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姓名 ----- 蔣介石名字趣談

周易與姓名 ----- 蔣介石名字趣談

蔣介石的名字既出自易經,當有深意。蔣介石,原名蔣瑞元,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在大陸,蔣之名字以介石最顯,中正次之。據考證,「介石」、「中正」均出自易經。

先說「介石」。「介於石,不終日,貞吉。」這是《易經》豫卦六二爻的爻辭。翻譯成白話就是:「被堅硬的石頭所阻隔,不必等到整天才離開,要想當下脫離此境,這時貞固而吉利的。」《易?繫辭(下)?第五章》又言:「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翻譯成白話就:「像被硬石所阻隔,應當機立斷而離開,何待終日?君子曉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顯,知道柔弱的一面,也曉得剛強的一面,能通達而應變自如,就是萬眾所景仰的人物了。」

這裡還真有點讓人納悶。無論怎麼推敲,「介石」二字本身並無特別吉祥之義。而要成為「萬眾景仰的人物」必須有相應的品質為前提的。倒是孔子說得直白,寫繫辭云:「困於石,據於棘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見《易·繫辭傳(下)?第五章》]」。可見孔子早就預言「介於石」是個凶兆。由此不難看出,蔣介石雖喜歡易經,但對易經只是一知半解,僅喜歡而已。

從歷史看來,蔣介石還真是因為「介於石」而「困於石」一輩子。

「介石」,「石」在何處?首先這塊「石」是毛澤東,因為毛澤東小時候叫「"石』三伢子」;另外還有一塊「石」是彭德懷,彭德懷小時叫「石穿」。

資料顯示,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懷同志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彙報,毛澤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同是兩塊石頭。」彭德懷說:「主席是一塊寶石,我彭德懷本不過是一塊頑石罷了。」毛澤東馬上接過話頭說:「我也是一塊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向杜魯門,一塊扔向麥克阿瑟。」可見,毛澤東和彭德懷是兩塊「石頭」並非慮言。

再說「中正」。「中正」亦關易經之豫卦。豫卦的六二以柔爻居陰位,處下卦中位,得正居中。《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白話是:「不用一整天,正固吉祥,是因為居中守正。」由於「中正」是「介石」吉祥的原因,故「中正」應該比「介石」要好。

「中正」雖吉,但作為名,一旦與姓結合,它們之間就會發生作用而使原來的意思產生變化。譬如,「正」字可分解為「一止」。「止」,停止,去除也。這個意思若能傳導至「蔣」,字,蔣字的草頭便去掉一橫,只有兩豎了。而「蔣」中「將」字若也少去一橫,就會出現一「了」字。「了」即「沒了」、「完了」之意思,可直接否定「夕」的「撇」和「點」。「了」字之意若進一步傳導至「將」字左邊,左邊的「點」、「提」(相當於「撇」)也沒了,只剩下一豎了(「將」字左邊的一「豎」被「夕」字的「撇」、「點」所擋而不被否定)。於是整個「蔣」就有三豎,三豎即為「川」字。世人皆知曾有一高人送給蔣介石「八字真言」叫「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這裡由「一止」引出的「蔣」中之「川」就是所謂「勝不離川」的由來。

然由於「正」字被「中」字所隔,或「一止」之力不足而不能傳導給「蔣」,故「川」字不能成立。

再看「蔣」字。如果不看「夕」「寸」,剩下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共」字筆畫。除開「共」字,剩下「夕」、「寸」只是半個「將」字。「半將」,敗將也。另外,「夕」有晚年之意,又形似小島,若把「蔣」字比作一幅中國地圖,「夕」位居東南,其實就是「台灣」之象。「寸」,音同存,存在也,故「夕寸」表示「蔣」晚年敗守台灣。可見,「八字真言」的另一半「敗不離灣」才是真正的「真言」啊。

推薦閱讀:

《周易程氏傳》「卦德」、「卦才」研究
《周易》第九卦:《小畜卦》
周易八卦六十四卦之乾卦代表什麼
把《周易》從神壇上請下來,還周易本源
謀堂周易卜卦預測實例分享:能否順利離婚?

TAG:姓名 | 名字 | 周易 | 蔣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