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4

第四篇 悟道心言

皆平日修鍊之心得,心靈內忽生而出,不假邏輯推理,也非他人陳言舊語,故曰:心言。---忘憂居士,涵空子謝懷宇;嘯龍先生,涵光子謝懷昭,謹記。

一部分:初次煉己

1、做學問,研究任何問題,最關鍵,最根本處是:研究者必須進入忘我而合一之思維狀態,才有所真正之成果,才能避免過多的主觀影響,研究者和觀察者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身心與被觀察和研究的對象溶為一體,而主觀性幾乎完全消失。達到某種絕對之客觀性。研究者"醒"來後,回到現實將"合一"狀態中提取的最客觀,最全面的有關"對象"之信息用正常之邏輯思維表示出來,於是就形成了"真理"。但,常態思維是一種主觀唯心的,而帶有片面性,不管怎樣避免,對提出之信息總會有所變形和校正。故,我們顯意識(理性)層次等常態思維最後得出的"真理"總是相對的,發展的,而無絕對真理,總括起來,因我們有顆區別辨識之心,故無絕對真理。

2、大道無言、無聲、無形。前輩大德首重心傳,身授,心心相印,此實語也,非象徵比喻,人類之心靈感應現象為其低級層次而已。

3、道書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此一意不散的堅凝"真觀",實為"忘我合一"之境,乃修行必不可少之功夫,涵空子詩云:"瞑耳瞑目觀自在,清神清意守黃庭,心心專一至精誠,自然江邊春水生。"只要心心專一,忘死忘生,自然有無限生機,無窮之圓滿。

4、凝神為一曰精,不可久居於一,而有"化",這時即體現出了「炁」之深刻內涵。"化"之不可窮盡,為"神"。

5、形者,精氣神之運化處於暫時的平衡狀態,可稱作後天神氣,非單指呼吸之氣和思慮之神。

6、無中生有,不落於因果,此為先天。"先天而天弗違"也,況人乎,鬼神乎!仙家無它,唯利用此"先天一炁"改變我之形神,超越時空矣。

7、在絕對的虛無混沌中,突然發生一偶然的量子起伏,物理上稱之為或然和偶然事件,物理學家認為,宇宙可能是如此產生的,仙家言曰:先天也。

8、有中生有,由初始之條件而來,有因有果,為後天層次,後天者,有命有運,故曰命運,仙家修鍊無它,貴在超越後天,直入先天,過錯全掌握和改變"命運"也。

9、後天者,有時間有空間,故有註定和不可改變之命運。先天者,超越時空,故"我命在我不在天"。

10、後天者,相對也,先天者,超越相對。

11、"一"者,虛無也,元神也,元炁也,元精也。何謂?合一,必無人,無我,無物,無天,無地,無時間,否則,有你我之別,天地之別,過去,現在,未來之別,怎能稱作"一"。有所識、有所辯,即不為真正"合一",有此六"無",故"一"者,虛無也。不可久居於"一",故有最初之"動機",此曰先天元精,極微、極弱、無形無象、動而有變,又稱為"元炁"。能察此者,曰元神。

12、元炁者,無形"圓環"之運化也,自造自化,無首無尾,旋而為一之意。

13、先天與後天有層次可分,窮究至無上根源,先天即後天,後天即先天。

14、先天一炁者,修行者只能合於此,而不可得也。

15、萬事萬物,都存在先天之一刻,丹經云:"物物各有一太極"。修者能知此和把握此天地人物之先天炁機,則成道不難矣。

16、世上所有學問,研究到底,最終歸結為"清靜虛無"而已。

17、修道最上乘有為之法,唯「清靜」二字。清者,凈也,澄也,洗也,光明也,覺也,靜者,止也,定也,連續運動而無間斷也。

18、何謂三才,非單指天地人,廣義說來,觀者、被觀者、觀與被觀所依憑之背景場所。此三者相互作用、生生不已而成萬物。

19、觀者、神也、我也、意也、識也;被觀者,氣也、形也、物也、他也、命也;所依憑者,虛無也,空間也,性也。

20、觀即被觀,被觀即觀,所依者即被觀者,三即二,二即一。

21、觀流不流,察變不變,與物合一,留住時間,仙經有云:"攢年、攢月、攢時""長生久視之道"也。"太極有時候,有真種"也。

22、巨大的悲傷從胸中升起,心似寒灰,身如槁木,行者當順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守此"心"。寒灰死寂之中,殊不知,隱蔽、萌動著無限生機。在嚴冷、荒涼的寒冬,看似一片生命絕跡之景,而生命之種子卻深深地埋在泥土裡!以此煉心,也可進入忘我定境故助行者看破世事也。

23、在悲傷之極點,在歡樂之極點,在極點與常態之間,必有一"空白"。順其自然,忽忘忽助,由此,反而比平常容易步入玄關定境,關鍵是行者在此類情緒中不能迷失而神氣分離,那又取決於行者平日修習靜定之功力如何矣。

24、偶然看看小小的草芽從泥土裡冒出,頓"覺"身心一片愉悅,默默地無形生機在心靈深處流淌。彷彿自己與小草溶為一體,當此之時,須順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定此一"覺"。即可進入與物合一之境。行者以此培養體內之生機,可謂良方也!

25、熟睡中,忽然一"覺",這最初的一醒一覺,即我之真我,真神也,普通人很難感受到,唯修者知之。

26、望著廣闊無垠的大地延伸向遠方,彷彿沒有究盡,心中一片透亮而寧靜,恍惚中,極寧靜內,升起一"念",此即真念,真意,一陽來複也!

27、內煉之道,勿忘勿助為真口訣,保謂勿忘?即略存,微微照著,在意即可,但不可片刻離之,所謂知而不守也,保謂勿助?順其自然之運化也。它為主,我為賓也,我心唯虛而已,初修之士需經千百次艱苦之修鍊,方可完全達此,並保持此"勿忘勿助",非是一步而就的事。

28、勿忘勿助又稱"綿綿若存"。唯層次更高,若來若去,成連續之體,無滯無礙,圓活如意。

29、先存後忘,為口訣之口訣也。當行者勿忘勿助之功夫達至極深極細微之境地時,忽渾然忘我,神氣合一矣,故曰:"後忘"。先有"綿綿若存"之"真存",後和有"神氣合一"之"真忘"。

30、勿忘勿助,綿綿若存,有覺無念(先天元神),先存後忘,此十二字口訣為丹道修鍊之真正總口訣,分層不斷即可,忘形以養炁,忘炁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忘虛以合道矣。

31、有覺無念為寂照之真旨,所謂一靈獨耀,清凈元神也。

二部分:二次煉己

1、當其人在先天時,一念未生,形軀未動,先天元精則氤氳布滿於五臟六腑,心身一動,念頭一起,則識神用事,於中醫配五行而言,心即藏神,而屬火,隨之凡火立生,先天元精即化為後天之"氣",如若情慾動,則心火大生,凡火愈積,遂使此"氣"化為濁精從陽關而出,或成大汗自皮膚泄出。

2、有人在做功夫時,下田一般生機沿督脈而上,因其靜定工夫尚淺,陽炁難以衝過三關,有的不明此理,妄用後天意識相助和導引,殊不知,心念一動,靜定工夫更失,真火遂散,而識神用事,欲心為王,隨之那股生機也轉化為後天,修鍊者當遇此種情形時,更應保持原有形體之狀態和心境,它動它的,不要管,任其自化,我只靜以待之,庶幾不勞費神,自可沖關而過。

3、初做工夫,覺有氣在任督二脈運轉,此為河車初動,可稱之為氣河車。此雖氣至,但神未全,當此之時,行者不要管它,我只微微凝照,定於中宮橐籥,心靜息調,只抱住內呼吸做工夫,一念不生,如此行之一月二月,或一年,自然一陣迴風,上沖百脈,後天神氣完全打成一片,頓時渾身炁欲衝天,心如朗月空明,一陽來複,河車運轉,到此,方為河車真動,丹經所謂鉛花現也,可稱之為精河車。

4、後天陰氣,濁精縱然一時用後天有為方法伏住收回身中,但假以時日,必有漏出之時。欲化此濁精,行者需達胎息之先天境界。丹經云:"煉己時,只用真鉛",即此理也。

5、"守靜、致虛"即丹道初入門之法。"抱中守一,神炁合和",是真口訣。

6、築基時,行者必須先明白橐籥為何物?老子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人為一小天地,故造化亦同天地,人在母胎時,心肺與兩腎之間有一"虛管"相連相通。真炁往來不絕,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胎兒以此才能形全氣足,此一虛管名為人身之橐籥,也與天地相通,當人生下來後,心腎隔絕,橐籥極不通暢而引起我心身之逐漸衰敗,故初修之士,入門之初,首先在於開通橐籥,使心肺之氣通於兩腎之氣,則神氣和合,玄關之體成矣。

7、煉己之關鍵在於以鉛制汞,凡人之神識凡火若用後天之心理暗示或意識強迫制止反而將欲壓欲強。需自然而然,明白以氣才能制神之理,所謂以鉛制汞也。但又不可強使後天之氣,真正的煉己,只用真鉛。口訣云:"順其自然,他主我賓,以息運神,綿綿若存,神入炁中,真鉛產矣。"此也為栽接之道也。

8、清靜門中無一字,唯清方不茫然昏沉落入死寂頑空,唯靜,方可去其識神,還其本初。所謂,小靜小動,大靜大動,故唯有清靜才能活潑圓通,自生造化之生機矣。

9、何謂坐?心靜即坐,心放下來即坐,道在平常日用之間矣。

10、煉丹修道,切不可只在打坐之時用功,下坐時,心猿意馬,慾念紛紛。需在平常之時伏性,養靜,所謂動中求靜也。

11、做工夫,切忌不可心急求速,此心放得越慢越好,最後慢至極點而靜也,正可謂用之不勤。初學者,每做工夫,不可求效驗,神安心靜足矣。

12、應常察其山河大地靜肅,天空虛無空洞,樹木花草悄然無聲。如此,我們即可安寧清靜,我心與外界之清靜互相映照,自可入於恍惚窈冥之門。"青山相對看,流水常自閑"。

13、所謂採取,盜取天地之炁,並非今日氣功家們所稱之用意念引導外界虛無之氣歸於身中,外界虛無之炁之生機造化非是能用後天意識可招攝得來的。實乃借吾身之元炁生機,而此感彼應,內感外通,如磁吸鐵,自然得來,雖曰:"得",實非得也。故采外葯需成內葯,欲求天元大丹,必須煉己精純,結成內丹不可。故重陽真人云:"內真外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葯以外來,非假存想。"

14、何謂先天一炁?天地未生之"時"、之造化、之生機也。故先天一炁無處不在,又無處在,故此,它不能用意念採取,只能遂感而通。

15、處於紛紛擾擾、喧嘩嘈雜之鬧市,更宜體察天地山河之靜默,宇宙虛無之空洞。如此動靜之機強烈對比,我只需應其靜與我心相照,再反照嘈雜喧鬧之動,反而更易進入清靜之門,庶幾與物人同化矣。

16、丹道初修無它,唯在神止於炁,炁止於形,形歸於虛矣,所謂,以形攝炁,再忘形於虛也。

17、執心住空則有所,收心離境則合道。

18、夢中,有樂,有悲,有驚,有喜,亦有得有失,人當其時,並不知處於夢中;醒後,生之於世,亦有歡樂苦痛哀喜,身心沉靦其中而不能看破、識穿。何異於夢哉?同理,當行者於混沌虛無炁生的動態中,後天心識全泯,不能做主,行者又安能識得破而心不動,此時,全仗進入動態前的正知正見和平日伏性養靜之功力如何,修至極高功境時,更必須道侶在外護持不可,所謂知音塵侶也。

19、能夠戰勝魔障,看破識穿而心不動,則必須在平日之中亦能看破世間萬物,泰山崩於前而不動,迅雷及於耳而不驚,見境破境,見相雲相,我之真性優遊自如怡然不動,我之元神真意自可把持得住而不迷,功力精進,道力益深,醒夢如一矣,真幻如一也!

20、性功精深,命功方能精進而無礙,反之命功精深亦可培養堅固性功之城廓。

21、何謂金丹?金者,無極混沌之元神也,丹者,如環之無端,自造自化的無盡生機也。故真胎息者即金丹也。金丹非能量,非物質,非心也,而我之真心,真神,真炁,真精無不出其中矣,施肩吾真人云:"天人同一炁,彼此感此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

22、《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切情感念頭均起於人之中和真性,亦不離乎真性,故有喜怒哀樂之最初,之最後,當立即覺醒反省內觀,體悟以至把握人之本來,並持守之,如此煉性養性,中和之真意道心自然顯露而不退失。

23、一切至誠,至情,至性之心皆藏乎我之真性道心,殺身成仁之志士,身死之時,一意不散,凝而至堅,任他刀砍斧傷,只當他妖魔小丑,如此堅凝不散之真意將與天地相通相感,天人連成一炁,故常有金丹返還之景發現,有甚之者能改變天地氣候,古語云:"匹夫含冤三年不雨"、"至情感動天地也"。故修道之士要有此至誠、至性、至情之心,之手段,臨爐下手,才能死心踏地,而奪盜造化天機矣。所謂"守心如一曰真人"皆指此意也。

24、若在晴朗的夏夜,處於喧鬧的街市人群中,可遙望天邊之星辰,體驗其靜機,自可溶於其中,渾然無我,頓時,喧鬧之人群逐漸遠去,天地萬物不復存在,我之身心歸於虛無,再次回醒時,望著人群,必有恍如隔世之感。

25、大悲大喜之時,正是我之真性最易顯露之刻,於此,應當立即用本我返照此情境,心境合一,對境而望情,突然一瞬可悟入無上佳境。

26、何謂活潑圓通,當察嬰兒熟睡之時,是那樣柔嫩、安詳、平和、自然,而在柔弱中又隱蔽著無限之生機。在安詳寂靜中又萌發著一股活潑之動機,如此動靜完全為一,是為活潑圓通也,煉丹入門之初,就需把我心放得活潑圓通。

27、何謂莊嚴?你體察那深廣無垠的星空,靜默無語的山河,它們有喜怒哀樂嗎?這就是莊嚴,修行者在無事時,應常體其靜,常悟其動,以此返照於己,即可使道心真性更加堅固澄明。

28、丹道修鍊,站、坐、卧、行等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於初修言之,當就具體而靈活應用。

29、何為道?道在哪裡?道不為「何」。道沒有在「哪裡」。就如宇宙存在於何處何時,如宇宙在「何處」?那「何處」之外又有什麼,又是什麼?如宇宙存在於「何時」,那麼「何時」之前之後又有什麼?道在道里,宇宙在宇宙處,莊子去:「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尋處也,此之謂也,故,修道者,非是得道,而是合「道」也,道不可得,得則非道,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也,所以前輩真人云:「大道無形、無聲、無象,求而無應,何而無聲」,《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云:「名為得道,實無所得,為渡眾生,強名得道。」

30、大道有二部分:一曰體,先天之道,二曰用,後天之道。一曰無:中、一、虛,二曰有:相、形、色、物;一曰靜,二曰動,一曰生,二曰死。魚在水中而魚不識,人在道中而人不知矣。

31、合其道者,必可得其「相」,有「無」者,必具「有」,故合道者,體內有諸般內景,體外有諸種變化,而有所得,否則,非道也,頑空也。

32、中和以先天,成就以後天。莊子所謂:「和以天倪,成以是非矣」。丹道修鍊也無出於此也。

33、以「無極」伏其神,以「太極」育其炁,丹道之修鍊包括無餘矣。

三部分:煉己總論

1、何為神,我之觀為神;彼之理為神,觀理合一而有「化」,又稱作神。觀、化無窮,互為根基,互造互化若環之無端。觀者,覺、醒也。理者,性也、心也,化者,炁也、神也。

2、有「觀」必有相應之「化」,有「化」定具相應之「觀」。它們互為因果,生生不已,觀化無窮而用之不盡,以至於觀化合一,而無觀無化,合於太虛,歸於先天至道,鴻濛一炁生矣!

3、我之觀「和合」於彼之理,兩神合一,謂之虛無。此「合一」者非比喻也,非明白也,實真正之合一也。

4、以虛無真空為環樞和總體,而觀化無窮無盡,無首無尾。時時有虛無之點,事事以虛無作環樞中心。通過虛無造化出生機,通過虛無造化出死機。

5、何謂虛無?動靜合一,動靜俱無稱之為虛無,虛無者,無極也,一也,中也,忘我謂之虛無,忘物謂之虛無,忘時謂之虛無,層層有訣,層層有境。虛無者,非虛無也,故曰虛無矣。

6、所觀處之無相的精微的循環的流行動機稱之為元炁,故者,動也,化也,動化之中而有至理,此理者稱之為神,此曰彼之神,故神即炁,炁即神。合於理者謂之神合炁,由觀而生「化」者,謂之神生炁。

7、觀化有先天後天之別。

8、「善」之一字,其義深奧。「善」為和合之真義,「合一」為「善」的至深內涵。與人合一謂之善,與物合一謂之大善,與理合一謂之真善,與天合一謂之至善,老子云:「天道無親,恆與善人」此言妙哉,至哉,誠天人合一之真口訣矣。善者,平等,無分別執著之真義,古語有云:「善者亦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善之一定將修德煉性包括無餘,無善,則不可能有德,無善是不可能達天人合一之層次,無善則心不能放下而慾念紛紛……

9、何為心?心者,中內之中也,靜也,虛無也,靜與動之間也,故心不「為何」。

10、心之無形運化為神,運化而有所分別謂之意,神為體,意為用,意為體而想為用,有所思意稱之為想。

11、何謂真神,真心,真意。人在先天時,神即心,神即意,意即心,故稱之為真神、真心、真意。後天執識為心,執意為神,非真心、真神、真意。心、神、意三者皆本於道而發生總自虛無矣。

12、靜坐之時,心中不得有所挂念,需辦的事,靜坐前辦好,為靜坐做一些必要之準備,必須一心放下,一槍下馬,免得來第二槍,一心分作數心矣。

13、丹道入門之初,首先需做到身體一動不動,再談其他,不動者非是僵硬,而是松和中正的「一動不動」。

14、何謂道境?隨時隨地能與物與人與事與理合一而忘我,又隨時隨地能自忘我之中醒來,此醒者先天元神。故,能與物人事合一則對人情物理之奧義無所不知,並心能轉物,心想事成。能隨時隨地自忘我中覺醒則又心超物外矣。合一即分離,分離即合一矣。

15、心為神之舍,神為意之體,意為神之用。

16、自然者:自是也,自己本來也,如此這樣也,本來這樣也,物物各有自己之性,需依循它們之本來,使之各有所歸,各有所願,不可用一法、一律來強行規制它們。用于丹道初修,則可稱為他主、我賓。炁為主,而神為輔,唯順其自然之勢,以息運神,我心唯虛而已,但如果完全的無所事事忘掉一切,則又不自然矣。

17、自然者,有後天之自然,所謂習慣成自然,又有先天之自生自然。後天自然為生,老、病、死的生命之化盡,我們必須在生命之生機未化盡之前,行仙家丹道之特殊方法使我之生命的後天運化變慢直至停止(大死方生也),再應用玄妙的仙家返還先天之道和法使我歸於未生受炁之初,而逆轉後天造化,而合於先天自然造化。

18、掃除後天各種習氣,清靜後天「自然」之神識,方才能合於先天,入于丹道之門。

19、修道之無它,唯清靜、清靜、再清靜而已。

20、丹道乃最神聖,最深奧,最根本之學問,乃逆轉天地,再造乾坤之修行。非一年二年之事,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湊效。故需行者全心全力,死心踏地,方有所成。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也」。世間凡俗枝末學問和事情都需人數十年刻苦學習和實行才能取得一定成果,況丹道乎!

21、保謂仙?沒有了人之所有煩惱和苦痛,形神靈動合一,得道以後,方可修仙。仙集中體現了道的無上妙用。

22、元神無形象,一靈獨耀,寂靜不動,乃不神之神,不是神也,故不需依形而存。元神動則是陰神或陽神,不存在所謂元神出遊,元神出竅,出遊者乃陰神和陽神也。元神為體,陰陽二神為用。

23、何為陽神?陽者,生機也,陽神是一種生機之神,能變化億萬,隨物而應,隱顯莫測而形象無定。

24、神者,運化而沒有窮盡之時。鬼者,化而有盡,最後歸入頑空,鬼超越了物質空間之障礙,而有時間之規則,神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故生機不可窮盡。

25、何謂法身?一也!

26、釋氏外其身者,一體同觀渾融之法,玄門內其身者,神炁和合「鑽」定一訣。

27、「忘我」於相續為波而無間斷,真空鍊形也。「忘我」於分離為點而有間斷,物質鍊形也。

28、不觀察生與死,不關心存與亡,不分析形與象。唯只觀其所然而合於生死、存亡、有無之所由來之根蒂。

29、順物情之自然而使其自適其意,至謂此德之修矣,故我心身虛靜而無為自然,不修德而德自修也。

30、先有善,方可忍;否則,恐有入於無情義的魔道和偏執之流。「靜坐孤修氣轉枯」此一弊病皆乃「無善」之原因也。

31、無形與有形,實相與虛相,本體與末用都自道來而無貴賤,它們二者不能相離,離則非道,關尹子真人去:「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至哉,斯言矣!火者,神也,息者,氣也!道依物存,物因道生。

32、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以眼為樞機,顯元神之妙用。元神為本,真意為用,真正達至先天層次,自然而然,後天意識皆化為真意。

33、真意者,一念一覺也。此一覺自虛無中生,前念已斷,後念未生,忽的打住,所謂正念,所謂無妄念也。非窺至先天層次,不能有真意;不見性,則無真意,心不全虛,無有真意。

34、身心真靜曰元神,身心真動曰真意。

35、而顯真意之妙用者,為目,目之神光所注即為真意之所發,又有心之心光所注為真意。三曰心神合一之寂照真意。此三訣皆是先天不神之神的自然妙用,非意識,雖有覺但無念也!

36、忘其粗「相」,合理細「相」,忘其細「相」,合其微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直「鑽」至虛無之谷地,忘無所忘,寂無所寂,而湛然常寂!不知天地人我!同歸一炁一神矣!此「相」者,形也,象也,聲也,色也,時間也空間也,動也,化也,靜也,境也,炁也,神也,念也,覺也!

37、金丹大道,實為忘我合一之絕學,實為天人合一之絕學!

38、從運化的形式說來,稱之為真息、內呼吸;從妙用之角度說來,叫元炁真命,皆自先天一炁而來。

39、真空鍊形為玄關一竅之極高層次的境界。

40、何謂性,情,意,識?答曰:性動為情,情者,無形之覺愛受也,情動化而為意。三者之區別,稱之為識,丹道初修無它,唯使識歸入「一意」,使意合於情,再使情歸於性。所謂「情來歸性初,金木並也」。故行者最初必須做到完全的「無念」,方可入於先天,情來而歸性。性者,我之元神也,情者,我之元炁也。情為萬物生髮之機、之源。所謂「兩情相悅」、「有情眾生」。因為情生,故有陰陽交合,故有萬物化淳。情又有先天與後天之分總之性即理,命即情矣!

41、何謂水府求玄?水府者,內外呼吸之運化所成之妙竅也。求者,真意靈覺也。玄者,真鉛,真陽也。水府求玄有著不同之層次和境界。

42、「存無守有」此四字口訣為丹道至深之法和理,有極深之奧義。存無者,貯入虛無之穀倉而無盡藏也,既曰「無」。故永遠不能盛滿,且不會留失,一得永得矣!故此虛無之倉谷含有無限之生髮種子也,因此,將又有妙「有」之產生,於是有「守有」之訣。守者,合也,和也,存無守有,又存無守有……層層遞進,心之所得,所受,所覺為有,使此「有」化歸於「無」,再又有自然而生之「有」。又使之化於「無」。丹道之修鍊從低到高無不以此包括之,又,無者,性也,內也,我之虛無元神也,神也。存無者,以炁歸神也,以虛合於太虛也,有者,命也,元炁也。凝神於虛謂之「存無」。神凝,自然守有,守有而漸入存無,二者為一,一而為二,不可拘泥。

43、結丹之所在下丹田,為煉精化炁之功,結丹之目的是,延我之命,固我之形,此丹之意義非是金丹大道之金丹也。可稱之為己土內丹,真胎息,有或稱之為人元金丹者。此時,離道尚遠,與道成所結之天元大丹不可同日而語。何況還有地元神丹(所謂陰陽二品丹)之一中乘階段。

44、火候之說,有文火與武火。所謂文火者,即綿綿若存之胎息,為天然真火,完全不假人為後天意識,此為養丹之火,非到胎息層次,不能行此火候之法,因為此皆自然而然也。武火者,分有為之武火,自然之武火,武火煉丹之火,戰退陰魔之火,武者,剛烈至大之陽炁,進陽火也可稱之為武火,此一階段為自然無為武火。在此自然之基礎上,順其自然之勢,而以我神助長其勢,以此來驅煉三關九竅武火。訣云:「趁此火發,著意加強」,此稱之為有為武火。唯此武火不可多行,準則為神炁配合相當即可。

45、結丹功成之後,養「丹」之所在丹田。即心腎之間,心肺兩腎之間有一「虛管」相通。道門稱之為「橐籥」。玄門稱之為「洞房」。為神炁和合運化之鄉。養「丹」之所即在此「虛管」之中,行者修行至此,已為煉炁化神之層次。

46、丹道中之結丹之「結」,凝炁凝神之「凝」,「聚」炁之聚等皆為和合,合一之真義,「結」者,神炁完全合一歸於虛無矣。凝神者,以神合虛也。所謂「凝,聚,結」,即實質是和合,合一也,只不過是神炁和合,合一之深度和層次不同而已。

47、「鬧處煉神,靜處煉炁」。丹書此語對初修者確是至言。在鬧處,耐住性子堅持我身體一動不動,將心放下,外界之聲音,任之去來,我心不可強加入主觀意識,若一純粹之旁觀者,心之雜念任之生滅,不可強止,不可意守某處。唯留一點「照心」,可矣。如若雜念太多,嘈雜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雙目收心一處,觀物如似看非看,身體凝聚,也即把整個世界用眼光不分層次,不分區別地融為一體,再進一步,我之心神也融於其中。所謂「靜處煉炁」,在無干擾安靜處心息相依,忽忘忽助,無事之中尋有事矣。總之,「鬧處煉神」,在於動中求靜,動中悟到靜機,不可拘於一法。「靜處煉炁」。在於靜中察動,無味之中尋有味,而靜已察之矣,無靜心,不可能察動機也。此二步工夫,於初修者而言,不能顛倒用之,否則,恐有損神氣和性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矣。

48、「理」之一字,頗堪研究,所有書上之理,言詞口語之理,窮究到底,終不為實在之真理,因為,此所謂「理」都是從人的覺受而來。先由此覺受通過言詞的折射而化為「理」,都屬後天,一個人不可能直接地完全地將自己的某種覺受傳給另一人,除非受到某種特別之訓練。何況對大道的覺受?就若形體物質之影子,影子絕對不是實物之本身,故實在之真理者,需人自心自身實際直接去「覺受」。此直接之「覺受」得來方叫真理,方叫真悟,途中無任何間接形式,言詞口語只起到對此「覺受」的翻譯和近似而已。三豐真人有云:「儒書佛典仙子經,盡瘤,皆附癭,都是各道其道人……,不執跡,不泥文,即是神而明之人」。故修道之要,需自心,自身去直接體證而得那無形無相之「覺受」,才叫真悟,古德云:「書上得來終覺淺。」否則,明即非明,即使心上認為全明了,如不去真修實驗,最終還是轉入迷茫,永遠不可能明白實在之真理。

49、所為煉精化炁,即是以炁來化精,使精來化為炁,炁者,內外呼吸之運化也。精者,先天之真覺真意也。以此意覺合於呼吸運化而不作一絲一毫它想,所謂使神合炁為煉,以炁歸神為溫養於黃庭,神炁完全合一曰止火,曰得葯,如此神炁不斷地反覆配合,而運煉溫養此先天一覺,真至礦盡金純而終成曠劫不壞的大覺元神,禪宗所謂見性見徹也。

50、煉炁即是煉神,因神在其中矣,煉神即是煉炁,因炁在神內矣,神生炁,炁生神,此之謂也。

51、何謂中?無太過之病,無不及之患,太過則為妄想,不及則執守舊境。故恰好如此,恰好如是叫「中」。丹道之「中」意,是神炁和合之義,八兩真鉛配半斤真汞也,否則不得中道,有所偏頗,陰陽不能配合相當,而神氣不可能交合,故中之更深之涵義為乾坤交合之處曰中,神炁合一之時曰中。所以,守中為得一,得一為虛無,虛無為寂靜,守中又叫自然,又叫無為矣,又曰玄關一竅,等皆涵於「中」字之內矣。而「中」更有層次可分,大道以中字入門,先尋身中之中,再以此為基,求得身外之中也。

52、何為我?本是無我,何來為我!為我,故稱我,執物為我,執念為我,執識為我,故本是無我,無我即我,故我本無矣,二者皆一,一而為二。

53、煉精化炁,為炁化精,此時以炁為主,以炁運神而成丹,煉炁化神,為神化炁,以神為主,所謂沐浴和封固也。所謂煉神返虛,為虛去化神,無主無賓矣!真達先天混沌層次,煉神即是煉精,煉精即是煉炁,煉炁即是煉神,「精、炁、神」三者實不可分,精即是炁,炁即是神。

54、無心無念有二,初入無念,必是一清明寂照之元神,如不順其自然使元神更清明無念,則可入於昏沉,此時也可稱之為無念,但神已散而未凝矣。前為凝神之無念,後為散神之無念,二者有天壤之別。

55、火候不在老與嫩,得其中和方為宜,關鍵在於功無間斷,一絲到底。

56、不調之調是為真調,不煉之煉是為真煉,故無意之意是為真意,不息之息是為真息,不神之神是為真神。

57、丹道陰陽分為,後天陰陽,先天陰陽,由此兩層次才可達到先天之先,無所謂陰陽動靜之執著矣。

58、丹道全在凝神,分層次不間斷即可,凝我清靜之神,使神炁反覆配合而至合一,凝我清靜之神為一,使之更加清靜,神即精,精即神矣,此精稱之為內葯,內葯是性,在此精生,方得炁生,炁是命,是外葯,又凝神自然炁聚,炁聚自然精生,精即炁,炁即精矣。

59、禪定與丹道靜定之區別,禪定境界中,依禪宗之理,認為境中所起諸相皆為幻覺、魔境,故行者任其內景流失消亡,入寶山空手而歸,而我丹道靜定則不同,當景觀前,我唯順其自然(非任其自然),順隨境相流轉,於境相流轉中循入本源,得其中和,最終於境相中超脫而出。所謂進得去,出得來,故丹道與禪宗是不同的,禪宗在於解脫而偏於心性,丹道在於超脫而性命雙修,禪宗從一步步起,乃至最後證得究竟的階梯修行次序內,皆是行的空掉一切的解脫之法,故有肉身是臭皮囊之說,偏於心性而對肉體終無辦法,如非上上根器者,不能證得究竟,達性即命、命即性的心物一元之無上境地,因此,總的說來,對絕大多數修行人來說,禪宗專是走偏狹之途,仙家丹道則不同,行一步,踏實一步,再超脫一步,肉體和精神相互配合適應,逐步超升而達究竟。對絕大多數修行人,都可適應,皆有所成,丹道更有頓超直入法,對不同根器有不同之法。

60、只滅識心,不滅照心,若千百萬億之燈同照一室,無影無形,是謂清靜,是謂無相之相,是謂先天真覺,否則,或為昏沉,或為散亂,或為頑空,不得神炁合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61、青壯年人氣純而神浮雜,適於從煉炁化神開始,即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也。中老年人神定而氣少氣雜,適於從「意守」開始,但不可死守,制心一處而凝之澄之之法。也不可一概而論,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兒童少年之人,神氣精純,可直接從守中至虛,清靜神意的無為法開始,不需做返還之道而直超先天,與虛空陰陽接通而達天人合一,直接做煉神還虛一著即可矣,三豐真人云:「靜里一炁自升天」也。

62、採藥之法分為後天之法和先天之法。後天採藥為極有為之法,所采者為後天交感之精,不能作為丹質,只能培補後天形身,說穿了,只不過為一種化欲的方法而已。更有所謂待外陽勃舉或微舉後,再用吸提撮閉等調整後天呼吸之法而採藥,如此的勞神損氣,怎可還丹,即使採回,也不過是一團陰氣而已,必將漏失,此種方法行之太過比遺精其害更大。產生屢補屢泄之毛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執著此法不放的原故。先天採藥為「不採而采」,此方是丹道之採藥,達先天境界而虛無炁生之時,不勞費心,只要身心如如不動,葯自采,自然歸爐。先天所采者元精。元精者,即炁也,可作為還丹之本,丹道採藥求不煉精而自化炁也,故丹道以無為作丹基。如果在虛無炁生之時,身一動作或心一動念,則所生之炁迅速由清轉濁,生中有殺,不可得矣。

63、丹道以「虛無」為體,以「戒行」為本,以「定靜」為基,以「無念」為功夫,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慧覺」為火候。

64、丹道所謂煉炁歸神,煉炁化神,是指陰陽莫測之神炁精微運化歸入不神之神,此時,動靜陰陽俱無,一切返入虛無寂照的先天真覺之一體混融同觀中此不神之神即元神,即仙胎,即金丹,一切精氣神的精微運化都是此元神之妙用,此時,元神即元炁即元精,包涵無限生髮之機而又虛無寂照,神精一體也。但此元神也有不同之層次。

65、丹道以層次而論,可分為三:一、後天陰陽,二,先天陰陽,三,先天之先,已無陰陽運靜之執著,而後天相對於先天說來,後天又為陰,自家元神於後天說來,為陽,對先天而言,即是陰。

66、何謂抽鉛添汞?即是以他家之真陽歸入我家之元神,煉炁歸神,神炁合一,即鉛已在汞中,入於虛無混沌矣。

67、何謂先天?即神是炁,炁是神,精炁神三才不可分,故稱為先天。神氣精有所區別,故稱為後天,故達先天層次,煉神即是煉精,煉炁即是煉神矣。

68、虛無寂靜之中,忽然一「覺」。隨之炁生,神在炁先,此方為真正元神,真正一陽來複,吾人之完完全全的一太極本體也。所謂六陰之下一陽來複也,與五陰之下一陽來複實不同也。

69、何謂元精?①一種含義。一陽初動時,或將動未動,而其生機之用極精極微,故稱為「精」,到二陽、三陽,其生機之運化增大,此時則稱之為「炁」。精即炁,炁即精矣。只不過是運化的階段不同而有精與炁之稱謂不同。②二種含義,在虛極靜篤的一陽初動時,現出吾人完完全全的一個太極本體,之中有一靈覺,「覺」在炁先,「覺」在炁在,此「覺」亦稱之為「精」。神即炁,炁即神,「覺」在炁中,炁在「覺」內矣。故先天層次,精炁神三者實不可分矣。①而是②,②而是①也,兩種含義不貫而通。

70、禪宗參話頭,說穿了,只不過是道家之「守竅」法訣和原理的應用。

71、丹道修鍊,貴在先天,故丹道所說「採藥」實非採藥,採藥乃「自己」采而非你去采,如若有「你采」,則不為採藥,「不採而采」是為真實,葯自采自歸爐也,為何如此,神即炁,炁即神,精即神,神行而非我行,神動而非我動,炁行即神行,神行即炁行。

72、煉性至訣,對境忘情,應而不迷,需應需靜,不可不應,否則,或入魔道,或入散亂,或入昏沉,或為孤寡頑空。

73、丹道修鍊中,「神」和「元神」是有區別的。一為妙用莫測運化之神,主於「動化」。一為不神之神,主於覺照,其實二者為一,一為「體」,一為「用」而已,不可強分也,實一「物」矣!故其靜曰元神,其動為真意,非是後天識神,意識也!

74、凡人任何動機之產生,皆是觸境相而生的。只要是觸物,感應於物而生的各種動機都屬虛妄,只有在不住相、不住於空之時,忽然自「虛無」中自然生一真覺動機,此即為真一先天炁,真一之神,此過程稱作無為而為,此真陽者為自生,而非因它而生,無原因的獨立自生之動機,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也,此曰先天之先。老子曰:「迎而不見其首,退而不見其尾」此語就是對真一先天元炁的形象和本質描述。凡後天,皆是由因緣合和而生,也即觸境相而生髮此一「後天」。只有先天無因無果,故不生不滅,無任何憑藉和依託,獨立運行不息,故超越時空。莊子曰:「逍遙無何有之鄉」、「入於無所待之境」,凡是有所標準,有所待,皆為「虛妄」。仙家無它,全貴在得此真一先天元炁而改變我之形神。老子云:「恍兮,冥兮,運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法自然」也。如有所憑藉、有所相對,有所對待,則不為「獨立」不為「自然」,非先天大道矣,仙家將此真一先天元炁喻為一粒「黍米」,或靈明寶珠,此黍米為宇宙生身之處,包含一切生髮之機,潛藏萬有,古仙有云:「黍米一粒包天地」。推而廣之,我們也可知,整體宇宙既不為一開放系統,更不為一孤立系統。如為空,空立於何時?故不能執於空,如為「有極」,極之外為何處?故不能執於「極」。如為「一」,必有一之對應「二或三」。故不可執於一,如為「中」,那「中」又立於何時,何處?故不能執於中……。無為而為,不住而住,不神之神,不煉之煉,不定而定,是為無所不為,是為真住,是為真神,是為真煉,是為真定。故曰:「自性自渡,自心自渡,他人無可渡得」。「神炁合一,無為而為」丹道核心妙訣矣,誰已透徹明白,即己已是仙,即己同佛。

75、真陽分為腎中真陽,先天真陽,先天一炁,此雖分為三,實一也,只不過是先天一炁運化於不同層次時,而在相應的某一特定之「處」或特定之時顯現之妙用也,由此有所謂腎中真陽,先天真陽,先天一之炁產生,因有為和無為之深度不同,故有真陽發動之廣度和深度之不同,而分為三個層次,故發動之處,之時,也不同。腎中真陽者,在內腎之處發動,此還屬後天層次。可培補後天,氣至而神未全也。人身皆有「竅」(此不僅僅指中醫穴位)。炁生時方顯其真形,煉者也好,不煉者,每天真陽之炁都是按時在「竅」中發生,由此之「發生」維護人體生命之存在,唯修行者能覺此,凡人慾念紛紛,不得清靜,所以不能靜以察之,三豐祖師云:「不打坐於枯木寒堂,打坐於身內『妙竅』也,即是指出方法和此陽炁之意義,因此,說穿了,所有真陽之層次劃分,只不過是『清靜』之中的不同的忽生『覺受』而已。『清靜自然,神炁合一』的工夫越深,則對陽炁之感受越深,也由此產生了腎中真陽,先天真陽,先天一炁之說,故雖分為三,實一也,皆為『一』之妙用也,老子云:『我無為也,天下將自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一損曰腎中真陽,再損再清靜曰先天真陽,損之又損,放下的又放下,先天一炁產矣,無為而無不為也」。

76、真意分為三個層次:一層,形體一動不動之「靜」意,不動屬坤,屬土,己土也,以此「不動」方可勾引後天神氣和合合一。因此丹修入門,先要做到形體的一動不動,如連此一點都做不到,則無論其它。二層虛無中的自生之意,此意亦含「靜」意(察靜之時的意也,為己土)。亦含動意(察動之時的意也,為戊土)。此二意為一意,靜能入乎動,動能歸入靜。有此「覺意」。故金丹才能返還成功,否則,不存在所謂和合還返之道也。三層,無為而無不為,此時意為真正之真意,即心物一元之意也,所謂想什麼有什麼,心想事成等皆指此真意妙用,此時,意即物,物即意,意到物隨,故曰真意。

77、真正的入於先天層次,神只有一個神,乃不神之神,意只有一個意,乃真意,一為體,一為用,皆一也,故古仙云:「餘二已非真」矣。

78、何謂真陽?交和之生炁曰「三」,道書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三」者即真相,陽者生機也,真者,非假,純正不雜也。真陽者,真正之生機,由此機長養萬物,丹道貴在得此生機之「三」而延我之命。

79、「真陽」必定是「不採而采」得來,無所謂漏不漏,真陽之妙用,真炁在體內運行時,必須去掉情識,了照閉鎖九竅,以防漏泄。

80、丹修中,必須注意「真意」之運用,以此「真意」慧劍去除後天情識的產生,具體施行如下,功修中,真景顯現,真炁大動劇烈之時,各種人慾之本能,生理之本能常常將連帶顯現,在各種後天情況隱若將出未出(細微之「我」的存在)之刻,立以二目神光窺在動之「處」,神清靜而不絲毫外游,一意至堅凝而不散,神炁不相離,神動而非我動,炁行而非我行(「我」已不存矣),炁在神內而不知,神在氣中而不識,故慧劍喻「二目之神光」。二目神光乃真意之所發,有此真意慧劍,方不被內外之魔侵擾,方能勾引陰陽二炁合一運化而產真陽。不達先天層次不能有此二目之神光真意,此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總之,以上之法只是針對煉意不凈,先天中雜有後天(情慾、生理本能、潛意識等)果真性功精純,元炁充足,則自然而然,元神自生妙用,神炁「自己」相抱至合一,不勞絲毫用心矣,除非先天本就充足,而又心性本就純樸,悟性極高之未破童身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的,故有所謂真意勾引為媒,慧劍斬心魔,神炁合一等之說也。

81、凡有所相皆屬虛妄,不執不失方為道之真心。

82、後天分為三個層次:①粗相之層次,顯意識的各情識慾念。②再往裡一層:潛意識、下意識層面的情識慾念。③各種肉體生理之原始本能。修仙的目的即是將此三層後天完全轉化為先天系統和結構,此三層次一貫而通。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3、初次修行中,外陽勃舉或微舉屬正常現象,不必多心,兒童、嬰兒不知男女之事,外陽也勃舉,此後天之生理本能也,任之自然,我心自壽行清靜,不去管它,自然此現象消失。

84、如果行者身內不具備一定的精微的神炁之運化基礎,後天沒有與先天炁機接通,而強閉九竅之出入的外在後天運化,而更無適應之法度。則必得各種怪病,勞神費氣,損伐性命而已。不如任之放出體外,反而易得清靜。

85、「覺」論。吾人之「覺」,一曰後天,觸物有感而生,由細微和複雜之原因引發。如:痛覺,五味之感覺、體感及情識和慾念所引發的萬般「覺」受,雖有覺無念,但皆屬後天,二曰先天之「覺」,稱之為真「覺」,無所感觸而生,由虛無中來,沒有原因,獨立運化。

86、丹道之修鍊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第一步之目的,是先煉化人之生殖系統,生殖本能,使這由外的生機轉而向內。即返精補腦,修成不漏精(經)之身,如此可無道解之患。再由此基礎之上,逐漸改變和轉化人的其它的各種生理結構和精神形式。如,腸胃功能的完全轉化(辟穀),植物神經系統之轉化(不需睡覺),皮膚的功能轉化(不需排汗),呼吸系統肺功能之轉化(完全內呼吸)等等。形變,神也隨之變化。吾人之精神也日益不同,每天皆是煥然一新。

87、「無根樹」真解。根者,原因、緣故之意也。樹者,生髮,生機,生炁也。故無根樹之意為,沒有原因,沒有條件,應無所住而獨立的自生之炁也。丹經云:「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至哉斯言矣。對於此一方面,此一層,此一角度,稱為無根,而在另一更精深的,更廣大的層次中,無根卻又是有根,如此一直層層遞進,終至超越相對,三豐真人云:「無根樹,花正無,無相無形難畫圖,無名姓……」無可說也。故曰:「無根樹」。而人之心身,感悟至徹底,終歸也是無根之樹也。丹經云:「父母未生之時,一片太虛」,無原因又包涵無限生髮之機,此機者,即人身先天與後天之鉛氣也。故先天後天都自無中生有,有里還無,仙家於應無所住的虛無內養出根株。都是以有無相生,有無相成,有無相煉而成道。有者,機、炁。無者,性、神。

88、非經脈全開,骨髓俱通,不能達物我兩忘之真空妙境,也不能天人合一,不能天人合一,也就不可能產黃芽,而終有道解之時,只有經脈全開,皮膚骨肉內臟,毛竅全通,方可產生「先天一炁自虛無中生」之玄妙道境。故「邪無,松靜」是有諸多層次的。

89、經陰陽二炁的反覆烹煉先天一意一覺(即名慧劍)。待其數足,元神老成(所謂待它真汞有半斤)。真意堅凝,才可再行還虛混元之法,採取鴻濛未判之先天一炁。否則,必有陰魔之患而不能靜定一時,生身處即殺身處矣。

90、內煉之道,全在於綿綿若存,勿忘勿助,不可強自間斷,須成一絕對連續的若「波」一樣的整體,如果完全悟透此意,則築基可翻掌即至。

91、初修之士,有為絕不可廢棄,因此一時期,行者神氣未經煅燒,身心定有滯礙,有滯礙,則神氣不可能配合,如果直接行無為之法,恐有神氣分離,失魂之患,有為功夫做足,內外全通,方可自然步入無為。

92、虛無之中,忽然一「覺」。隨即炁生,神在炁先,此之神方曰真正元神,方曰真正炁動。

93、「水府」有兩層含義,一曰,先天之水府。二曰後天之水府。先天水府為(一)自身之內呼吸;(二)天地之呼吸(三)天人合同呼吸,後天水府為空氣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之統一體,先天呼吸為天人合一時的神氣往來運化。

94、何謂持齋和戒行?齋有外齋和內齋之分,外齋者,所謂「不見可欲」。在於去除五賊。清眼、清耳、清鼻、清口、清身,達目無所見,耳無所聽,鼻無所聞,口無所食,各種肉慾盡無而天理現矣。內齋者,意清,念清,神清,心清也,無妄念也,最後至心無所想而歸虛無矣,古語言:「心齋」,即此,所謂戒者,是使持齋能達到目的之儀規和方法及手段也。

95、丹經云:「欲令情歸性,須將性合情。」情歸性者,炁歸入不神之神,成一大圓智鏡,一靈獨醒,寂照萬物,性地圓滿矣。性合情者我心清靜虛無而後定靜於元炁之中,凝神入炁穴,神入炁中矣,此為順其自然,神合炁之法。

96、丹經云:「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稀然」,「妙玄一點包天地,毫釐大小人不知,返三回五透天機」。「一」者,合一之意,大道之渾元太極也,一心也,一意也,一炁,一神也,分層次不斷理解即可。三者,陰陽交合之生炁曰三,稱之為真陽,陽精、真鉛。也有層次,身內陰陽之交合,內外陰陽之交合。「五者」五行也,五行之土也,真意也,合一才返三,神炁合一才可真陽產,又有此一炁,一神,才可產生陰陽二炁,再又才可交合而生「三」。合一與一即一矣。合一才可返於我之未生受炁初,而再顯現陽精,故曰「返三」。五者,土也,五行以土為中而圍繞土,籍土而生髮,喻我之真意,故曰「回五」。

97、何謂返還?需明辯之,返者,返回來,回頭也,佛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謂「覺」之意,窮取生身受炁初也。又返者之意為:返歸本我也,即性也,內地,此也,還者之意,為歸還,還給「彼」也。「彼家」者,炁也,命也,屬外,以合一之真意為媒,還返之道方可形成,無專一精誠之意,丹道將無所成果。

98、「覺」之一字含有極深之含義,忽然醒悟的那最初之一念的「寂照」為「覺」,修行之人不執迷於物,心不妄想,自然而然時時有「覺」。如,做夢之時,不知是夢,忽的一醒,此「醒」也即吾人之「覺」矣,這樣,用此「覺」之一訣,不斷尋覓一切情識慾念之源頭,層層深入,最後入於虛無的無人、無物、無我之極致。

99、人之源頭潔凈而無妄念,自然吾人入於虛無,自然而然產生先天真覺,自然天理時時現前,自然而然無妄念。

100、用此先天空靈真覺再「返照」和觀察自身之運化和天地運化。與天地真消息接通,則我之元神更加靈明矣,「常應常靜,常清靜」此之謂也。

101、有事時,使我之靈覺合一於真息,凝順於真息之精微運化。以真息之妙有來煅燒我之元神,漸漸由內達外,合於太虛之元炁。

102、從靈關產真神,從炁穴產真精,二者歸入玄竅,神即炁,炁即精。

103、無事時,使六識各歸其根,使我之真覺元神常歸舍於無邊虛空而不即不離。

104、命者,真息也,性者,真覺也,而性中含有我之真命,命中亦有我之真性矣,性命合一為我生身之處,為我之真主人。

105、所謂丹道大周天,為玄竅大開,中黃開通,天人連成一炁之大胎息,所謂小周天,即任督二脈及八脈之陽炁運轉真息,又有所謂小小周天,丹田呼吸及橐籥往來,其實三層為一,本不分層,皆為真胎息之妙用也。不過,只是為了說法方便,對下乘者分層也。

106、以神栽入炁中,以炁為主,謂之「栽接」。

107、玄關一竅含有三義,一曰時候,火候,節律。二曰:方所,虛無之所,有「地方」的意義;三曰:真種,一陽來複,真心,真性也。竅是「中」而妙是「一」。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玄關一竅者,中一之竅,先後二天總歸於一竅。


推薦閱讀:

控制論的哲學
笑話中蘊含的人生道理…【精美圖文】
如何看待同學經常上課看知乎,說:「看這個比聽課有用多了。」?
吃喝玩樂一整天!吃好才是硬道理!
手錶為什麼那麼貴 名牌手錶昂貴的道理

TAG:中國 | 道理 | 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