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余華 原來他們都上過「這裡」啊!

提示:點上方↑↑↑讀悅文摘一鍵免費關注!

《讀者文摘》微信版 第一文摘雜誌

來源:北大博雅講壇( ID:pkubyjt)

前言

2014年,北京師範大學開設新的「文學創作」碩士專業方向,北京大學中文系正式招收「創意寫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所有爭議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

「大學到底能不能培養出作家?」

持反對意見的專家學者不再少數,「作家靠個人,是教不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反對聲音。

人們在回顧「創意寫作」專業傳統的時候總會提起,這個專業是從美國「舶來」到中國的:從1936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創立了第一個創意寫作工作坊起至今,美國高校現已經擁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創意寫作」教學系統,理查德·耶茨、理查德·福特等,白先勇等都就讀於此專業。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

作者雷蒙德·卡佛

是「繼海明威之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作家」

據說,他曾被愛荷華大學的創意寫作計劃拒之門外

他也教授過創意寫作的課程

實際上,如果我們回溯中國高校中文系建設的歷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會發現:

1989年秋天,一個以青年作家學者化為目的的文學創作研究生班開始開班上課,這個班上的學生中,許多人都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壇的中流砥柱,並屢獲國內外文學大獎。

我們不妨把時間撥回到26年前,看看那時候尚且年輕的作家們,是如何學習寫作的?

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

除了莫言,

還有餘華、嚴歌苓、遲子建、劉震雲、畢淑敏等

重要中國當代作家

1

/ 作家班因何誕生? /

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研究生院聯合舉辦的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曾被人稱為「教育部絕無僅有的一次對中國作家的最高禮遇」。

那麼它究竟因什麼而誕生,曾任這個班總導師的童慶炳先生在給國家教委研究生司打了一份申請報告《關於試辦在職人員「文藝學·文學創作」委託研究生班申請報告》中,說的比較清楚:

目前我國文壇上有一批青年作家很活躍,他們作品有不少在國外獲獎,如《紅高粱》作者莫言、浙江的余華、大興安嶺作家遲子建等……對這部分青年作家如何更上一層樓,是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來,一些優秀作家已將封閉已久的中國當代文學推向世界,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我國派出作家出訪二百五十人次,達數十個國家,同時幾乎相同數量外國作家來華與中國作家交流;來訪者大部分均屬XXX學院文學碩、博士,而我國作家,即使很優秀,知名度比較高,在學銜、學位上卻是「白丁」,充其量也只經過大學本科教育而已。

所以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沒有一支有相當素質的作家隊伍,幾乎是空談。因此把一部分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並結合自己本職工作,做出理論結合實踐的論文申請學位,使部分作家實現「學者化」,是當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作家「學者化」是許多作家多年來的嚮往。

(見何鎮邦《北師大魯迅文學院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前前後後》,載《芳草》2012年第2期)

童慶炳先生

中國文藝學理論泰斗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也是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的輔導員和導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中國教育百廢待興的時代,而一批年輕有為的作家,正逐漸登上文學舞台。

如童慶炳先生所說,讓這些年輕的作家們有拿得出手的研究生學位、走向「學者化」,不僅僅是作家們自身的嚮往,也是中國文壇與世界接軌的需求。

出於這樣的目的,研究生班開始進行招生工作,全國各地共有八十多名已經小有名氣的「文學青年」報名,最終招收44名年輕人,其中就包括莫言、余華、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等。

相關內容摘自

童慶炳 /《舊夢與遠山》

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15-10

關於本書一代文壇教父童慶炳先生回憶錄。莫言、余華、畢淑敏、遲子建、劉震雲、嚴歌苓、 陶東風、王一川、羅鋼、丁寧、孫津、周小儀等知名作家、學者聯袂推薦。本書是童慶炳先生唯一一部隨筆選集,十餘幅珍貴照片首次公布,深情記錄他對童年、故土和情親歷歷往事的緬懷,以及青年時代外出求學遊歷、教書育人的諸多回憶,文字樸拙洗盡鉛華,溫暖動人,十分珍貴。2

/ 作家班如何考核、上課?/

(1) 入學篩選:發表一篇經得起推敲的作品

為招收到真正有文學才華的學員,童慶炳等人為招生設立的硬性條件極低:「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發表一篇作品,這篇作品經得起推敲就可以被錄取。」因此,小學畢業的莫言、中學畢業的余華,都得以進入這個「研究生班」。

(見《童慶炳的「徒弟圈」 撐起中國文壇半壁江山》 《鳳凰周刊》特約撰稿 / 孟繁勇)

當代作家余華

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他在進入「作家班」之前已經在文壇初露頭角

(2) 學習課程:十四門課

研究生班的正式學習時間為兩年四個學期,共十四門課程。

學位課程有:馬列文論專題、創作美學、西方文論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史記研究、英語、創作實踐及研討七門。

專題選修課有:文學鑒賞論、西方當代文藝思潮、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民俗學、中國三十年代小說研究、中西文化比較等七門。

修滿三十個學分者即可畢業。

(3) 課程特色:拜師帶徒和作品研討會

「創作實踐及研討」 這門課採取「導師制」:「作家班」邀請十幾位在京的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編輯家為這門課的導師,包括汪曾祺、謝冕等老先生。一位導師帶二至三名學生,以拜師帶徒的方式進行輔導。這一方法,可以使學員與導師形成一種比較穩固持久的師徒關係。

文學創作研究生班從正式開班到畢業的兩年間,共舉辦兩次學員作品研討會,討論學生的作品。

一群思想活躍的作家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文學創作的心得和閱讀文學的感悟,讓每一個人都保持高漲的創作熱情,並完成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據粗略統計,兩年半中,全班學員共創作和發表了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各種樣式的文學作品一千三百多萬字;詩歌四萬四千多行;電影、電視劇劇本十八部。

走出作家班之後,這群青年作家在小說、詩歌、劇本創作等領域繼續發力,顯示出綿長而強大的創作生命力。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何鎮邦《北師大魯迅文學院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前前後後》,載《芳草》2012年第2期)

一九九一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學》

其中刊登的八篇中短篇小說之中

五篇出自這個研究生班學員之手

僅有的一部中篇小說《未完成的拉奧孔》

也是這個班的學員蔚江所作

3

/ 他曾是半個中國當代文壇的老師 /

說到「作家班」,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童慶炳先生。當年,他正是這個班的輔導員和導師,因為他的學生們如今多成為文學界和文學理論界的頂樑柱,因此他也有「中國文壇教父」稱號。對於媒體賦予的這一稱號,童老師也曾感到非常不安。他的學生在江飛在童老師的回憶錄《舊夢與遠山》的後記《知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中這樣回憶道:

先生每次都不厭其煩地按要求親自或讓師弟發來所需的各種材料,每次都說「謝謝」。看到腰封上「文壇教父」的宣傳語,先生感到很不安,特意來信,希望我在「編後記」里一定要表達這樣的意思:「如果『教父』理解為『我是他們的父輩的指導教師』的話,我基本可以接受」。

其實,世人皆知先生不僅培養了羅鋼、王一川,孫津、丁寧、李春青、蔣原倫、陶東風、黃卓越、周小儀、趙勇、吳子林等一大批知名學者,還培養了莫言、余華、劉震雲、嚴歌苓、畢淑敏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他們都是先生的學生,先生在他們心中就像是慈父一樣。

圖片來源見水印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與童慶炳親切握手,

童慶炳先生主張做學生的嚴師益友,他總是竭盡自己的全力支持晚輩們不斷進步,桃李天下。

確實,許多作家都曾反覆回憶起童慶炳老師為他們開設的《創作美學》課程,童老師不願意只給作家傳授枯燥的文學理論,而是結合作品和創作經驗來談理論,學生們都聽的津津有味。童老師為了備課寫了滿滿五個硬皮本的講稿。

莫言在文章《輕輕地說》中這樣回憶童老師的課程:

我記得童老師在講授「形式情感和內容情感的互相衝突和征服」時,曾經舉俄國作家蒲寧的小說《輕輕的呼吸》為例,來說明文學的內容和文學的形式之間的對抗所產生的審美愉悅。當時我就很興奮,似乎感受到了一種偉大的東西,但朦朦朧朧,很難表述清楚。

十幾年來我經常地回憶起這堂課,經常地想起蒲寧這篇小說,每次想起來就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創作衝動。我一直也弄不明白這堂課為什麼讓我如此難忘,直到近兩年來,在我又一次進入了一個創作的旺盛期後,才省悟到,童老師這堂課里,實際上包含了一個小說秘訣,那就是:輕輕地說。

(莫言:《輕輕地說》,見童慶炳:《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之「序三」,第9—10頁。)

畢淑敏也這樣深情地懷念童老師的教學:「只有真正的學者,才能將理論作這般大智若愚的表達,背後是舉重若輕的內力和一種對文學的雄渾參透。」

(畢淑敏:《學者的天真》,見童慶炳:《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之「序三」,第12頁、第12頁、第13頁。)

圖片來源見水印

2006年,莫言返校與恩師合影

2015年6月14日,童慶炳教授仙逝,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童老師的學生王一川教授這樣說道:「按照中國教育傳統,世上是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教師的:一種是「經師」,他傳授你專業知識與技能;另一種是「人師」,他更以一生的德行學問傳授你為人師表之道,指引你全部人生的精神航程。像童先生這樣以一生德行學問而為人表率的先生,不正是當代中國的真正「人師」、乃至「人師」之范么?」

作家格非和余華(圖右)

於6月18日送別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童慶炳,

莫言也隨後也來到了告別廳的休息室里。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最後,回到最初話題:大學能否培養出作家。這個作家班或許能給我們許多啟示:

大學若想培養出作家,這些作家首先應該是熱愛文學熱愛創作的,其次,這些作家應該在大學中積累閱讀量、學會欣賞作品,增加寫作訓練,並在相互的交流、切磋中加深對文學的理解,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之路。

童慶炳 /《舊夢與遠山》

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15-10

推薦閱讀:

微言@莫言
莫言得獎的「幕後新聞」
莫言 語錄
莫言:文學中的歷史與現實
莫言的時代

TAG:莫言 | 余華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