥傳統的基礎上,受惲南田影響,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善用粗筆、渴筆,所畫花鳥,草蟲和小動物,形象都自然逼真,活潑生動,秀麗出眾,富有生趣。畫人物以簡取勝,縱逸趣脫,標新立異,空中有畫,著處無痕,獨開生面。他寓居揚州較久,揚州人遂得傳他的畫派,最著名的有朱本、管希寧、李梅生、虛谷和尚等,其畫風對清代和近代的花鳥畫有一定影響。代表作有:《列子御風圖》、《松韻泉聲圖》、《芳谷攬秀》、《寒竹幽禽圖》、《盤谷山居圖》、《銀湖吹夢圖》等。著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華喦,字岳秋,號新羅山人,又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福建上杭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十七日生於白沙村華家亭紙工家庭。華喦自幼聰穎好學,尤愛繪畫,因家貧,僅入私塾2年便輟學在家造紙當徒工。塾師見其才華,用收藏古畫教華喦臨摹。華喦常撿邊角草紙作畫,不斷練習,獲得繪畫技藝。每天出入雙髻山,勞作之餘常對景寫生;夜晚在燈下臨摹古畫,進步很快,所作山水、花鳥、人物等畫,備受眾人讚揚。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華家亭重修華氏宗祠,鄉人推華喦為祠堂正廳作壁畫,族長、豪紳認為華喦出身卑賤,要另請畫師。華喦十分氣憤,決定出走他鄉謀生。臨行前夕,翻牆進祠堂,一夜之間,在正廳畫《高山雲鶴》、《水國浮牛》、《青松懸崖》、《倚馬題詩》四幅壁畫,又在廂房壁上畫《老人挑牛角》,並題詩云:「畫者不差不錯,看者仔細斟酌,少年不勤不儉,恐怕老來擔角。」(按:「擔角」諧音「耽擱」)以此勸勉世人。畫畢天明上路。壁畫長留在華氏宗祠,並被傳為佳話。華喦離家後,曾在江西景德鎮畫瓷器,後輾轉到浙江錢塘安家。僑居杭州十多年中,吟詩賣畫,廣交詩人畫友,與徐逢吉結為知己。曾應陳六觀之邀,遊覽禹陵、南鎮、蘭亭、曹山諸勝景,藝事大進,蜚聲武林一帶。雍正(1723~1735年)初年,華喦從杭州到揚州城,寓於好友員果堂家。華喦不願隨波逐流,其藝術見解和畫風與「揚州八怪」相似,經常參與揚州畫派的藝術活動,故後人把華喦也列入揚州畫派之內。在揚州10年,華喦風華正茂,詩、書、畫都獲得很高成就。但靠賣畫為生,生活仍很清苦。雍正十年(1732年)冬,華喦從揚州返回杭州,過揚子江時冒風寒得疾,抵家後大病一場(曾作詩中道:「新羅山人貧且病,頭面不洗三月余」)。自以為病篤,曾作遺書,把妻子託付老友員果堂照顧。數月後,病情意外好轉,但為饑寒所迫,又到揚州賣畫謀生,作《山水冊》、《花卉冊》和人物畫等數十幅。乾隆六年(1741年),華喦又返回杭州,寓居解弢館,作《山水人物冊》、《花鳥冊》、《雜畫冊》和立軸山水等。其間,老友員果堂曾抱病前來杭州敘舊,寒襟相對,互贈詩作,不勝凄然。乾隆十二年(1747年),其妻蔣媛病故。華喦以古稀之年,再次到揚州賣畫。後歸老杭州西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病逝。華喦多才多藝、學識廣博,善將詩、書、篆刻入畫;「善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脫盡時習,力追古法。詩亦古質,與書稱三絕。」撰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兩書,共收詩作600餘首。其詩立意深邃,格調超逸,為人傳誦。如《寫秋雲一抹》詩云:「孤情只愛寫秋寒,便有秋聲紙上流。更寫白雲三四筆,此中曾與故人游。」其詩多寫田園風光,也有憤世嫉俗之作。如《雨中畫鍾馗像》,題詩抨擊當時社會黑暗,希望能有鍾馗掃盡妖魔鬼怪。華喦書法原取法鍾繇和虞世南,並博取各體之長,筆法外柔內剛,圓潤遒麗,楷、行書法多有異趣。華喦畫不論山水、人物、花草、禽獸、魚蟲,都有很深造詣。花鳥畫成就尤為突出,繼承前人花鳥畫傳統,又融會明清寫意花鳥技法,創出獨特風格;筆墨不多,空靈而不鬆散。華喦作畫認真嚴謹,每件精品都精心錘鍊,惜墨如金;善用粗筆、渴筆作畫,以簡取勝,筆意縱逸超脫,設色清麗,形象生動逼真。主張「筆尖刷卻世間塵,能使江山面目新」。不願墨守陳法,能推陳出新,其畫風為揚州畫界所繼承,流傳至於近代。華喦一生作畫甚多,收錄於日本《支那南畫大成》10幅,《宋元明清書畫家圖錄》15幅,《新羅山人畫冊精品》有四季山水、花鳥各4幅,《唐宋元明清名畫集》和《畫苑掇英》各選刊其精品4幅。故宮博物院收藏並出版《華喦花鳥冊》8幅;《華喦雜畫冊》12幅。還有許多作品流散民間和國外。華喦擅畫花鳥、草蟲、山水和人物,尤以花鳥畫享譽畫壇。綜觀華喦的繪畫,清新、活潑、俊逸,喜用渴筆,線條蘊潤含蓄,如綿里裹針,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故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下卷中評華喦的畫:「筆意縱逸駘宕,粉碎虛空,種種神趣,無不領取毫端,獨開生面」,真絕技也。」張庚《國朝畫征錄》記載:「善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皆能脫去時習,而追古法,不求妍媚,誠為近日空谷之音。」著名文人李玉芬評其畫「筆意遒勁,機趣橫生」。這些評論都說明華喦的畫,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是「繼南田殆無愧焉」。華喦不僅是一個專業畫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廣博的文學修養的才子。他工詩、善書法,書學鍾繇和虞世南,有詩、書、畫「三絕」之譽。概括他的創作道路是「讀書以博其識,修已以端其品。」他的繪畫,既有專業畫家的藝術功力,又有文人畫家的筆墨韻味。所描繪的物象,真實生動,筆墨含蓄秀雅,情景交融。清代以花鳥畫著稱的,世推「二東園」,一為惲東園,即惲壽平;一為華東園,即華喦。惲壽平以端穩取勝,華喦以俊逸取勝,而華喦的翎毛禽鳥更所擅長。清初畫壇盛行摹古的宮廷藝術,華喦則吸收各畫派之長為己用,注重寫生,大膽超越前人,獨闢蹊徑,別樹一幟。他吸收明代陳淳、周之冕、清代惲壽平諸家之長,形成兼工帶寫的小寫意手法。善於捕捉自然生物中天趣,創造出生動多姿的形象。畫法上既有細節描寫的精微細緻,又不失筆墨的簡逸生動,濃墨點苔宛如雨露,特別擅長描繪禽鳥毛羽細緻蓬鬆的毫毛。具有清新俊秀、率意疏朗的風格,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華喦出身於紙坊手工家庭,少時酷愛繪畫,常替人作畫,還在寺廟祠堂畫壁畫。後僑居杭州數十年,鑽研詩、書、畫,廣交文壇畫苑好友。遠遊幽燕、京城和塞上後,畫技更趨嫻熟。中年與「揚州八怪」金農、汪士慎等人交往甚深,切磋畫藝,畫技突飛猛進,更臻完美。又以花鳥畫最負盛名。中國嘉德2004年秋拍推出的華喦「空谷鳴禽圖」立軸設色紙本(136.7×46cm)是其花鳥畫代表作。此圖寫畫眉鳴於高枝,羽毛蓬鬆而有質感。樹石蘭草用筆松秀,是他很典型的畫風。曾著錄於《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等。最後成交價為132萬元。而在上海朵雲軒2002年秋拍上,該作品曾以73萬元成交。上海敬華2004年秋拍推出的華喦「松鷹圖」立軸設色紙本(86×55cm),松針、鷹羽皆以焦墨敗毫隨意寫出,不加渲染,神韻獨具。曾著錄於《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成交價為77萬元。華喦在人物方面成就也很突出。他的人物畫得意於陳洪綬等名家,自成一種減筆畫法。形象有所誇張而又不變形,線條似馬和之的「蘭葉描」,簡練柔勁,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不僅個性鮮明,而且富有意境。上海朵雲軒2004年春拍推出的華喦「蓮炬歸院」手卷設色紙本(31.5×142cm),是其人物畫代表作,曾經張大千收藏,並有吳湖帆為之題跋。吳湖帆題跋曰:「唐令狐學士蓮炬歸院圖。華秋岳第一妙筆,大風堂珍藏。」最後成交價為132萬元。上海崇源2003年春拍推出的華喦「雅居高逸圖」手卷設色紙本(290×31cm),為其晚年代表作品,共分四段,每段既可獨立亦可延展同賞,筆墨松秀簡淡,格調含蓄無刻露逞強之氣。成交價為26.4萬元。華喦山水兼法院體,吳派、董其昌諸家,不拘一格,簡略率脫。上海敬華2002年秋拍推出的華喦「紅樹青山圖」立軸設色絹本(149×44cm),系較為少見的青綠山水,為其山水畫代表作,成交價為143萬元。華喦傳世的畫作並不很多,雖然近年來其畫價有了明顯的上揚,但相比他的藝術成就仍遠未到位。如北京榮寶2004年春拍推出的華喦「山水人物花卉冊」冊頁(八開)設色紙本(53×31cm),為其中年代表性作品,其中有李白詩意、精品花鳥,構圖奇特,畫法考究。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華喦畫冊》、《華喦花鳥冊》相比毫不遜色。最後成交價僅為49.5萬元。據統計,從2000年至今,其上拍的作品僅64件,每尺平均成交價為7萬元,目前為18.4萬元。其中超過百萬元的只有5件,最高價為「紅蕖翠鳥圖」軸(125.7×56.8cm),香港蘇富比2000年春拍以168萬元成交。華喦的花鳥畫曾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受惠者甚眾,故其市場價值仍有待於深入挖掘。高鳳翰高鳳翰(1683~1748),原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40多個,晚署南阜左手等,山東膠州人。一說「揚州八怪」之一。自幼能詩畫,詩宗陸遊,畫先從父,後從膠州李世錫、淄州靳秋水、安邱張氏父子等,早年即已成名〔清雍正六年(1728)以前的畫,現各地珍藏多幅〕。19歲時,中秀才,後應鄉試不第。雍正五年,應「賢良方正」特試,名列第一。赴任前,漫遊山東、河南、江西等地,廣交名人,並有詩集《擊林集》、《湖海集》。金石書畫造詣很高,治硯更有獨到研究。雍正八年至十一年,高鳳翰以安徽歙縣縣丞試用。十一年,調安慶府監修學宮。後經兩淮鹽運使盧雅雨保薦,以縣丞職任泰州壩監製,即巡鹽分司,直至乾隆二年(1737)。其間,曾往來於揚州、泰州兩城,畫《邗溝春風》、《岳台春曉》、《大耄圖》、《小五嶽圖》、《壩上圖》等名作,創作《屠戶謠》、《捕蝗謠》、《苦灶行》等狀寫生民疾苦的詩歌,並於泰州琢硯90餘方,將所蓄165方硯拓為硯圖,輯為《硯史》4冊。後因盧雅雨案牽連入獄3年,並染風痹,右臂病廢,即以左手作畫、寫字、刻印,自號「尚左後生」「廢道人」等。乾隆二年至六年,主要在揚州、蘇州度過,曾借住盧雅雨未結案時的住處董子祠,以賣畫為生。乾隆六年,返故里,以養病為主,間有畫作,並彙輯漢印約5000方,補充完成《硯史》,收集齊魯先賢書畫為《桑梓之遺》3冊,集本人詩稿2366首,分為6冊、39卷,後人雕為《南阜山人全集》。乾隆十三年冬,歿於家,葬於膠州西辛置嶺。10年後,鄭板橋為其書墓碑文。高鳳翰(1683~1748),原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40多個,晚署南阜左手等,山東膠州人。一說「揚州八怪」之一。自幼能詩畫,詩宗陸遊,畫先從父,後從膠州李世錫、淄州靳秋水、安邱張氏父子等,早年即已成名〔清雍正六年(1728)以前的畫,現各地珍藏多幅〕。19歲時,中秀才,後應鄉試不第。雍正五年,應「賢良方正」特試,名列第一。赴任前,漫遊山東、河南、江西等地,廣交名人,並有詩集《擊林集》、《湖海集》。金石書畫造詣很高,治硯更有獨到研究。雍正八年至十一年,高鳳翰以安徽歙縣縣丞試用。十一年,調安慶府監修學宮。後經兩淮鹽運使盧雅雨保薦,以縣丞職任泰州壩監製,即巡鹽分司,直至乾隆二年(1737)。其間,曾往來於揚州、泰州兩城,畫《邗溝春風》、《岳台春曉》、《大耄圖》、《小五嶽圖》、《壩上圖》等名作,創作《屠戶謠》、《捕蝗謠》、《苦灶行》等狀寫生民疾苦的詩歌,並於泰州琢硯90餘方,將所蓄165方硯拓為硯圖,輯為《硯史》4冊。後因盧雅雨案牽連入獄3年,並染風痹,右臂病廢,即以左手作畫、寫字、刻印,自號「尚左後生」「廢道人」等。乾隆二年至六年,主要在揚州、蘇州度過,曾借住盧雅雨未結案時的住處董子祠,以賣畫為生。乾隆六年,返故里,以養病為主,間有畫作,並彙輯漢印約5000方,補充完成《硯史》,收集齊魯先賢書畫為《桑梓之遺》3冊,集本人詩稿2366首,分為6冊、39卷,後人雕為《南阜山人全集》。乾隆十三年冬,歿於家,葬於膠州西辛置嶺。10年後,鄭板橋為其書墓碑文。工書、畫,善山水,縱逸不拘於法,純以氣勝,兼北宋之雄渾,元人之靜逸。花卉亦妙是天趣。老年患風 ,右臂不仁,用左手作畫,筆益蒼辣,故號尚左生,歸雲老人,博學精藝,尤豪於詩,早為王士禎所賞識。性嗜硯,所藏至千餘,大半手琢,自為銘詞。因刻「丁巳殘人」「尚左生」二印,官徽州績溪縣令,有政聲,康熙五十九年(1720)客安邱張卯居家,張為作《南村草堂圖》,西園為作《杞城別墅圖》以報之,乾隆十二年(1747)為其孫攀鱗作《寒香圖》卷,有《硯史》、《南阜詩抄》。卒年六十六歲。(按高鳳翰生卒年,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作(16338-1719),享年八十二歲;秦嶺雲《楊州八家叢話》作(1863-1749)六十七歲。其說不一,待考。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鹽分司。去職後流寓揚州。工于山水,花卉,山水師法宋人,近趙令穰、郭熙一路,中年以後,到了江南,與揚州畫派畫家如金農、鄭燮、高翔、李方膺、邊壽民等相往還,畫風相互影響,多作花卉樹石,筆法奔放,縱逸不拘成法。亦能畫人物,造型準確,神態瀟洒秀逸。晚年則趨於奔放縱逸。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發,堅持用左臂,自號後尚左先、丁巳殘人,艱苦力學,書、畫為之一變,生拗蒼勁,更富奇趣,為時所稱。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層雪爐香圖》軸、中央美術學院藏《秋山讀書圖》軸等。工書法,善篆刻,喜收藏,精鑒賞,曾收藏秦漢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萬餘方,各制有譜錄,又收藏硯石至千百方,並制有銘詞,手書後大半自行刻鑿,著有《硯史》等行世。亦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傳於世。邊壽民邊壽民,1684年生,1752年逝世,江蘇山陽(今淮安)人。 清代畫家。原名維祺,字壽民,以字行,更字頤公,號漸僧、葦間居士。能書擅畫,花卉翎羽,均有別趣,尤以潑墨蘆雁馳名於江、淮間。與華喦、鄭燮等交往甚契,屬揚州畫派。所居蘆間書屋,多名流造訪。人稱「淮上一高士」。傳世作品有《蘆雁圖》冊、《蘆雁圖》軸。在「揚州八怪」中,有一位終生隱居、窮困潦倒、卻使金農自甘「傾倒」的邊壽民,他精於詩文書畫,擅長花卉翎毛,尤其以畫蘆雁馳名於世,以至人稱「邊蘆雁」。高鳳翰將他比成當世「邊鸞」(唐代花鳥畫名家)。華新羅、鄭板橋、沈鳳、蔡嘉等百餘位書畫家、文學家和他時相交往,互贈詩文書畫。雖然凌霞《靈隱堂集》和黃賓虹《古畫微》都將邊壽民列入「揚州八怪」,但是有關邊壽民的資料和系統研究甚為欠缺。不但清史無傳,府縣誌記載亦甚簡略,而且從未出版過他的書畫集。邊壽民的藝術活動在雍(正)乾(隆)年間,以善畫蘆雁名聞海內。畫花卉亦有別正職。畫潑墨蘆雁,蒼渾生動,朴古奇逸,極盡飛鳴、食宿、游泳之態。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饒有風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因他畫蘆雁,稱其所居名「葦間書屋」。他又工詩詞、精書法。和鄭板橋友善。他善於寫生,每於秋日結屋荒洲,從琉璃窗中洞觀蘆雁飛鳴、食宿、游泳的情態。代表作有:《碧梧雙峙圖》、《老圃秋容圖》、《寒江秋思圖》、《寒蘆落雁圖》、《蘆叢棲息圖》、《沙洲雁影圖》、《瀟汀南雁圖》等。黃均黃均(1775-1850),字原、源,號香疇、墨華居士、淵陽子、陽山人,元和(今江蘇蘇州)人。以議敘官漢陽主簿,施南同知。畫山水、花卉、梅竹,入手即通其妙,而於山水尤盡能事。初師黃鼎,繼法婁東,即王原祁,堪與王撰並駕,用筆用墨蒼楚有致。詩宗晚唐,書學趙孟頫,賣畫食貧,怡然自得。嘗自言二十餘年以吏為隱。卒年七十六。著墨華庵吟稿。善山水、花卉、梅竹。聰敏,「入手即通其妙,而于山水尤盡能事」。金農金農:(1687-1764)清代著名畫家。字壽門,號冬心。別號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蓮身居士、龍梭仙客、恥春翁、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典上「蘇伐羅」即漢文「金」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壇掃花人、金牛湖上會議老、百二硯田富翁等。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久居揚州。平生未曾做安。性好遊歷,「足跡半天下」。他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不就。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初畫竹,繼畫馬,畫佛像,畫梅更能獨創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代表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著述有《冬心詩鈔》、《冬心隨筆》、《冬心畫梅題記》、《冬心畫馬記》、《冬心雜著》等書。金農(1687-1763一作1687-1764),清朝,仁和(今杭州)人,流寓揚州。嘗署款曰金吉金,梵典金為蘇伐羅,故鐫一印曰蘇伐羅吉蘇伐羅。又有印曰金牛。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鴻博。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鑒賞,工書,楷隸本之國山及天發神讖兩碑,而自創一格,在隸、楷之間。印章擺脫文、何,浸淫秦、漢,偶亦用此兩碑法。喜為詩歌、銘贊、雜文,出語不同流俗。年五十始從事於畫,涉筆即古,脫盡畫家之習,良由所見古迹多也。初寫竹師石室老人,號稽留山民,繼畫梅師白玉蟾,號昔邪居士。畫佛號心出家盦粥飯僧。又畫馬自謂得曹、韓法,趙王孫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點染閑冷,非復塵世間所睹,蓋皆意為之。問之則曰貝多龍窠之類也。生平好游,晚寓揚州賣書畫以自給,為揚州八怪之一。妻亡無子,遂不復歸。卒年七十七。一作七十八。著冬心題畫、冬心畫記及冬心詩鈔論畫雜詩二十四首。金農,杭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30歲到揚州,50歲始學畫。人們稱其「涉筆即古,脫盡畫家之習。」「揚州八怪」是清代中期富有傳奇色彩的、活躍於揚州一帶的畫家群體,他們以與正統繪畫截然不同的畫風、與官方文人畫家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成為清代繪畫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些畫家中,金農(冬心)居揚州賣畫時間最久,藝術創作也居「八怪」之首。金農是杭州人,從小研習書文,文學修養高。30歲左右他來到揚州,揚州以它當時的繁華、秀麗讓金農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直到老死。金農的繪畫、書法都極有個人特色,繪畫中梅竹、鞍馬、佛像、人物、山水無不擅長。揚州八怪畫風多以恣縱狂肆見長,而金農靠著豐富的修養,以金石意味入畫,創造了含義雋永、筆墨拙撲的風格。儘管50歲才開始正式作畫,但濃厚的學養使他下筆不凡,人們稱他是「涉筆即古,脫盡畫家之習」,《玉壺春色圖》便是明證。這幅畫作於乾隆二十六年,畫家已經75歲的高齡了,是其暮年的精心之作。此畫為絹本、設色,長131厘米,橫42厘米,是其較大幅作品。梅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是人品高潔的象徵,常常成為文人畫家藉以自比的繪畫題材,也是金農偏好的題材之一。為了創造自己的梅花風格,他潛心研究了同為「八怪」的汪士慎和高翔的梅花,認為汪繁、高簡,於是他便在「不疏不繁之間」創造自己的梅花形象。玉壺春色圖截取梅樹榦中間部分,通貫於正中,頂天立地,布局奇崛,迥異於常見的折枝花或全株樹的構圖方式。以大筆鋪枝,小筆勾瓣,逸筆草草,初看似乎比例不合,實際上卻把梅樹剛中有柔、冰肌傲骨的內在精神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繁枝密萼,穿插有緒,平談而豐富,「形散而神不散」。水墨的控制也得心應手,以飽含水分的淡墨揮寫技干,以濃墨點苔,更顯出老梅凌寒的性格。畫面典雅清麗,凝練簡潔;筆墨雋逸雅拙,純任自然。從樹榦造型到筆墨的運用,都以意趣橫生為重,不失文人畫的風味。畫面右側上端有畫家的自題,為追憶50年前,觀元至大年少府貢粉矮梅卷情事。方薰《山靜居論畫》云:「畫有可不款題者,惟冬心畫不可無題,新辭雋語,妙有風裁。」這說明在金農的畫中,長題款是金農的特色。與畫面的雅意相映成趣的,正是他題款的獨創字體「漆書」。這種字體專用扁筆,出入隸楷之間,方正拙樸,魄力沉雄,似嫩實老,似易實難。繪畫、書法、印章風格高度統一,構成金農的藝術世界。誠如秦祖永《桐蔭論畫》中所言:「金壽門農襟懷高曠,目空古人,展其遺墨,另有一種奇古之氣出人意表———真大家筆墨也。」梅花一如荷花、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描繪的對象。金農畫梅堪稱一絕,蔣寶齡在《琴東野屋集》中寫道: 「冬心畫梅多野梅,瘦枝如棘畫繁開;淡墨暈花清有神,蕭散特過王與辛」。元代畫梅大家王冕和辛貢在這裡被認為在蕭散方面不及金農。其實,金農自己曾說過,他的梅花是取法辛貢的粉梅長卷和王冕的紅梅立軸,表示從他們的畫中受益不淺。此幅《玉壺春色圖》是他為同鄉前輩龔翔麟所作。以淡潤的墨色、蒼渾的筆觸鋪染出古樹寬厚的老乾,使之突兀而上,旁插入三五斜枝,不僅豐富了畫面層次,更突出了青梅的如珠似玉,清純可愛,風韻雋朴秀雅。在技法上,他博採各家之長,參以自己古拙書風的金石意趣,通幅以沒骨法寫出。形成瘦如飢鶴、清如明月、崛如虯龍的獨特風格。以此古香滿幅的畫面,抒發傲視高標的精神,表達潔身自好的態度。在「為梅兄寫照」的同時,也為自我寫照。他曾在住所旁栽下老梅三十株,冒著鳳雪反覆揣摩梅枝的正反轉側、疏密穿插。也曾踏雪查巡江路野梅,呵凍揮毫,以求「戲拈凍筆頭,為畫意先有」的境界。這幅是他無數梅作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幅,題跋落款是「薦舉博學宏詞杭郡金農畫記」,金農一生仕途坎坷,此處故意這樣題,自有許多黑色幽默的成分。他嗜奇好古,精於鑒別,收藏的金石文字達千卷之多。他好遊覽,中年後涉足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湖南、廣東等地,飽覽了祖國壯麗河山。後以賣畫長期居住揚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窮困而死。《國朝畫徵續錄》說他「年五十餘始從事於畫」。劉九庵先生說他年六十始作畫。他工詩文,善書法,喜畫梅、竹、佛像、人物,間作山水,是"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書畫的筆法特點筆法是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因為一個書畫家在幾十年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筆法特點和習慣,如執筆的高低、豎立、側斜、懸臂、懸肘、懸腕或手腕著紙以及下筆時輕、重、緩、急等特點,作偽者的短期內摹仿得天衣無縫是不可能的。即使摹得很好作品,也只有表面的形似,要達到神似是不可能的,金農的書畫也是如此。為便於讀者方便和理解,下文將書法和繪畫分開進行論述。金農的書法概括起來,有兩種面貌,一種為行楷書;一種為隸書,這兩種書體、金農統稱為「漆書」,實踐是融楷、隸於一體變體書法。前者(行楷)頗類龍門《鄭長猷造像》、《爨寶子碑》,其用筆刁而粗,結體緊湊,字的體勢側斜。這種行楷書,就楷書而言,既無輕重的線條變化和圓潤的轉折用筆,也沒有提頓中的波挑,而是以均勻的線條和方硬的轉折,書寫出類似單線體美術字的書體,但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就隸書而言,這種行楷書,既含有隸書的用筆,但又無隸書的俏麗之姿。後者(隸書)以宗漢、魏為主,得力於《天發神讖碑》和龍門造像等刻石。金農早年隸書,風格規整,筆劃沉厚樸實,其筆劃未送到而收鋒,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約五十歲以後,金農才獨創一種隸書的變體,即融漢隸和魏楷於一體,這種自稱為"漆書"的新書體,其筆劃方正,稜角分明,橫劃粗重而豎劃纖細,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這種新書體的書寫時需將毛筆的筆鋒截去,使之起筆方正,如扁刷刷成,轉角處亦方硬如稜角,代表作品有《相鶴經軸》、《廣陵旅舍之作屏》等。而作偽者缺乏這些知識,往往把金農的行楷和隸書寫成粗俗、光滑,無變化的書體,無意中露出了破綻,使鑒定者有縫可襲。金農的繪畫由於金農學識淵博,詩文、詞賦、書法均造詣高深,故所作之畫,下筆即不同凡俗,深受人們所喜愛。秦祖永《桐陰論畫》評:「涉筆即古,脫盡畫家習氣。」確實,通觀金農的畫,筆法古樸,拙趣橫生,給人一種清新、脫俗之感,他「年逾六十始學畫竹,前賢竹派,不知有人,宅東西種植修篁約千萬計,先生即以為師。」(《金農畫竹題記序》)。這就說明,金農畫竹的目的不在於如何準確地描寫竹的形態,而在於表現竹的清高拔俗,「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所以他畫的竹,粗看筆法草草,不求形似,細看古樸稚拙,逸趣橫生,脫盡畫家習氣。金農喜畫梅花,密萼繁枝,梅干不用又鉤,而是用濃淡墨隨意寫之,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並在老乾和花萼上點以重墨,表現一種幽冷疏散的意境。他在故宮藏《梅花圖軸》題詩中曰:「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先畫晚來寒,樹無醜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他特別喜歡畫寒梅,以表現一個「清」字,他說「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凌霜雪,節獨完,我與君,共歲寒」(見《畫梅題記》)。以表現他孤傲不阿的節志。金農畫佛像,有的點綴山石花木,奇柯異葉,有的則不畫襯景,但不管有無點景,其佛像均畫得安祥、莊嚴而生拙,他在《龍窠樹下佛圖》中云:「予畫菩薩妙相,奇柯異葉,以狀莊嚴,恍如佛光上下,隱見在方寸也。」他又說:「余年逾七十,世間一切妄念,種種不生,此身雖屬穢濁,然治清齋,每當平旦,十指新沐,熏以妙香,執筆敬寫,極盡莊嚴,尚不叛乎昔賢遺法。世多善男子,願一一品之,永充供養雲。」(以上見《冬心畫佛題記》),說明了他開始畫佛的時間和原因。金農的肖像人物畫,生拙古樸,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從表面看,顯得十分外行,仔細琢磨,人物瞬間的神態、特徵捕捉的很準確主動。比如故宮藏金農《自畫像》,作著用簡練的線條,寥寥數筆,描繪金農的生動、準確的形神。圖中不同凡俗的五官,垂於腦後的髮辮,異於凡人的儀錶和極為稚拙的筆法,成功地表現了金農奇古怪僻的性格。畫中自題「余因用水墨白描法自為寫三朝老民七十三歲像,衣紋面相作一筆畫,陸探微吾其師之。」說明了此畫的特色和創作時間。金農的山水人物畫,構思新奇、含蓄,意境幽僻,筆法稚拙,設色淡雅、濃麗兼施,富有筆墨趣味。金農的花果畫,吸收書法用筆之法,隨意點染,秀逸天成,在輕盈蕭酒中寓有沉厚頑強的意趣。金農真偽、代筆書畫風格凡是金農親筆畫,大都生拙而秀韻天成;而代筆之作,大都比較工能精巧,至於那些純屬憑空仿造作品,絕大多數畫風粗俗、板滯、光滑,漏洞較多。關於金農的代筆人,他考出來有羅聘、項均、陳彭、朱筠谷、楊某等,此文就不多談了。金農的印章作者本人的鈐印,是說明該作品是自己的親筆的憑證,在沒有作者本人署款的情況下,印章往往起決定作用。但後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來的真印作偽,造成真偽雜糅的局面。此外印章還可以翻刻,因此印章只能是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金農的印章,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共有五十餘方,其中一小部分是印文雷同,但篆法、刀法和形狀大小不同的印章,如「冬心先生」印有十方,「金農印信」有七方,「金吉金」印有五方,「壽門」印有四方,「金氏壽門」有三方,「金農之印」、「生於丁卯」各二方。此外,「壽」、「農」、「金氏八分」、「蓮身居士」、「金農私印」、「潔樽論闊」、「金老丁」、「一日清閑二日仙」、「努力加餐飯」、「己卯以來之作」、「與林處士同邑」、「光風霽月」、「金氏壽門書畫」、「金氏壽門」、「布衣三老」、「龍虎丁卯」、「蘇伐羅吉蘇伐羅」、「壽」「門」聯珠印等各一方。這些印章還是早晚的變化,如早年的印有「金農」、「金農印信」、「壽門」、「稽留山民」等,中晚年的印章有「百研翁」、「金老丁」、「己卯以來之作」、「金吉金」、「金吉金印」、「金氏壽門書畫」等印。還有一些表現他懷才不遇,不滿現實的思想的印章:如「一日清閑二日仙」、「努力加餐飯」、「潔樽論闊」等印。此外「布衣三老」是說自己布衣不仕於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蘇伐羅吉蘇伐羅」印,是因為梵文的「金」字稱「蘇伐羅」,故刻此印。再者一些眼力不錯的收藏家的鑒藏印,對幫助我們鑒定也很有借鑒作用,不可等閑視之。金農的款識書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款和題跋,是藉以說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親筆,以取信於人。名款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研究掌握好作者的名款,對搞好書畫鑒定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農的題款,除有一般清人署款的規律外,還有他獨自的特色。金農學識淵博,文學修養水平很高,故他的署款,題詩文、詞賦、畫論為多見,亦善長題,「每畫必有題記,一觸即發。」「金農」二字款的「農」字則有五種不同的寫法。四十至五十歲寫的八分書(即隸書),筆法很婉轉,五十歲以後,用筆挺硬而不柔和,但他所書的尺牘與上又有不同,比較隨便、輕鬆。 此外,金農的字型大小比較多,據筆者統計,共有二十五個之眾,如「心出家庵粥飯僧」、「仙壇掃花人」、「古泉」、「司農」、「冬心」、「吉金」、「百二硯田富翁」、「曲江外史」、「老丁」、「竹泉」、「昔耶居士」、「金牛」、「金牛湖上詩老」、「金二十六郎」、「金吉金」、「香鐵」、「恥春翁」、「壽門」、「壽道士」、「稽留山民」、「蓮身居士」、「龍梭仙客」、「蘇伐羅吉蘇伐羅」等。金農的這些字型大小,還有早、晚的變化,金農早年的款,有金農、冬心、壽門、曲江外史等,金農中、晚年的款,有「稽田山民」、「昔耶居士」、「心出家庵粥飯僧」、「百二硯田富翁」,「恥春翁」,「冬心」,「心出家庵粥飯僧」,「心出家」,「庵粥飯僧」,還有「曲江外史」。(想了解一些金農字型大小的解釋,請與我們聯繫)以上就是關於金農書畫辨偽一些知識,或者說依據,掌握了它,你的鑒定水平就會大大提高。但是光掌握這幾把鑰匙還不夠,還要本著實踐出真知的哲理,多看實物,不斷提高自己的眼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金農(1687--1763),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好遊歷,〖足跡半天下〗。博學多才,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但不少作品由羅聘代筆。又長於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刻印。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高翔高翔(1688-1753)清畫家。字鳳崗,號西唐、樨堂,江蘇甘泉(今揚州)人。他也是一生從未做過官。高翔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畫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的園林小景,大多是從寫生中來。金農、汪士慎詩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著有《西唐詩鈔》。擅作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又精刻印,學程邃。為「揚州八怪」之一。亦善詩,所著有《西唐詩鈔》。高其佩 高其佩:(1660-1734)清代傑出畫家。字韋之,號且園,又號南村,別號頗多,如創匠等。鐵嶺(今屬遼寧)人。官至刑部右侍郎。他以指頭畫名擅一時。後人繼者頗多,形成了一悠閑的興的畫派。其表現手法,不用筆而求之於手指。理由是「知筆之難用,故單用手指」,「不過求無筆墨痕」而已。故成為有名的指頭畫家。他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擅畫人物,能各具屬於性格,姿神生動;亦畫山水,隨意點染,雲煙生綃;兼寫花鳥,畫花能解語,畫鳥亦含情,無不精妙。他間作毛筆畫,亦生動盡致,蒼渾沉著。奇情逸趣,信手而成。其風格特色:「少壯時以機趣風神勝,多蕭疏靈妙之作」。「中年以神韻力量勝,簡淡古拙,冷集閑逸,千變萬化,愈出愈奇」。「晚年以理法勝,深厚渾穆,……」。畫中丘壑無或雷同。指畫之染法變化莫測,而手指是墨之無痕處,尤顯自然之趣。他的指畫清、奇、簡淡、渾厚,而神韻尤在指墨之外,其藝術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揚州八怪」中的李復堂得到他的傳授,黃慎、高鳳翰等也都愛到他畫風的薰陶。其作品有:《飽虎圖》、《雁行圖》、《怒容鍾馗圖》、《梧桐喜鵲圖》、《虯松莫岫圖》等。每年端午節,高其佩都要以指畫朱墨鍾馗若干幅,這除了從習俗、避邪魔、驅鬼怪外,更有畫家別一番意味。《怒容鍾馗圖》作於雍正六年(1728年)端午節,此時高其佩已是68歲高齡。畫面上鍾馗頂天立地,佔據了整個畫幅,雖不佩寶劍,但圓睜雙目,怒容滿臉,也夠使一切妖魔鬼魅喪心裂膽。作者更利用指畫長處,以指甲蘸墨畫出剛勁遒利的滿頰鬍鬚,加上長袍的衣紋似在空中飛舞,紗帽的雙翅在耳後震動,把鍾馗怒髮衝冠之神態刻劃得維妙維肖。而更妙處是畫家將鍾馗的右手平放胸前,左手托著其寬大的袖口,伸出有力的二指,所指方向與目光相一致,把觀者引向畫面之外,產生無窮的想像。從而將「畫盡意在」、「意在畫外」的中國畫獨特藝術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高其佩作此畫的前一年,即雍正五年七月,因在刑部右侍郎任內定讞中出了差誤,被革去了職,仕途生活遂告一段落,第二年端午即作此圖,正是藉此發泄其胸中不平之氣。從而我們可以了解到畫家「擬挽頑儒情,非充耳目玩」(高其倬句)的創作思想。該圖作於高其佩的晚歲,從此也可見其「晚年以理法勝,深厚渾穆,所謂"老去漸於音律細』」高其佩,1660年生,1734年逝世,鐵鈐(今屬遼寧)人。字韋之,號且園。隸籍漢軍,父天爵,以蔭敘宿州知州,宮至刑部侍郎,浙江鹽運使等。卒後謚恪勤。擅畫花鳥、走獸、人物、山水,其簡練蒼勁處,幾近明代吳偉。尤以指頭作畫著稱。侄孫高秉撰有《指頭畫說》一篇,記其畫法及軼事等。傳世畫跡有《高岡獨立圖》、《稻穗螳螂圖》、《松陰小琪圖》、《指畫人物》冊(十頁)等。《出獵圖》,絹本,設色指頭畫。縱141厘米,橫77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此圖描繪野外出獵的情景。在構圖處理上,畫面的上部以「截取」法畫了兩棵古勁老樹,佔據畫面三分之一。兩棵老樹皆截取了樹榦的一段,這種特寫景雖有限,但使人回味無窮。下部以三分之二的畫面描寫了獵人狩獵的情景。其狩獵者神情形貌,生動畢肖。獵犬緊跟馬後,驚覺地回頭盯著獵物,其探頭翹尾的姿態,亦十分傳神。此圖在表現技法上亦有特色,人物衣褶、犬、馬的輪廓等線條,用指甲勾勒,工細勁挺,隨意飛動,既拙且活。從這幅中可看到作者運指施墨極為得心應手,而不留絲毫指跡墨痕,求奔放於規矩之中,恰好地發揮了指墨作畫的特長。高其佩是清代指頭畫家,就是用手指代筆來作畫,他是指頭畫的創立者。傳說有一年夏天,高其佩到江蘇探親訪友,正欲渡得勝湖前往興化,卻見不到渡船。天熱,趕路心切,無船,高其佩萬分焦急。正在這時,一隻小漁船慢慢划了過來。搖船的是一位老者,高其佩趕忙叫住老人家,詢問去往何方,偏巧,小船要去興化,高其佩忙說也要去興化,老人便熱情地請高其佩上了船。上船之後,高其佩一直在欣賞兩岸的湖光山色,竟忘記了暑熱的天氣,不覺汗流浹背。這時,身後傳來一聲小女孩的呼喚:「天氣這麼熱,先生快到船艙里避避暑吧。」高其佩聞聲回首,只見這小女孩生得眉清目秀,衣服卻破得不成樣子。高其佩移開目光,連連推諉,怕進得艙去,多有不便。姑娘善解人意,趕忙從後面退出船艙,自己坐在船頭上玩水,並再次請高其佩進艙避暑。高其佩見此情,只得進得艙去避暑。高其佩進得艙來,見艙中家什皆無,令人慨嘆。更感激父女二人仁義,決計要報答這父女二人。可一想,身上帶的銀兩不多,拿不出手。正在思慮之際,忽然發現自己不知何時蹭了一手黑。原來是油燈熏在船艙頂上的油泥。高其佩靈機一動,拿出自己素白的扇子,用手指蘸著油泥,在扇面上畫了起來。高其佩專心致志在艙內作畫,扇面剛剛畫完,船已到了興化。高其佩付了船錢,又將扇子交給船主老人,說:「老人家,一路上多蒙您父女照顧,我無以為報,就把這把扇子留給您,去當八十兩銀子,幫襯幫襯家用吧。」推讓半天,最後只好收下。高其佩棄舟登岸,繼續趕路。父女二人送走高其佩遠去,也上了岸,直奔當鋪而去。女兒把扇子交給當鋪夥計,說: 「當八十兩。」當鋪夥計見這穿著破爛的小女子如此這般,不耐煩地說:「去、去、去!一把破扇子,當八十兩,去!」父女二人正要出門,老闆站起來,說: 「慢!既然你敢出這個價,拿來我看看。」不看則已,一看,不由得使老闆大驚,這不是指畫大師高其佩的手跡么!好一幅《雲煙圖》!一葉小舟在湖面上蕩漾,雲煙籠罩,水氣接天;一老者搖櫓,一小姑娘在船頭嬉戲,上方有五言詩一首,落款為「鐵嶺且園」。好,神品。老闆見是珍品,趕忙叫夥計開了銀票八十兩,送走了父女二人。父子二人回到家中,更加感激高其佩,生活上也上了一個新台階,這是後話。說起指畫,據說在唐代就有了,但從未看到過作品。至清代康熙年間,畫家高其佩才將記載中的指畫變成實際的指畫作品。高其佩(1666—1734),字韋之,號且園、南村。先輩自山東遷至遼寧鐵嶺,隸漢軍鑲黃旗,其父高天爵長期在南方做官,多有善政。高其佩生長在江南,17歲時,父死, 由其叔父撫養,以蔭敘安徽宿州知州,官至刑部侍郎,一生有過騰達之經歷,但不堪宦海浮沉,潛心於作畫,每日用指或臨摹古畫,或寫生創作,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能。清人李在亭云: 「以指為畫,始於高鐵嶺使君韋之。」高其佩的指畫,墨法得力於吳鎮,形象近於吳偉,以減筆寫意法見長,尤喜畫鍾馗。高其佩畫名遠揚,求畫者甚眾,凡有求者,皆有求必應,從來不要報酬。高其佩還是一位書畫鑒賞家。他晚年在京師,有一次到友人新居走訪,剛走上台階,遠遠望見正堂上懸掛著一幅古畫,便對友人道:「此乃劉松年之妙品,何不珍藏於篋內?」友人不以為然,說道:「此一平常古畫,無落款,無題跋,何以言劉松年真跡?」高其佩審視畫上古松,揭視絹背,松樹榦上署有「松年」二字。高其佩說: 「劉松年為防人作偽,往往採用這種署名方法。」在場的人,個個嘆服高的鑒賞眼力和藝術修養。又有一次,一位友人送來一幅倪瓚的畫,他展視良久,道:「這筆墨天真幽淡,似嫩實蒼,是倪的筆墨,但有一峰可疑,尚需慎別。」他要求把畫留下再審視一下;他把畫掛在屋內,日夜揣摩,一連三日,終於得出結論:「此峰非名家不能,其過人處正在於此。」他的裔孫高秉在《指頭畫說》中記載此事:「一峰可疑,懸對三日。」「公(指高其佩)究心此藝,至是已五十年矣。」高其佩之後,不少畫家學此指畫技法,直至現代畫家潘天壽,成為現代指畫之巨擘。高其佩:清代前期,畫壇興起了一種新的表現方法,即用指頭代替毛筆作畫,稱為「指畫」。指畫相傳在唐代已經產生,但這種萌芽畫種,在以後未獲多大發展,至清康熙年間,畫家高其佩才將指頭畫創造得比較完美,人物,山水,花卉、鳥獸都能表現,故畫史稱:「以指為畫,始於高鐵嶺使君韋之。」高其佩字韋之。號且園,別號很多。鐵嶺人,但卻出生於江西建昌署中,成長在官宦之家。他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卒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康熙年間,承爵宦廣東,安徽巡撫。後升刑部右侍郎。高其佩在20多年的宦遊中,經歷過不少名山大川。長期領略長江天險,錢塘潮汐和優美如畫的江南景色,特別是他曾溯大江西上入蜀,留下不少驚人傑作。他的赤壁、三峽,白帝城等作品,都充滿詩情畫意,而蜀中峨嵋的清絕,青城的秀絕,劍閣的險絕,無一處不撥動畫家的心弦,也不斷豐富著畫家的創作生活。藝術特點高其佩從未因任官而荒蕪創作,他擅長人物,山水,花鳥各科,尤善畫虎,畫鍾馗。墨法得力於吳鎮。形象近於吳偉,以減筆寫意法見長,在技巧方面,他在《述畫詩》中道:「吾畫從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無物,物成手卻無。」,可見他的指畫運用了手的各個部分。 他的人物形象極為生動,面部用尖指甲細勾,簡練傳神,畫衣紋指尖指甲並用,頓挫自如,冠靴用指掌塗抹,墨色渾然。如他的《鍾馗變相畫冊》現藏故宮博物院,在絹面上指頭蘸墨畫了12幅不同形貌的鐘馗,墨氣淋漓,神情活現。他的花鳥指畫,隨意點染的濃淡乾濕墨色。飛動不露筆痕的粗細線條,蹲鷹的蓬鬆羽毛,老樹的蒼勁之質,表現得十分出色,如他的《松鷹圖》軸即是此例。 高其佩不僅在繪畫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能手,而且在書法、詩文、鑒賞諸方面也都有很高造詣。清代末函夏於乾隆十五年題高其佩《柳鶯圖》云:「高 勤指頭畫超凡入聖,五十年來,傳相仿效,入室者鮮。蓋由神授,而事屬創為,前代未嘗有也。」市場價格高其佩作品流傳至今的比較多,國際拍賣中也進行過多次拍賣,但價格不高,至今價格未超過一萬美元一幅。但他作品的價格比較穩定,高低相差不大。李方膺李方膺(1679-1755後)字虯仲,號晴江,又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江蘇通州(南通)諸生。先後任山東蘭山、安徽潛山、合肥知縣,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羈,不拘繩墨。善畫松、竹、梅、蘭和草蟲。老筆紛披,畫梅尤精。間作山水、人物,豪放蒼勁,水墨淋漓。尤長大幅,頗富士氣。有印章二十九方。其寫梅所用印章為「梅花手段」。乾隆二十年(1755)作《墨梅卷》,袁子才、金冬心、鄭板橋題之。時年六十一(按諸書多記李晴江座年六十一(1754),《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載,李於(1755)尚在作畫,僅說時年六十一,並非卒年。今從此說,待考。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蘭竹菊,以梅聞名,筆法蒼勁老厚,裁剪簡潔明快,表現寧折不彎的倔強個性,如為其人。曾題自畫梅花詩云「鐵干銅皮碧玉枝,庭前老樹是吾師。畫家門戶須自立,不學元章(王冕)與補之(揚無咎)。」主張在繼承傳統和師法自然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獨特風格陳撰陳撰(1678--1758),字楞山,號玉幾、玉幾山人,鄞縣人,居錢塘,以書畫游江淮間,遂流寓揚州。初主鑾江項氏,項氏中落,又館於筱園主人程夢星,晚年江都江鶴亭延之入康山草堂,直至終歲,是〖揚州八怪〗中唯一不以賣畫為生的畫家。乾隆元年(1736)被薦舉博學鴻詞科,拒不應試。為人品性孤潔,不原與達官貴人交往。常與汪士慎、 高翔、萬鶚等在揚州馬日涫玲瓏山館賦詞作畫。所作花卉,疏簡間逸, 格調清雅,尤精寫梅。與李鱔齊名,人稱〖復堂玉幾〗。工詩文,為文 學家毛奇齡(1623--1716)弟子,著有《綉絞集》、《玉幾山房詩集》並輯有《玉幾山房畫外集》。師毛奇齡,修行篤學。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以布衣舉「博學鴻詞」,辭不赴、寄寓江都,所居有玉幾山房,搜藏書畫頗富。撰精於賞鑒,詩意沖逸高簡,畫尤入品,為時人珍寶。書無師承,畫絕摹仿。善草書,工寫生,以墨暈之,若不經意,蕭疏簡遠,品格極高。與李鱓相伯仲。尤精畫梅,間作山水。焦秉貞焦秉貞,山東濟寧人。康熙年間任欽天監,是西洋天文學家、天主教士,湯若望的學生。據《國朝院畫錄》記載說:「秉貞職守靈台,深明測算,會司有得,取西法而復通之。聖祖(康熙)之獎其丹青,正以獎其理數也。」另外還說他工人物、山水、樓觀,參用「海西法」,「海西法善於繪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陰陽向背,斜正長短,就其影之所著而設色,分濃、淡、明、陰焉」。這種畫法早在明神宗時,從利瑪竇帶來天主像、聖母像開始,西洋畫就隨著宗教,傳到了中國。西洋油畫「與生人不殊」,讓中國畫家「無由措手」。雖然當時的文人畫家,對它不屑一顧,說它「筆法全無,雖工亦匠」。但終究給中國畫壇引入了一絲新風,使得一些畫家,開始探索中西畫法相結合的道路。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公元一五六八—一六五零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他就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當時,追隨他用這種方法畫肖像的人很多,被稱為「波臣派」。焦秉貞就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傳世的有《耕織圖》、《鞦韆閑戲圖》、《池上篇畫意》、《列朝賢后故事》和《張照肖像》等。其中以《耕織圖》最為著名,它在一六八九年康熙皇帝命其繪製並鐫版印刷成版畫作品。畫人物、山水、花卉,參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別具面目。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系采西洋畫法任熊任熊(1823-1857)〔清〕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能詩詞,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蟲魚、走獸,筆力雄厚,氣味靜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長人物,筆法圓勁,形象奇古誇張,衣褶如銀鉤鐵畫,直入陳洪綬之室而別開生面,堪與並駕。咸豐元年(1851)居鎮海姚燮(梅伯)家,為作《大梅山民詩意圖》一百二十幅,興酣落筆,閱二月余而成,為生平傑作之一。該作設境之奇、運筆之妙,令人讚嘆不已。嘗寄跡蘇州往來上海賣畫。與任薰、任頤合稱「三任」,加任預也稱「四任」,又與朱熊、張熊合稱「滬上三熊」。有《列仙酒牌》《于越先賢傳》《劍俠傳》《高士傳》等木刻圖譜行世,稱絕一〔清〕任熊洛神圖軸時。咸豐七年(1857)嘗作《秋林共話圖》。傳世作品有《十萬圖冊》十頁、《姚燮詩意圖冊》《自畫像》軸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咸豐五年(1855)作《四梅圖》軸藏中國美術館;《為姚梅伯作人物冊》二十頁、《洛神圖》軸、《范湖草堂圖》卷藏上海博物館;《丁文蔚像》軸藏浙江省博物館;《少康像》冊頁藏南京市博物館;《瑤宮秋扇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人物圖冊》藏廣州美術館。任熊擅畫人物,曾有《于越先賢傳》、《劍俠傳》、《列仙酒牌》等畫曾刻印行世,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誇張、得陳洪綬神韻而能別出心裁,其自畫像神態刻畫細緻入微,十分寫實,這和他早年從一位畫師學畫過肖像畫有關,他不守成法,喜愛獨創,這位畫師不能容忍他,任熊只好離開流浪賣藝。儘管如此,他還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任熊對衣紋的勾畫向來十分精彩,鐵畫銀鉤,很見功力。所題款字也是十分有力,與畫法同出一轍。。任薰 薰(1835~1893),中國清代畫家。字舜琴,又字阜長,1835年6月3日生於浙江蕭山縣城。其父任椿,兄任熊皆是畫家。任薰自幼受父兄影響,喜愛繪畫,青年時在寧波賣畫為生。1868年春末與任頤同往蘇州,轉輾於江浙之間,後寓蘇州、上海。任頤、任預均曾從其學畫。他與當時蘇州收藏家顧文彬之子顧承也相友善。當時蘇州書畫家常在西園聚會,任薰與諸友常游宴其間,所見藏家名跡甚多,融會貫通,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據顧文彬《宦遊鴻雪》中說,蘇州怡園初建之前,顧曾推舉任薰為園作設計圖。怡園現存的園景布局分為東西兩部,隔以曲折的復廊,並以漏窗溝通東西景色,使園景顯得幽深玲瓏,這是出於任薰構撰的結果。由此可知任薰還長於園林設計。繪畫上,任薰對人物、花卉、禽鳥、山水,皆具有很高的造詣。人物畫取法陳洪綬及其兄任熊,然奇軀偉貌,別出匠心,尤其是晚年的一些大幅立軸,如《張旭草書圖》、《簪花飲酒圖》、《出征遇仙圖》、《蘇武牧羊圖》、《天女散花圖》等,運筆有如行草,氣勢沉雄;花鳥畫如《松鶴圖》、《荷花鳥》等,工寫兼善,取景布局,能突破前人規範,富有奇趣。他的畫風直接影響了任頤、任預等的繪畫創作,為清末上海畫派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任薰作畫題材廣泛,對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獸(馬、羊等)無所不能,更擅長花鳥、人物。粗寫意、細雙勾。技法初學其兄謂長,後吸取陳老蓮的傳統技法。用筆沉著力。在構圖上有其特長,在大小不同的畫面上,創作出許多新穎、寬廣、意境深遠的作品,尤其適應扇面上的表現技法,能筆隨意轉,在極小的團扇、摺扇畫面上,開拓出廣闊、妙趣盎然的意境。任薰作品在結構上比較嚴謹,很重視疏密虛實的主從關係,無論一人、一花、一鳥的主從關係都能巧心安排得體。平淡中亦能出奇,寧靜中又能生動。畫面上給人一種空靈明快之感。他的另一特點是工於著色,濃淡相宜,清新可愛,絕無柔媚習氣。他尤長於使用重彩著色,能把對比鮮明的色彩調和統一起來,使畫面上的景色更顯壯麗,又能從鮮艷色彩中透出古樸的意趣。任薰人物畫,線條遒勁圓韌。由其晚年人物衣褶,運筆如同書法中行草,似有行雲流水之感,形態多奇偉的身軀,出乎尋常容貌,帶有性格的神態,別出心匠。任薰作品在香港拍賣較多,1986年即有作品參加拍賣,1986年5月一件《雙鉤花鳥冊》(共十二張)賣到45000港元。1989年5月又拍賣過兩幅作品,一幅扇面《鍾馗》以24200港元成交,另一幅《秋景山水》軸也是24000港元。1990年11月拍賣的一件《花卉草蟲畫集》冊頁價格偏低,只有17600港元,第二年9月是一件冊頁則達到12萬港元,這是一件八開山水人物冊頁,山水人物比他的花卉草蟲要珍貴得多。任薰作品也在紐約拍賣,1989年拍賣的《人物》四屏立軸賣到18700美元,1990年11月拍賣的一幅《仕女》扇面是1540美元。1992年6月紐約蘇富比公司又推出兩幅任薰作品,一為山水軸(128.6*60.3),作於1876年,估價不高,為1200-1500美元,以1700美元成交。另一幅人物軸(92.7*41.3公分)由於起價太高而未拍出。吳大澄吳大澄(吳大澂) (1835-1902),清代書法家、文字學家。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於篆書。皆得力於金石鑒賞修養。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七年(一八六八)以進士入詞林,歷官廣東、湖南巡撫。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師無功,獲譴回籍。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精鑒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說文古籀補、古字說、古玉圖考、恆軒吉金錄、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卒年六十八。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又別號白雲山樵、愙齋、鄭龕 、白雲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 交涉。中法戰爭時會辦北洋事宜。中日戰爭時又疏請參戰.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討,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古籀補》、《恆軒吉金錄》、 《權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1868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1894罷歸。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等。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朴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澂: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八年(1835-1902)。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又別號白雲山樵、愙 齋、鄭 龕 、白雲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僕寺卿 ,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交涉。中法戰爭時會辦北洋事宜。中日戰爭時又疏請參戰.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討,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古籀補》、《恆軒吉金錄》、《權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他精於鑒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朴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他精於鑒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 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冷枚冷枚:清代著名畫家。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內廷供奉。焦秉真的弟子。畫人物仕女《膠州志》卷三十載:「工丹青,妙設色,畫人物尤為一時冠」。亦能畫樓台殿宇界畫和山水。所畫人物工麗妍雅,筆墨潔凈,色彩韶秀,其畫法兼工帶寫,點綴屋宇器皿,筆極精細,亦生動有致。曾畫《東閣觀梅圖》、《桐陰刺繡圖》、《羅漢冊》,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妙。《避暑山莊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七十九)王鑒(1598-1677)清代著名畫家。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江蘇太倉人。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後仕至廉州太守,故又稱「王廉州」。王世貞孫。家藏古今名跡甚富,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為「清初六家」之一。擅長山水,遠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黃公望。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間作青綠重色,亦能妍麗融洽。信雲林山水意極綿密。仿山樵山水,仿趙大年《春景》沒骨山水、仿洪穀子設色山水,疏密奇正,純以篆法寫輪廓。仿子久《秋木山色圖』》、《仿黃公望煙浮遠岫圖》、摹沈石田山水、仿董源《秋山圖》仿范華設色山水、仿巨然山水,骨重氣輕。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獨創,並具有濃厚的復古思想和形式主義畫風。其著述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冷枚,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縣人。宮廷畫家焦秉貞弟子,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得力於西法寫生,工中帶寫,典麗妍雅,頗得師傳。供奉畫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參加《萬壽盛典圖》卷製作(總裁為王原祁)。傳世作品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仿仇英《漢宮春曉圖》,雍正三年(1725年)作《九思圖》軸,山東省博物館還藏有他另一幅《麻姑獻壽圖》。這幅《獻壽圖》,應作於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關於冷枚的生卒年,至今考證未詳,有些資料說他活動於康熙、雍正年間。查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彙編的《圓明園》「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中,有關冷枚作畫的幾次記錄,簡抄如下,對於冷枚的卒年,或可有所延長:第166條:乾隆元年正月初九日(如意館)內大臣海望奉上諭:「將畫畫人冷枚傳來照慈寧宮畫畫人賞給錢糧。令伊將圓明園殿宇處所照畫過熱河圖樣,每處畫一張,繪總畫一張。欽此。」二月十六日,太監毛團交:「著照《無逸篇》尺寸,長一丈零17寸,寬七尺七寸五分,著冷枚畫圓明園殿宇處通景畫一張。」四月十六日,員外郎常保傳旨:「冷枚現畫圓明園殿宇處,俟繪總時,令郎世寧、唐岱、沈源繪畫。欽此。」冷枚供奉畫院經歷了康、雍、乾三代皇帝,且為圓明園奉旨作畫多年,直至公元1738年尚在世孜孜繪畫不息。可惜的是,冷枚當年在圓明園的諸多精心遺作,都隨著英法聯軍的搶掠與焚燒,在一場空前洗劫中化為灰燼了。焦秉貞弟子,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畫法得力西畫寫生,工中帶寫,點綴屋宇益精細如界畫,筆墨潔凈,賦色韶秀,典麗妍雅,頗得師傳。自康熙到乾隆末,糅合中西技法之畫風在畫院內頗為盛行,而且影響到民間藝術,枚為此技法之積極推行者。清廷供奉冷枚的傳世繪畫,屢經滄桑歷變,如今民間很少再見。前不久他的一幅大軸倖存彩畫《獻壽圖》,以百萬元之高價,出現在天津某拍賣會上,見者莫不嘆絕稱奇!《獻壽圖》即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為原型,塑造出一個美麗素靜的人間仙女。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視女壽者多繪麻姑像贈送,稱「麻姑獻壽」。冷枚這幅傳世絹本立軸《獻壽圖》,縱122.5厘米,橫62.5厘米,色彩鮮艷,品相完好。畫中麻姑仙女,身材修長,亭亭玉立,髮髻高綰,慈眉善目。耳垂玉環,身著淡綠長衫,左臂挽一圓腹精巧竹籃,內裝大朵盛開牡丹及仙草野卉,籃邊扎系大小葫蘆一束(或注靈芝仙酒也),腰間綠帶亦系葫蘆四枚、靈芝一株。左手二指輕捏米粒,右掌投放成珠。衣衫飄飄,神骨仙態,瀛州採藥,滿載而歸;欲獻壽也。畫筆工細,設色文雅,造型生動傳神,堪稱冷枚仕女畫的代表之作。畫幅右上側楷書題款:「辛亥孟春日,金門畫史冷枚敬寫。」下鈐二篆印:「臣冷枚」、「金門畫史」。胡璋胡璋(1848~1899 年),清代畫家。畫家胡寅之子,字鐵梅,號堯城子,建德(今東至縣)人。工山水、人物,以善畫梅得名。久寓滬上,旋游日本,畫名甚噪,卒葬神戶。胡璋(生卒年不祥),號鐵梅,建德(今東至)梅城人,清末著名愛國畫家。胡璋出身書香繪畫世家。祖父胡正精繪山水花鳥,游粵時曾住鄧廷楨制軍幕府。父親胡寅也以擅長丹青聞世,曾隨勝保贊軍務。胡璋從小接受藝術的熏淘,且勤奮敬業,詩詞、書法、繪畫無所不精,時人以唐代藝苑「鄭虔三絕」譽之,尤精於繪畫,藝術上不遜於吳昌碩輩。胡璋曾旅遊日本,以「潤筆極豐」而享譽日本藝壇,追隨學藝者絡繹不絕。日本天皇聞訊後,特召胡璋入宮,請他給素胎膽瓶作色繪畫。畫成後,天皇大加讚賞,賜金牌以致謝意。此後,從他學畫的人就更多了。胡璋授業傳藝一絲不苟,同時還擠出時間,留心考察日本政治、經濟、科教文化等方面的狀況,並匯書十餘篇,準備回國後獻給朝廷,或可對改革時政、變法圖強有所裨益。胡璋回國後,終因政界多事,「未雨綢繆」,所編之書「迄不得達」。有人推薦胡璋精於日本的鑽井灌田法,因被召至京師,試行其術。然而京師官僚迷信風水,反對鑽地,久議而不決。胡璋絕望了,遂拂袖返回日本,一心從事丹青繪畫。不久病亡,遺體安葬於日本神戶。《芥子園畫譜·增廣名家畫譜》收錄胡璋繪畫四幅。善畫山水,能畫人物、花木。工山水及人物、花卉,與王冶梅並以畫梅得名,鐵梅能腴,冶梅能瘦,並為巢林遺派。有梅花高士圖。胡鐵梅為海派早期山水畫家中個人風格較強烈者,其畫如其名,線條方折堅強,勾勒爽利,如梅枝鐵平,稜稜贈贈,輔以小斧劈皺法,略加點苔。卒年五十二。吳宏吳宏( 1615 -1680 )江西金溪人。移居江寧(今南京)。宏,一作弘,字遠度,號竹史、西江外史。清初著名畫家。自幼好繪事,自辟蹊徑。順治十年(1653)曾渡黃河,游雪苑,歸而筆墨一變,縱橫放逸。畫作大多取材於自然景物及仰慕的桃花源仙境,構圖疏密相間,氣勢雄闊。與龔賢、高岑、樊圻、鄒喆、葉欣、胡慥、謝蓀合稱為「金陵八家」,在八家中畫風最為粗放,渾融無際,任憑想像,景色細緻蒼鬱,充滿了生活氣息。偶作竹石,亦有水墨淋漓之致。周亮工贈詩云:「幕外青霞自卷舒,依君只似住村虛,枯桐已碎猶為客,妙畫通神獨亦予」。傳世作品有康熙五年(1666)作《山水》冊頁、《江山行旅圖》卷,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十一年(1672)作《松溪草堂圖》軸、《竹石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山村樵牧圖》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國(清)朝畫征錄、讀畫錄、桐陰論畫、安雅堂集、江寧志、清畫家詩史》自幼喜好書畫,詩書皆精,曾在順治十年游黃河,歸來後筆墨一變,縱橫放逸,走出自己的風格。偶畫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金陵八家」之一。鄒喆鄒喆,生誶年不詳,清代畫家。字方魯,江蘇吳縣人。自幼隨父親客游金陵。他的畫宗其父,山水工穩而有古氣,富簡淡清逸的情趣。兼長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淵的體格。「金陵八家」之一。典子,自父客游江蘇金陵(今南京)後,遂寄居該地。鄒喆出身繪畫世家,山水工穩而有古氣,也作很少的山水小冊,有簡淡清逸之趣。兼長水墨花卉,勾勒傅染,有元代王淵風格。畫大松奇秀,特別令人珍惜。與龔賢、樊圻、高岑、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為金陵八家。傳世作品有:《松林僧話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山水》冊頁,為《金陵諸家冊》之一,藏故宮博物院﹔《雲岳水村圖》軸,藏南京博物院。山水工穩而有古氣,畫大松奇秀,特別令人珍惜。葉欣葉欣(生卒年未詳),清代畫家。字榮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工畫山水,筆法方硬,自成一家,為金陵八家之一。工畫山水,學趙令穰,筆法方硬,自成一格。作品有《山水圖冊》、《山水冊》等胡慥胡慥:一作胡造,字石公,江蘇金陵(今南京)人,生卒不祥。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蒼莽渾厚,尤擅寫菊,用筆雅雋,獨創一格,備極神妙,說者謂菊乃:冷花,經石公手洗極盡鉛華,獨存冰雪,堪稱"真冷".康熙中年未六十而歿,與龔賢、樊圻、鄒喆、葉欣、吳宏、高岑、謝蓀等為"金陵八家"。生平記載極簡略,熟知金陵畫家的周膏藥工,稱畫家為"石公善啖,腹便便,負大力拳勇","惜哉未六十而殪"。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蒼莽渾厚,尤擅寫菊,用筆雅雋,獨創一格,備極神妙。謝蓀謝蓀(生卒年未詳),清代畫家。字緗酉,又字天令,常住南京。善長畫山水、花卉,與龔賢、樊圻齊名,為「金陵八家」之一。作品有《青綠山水圖軸》等。陳卓陳卓(公元1634年─?),清代畫家。字中立,號晚純老人。北京人,長住江蘇南京。他善長畫青綠山水,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入微,設色清麗淡雅,令人心曠神怡。傳世作品有:《雲山青嶂圖》軸(落款「七十六純痴老人」),現藏安徽省博物館。作品有《水邨圖軸》、《玉堂富貴圖軸》等。QQ2586104537空間主頁擅畫山水,尤長於青綠山水,兼工花鳥、人物。山水工細。千岩萬壑具有宋人之精密。花鳥精緻,設色艷麗。張風張風:(?─公元一六六二年),風,一作鸛,字大風,號升州道士,又號上元老人,或署「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明代畫家、詩人。江蘇南京人。思宗崇禎時生員,明亡後不為官,家裡貧窮。他擅畫山水、人物、花卉,也精於畫肖像。早年風格較為恬靜閑適,神韻悠然。晚年他曾佩劍北游,所以筆墨風格瘦挺豪縱。他還精通畫理,他曾說:「畫要近看好,遠看又好,蓋近看看小節目,遠看看大片段。畫多有近看佳,而遠看不佳者,是大片段難也」。傳世作品有《諸葛亮像》軸,輯入《故宮名畫三百種》﹔《觀瀑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賞楓圖》軸,藏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為北覲寫山水冊》,《嗅菊圖》軸,均輯入《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能詩詞,創作有《雙鏡庵詩鈔》、《上藥亭詩餘》。還有《論畫簡四通輯》入周亮工《尺牘新鈔》。筆者-->《收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記憶」: 2016年畫家岑道偉中國香港之行
※不一樣的情人節,送您不一樣的花,劉萬海花鳥作品欣賞
※30幅著名書畫家作品賞析(四十九)【組圖】
※國畫家禽百圖欣賞(19)《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