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堂丨道醫五臓概要(二)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道醫五臓概要(二)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二、肝臓
有質有形的肝位於上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之內。無形有質的肝臓場性(肝場),慧觀中呈現於身前的左側,故先天後天卦序排列中都是左東,且後天八卦左為震,屬木。它以有質有形的肝為全息的載體,並不能完全分離開來。肝為之母,腎之子。無形有質的肝內同樣存在著一個老子所指出的「小邦寡民」,也就是獨立的精炁神系統,質元、物元、體元三元系統,肝內的體元系統中既藏有生命體元位居於中央決策控制型的三魄,這就是胎光、爽靈、幽精,肝場足它們的宅舍,但是實際工作卻分管著全身的中央整體控制。主持肝臓本身功能的體元有陰陽之分,陽性的體元名為龍煙,字含明。當他以物元之貌在慧觀中顯形時,形如青龍,當以人的形貌顯形時則著青衣。還有一位能促使後天轉向先天的陽性體元,名為伏神。只是在常人身中他被後天所屏蔽,既不能顯形,也不能發揮先天生理功能。其次則是肝內的陰性體元,名為遊魂。它是肝內產生情志能量和物質構成怒氣』傳向心中陰神(識神),從而發揮作用的始作俑者。
肝臓中的物元系統,即有傳輸通道的內氣脈與表層的十二經絡相連,也有能量傳輸通道與中層的八脈相連,還有陰陽氣脈直接與腎和心相連接,以及與膽腑和雙眼相通的雙向傳輸結構。例如目為肝的外竅,左目為甲木,右目為乙木,男子至60歲,肝炁衰,肝葉薄,膽汁漸減,雙目即昏花。而肝在液中主淚的化生,這個淚的生成,卻又是在腎內濁精這個體元操控下生成的腎邪,經臓與臓之間的物元傳輸系統而進入肝中,在經過肝內的陰神遊魂作用,又經物元結構的傳遞上達於雙眼,產生多淚的病症。
肝臓的質元系統中,能量生成的來源,既需要腎臓直接提供水力發電所生成的腎氣能量供應,同時自身也能產生質元能量向心臓自傳輸供應。只是這種質元能量的生成,同樣具有陰陽雙重屬性。陽木仁德屬性的質元能量,通過陽性傳輸通道傳入心中供心中的陽性體元丹元所用,而陰木能量則通過陰質氣脈傳向心中供識神所用。當然這陰陽兩種能量在到達心臓中以後,同樣存在著互為影響作用。
肝臟為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屬術,其中又分為陽木仁、陰術怒的區別。它的能量主動,主升,以疏達流暢為吉。《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謀慮能量的產生,需要以腎內智德的能量為基礎。腎中恐的能量盛而智德不強時,則肝內的謀慮出則難合仁慈柔容之性,相反會怒盛而謀慮錯亂。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開竅於目,主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膽為肝之腑,肝與膽,不僅是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於肝膽之間,而且肝與膽本身也直接相連,而為表裡。《黃庭經·內景經》云:「和制魂魄津液平,外應眼目日月精,百痾所鍾存無英,用同七日自充盈。」也就是強調體元在養生保健和醫療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為腎子,它直接從腎水中獲取質元能量轉化為自身的質元能量,這種能量由於肝同時主持全身的各種筋,所以質元能量同樣作用於全身。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發泄、升發。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為剛臓,主升、主動的生理特點,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調暢氣機。氣機,即質元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機體的臓腑、經絡、器官等的活動,全賴於質元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由於肝的生理特點是主升、主動,這對於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對於氣的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著調節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全身的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臓腑、器官等的活功也就正常和諧。如果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可出現兩個方面的病理現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即是肝失疏泄,則氣的升發就顯現不足,氣機的疏通和暢達就會受到阻礙,從而形成氣機不暢、氣機鬱結的病理變化,出現胸脅、兩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脹痛不適等病理現象;二是肝的升發太過,則氣的升發就顯現過亢,氣的下降就不及,從而形成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出現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等病理表觀。氣升太過,則血隨氣逆,而導致吐血、咯血等血從上溢的病理變化。甚則可以導致猝然昏不知人,稱為氣厥,亦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代謝,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此,氣機的鬱結,會導致血行的障礙,形成血瘀,或為癥積、腫塊,在婦女則可導致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等。氣機的鬱結,也會導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產生痰、水等病理產物,或為痰阻經絡而成痰核,或為水停而成臌脹。
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的一個極重要環市,是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之間是否協調平衡,而肝的疏泄功能,又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個重要條件。如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不僅能影響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則為眩暈,在下則為飧泄;而且還能影響及胃的降濁功能,在上則為嘔逆暖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秘。前者稱作肝氣犯脾,後者稱作肝氣犯胃,二者可統稱為「:水旺乘土」。肝的疏泄,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還體現於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膽與肝相連,膽汁是肝之餘氣積聚而成。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實際上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個方而,肝的疏泄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肝氣鬱結,則可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而出現脅下脹滿、疼痛、口苦、納食不化,甚則黃疸等症。所以,《索問·寶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血證論》也悅:「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也症,在所不免。」
關於以五行論生理,道醫必需掌握老子的「執今之道,以御令之有」的原則。針對現代人道德晶質的迅速下滑,把握住從本因上分析生理學。例如同為木,但是存在著陽木與陰木的差別,陽木為棟樑之材的喬木,是龍煙仁德品格和能量所化之青木之氣。而陰木則是低矮的灌木荊棘,是遊魂情志活動的怒煙之氣。陰木之氣百害而無一利。
只有主動「修之身,其德乃真」,培養仁慈的品格,才能使自己真正獲得陽木仁德的能量,從本因上解決生理上的缺陷和不足。本因上的不足,無論針灸還是藥物都是無法真正解決的問題,只有主動修身才能達成。
調暢情志。情志活動,存在著各種相應質元能量的生成和傳輸。是屬於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心主神明,也即是心中陽我丹元和陰我識神,是情志質元能量的感受器,如果心中不明亮發光,照耀內體,驅散陰霾,則無法感受陽性情志能量,所接受的必定是陰性的情志活動質元。心中之神是否「明」,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當肝內陽木的能量充沛和佔主導地位時,所提供給心中的質元能量,必然純凈,疏泄雜質沒有障礙,從而使心火光明透亮。如果肝所提供的只是陰木質元能量,其本身的氣機已經無法疏達流暢,供給心中燃燒,則必然煙霧瀰漫。正常的情志活動,主要依賴於氣血在陽木質元能量的主導下,進行正常運行,遊魂所主導的陰木能量,必定會產生情誌異常的發生,對機體生理活動產生負面的重要影響。遊魂主導下的陰木,荊棘伏蔓而生,內部氣流滯塞,喪失疏泄功能,必然干擾正常的氣血運行。《素問·舉痛論》所說的「百痛生於氣也」,就是針對仁德的品和質皆不足時,不能扼制遊魂的活動,就必然會產生情志所傷,影響氣機的調暢而言。所以,肝中龍煙所主導的陽木的疏泄功能,仁德的品和質具有調暢情志的作用,實際上是調暢氣機功能所派生的。肝的 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就易於開朗;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則肝氣鬱結,心情易於抑鬱,稍受刺激,即抑鬱難解;肝的升泄太過,陽氣升騰而上,則心情易於急躁,稍有刺激,即易於發怒,這是肝的疏泄功能對情志的影響。 反之,在反覆的持久的情誌異常情況下,亦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而導致肝氣鬱結,或升泄太過的病理變化。
此外,婦女的排卵和月經來潮、男子的排精與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的關係。
(2)主藏血。無形有質的質元之氣、與有形有質的質源之血,在人體內是共生共存。肝藏血是指在肝氣主導下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體現於肝內必須貯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約肝的陽氣升騰,勿使越亢,以維護肝的疏泄功能,使之沖相和條達,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因此,肝不藏血,則不僅可出現肝血不足,陽氣升泄太過等病變,而且還可導致出血。但是肝的藏血功,還包含著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別是對外周血最的調節起著主要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隨著機體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以及外界氣候的變化等因素,人體各部分的血量也隨之而有所改變。
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肝臓就把所貯存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的需要。當人體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活動量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量蟹相對減少,部分血液便藏之於肝所以《索問。五藏生成篇》說:「故人卧血歸於肝。」.毛冰注釋淡:「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臓。由於肝臓對血液有貯藏和調節作用,所以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皆與肝有密切關係。如果肝臓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僅會引起血虛或出血。
而且也能引起機體許多部分的血液濡養不足的病變。如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若不能濡養於筋,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所以《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的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的功能,還體現於女子的月經來潮。所以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時,即可引起月經量少,甚則閉經,或月經量多,甚則崩漏等症。
肝的調節血量功能,是以貯藏血液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貯備,才能有效地進行調節。但是將貯藏於肝內之血輸佈於外周的作用,實際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運行方面的一種表現。所以《血證論》說:「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郁,則血脈通暢。」貯存於肝內的血液才能向外周布散。因此,肝的調節血量功能,必須是藏血與疏泄功能之間的協調平衡,才能完成。如果升泄太過或藏血功能減退,則可導致各種出血;疏泄不及,肝氣鬱結,則又可導致血瘀。
《黃帝內經》中的藏象學說中本有「肝藏魂」之說,只是所述不詳。如《靈樞·本神》中說: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所言極其簡練,解析也眾說不同。其實這已經十分明顯地指出了,三魂屬於生命中的中央決策管理型的體元,他們是五臓之神的上一級,管理著五臓之神活動。同時也將血作為自己的載體而運動,這種現象主要表現於爽靈和幽精這兩魂身上,胎光則因本身清虛而只寄舍於氣中。《類經》注云:「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爽靈和幽精二魂和五臓之神一樣,都是以血為其主要寄舍之物。所以古代曾有向神與魂獻血食之祭的形式存在。但是更上一層次的體元,則並非需要血食之物。心由於主血,故藏神;肝藏血,故藏魂。所以《靈樞·本神》又說:「肝藏血,血舍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
若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可見驚駭多夢、卧寐不安、夢遊、夢囈以及出現幻覺等症。
2肝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1)在志為怒。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怒這一情志生成的生理本因,是肝中陰神遊魂主導陰木能量所產生,這個所產生的物質只是怒的陰術質元能量和毒素,它通過傳輸進人心,被識神所接收以後才真正轉化為情志中的怒火。肝中遊魂所豐導產生的怒,對於機體的生理活動而言,屬於一種不良的刺激,既能及時而直接傷損肝之本身,同時也能通過識神的作用傳布全身,使氣血上逆,陽氣升泄,故《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飧泄,故氣上矣。」由於肝主疏泄,陽氣升發,為肝之用,故說肝在志為怒。如因大怒,則勢必造成肝的陽氣升發太過,故又說「怒傷肝」。反之,肝的陰血不足,肝的陽氣升泄太過,則稍有刺激,即易發怒。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雜病源流犀燭》更進一步指出:「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家治怒之法也。」制怒雖難,但是如果從本因調節中,強化仁德的品格和能量,則是一種真正的釜底抽薪之法。
(2)在液為淚。肝開竅於目,淚從目出,故《索問·宣明五氣篇》說:「肝為淚。」淚有濡潤眼睛,保護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是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的分泌異常。如肝的陰血不足時兩目乾澀,實質上即是淚液的分泌不足;如在風火赤眼,肝經濕熱等情況下,_可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症,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悄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如《靈樞.口問》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臓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
(3)在體合筋,其華在爪。筋即筋膜和臀狀類具有彈性韌類的組織。筋膜附著於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的-種組織。故《索問·五藏生成篇》說:「諸筋者,皆屬於節。」筋和肌肉的收縮和弛張,即是肢體、關節運動的屈伸或轉側。 《靈樞.九針論》說的「肝主筋」和《索問,痿論》說的「肝主身之筋膜」,主要是由於筋膜有賴於肝血的滋養。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肝的血液充盈,才能養筋;筋得其所養,才能運動有力而靈活。《素問·六節藏象論》稱肝為「罷極之本」,也就是說,肢體運動的能量來源,全賴於肝的藏血充足和調節血量的作用。如果肝的氣血衰少,筋膜失養,則表現為筋力不健,運動不利,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此外,肝的陰血不足,筋失所養,還可能出現手足震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則瘈瘲等症。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續,故稱「爪為筋之餘」。肝氣血的盛衰,可影響爪甲的榮枯。《索問·五藏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氣血充足,則爪甲降韌明亮,紅潤光澤」若肝氣血不足,則爪甲軟薄,枯而色夭,甚則變形脆裂。
(4)在竅為目。成人眼中,只有非恆名為「明上」的體元在主持眼識功能,而嬰兒和幼兒則有兩個體元在分別主管左右雙眼的眼識功能,這就是「善觀」(左)和「明上」(右)。生命一旦越過了7歲以後,善觀的命運也就類同於前面的清靈和靜根一樣,被完全屏蔽失去直接與肝相通的功用。如果不進行以德修身的實踐,可能一輩都難以再發現他們的存在。目的最佳功能是達到「精明」,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內臓五精如果充沛而完整地聚集於雙眼,則能明徹萬物,知白守黑,審視短長,辯清實質。肝的經脈上聯於目系,目的視力,有賴於肝氣之疏泄和肝血之營養,故說:「肝開竅於目。」如《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靈樞·脈度》亦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但還須指出,五腑六腑恣精氣皆上注於目,因此,目與五臓六腑都有內在聯繫,如《 靈樞·大惑論》說:「五臓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口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為「五輪」學說,給眼科的辨證論治打下一定的基礎。
由於肝與目的關係非常密切,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從目上反映出來。如肝之陰血不足,則兩目乾澀,視物不清或夜肓;肝經風熱,則可見目赤癢痛;肝火上炎,則可見目赤生翳;肝陽上亢,則頭目眩暈;肝風內動,則可見目斜上視等。
推薦閱讀:
※中醫和道醫的淵源
※三理道醫趙惠袀講:水滑舌之變化解
※ 失傳已久的道醫音樂療法
※道醫丨用好氣與力,給疲憊的身體一次放鬆
※道醫臟腑圖點!中醫臟腑理論圖 穴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