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盛宴
讀書是盛宴
清人山陰金曾說:「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天麻靜訝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19世紀英國作家塞纓爾說:「書籍具有不朽的本質,在人類所有的奮鬥中,惟有書籍最能經受歲月的磨蝕。宇宙與雕像在風雨中頹毀倒塌了,而經典書籍則與世長存。」
一部好書就是塵世里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心靈,也照亮了人類歷史的路徑。每一次細細地品讀,就是一次心靈的遠行。書把人類引導向那有著瑰麗風景的思想遠方,去共進一場精神的盛宴。讀書是高尚而神聖的,因為它會帶來心靈的豐富和精神的振奮,可以讓人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讀書,是一種靈魂的凈化和心智的感悟,孜孜以求,書讀百遍始通神;日積月累,學貫中西悟人生。這就是書中蘊藏的內涵。從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到鄭成功的「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這些真切的體會無不說明讀書可以養心,可以使人不固陋、不偏執,開茅塞、養性靈。
讀書,是一種從感官到心靈的高度享受,使心胸歸於寧靜淡泊,使生命超然於物外。如同陽春三月的踏青郊遊,如同仲秋九月的開鐮收割,抑或隆冬季節與久違的朋友圍坐火妒邊的娓娓敘談。愛讀書的人對於書的感情猶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自有衷情動人處。
讀書,是一次精神的放牧,如同牧羊人在無邊的草原上放牧羊群,時而仰望碧藍天空上的朵朵白雲,時而撫弄身邊的野草小花,在風煙俱凈中享有一種體驗。又如同海邊的旅人,有時看看海天外的雲鷗,有時在沙浪間尋尋覓覓,在海天共色中自有一番感悟。
宋朝的朱熹有一首《讀書有感》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很富有哲理的詩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小小方塘之所以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是因為源頭有活水不斷來。源頭活水到半畝方塘靠流動,而知識輸入頭腦是靠學習。方塘沒有活水流就會枯竭混濁,頭腦沒有知識輸入就會糊塗僵化,而知識的輸入,就是讀書,就是學習。
楊絳先生曾說:讀書好比一種「隱身」的串門,他要參見自己欽佩的老師或是有名的學者,不必打招呼就可求見,也不必怕打擾了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了大門」,她又說:讀書可以傾聽前代遺聞軼事,也可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理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她把讀書的功用說到極致,但卻沒有誇大其辭,因為這種情景也是每一位有閱讀經驗的讀者的共同感受。
久涉塵世,凡夫俗子的我們,總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淺薄與浮躁,我們的大腦和軀體終日疲於奔命地穿梭於市井之間,在眾生趨之若鶩的名利場,我們漸漸學會了如何才能使自己言不由衷的話變得美妙動聽。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無數次熱情而又虛偽的寒暄之後,我們的額頭上已過早地刻滿了皺紋。此刻,讓我們走進書齋,親近書香吧。
靜謐的月夜,夜闌人靜,微風習習。沏上一杯清茶,然後輕輕地走進小小書齋,去親近那淡淡的然而卻是醉人的書香吧。一切都是如此的恬靜,如此的祥和。月亮高懸在暗藍色的天空中,柔柔的光線透窗而入,室內籠起了一層淡黃色的紗……如果你在如此美麗的夜景下,輕輕地打開一本書,細細品味那書中的詩句,書中的意境,……那該有多自然,多愜意!
感謝讀書
人的目力不及,聽力不深,舌頭不長,但人的慾望無限。讓我們感謝書,感謝書延長了人的感官,滿足了人的需求。書使時間與空間變成一些小小的平面。在書中,我們可以浪跡萬水千山,遍游天下名勝,而無車馬之累、勞頓之苦;在書中,我們可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覽古今於須臾、觀萬物於片紙;在書中,我們也可以緬懷過去、思索現在、探索未來。正如有人所說:不讀書的人,天和地是狹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輩子;讀書的人,天和地是廣闊的,他能活上三輩子:過去、現在和未來。
書的歷史厚重如天地之大。秦歷七世,終得「并吞八荒、致萬乘之勢」。而到始皇,廣收天下《詩》、《書》、百家語付之一炬,自毀了根基,所以僅歷二世而亡;無獨有偶,公元1744年,乾隆下達了焚書令,表示要將有違礙字句的圖書「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毀」。從此清帝國由榮而枯,終至滅亡;與之相反,唐自高祖聚書,經太宗、高宗,至玄宗開元時期達於極盛,而唐王朝也由「貞觀之治」而到「開元盛世」,實現了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大繁榮。明朝學者胡應麟說:圖籍廢興,大概關係國家運氣,豈小小哉!
書的本身記載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述了古今中外積累的知識及經驗。書籍給我們描繪了自然界的奇觀異景;書籍為我們載述了高潮迭起的人類發展史;書籍讓我們了解社會了解自己;書籍深入我們的心靈,教我們控制自己的心情,指引我們跨越不幸度過難關,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教我們「得不高歌失不憂」;書籍使我們遠離孤獨,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日;書籍還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心中,使我們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更將一些崇高歡樂的思想深入我們的腦海,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升華……
科學、藝術、文學、哲學……「人類思想所發掘的一切,人類勞動所創造的一切——千百代人用苦難的代價換來的一切經驗,所有這一切,都在書籍的世界裡等待我們。」
讀書的作用顯而易見,作家賈平凹對此深有體會,他的一番表白或可道出其中奧妙: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如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洒達觀,於囂繁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於是,「喜歡讀書」成了眾多先哲今賢的共同心聲。他們藉助書,使自己的思想與先人溝通,成就自己,從生命深處增加了它的厚度;他們又通過書,使自己的思想融入後人的思想,成就別人,從更深遠的意義上延長生命,從而增加做人的厚度。
格雷夫人這樣評價過讀書:他們在花園裡得到的全部快樂,遠遠不及我在柏拉圖的書中得到的多。(蘇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記載於他的學生柏拉圖的書中)。的的確確,書是一種奇幻的東西,它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給了我們慾望無限。讓我們從書的厚度里不斷地汲取營養,以使我們自己活得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書,感謝讀書。
詩意地閱讀
站在耶拿大學的講台上,黑格爾神情憂鬱地預言:枯燥的散文時代里,詩人必將隱遁。而此時,荷爾德林則在苦苦吟詠:人,詩意地棲居於大地。
在滾滾而來的大眾文化浪潮中,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時尚的寵兒,不再是「詩人」。感性的狂歡甚囂塵上,詩意的沉醉悄然遠逝。究竟是什麼東西失落了?是一瓣詩意,是一份情趣,是一種寄託。
在無奈和失落中,我們不妨選擇一種別樣意義上的孤獨。孤獨是老子的滌除玄覽,是莊子的虛靜,是布洛的審美心理距離。它意味著一無所有——因為它拒絕世俗的紛擾嘈雜、平庸委瑣、功名利祿、算計欺詐;它意味著無所不有——因為它引導人走進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走進人生的詩意沉思。孤高俊潔絕俗去,獨與天地相往來。孤獨逼使人在寢室、在教室、在圖書館、在草地上,捧一本書,看一片雲,聽一滴雨聲,想一種經歷,去執著地放飛自己的思緒。
在難得和孤獨中,我們不妨選擇一種別樣意義上的閱讀。古今中外,詩文史哲,但凡搜羅所及,誠宜共賞之、同味之,開闊視野,觸類旁通,博而後求精。以意逆志,以筌求魚,貴在得意忘言,誠宜深究之、細品之,啟迪智慧,拷問人生,得而後思行。
把卷漫讀,樂在其中。讀書之樂趣,在於作家之氣度,在於筆墨之勁健,在於豐厚的底蘊,在於靈性的勃發。好書,靜中見生氣;妙書,輕鬆間出風情;奇書,奔突之際現神采。氣度的流變,情韻的播灑,精魂的鋒芒,都在不言中。於是千年青史、歷代興衰、百年風雲、人生況味、古今奇事、睿人哲理,一覽無遺,如拂春風,如沐春雨,樂陶陶,醉融融。明人陳繼儒說:神仙不讀書,亦是一俗漢,所謂頑仙不如才鬼耳。
沉浸濃郁,舍英咀華。從字裡行間讀出鳥語花香、萬馬奔騰,甚至把自己的情感和閱歷都調動起來融入詞句,其味幾何?於是練達性靈、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寧靜高尚。懷一份文化鄉愁與古典情懷,衝破世網塵縈、名韁利鎖的困擾,靈魂因之而純凈,而升華。
我們讀著書里的人性:魯迅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余華超越絕望的吶喊,金庸雍容睿智的天真,路遙真誠深刻的思考;我們讀著窗外的世界:春來江水綠如藍,夏日荷花別樣紅,秋風蕭瑟今又是,冬雪欄杆百丈冰。尼采有云:存在以其感覺的詩意光輝向著整個人間微笑。何不「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於是舉目所及,天涯處處是芳草,遍地青青遍地情。晴天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們讀著自己的歲月:機緣際遇匆匆過,悲歡離合總關情。多少回憶留戀、期待憧憬,多少惆悵惘然、珍惜關愛,一串串日子串起一滴滴的憂傷焦慮、歡愉和沉醉。活著不就是「思」著,從而也「詩」著嗎?為什麼不去認真地感受體驗、領悟探尋生命的意義呢?
讀書是一種審美,欣賞那些華辭雅句,妙筆文思,玄遠性靈,渾融意境;讀書是一種感悟,體驗那些寵辱之道,窮速之途,家國之理,死生之情;讀書浸潤人的肢體,洗禮人的情思,藻雪人的精神。
就這樣讀書吧,你讀、我讀、他讀,也讀你、讀我、讀他、讀世界。讀出心靈的寄託,讀出人生的感喟。雖然我們將來未必都能成為「文人」,但浩浩人間慢慢人生不是永遠需要一種「人文」嗎?
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甚至要做一生的事。讀書是一個人的盛宴!
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書籍不會分你的階層,只要你去讀它,它就會呈現給你一個無比豐富的世界,一本薄薄的書你能夠把它讀得很厚,甚至讀出整個世界。那些看似沒有生命的文字,在你的腦海里也許會幻化出無比燦爛的美景,這些會充盈於你的內心。也許外界看來你沒有什麼變化,但是你知道你所經歷的,所感受的,有些東西會永遠留存在你的腦海里,成為你思想情感與精神閱歷的一部分。
自「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社會上出現了「及時行樂」和「來不及」兩種風潮,說是兩種其實只是指兩個不同的意思,很多時候是同時存在的。及時行樂,就是有錢抓緊花,有權抓緊用,有肉使勁吃,有女人使勁追,有青春使勁揮霍;來不及,一般是指一些中年及中年後的暴發戶,有錢了,身體不大行了,所以更要拚命吃,拚命找女人,拚命「享受」。這些行為,就像在道德與法律的鋼絲繩上跳舞,蹦跳無度,心存邪念與僥倖。一方面將道德扔進垃圾堆,一方面與法律捉迷藏,在享受各類刺激的同時,揮霍著金錢、精力與肉體。這樣的生活方式在有錢和有閑階層曾經一度是比較普遍的。那這是可以的嗎?挑戰道德和法律底線就不能被主流允許,那對於他們個人來說真的就是享受了嗎?很多事實證明,這樣玩在心理上存在很多問題,不被主流認可,再怎麼也是邊緣群體,而且物質的東西不可能長久,高潮過後很可能是失落。
讀書與吃喝玩樂不同。讀書更重視精神的享受和滿足,也更容易讓人接受,並達到心理平衡。讀書因為具有文化傳承作用,始終被主流所推崇,並有很多的讀書格言、故事等傳世。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等。讀書曾經是上等人才能做的事,「勞心者治人」就是過去某個時代的寫照,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已經成了一種基本的權利,並且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人類的文化知識水平日漸提高,讀的書也越來越多。當代,要想做成一定的事業,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和技能前提。古代讀書強調為天下,現在讀書為個人的事業發展,其作用自古就被提得很高,而且至今沒有被人真正輕視。即使那些講窮吃喝玩樂的人也是努力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讀更多的書。甚至自己的辦公室專門做上碩大的書櫃,讓書給自己撐撐門面。
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早戀受傷害而後悔自己不該過早去戀愛,也有人因吸毒不能自拔悔恨自己不該貪圖一時之舒服,還有人在得了一些病後,後悔沒有過得更健康更陽光一些。但很少有人後悔自己讀的書多,相反更多的人認為自己讀的書少,甚至要做一個讀書計劃,以督促自己多看書。讀書,不僅是謀生的需要,它確實能指導我們的人生,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陽光。尤其是未成年時,一定要呆在學校里,這時混跡社會是相當危險的,很難保證其能全身而退。在青年那個精力旺盛但愛衝動的年紀,應該多看些書,這不但為自己將來打下過好生活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減少了犯錯的機會。讀書,對三十歲之前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保護。
讀書,從來不與物質相抵觸,在一個很好的物質條件保障下讀書,會更舒服些。但是,這和心理的感受沒有直接關係。讀書的感覺只與個人的悟性、閱歷、情感等有關。所以讀書作為一種行為,或說一種活動,只是個人的事,別人偷不了也搶不了。
書,有時候也講究緣份,它也許就是你的知己,也許是你的良師。到底是什麼,讀過,你自然知曉。
讀書,是飢腸轆轆後的一場盛宴。讓我們透過薄薄的書頁,看到一個又一個愛書之人澆灌精神之花的熱情;看到一本又一本富有思想、感悟的書籍「飛入尋常百姓家」;看到一位又一位作者在跟民眾交流讀書、交流生活之後那種喜不自禁的神情。這不就是設在中華大地上召喚每一位中華兒女都來奔赴的讀書盛宴嗎?
推薦閱讀:
※讀書滋養人生
※讀書志第一千二百四十三部·《道藏精華錄》
※六年級讀書計劃
※關於閱讀書籍的讀書名言
TAG: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