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鐵規19
今年中伏的第一日恰逢大暑節氣,自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今年中伏為「加長版」,共有20天,常年中伏為10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而中伏又是熱中之熱,人體內陽氣相對充沛。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原理,三伏天艾灸,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
中伏因為氣溫高,而且降雨多,空氣濕度大,這樣的環境會讓身體內積聚濕氣,濕邪會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所以這一時期除濕健脾非常重要。中醫表示,艾灸關元、隱白、三陰交、承山、豐隆、陰陵泉可健脾益氣,加速身體濕氣的運化排出。
長期艾灸關元有助於調理氣血、化解下注的濕氣,減輕濕氣對婦科的危害。每次可艾灸30分鐘。
隱白是脾經的重要穴位,也是祛濕的重要穴位。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這三條陰經的交集穴,故而得名。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艾灸15-20分鐘。
承山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肌肉分成「人」字形的中間。雖然承山穴不是脾經上的穴位,但它卻是去除人體濕氣的最好穴位之一,可振奮膀胱經的陽氣,加速濕氣的運化排出。豐隆穴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它能夠健脾益氣,促進脾之運化,水谷功能得以恢復,使氣機順達,腑氣通暢。刺激陰陵泉亦可通過健脾益氣,促進脾之運化水濕的功能。
中伏除病根
中伏和初伏、末伏不一樣,40天三伏養生期到了中間的部分,承上啟下的轉折點20天,三伏天本身很炎熱,外加我們身體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現疲勞、消化功能減退的情況。就是在這種轉折的時候,如果不通過良好的生活作息進行調整,很容易導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比如很多「病根兒」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我們身邊有一些人覺得天氣熱,愛吃冷飲,又不加節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胃寒,生出了胃病。所以,這些人夏天一過,總是胃痛、消化不好,還找不到原因,其實這就是三伏天落下的病根兒。
三伏養生的重點各不相同,而中伏恰是一年中人最易生病,但也最易除病的20天。在末伏到來前,抓緊時間調理病根吧!
頭疼是十分常見的疾病,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有頭疼的經歷,頭疼讓身體變得很不舒服,該怎麼辦呢?大家都知道艾灸的作用很多,調理頭疼也是很有效的哦,今天小艾就給艾人們來介紹如何用艾灸調理頭疼。
前額疼痛
前額頭疼,中醫上叫陽明頭疼,指邪氣侵犯陽明經而引起的頭痛。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上行於頭面,由於受邪的臟腑經絡不同,頭痛的部位也不相同,一般陽明頭痛,在前額部及眉棱骨等處。
艾灸取穴:合谷+陰陵泉
合谷穴是專門調理面口疾病的穴位,所有的頭痛都可用此穴調理。它位於手陽明大腸經,調理陽明頭痛效果最好。陰陵泉雖然不屬於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但脾胃相表裡,它和陽明經關係密切。從臨床的經驗來講,它對調理頭疼的效果比較好。
偏頭痛
兩側頭痛中醫上叫少陽頭痛,臨床上以肝膽火熱上攻或風熱證者多見,主要表現為頭兩側連耳根、髮際作痛,或偏頭痛,伴有忽冷忽熱,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目眩;脈弦細,舌質偏紅,苔薄黃。
艾灸取穴:外關+足臨泣
外關和足臨泣是對穴,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專門調理偏頭疼的。如左邊頭疼,就灸左手外關加右腳足臨泣。如是右邊頭疼,就灸右手外關和左腳足臨泣。
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主調理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瘰癧,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足臨泣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調理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症等。
後腦頭痛
後腦勺屬太陽經管轄,後腦勺痛中醫稱太陽頭痛。多在後頭部疼痛,連及頸項背部,發熱惡風寒,脈浮,多見於風寒、風熱等外感症。
艾灸取穴:後溪+束骨
先把兩個後溪穴都按一下,選較痛的一邊。如果選左手後溪,腳上則選右束骨;同理,如果是選右後溪,腳上則選左束骨。
後溪屬手太陽小腸經上的穴位,主調理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症;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束骨隸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疏經活絡、散風清熱、清利頭目的作用,主調理頭痛、目眩、目赤痛、耳聾、項強、癲狂、癰疽、腰背痛、下肢後側痛。
頭頂頭痛
頭頂頭痛中醫上叫厥陰頭痛,痛在頭頂部,牽及頭角,自我感覺有一股氣向上沖騰,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
艾灸取穴:內關+太沖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中醫認為厥陰頭痛由肝經引起的,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太沖是調理肝臟疾病的重要穴位。
小妙招:對於一些慢性的頑固性的頭疼,除了艾灸相應穴位,還可以自己做一個葯枕,裡面放一些天麻、川芎、菊花之類的中藥,這個方法對於緩解頭疼有不錯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艾給大家介紹的關於艾灸調理頭疼的相關知識,艾灸調理頭疼有很好的的效果,而且沒有副作用哦,大家頭疼的時候不妨嘗試一下。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邪氣犯肺,肺失宣降,痰阻氣道,久則傷正氣以致肺虛。肺虛日久傷及脾、腎,脾虛則水濕,停聚而生痰,腎虛則納氣無力而虛喘。氣陰兩虛,痰濕、痰熱壅滯於肺。
因此,要調理呼吸系統問題,不僅要針對患者肺、脾、腎三臟虛弱的情況調理,而且要選擇恰當的調理時機。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調理冬天好發的疾病,以預防和減少病症在冬季發作。三伏灸是廣受好評的傳統中醫療法,效果最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間質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以及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覆感冒的虛寒體質的患者。
需要提醒的是,嚴重的支氣管擴張、哮喘患者急性發病期要慎灸,應在緩解期行灸調理哦。
小兒哮喘
艾灸取穴:膻中、天突、肺俞
取穴原理:? 膻中穴:舒緩胸悶 ,補益肺氣,緩解呼吸困難 ;? 天突穴: 清咽利噪,潤肺化痰;? 肺俞:清熱解毒,散熱冷降。
小兒哮喘主要是因為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收縮、黏膜水腫,出現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大多病例有感染和過敏。導致兒童支氣管哮喘多發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小兒哮喘在寒冷季節或變天氣時易發,如天冷、潮濕、淋雨受涼時。艾灸對抑制哮喘發作有很好的療效,能夠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支氣管哮喘
艾灸取穴:肺俞、中府、膻中
取穴原理:中府穴:止咳平喘,清泄肺熱,健脾補氣。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症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通常出現廣泛而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導致反覆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加劇,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艾灸溫和施灸調理緩解。
慢性支氣管炎
艾灸取穴:中府、膻中、肺俞
慢性支氣管炎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臨床上以咳嗽、吐痰為主要癥狀,每年持續發作3個月,連續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屬於中醫學「喘證」的範疇。喘證的發病機制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喘證有虛實之分。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鬱氣逆,壅塞肺氣,宣降不利所致。虛喘在於肺、腎,因陽氣不足,陰津虧虛,而致肺腎攝納失常,且尤以氣虛為主。
過敏性鼻炎
艾灸取穴:
面部:迎香、鼻樑、印堂、陽白、太陽;
身體:肺俞、關元、神闕
取穴原理:? 迎香穴: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 印堂穴:淸頭明目,開通鼻竅,緩解精神乏力;?陽白穴:息風止痙、清熱鎮驚之功;? 太陽穴:通絡止痛,通氣活絡; ? 關元穴:祛除風寒,活絡經脈; ?神闕穴:真氣充盈,增加氣血。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並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其主要癥狀為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本病的發病呈季節性變化,在春秋季節較為常見。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與機體免疫力有關,另外腎虛、風寒都會引發過敏性鼻炎。在相關穴位施灸能夠祛除風寒、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癥狀。
反覆感冒
艾灸取穴:關元、中脘、足三里、神闕
取穴原理:? 中脘穴:降逆利水,祛寒益氣 ; ? 足三里: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血氣。
容易反覆感冒,精神狀態差,生病後康復時間長,同時渾身乏力,頭暈,沒有精神,出虛汗,說明身體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艾灸這四個穴位可強身健體,固本扶陽,提高免疫力,驅除亞健康的狀態。中醫極為注重整體觀念,從肺、脾、腎三臟著手調理全身狀態,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改善營養狀態,提高免疫能力,增強體質,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的發作。
哮喘病人,尤其是患有此病的老年患者及正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患者,更要把握「冬病夏治」良機,選擇正確的調理方式。採用不含激素、綠色的艾灸療法,能有效控制哮喘的發作。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的三伏灸知識。
消化系統疾病是三伏灸調理的六大類疾病之一,主要包括慢性胃炎、胃潰瘍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以及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在酷暑難耐的夏日,脾胃虛寒性胃痛、腹痛、腹瀉、便秘等患者會感覺較舒適,而這一時期也是艾人們防治「冬病」發作的黃金時機。
我們選盛夏伏天之時,取「春夏養陽」之意,健脾溫腎,和胃止痛,增強體質,而使來年胃腸病少發、輕發作乃至不發,即藉助自然之元陽補體內之虛陽。
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高,反覆難愈。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我們的一大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夏日炎炎,正是冬病夏治時,冬病夏治調理消化系統疾病,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艾人們要抓緊此次機會。
健脾和胃
艾灸取穴:中脘、三陰交、承山、足三里
取穴原理:?中脘穴:調胃中和、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三陰交:健脾益血;?承山:運化水濕,固化脾土;?足三里: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使氣血源源不斷生長。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認為,脾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需要經過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之後才能轉化為精微物質,然後輸送到全身各處,起到滋養全身的作用。而脾胃虛弱、氣血不和,則容易導致胃脘痛、噯氣、噁心、呃逆、嘔吐、腹脹、腹瀉、便秘、厭食、消化不良等癥狀。
胃炎
艾灸取穴:中脘、天樞、足三里
取穴原理:天樞穴: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胃動力,生津通便。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損傷和細胞再生。根據臨床發病的緩急和病程的長短,一般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臨床上常急性發病,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泛酸等癥狀。慢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亦可見上述癥狀,但病程較長。
胃炎屬於中醫學中「胃痛」、」胃脘痛「的範疇。本病為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症的一種脾胃腸病症。該病病位在胃,與脾、肝的關係密切。
消化性潰瘍
艾灸取穴:中脘、上巨虛、公孫
取穴原理:?上巨虛:調和腸胃、通經活絡;?公孫:健脾益胃,通調經脈。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本病臨床表現不一,少數可無癥狀,或以血、穿孔等迸發症為本病的首發癥狀。但絕大多數患者以規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為典型性癥狀。
慢性腹瀉
艾灸取穴:神闕、中脘、合谷
取穴原理: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取清走衰,宣洩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
慢性腹瀉是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主要癥狀為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夾帶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嚴重的大便泄下如水。腹瀉的主要病變在於脾胃與大小腸的功能失調。艾灸調理慢性腹瀉應以健脾和胃,溫腎壯陽,疏肝理氣為主。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的三伏灸知識哦。
在之前的文章里小艾為大家整理了九種體質的辨別方法,艾人們最關心的當然是九種體質應該怎麼艾灸啦~~下面就跟著小艾一起來學習吧~
一、平和體質
完美體質,陰陽調和,氣血通暢,擁有這種體質令人羨慕。當工作繁重,連日加班熬夜,超出你的身體承受範圍時,不妨來一次艾灸,可以大大緩解疲勞,給大腦補充血氧含量。
穴位:百會、大椎、關元、氣海。
時間:每穴15分鐘
二、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換句話說就是氣不夠用,易疲勞,總覺得睡不夠,易累。脾陽虛眼袋大,腎虛眼袋黑,話多,易感疲勞。
穴位:百會、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腎俞;平時可按摩足三里穴。
時間:每穴20分鐘
三、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的人遇到艾灸,就好比如魚得水、妙不可言。艾灸是扶陽第一大法,想要改善體質的偏差,想要身體像曬太陽一樣溫暖,那艾灸就是不苦口的良藥。
穴位:大椎、腎俞、至陽、百會、中脘、足三里、關元,還可配合艾草茶飲。
時間:每穴30分鐘
四、陰虛體質
陰虛的人易口乾舌燥、上火,所以艾灸取穴要注意,做到滋陰降火、引火下行、暖下焦。
穴位:湧泉、神闕、關元、氣海、中脘、腎俞、太溪。
時間:每穴10分鐘
五、血瘀體質
血靠氣行,瘀血不去,新血不行。面部長斑需要活血化瘀,需要有氣的推動,血才能運行起來。補氣——補充陽氣,艾灸補陽氣的效果是無可厚非的。
穴位:血海、三陰交、膈俞、肝俞、大椎、關元。
時間:每穴20分鐘
六、痰濕體質
古人云:痰濕非溫不化,若想化痰祛濕,身輕如燕,要用艾灸灸之。(飲食要清淡,忌高蛋白)
穴位:中脘、神闕、脾俞、陰陵泉、豐隆、大椎、足三里、關元、氣海。
時間:每穴30分鐘
七、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做艾灸時,選穴尤其重要,要有清熱利濕之功、防止助火化熱之過。
穴位:湧泉、陰陵泉、豐隆、腎俞、脾俞。
時間:每穴15~20分鐘
八、氣鬱體質
易鬱悶、兩肋脹痛、打嗝、不排氣、腹脹、易怒、經量少、子宮肌瘤。需要疏肝理氣,不然艾灸易上火。
穴位:帶脈、內關、太沖、中脘、關元、神闕、氣海、足三里。
時間:每穴20~30分鐘
九、特稟體質
易過敏、感冒、免疫力底下、皮膚瘙癢、五臟俱虛,需對症論治,因人而異。專家指導辨證論治,需配合食療養生,飲食宜忌等配合艾灸。
穴位:肺俞、大椎、膏盲、腎俞。
時間:每穴15~20分鐘
穴位字面意思本身理解不難,難的是如何辨證施灸,如何利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去選取穴位。希望通過此文大家對關於「水」的五個穴位都能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對於醫生或者中醫愛好者來說便能更好的利用它為自己和大家服務。
水 分 穴
水分,出自《針灸甲乙經》,屬任脈。水,地部水液也。分,分開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神闕穴傳來的冷降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
水分還有三個別名,分別為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其意與大家所見到的字面之意相同。
水分穴主管體內水液的通道,調理一些與水有關的疾病常獲良效。如調理水腫、小便不通、尿路感染、腹痛、反胃、吐食、腰脊強急等。經常艾灸水分穴可達到益肺、健脾補腎、疏通任脈、利水化濕、消腫的效果。
水 溝 穴
水溝穴有一個更為大家熟知的名稱——人中穴。
水字上文已經說過,而溝字《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溝,水瀆。廣四尺,深四尺。從水冓聲(溝,水溝。寬四尺,高四尺。字形採用「水」作邊旁,「冓」是聲旁)。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水溝是人體內儲存水液的一處凹地。而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作為督脈經穴,它有醒神開竅,清熱熄風的作用,主調理昏迷、暈厥、癲狂、急慢驚風、消渴等多種不適,為中醫搶救危重病人的急救穴之一。
人體昏迷、暈厥等一般屬於閉證,陽沉於內,陰浮於外。此時給予水溝穴強刺激,能打開浮於外的陰氣,使得陽氣出,以此醒神開竅。
水 突 穴
水突。水,指穴內的物質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大量氣化。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部,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大量氣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熱時的翻滾上突之狀,故名水突。
這與上面的水溝在字義上有些相對。而其對於調理也多屬濕熱病,如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等。
水 泉 穴
水泉,腎經郄穴。
泉,水潭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大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聚集後如同水潭,故名水泉。它作為腎經郄穴。郄,孔隙也。地部經水因本穴所處位置低下而成聚集之狀,只有極少的滿溢之水外傳照海穴的高位,經水的運行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腎經郄穴。
作為儲存人體陰液的重要穴位,它在調理相應疾病上也有著非常不一般的作用。《針灸甲乙經》卷十二:月水不來而多閉,目不可遠視,水泉主之。《針灸大成》卷六,主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心下多悶痛,陰挺出,小便淋漓,腹中痛。
跟男人相比,女人屬水,這個穴位在調理婦科疾病如痛經、閉經等有著非常突出的效果。
水 道 穴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大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由本穴循胃經向下部經脈傳輸,本穴為胃經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作為足陽明胃經管理水液通行的重要穴位,它在調理小腹脹痛、小便不利等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對尿瀦留、膀胱炎等水液排泄性障礙疾病有奇效。
小艾 寄語
我們不僅要懂得去收集信息選取穴位,還要知道用正確的方式來調理相應的癥狀。
推薦閱讀:
※說說我真實的艾灸的體會
※艾灸關元穴的秘密
※女人身上的不老穴,每天艾灸,以後不再需要化妝品!
※艾灸七大神奇功效,不能不知,據說還能美容~
※?哪些病 最適合夏天艾灸調治?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