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陀
記得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問了我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南半球為什麼沒有佛教?我一時腦筋短路,沒有回答出來。孩子笑著說:「南無阿彌陀佛呀,就是說南半球沒有阿彌陀佛,既然南半球沒有阿彌陀佛,那南半球當然就沒有佛教!」真是一個好問題,這個急轉彎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還真說明了佛教作為一個世界性宗教傳播的範圍。當佛教在它的發源地已經衰亡的時候,它已經在亞洲的中國、朝鮮、日本、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各國傳播並紮下根來,在西方社會也有少量的佛教徒。
在中國,很多人從小就接觸到各種寺廟,接觸到佛教,而我由於自小生活在工業社區,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寺廟,第一次進入佛教場所是在武漢大學讀書時。周末,幾個同學相邀到洪山的寶通寺。據說,這座寺院至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具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還是武漢市唯一的皇家寺院,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還知道並去過的是歸元寺),規模之大、殿堂之宏偉為武昌諸剎之首。再後來,又參觀過洛陽白馬寺,說是東漢時期的寺院,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後來陸續參觀了一些佛教聖地,雖然我不信佛。
武漢洪山寶通寺
我對佛教經典幾乎沒有讀過,雖然知道幾部有名的經書,什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什麼《妙法蓮花經》、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等。據說佛教的典籍分為經、律、論,稱為三藏。經是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也就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彙編而成,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則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記得在武漢大學讀書時,中國哲學史方面的權威蕭捷父教授說過,北魏時期的鳩摩羅什是將佛經系統翻譯到我國的一位高僧。
佛陀的名字到是在歷史教科書中知道的,叫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王子,這位王子雖然過著優裕而舒適的貴族,但是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的不平等,並且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人的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頓生出家求解脫之志,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修成正果,廣為傳道,被尊為佛教的創始人,稱為佛祖、又稱佛陀。
在佛陀看來,對於所有遲早都要死亡的生命來說,「出生是痛苦,衰老是痛苦,疾病是痛苦」,如何擺脫這些痛苦則是他所有苦苦追尋的。他帶著佛門弟子或雲遊四方,弘揚佛法,佛門弟子對諸如上帝、神仙和超自然的東西不感興趣,一直熱衷於思考死亡和人類生活的品質。在佛陀看來,美德也好,智慧也好,人人都可具備或獲得並非出身所限定,只是有行為所決定,從本質上來說,人人都可以變得聰明、善良。
如何才能擺脫人世間的苦難?佛陀認為,只有出家人的生活才充滿希望,使人藐視慾望和苦難的泥淖。這看上去好象是一種無法釋懷的悲觀主義,但其中卻飽含著樂觀的成份,即「永生」的快樂前景。遁世者的態度混合了陰暗的苦澀和光明的希望。一世的苦難是人不可避免的,在「輪迴」中、在塵世上、在慾望與悲哀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而遁世者過著無欲的生活,成功的出家人不住生死,因緣生滅。雖然如此,凡人也是可以因善業而轉世為更高一層次的人,而如果作惡就可能入地獄或投胎為畜。因此,凡人是可以把控自己的命運的。
在佛教中,「覺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由兩個支配性的信仰之間創造的凝聚力所產生的,一個是內省禪思證明的各種體驗的答案,另一個就是對有關轉世真理的信仰。「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悟「緣起」成佛,然而,「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以「四聖諦」(又稱四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諦」則是「他受用」之始,「四諦」是有關個人的痛苦和解脫的問題,這就是「四諦」(cattari ariyasaccani)。第一諦(諦即真理)肯定了疾病與痛苦的存在,叫做「苦諦」(「什麼是苦諦?出生是痛苦,老年是痛苦,憂傷悲哀、病痛、傷害、失望都是痛苦」我們所有的體驗都是由痛苦和憂傷串起來的,世俗生活是痛苦的沼澤地,慾望是痛苦的根源)。第二諦判明造成痛苦的種種原因,稱為「集諦」(這是覺悟的之道的中心部分)。第三諦是從實際上滅除痛苦,為「滅諦」(儘管一個人的品賦和身份是由前世的造化構成的,但他在今生的時間內還有可能去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摒棄無明)。第四諦是有關通向中止痛苦的道路的真理,稱為「道諦」【分為道德戒律(sila戒,包括和平、誠實、正直、生活戒律、有理智地不傷害他人)、禪定(samadhi三味,它極力要約束一個人非道德的東西,創造善的、健康的和有技藝的心境)、智慧(pannatem 般若,這是一種全新的知覺體驗形式)】。「涅槃」(Nirvana)它帶走了生活的各種情感和挫折。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是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佛教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在東亞主要國家得以普及。佛教具有寬容的世界主義的並且漂流四方的完美精神,佛教對其他宗教也是懷有寬容之心的,絕無蠻橫。佛陀也由此成為一位世界上偉大的思想家。佛教的基本教義不僅重視解脫的重要性,還十分重視憐憫的價值。中國古代文人往往是儒、道、釋思想為指南,入世時則奉儒家的「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官場不順意時,則一轉而出世信奉道家,追求仙風道骨,長生不老。待到看破紅塵,了無旨趣的時候,則再轉為遁世,遁入空門。在中國,「三教合一」是一個有趣的歷史現象,更詳盡的內容諸君可以去讀讀胡德平的《三教合一的香山世界》,或許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這本書。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門弟子說:我佛慈悲為懷!!阿彌陀佛!!!
特別敬請您寫留言↓↓↓
推薦閱讀:
※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文選--第一部 波伊丟斯
※你總是累的時候想家,孤單的時候想他
※現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論傅山的思想學術成就和地位
※2017.1.11胡言亂語
※朱熹理學對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