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五節課)
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五節課)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於生前,世緣未了,何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乎?】
問:既然說凡夫能帶宿業往生,而且往生後就得到不退,那麼人在生前世緣沒有了時,何不先做些世間事業,等臨終時再念佛?
【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倖,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人臨終,皆有此僥倖哉!】
答:這是邪說。存這樣的想法,就大大耽誤自己;發表這樣的言論,就大大耽誤別人。惡人臨終時念佛往生,一定是前世種了很深善根,又遇得到善知識,所以臨終才有這樣的僥倖。這在千萬人中只有一例,哪裡是任何人臨終都有這種僥倖?
【《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業累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惡友壞其信根;八者飽食過度,昏迷猝死;九者陣亡,十者高岩失足。有一於此,便難念佛。】
《群疑論》中說,世間有十種人臨終時念不了佛。
第一、臨終時未必能遇到善友開示凈土教言,幫助提起信願、念佛求生,平時又沒有好好念過,這時就念不起佛。
第二、臨終時業力纏住自己的身,不得自在,念不了佛。比如,臨終時身心很痛苦,念不了佛。
第三、身體中風,口裡說不了話,念不了佛。
第四、心識狂亂,喪失正念,不能念佛。
第五、遭遇水火等災害:被洪水淹沒,被烈火焚身,在地震中被土石埋住,或者在車禍中被撞擊,都不能念佛。
第六、遇到猛獸、豺狼,驚慌恐怖,不能念佛。
第七、臨終時惡友來破壞自己的信根,比如邊上有人說「念佛無用」這一類的話,自己的信心動搖了,不再念佛。
第八、飲食過量,在昏迷中猝死,也不能念佛。
第九、在戰爭或爭鬥中被刀、槍等砍殺,不能念佛。
第十、在懸崖上踩空跌死,不能念佛。
【縱使好病而死,當四大分離之候,亦未免風刀解體,恐怖慞惶,豈暇安心念佛?】(命終時體內的風大動搖,支解身體,像利刀刺身一樣苦,所以叫風刀。)
即使是正常死亡,在四大分離的時候,也免不了感受風刀解體的痛苦,這時內心恐怖、驚惶,哪裡能安下心來念佛呢?平時做夢時都提不起念佛,生重病時,更不能安住在念佛上,何況風刀解體的苦不是病苦能比的!平時不修,期望臨終時安心念佛,不是異想天開嗎?
四十多年前,有位老修行勸徒弟珍惜光陰,好好念佛。徒弟回答說:「經上說,十念就能往生,我臨終前念他一個月,現在何須緊張!」沒過幾年,這個徒弟就生病住院。有個法師陪著老人前去探望,有點不客氣地說:「幾年前你師父勸你念佛,你不是回答臨終前念一個月嗎?現在正好念佛。」他哽咽說:「我現在連佛字都想不起來,怎麼能念佛?」說完嚎啕大哭,結果,不到半個月就嗚呼哀哉了。
【又或業緣未畢,世念未休,家私未明,後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擾亂其心,子哭妻啼,驚惶其耳,方寸之內,一無主張,當此之時,求其從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亂,萬無此理。】
又如果死時世間的業緣還沒有了、世間的耽著還沒有放下、家裡的財產等事還沒有交代清、還有後事沒有辦好等等;而且,家裡人替自己求醫問卜,擾亂心神。加上老婆、孩子哭哭啼啼,耳朵里聽到時讓心驚慌錯亂,心裡失去主張。在這種情形下還能期望從容念佛、一心不亂嗎?絕沒有這種道理!
據說台灣獅山有位中年出家人,臨終時大家來助念,她雖然沒有出聲,但嘴唇在動,手撥著念珠,跟著大家念佛。沒料到她俗家的女兒匆匆趕來,叫一聲:「媽媽呀!」就把她嚇死了,兩眼一瞪,臉色突變,就走了。
所以平時一定要精進用功。平時訓練有素,臨時才能把握得住。這裡有一則正面的事例:
明朝讚歎寺有個義秀老和尚,為人敦厚誠實,修行精進,每天念佛十萬聲,從早到晚,毫不間斷,堅持了五十多年。他經行的地面、磚塊都被磨成溝漕,有的完全磨穿透底。
起初有個貧寒青年不能養活自己來投靠他,他慈悲接納了。時間一久,發現這個人行為不正,就呵責說:「你真是個賊!」不久這個人約他的同黨趁黑夜來害義秀和尚。第一次毆打時,義秀和尚念佛聲依然洪亮。第二次毆打時,老和尚的念佛聲還不斷,但變得微弱,隨後就往生了。老和尚在性命垂危時,佛聲不斷,大腿被打斷還能結跏趺坐逝世。這是他五十年志氣如鋼,堅毅修行,才有這樣的表現。
【所以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
所以,古人說:莫等老來才念佛,孤墳里埋的多是少年人。又說:平時勸人念佛,都說我忙!唯獨死一到來,再忙也要放下。
比如今天被車撞倒,有再重要的事也要放下,就是忙到極點,也一定只有放下!所以「忙不忙」還是自己的認識問題。你認為要放就放得了,連萬里江山、億萬資產都放得了。你認為不能放,連一針一線也放不了。
【人生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幹辦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人生在世,能有多少時間?趁著沒老沒病,就要隔絕、捨棄世俗的緣,趕緊打理生死大事。得一天時間,就念一天佛號;得一時工夫,就修一時凈業。不然,一失人身,就萬劫不復,是很危險的。
【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
問:「等老來再修行」當然沒有這樣的道理。但凡夫都在世俗的網中,有很多事不能拋開,怎麼辦?
【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極重,亦當忙裡偷閒,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答:人生在世,必有一死。不論你修不修,都是免不了的。與其死後墮落,不如死後超升。如果能痛念無常,不怕用心不懇切。無論空閑還是繁忙,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和念佛求生凈土不相妨礙。縱然是世緣極繁重的人,也要忙裡偷閒,定好日課,或者念一萬聲,或者念一千聲,一旦定好就不能間斷。就算忙到極點,每天早晨修十念法是決不可缺的。
就像世間男女相思,茶里、飯里都是「他」(「她」),做什麼事心裡也掛著「他」(「她」),就因為愛得心切。同樣道理,如果你能痛念無常,念佛求生的心就一定急切,心一急切,即使應酬繁忙,心也不會忘記求生凈土!
在這裡講個公案:
民國有位具行大師,是雲南會理人,因為家裡窮,就在雞足山的祝聖寺做工。21歲時,他領著全家八口出家,受具足戒。虛雲老和尚教給他念佛法門,讓他求生凈土。他就放下萬緣,一心繫念。
他這個人又聾又丑,還不識字,白天種菜,晚上禮拜念觀音菩薩,中間打坐,學課誦和各種經,非常精進。
不久,他參禮四大名山。返回雲南時,正趕上虛雲老和尚復興雲棲寺,問他:「你去看望過親屬嗎?」他說:「我不去管他。」又問:「你想幹什麼?」他說:「極勞累的事,別人幹不了的,我來干。」以後,凡是築牆、蓋房、種菜、植樹、挑石、挖土、洒掃、做飯等的苦行,他都一刻不閑地勤作,而佛號也一刻不斷地念。夜晚開靜時,他就拜《金剛經》、《藥師經》、凈土經等,一字一拜。到黎明敲大鐘時,照常上殿課誦,從沒有躺下睡過。偶爾自己縫衣服,或者代同參縫補時,縫一針就念一聲佛。
戒期請他做尊證,他把衣被等日常用物賣掉,打齋供僧。別人問他上哪裡去,他笑而不答。戒期圓滿時,他悄悄走到大殿後,朝西方結跏趺坐念佛,用火自焚。這一年他36歲。
焚燒後,他的身體形狀不壞,像活著時一樣,異香遠遠都能聞到。大家去看他,取引磬時,他的身體忽然倒下成灰。
具行大師為寺廟做那麼多的苦工,但他念佛一刻不間斷。他根本不睡覺,還要拜經、上殿。用十幾年時間就成就了三昧,得到生死自在。所以,一個人關鍵看他的心,如果道心真純、生死心切,即使在百忙中也能不忘念佛。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問:《阿彌陀經》上講,能少至一天、多至七天,達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有人在一天乃至七天中能做到一心,以後達不到一心,不知道能不能往生?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稍散,定不至於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仁人,豈三月以後,遂為惡人耶?苟能常自檢點,屢發弘願,無不生者。】
答:已經能達到一心,以後就算心稍微散亂,也不至於有大的散亂。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三個月中不違背仁,在這三個月內固然是仁者,三個月後就會變成惡人嗎?如果能經常檢點自己,屢屢發起大願,就沒有不往生的。
【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內,裸體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食坐卧,裸形盥漱時,皆可念佛否?】
問:念佛需要念念相續,功夫才能做到綿密。但夏天裸身的時候多,不能成天穿衣戴帽,不知道在飲食、坐卧、裸形、洗澡、刷牙等時,能不能念佛?
【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答:這些時候開口念佛,有失恭敬;心裡默念,並無妨礙。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是倉促、緊迫的意思,「顛沛」就是跌倒在地,引申為流離不定。這是說匆忙時,心也不離念佛;顛沛流離時,心也不離念佛。所謂「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所以飲食坐卧、裸形盥漱都不能放下念佛。
【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凈土之心,似乎雜以兩念,如之何?】
問:一心念佛時,又發求生凈土的心,心有兩種所緣,一是彌陀名號,二是求生凈土,看起來雜有兩種念,怎麼辦呢?
【答:稱名,固所以求生也。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云:「執持名號。」則知固一事,非兩事也。譬之做舉業家,其欲得功名,求生凈土也;其讀書作文,執持名號也。】
答:念佛本來就是為了生凈土。經上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說「執持名號」,由此就知道發往生的願和念佛本來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打個比方,讀書人想求得功名,好比念佛人想生到凈土;為了得功名,刻苦地讀書寫文章,好比為了生凈土,精勤地念佛。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面,發願是發起生凈土的誓願,持名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而修往生的因。
【此處似有微分也。則求生之念,宜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之刻,又當專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夾雜也。】
這裡還有微小的區分,就是:應當在早晚發願時發求生凈土的心;正當念佛時,又要讓心專一地緣在佛號上,不能夾雜其它念頭,這樣就符合「一心念佛」的要求。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固是學人本分,但作福時,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號,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
問:每天念這句佛,遇到有福德的事就隨力而做,這固然是學道人的本分。但做善事時,心不免緣在這件事上,丟掉了佛號,不知道對一心不亂有沒有障礙?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答:像明鏡里本來空無一物,物來了就現它的像,隨來隨現,並不障礙鏡子里空無一物。心就好比明鏡,事情來了就做,而做也不障礙內心的空。人只是事情沒來就迎接它,事情已過還耽著它,才成了病。
【問:父母之恩,最難圖報,若能往生西方,未識有法,可以報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萬億世,即有百千萬億父母,未知往生之後,能各記憶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報之乎?】
問:父母的恩德最難報答,如果能往生西方,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能報恩?而且,做一世人,就有一世父母;做百千萬億世人,就有百千萬億世父母,不知道往生後能否記得每世父母的名字,知道他們各自的所在,而一一報答?
【答: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報親,誠無可報之法。】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是《詩經》里的話。「昊天罔極」就是見不到邊的蒼天,這兩句是說父母的恩德廣大,如同無邊的虛空,不知道如何報答是好。這是世俗的說法。以世俗的道來報答親恩,確實沒有報答的辦法。
世間的報恩就是衣食供養、立身揚名,這些對父母的解脫沒有直接利益。父母百年之後,仍然要流轉生死,無盡地受苦。所以以世俗的道無法做到報恩。
【若往生之後,欲報其親,則易易矣。豈惟報一世之親,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母,亦有報之之法。】
如果往生凈土後,想報答親恩,就非常容易了。豈只是報答一世父母的恩,就是想報答百千萬億世以前父母的恩,也有報恩的辦法。
【蓋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見無數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聽無數世界之聲;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無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謂某人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居里,纖悉皆知,可以惟我所為,盡其報效。豈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
這一段是講往生之後能報恩的原因。
人一生到西方,必定得到神通天眼,能見到無數世界中的事;必定得到神通天耳,能聽到無數世界中眾生的聲音;必定具有他心通智,能了知一切眾生的心念;必定得到宿命通智,能知道眾生無量劫前,這裡死去、那裡出生的情況,所謂某某現在在哪裡、叫什麼名字、屬什麼種族、住在哪條街巷,連極細小處都分明照見。像這樣,見到無量世父母的生處、狀況心理和他們宿世的因緣、意樂、根機等等,就能盡自己所能真正地報恩,就是能按他的機緣拔苦與樂,度到涅槃彼岸。
【昔孟子稱舜之孝,曰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使吾往生為菩薩,俾父母為菩薩之父母,不更尊於人類乎?且使父母得生凈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無極之壽,不更愈於以天下養乎?】
從前孟子稱讚舜的孝道,說他:「為天子父,尊到極點;以天下養,養到極點。」舜建功立德,成為聖王,使父親成為天子的父親,得到極大尊榮。他擁有天下,是以天下來養父母,所以是極大的孝養。但如果我往生後成為菩薩,使父母成為菩薩的父母,不是比人間天子的父母更尊貴嗎?而且讓父母生到凈土,思衣得衣,念食得食,受自然的福,享無盡的壽,不是超過「以天下養」嗎?
【況一國土中,不過一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來,也要想以天下養,則必謀為不軌,反做亂臣賊子矣。豈若凈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仍無礙於世法乎?】
何況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天子,如果有第二個孝子出來,也想以天下來養父母,那一定會圖謀不軌,奪取天下,反做了亂臣賊子。所以世間只有天子一人能做到「以天下養父母」的孝。哪裡像凈土法門,任何人都擴展自己的孝心,而又不妨礙世間法?
【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者,其數無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發此虛願乎?】
問:三惡道中的受苦眾生,無量無數,我怎麼能一一救度呢?這不是發不切實際的空願嗎?
【答:菩薩欲普度眾生,則一應三惡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厭心倦心乎?】
答:菩薩既然發願普度眾生,那麼凡是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都是自己分內應度的人,怎麼能因為眾生數量多而有畏難心呢?怎麼能因為眾生數量多而有厭倦心呢?
【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願願以盡眾生界為期。】
地藏、普賢兩位大菩薩是我們的榜樣。地藏菩薩發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地獄界的眾生沒有度盡之間,我就不取佛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都是以盡眾生界作為發願的期限(所謂「盡眾生界」,就是直到眾生界里無量無數的眾生都成了佛,眾生界完全空掉為止。),在《普賢行願品》里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像這樣,發願每一種普賢行都做到盡眾生界為止。
【然則修凈業者,欲生西方,不當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為願乎?】
這樣看來,修凈土的人想求生西方,不應當以回入娑婆、誓願救拔三惡趣眾生為自己的行願嗎?
也就是說,凈土法是大乘法門,要以發菩提心趣入,以成佛度眾生為目的。往生西方凈土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快速、圓滿地救度眾生的大願,而不是只求一己的離苦得樂。
【問:微細物命,其類甚多。假令每見物類,即發救度之心,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願乎?抑或仍有益於彼乎?】
問:微小旁生的種類很多,如果見一類旁生,就發一個救度的心,不曉得這樣發心,只是做完了一次善心發願,還是也能實際利益到它?
這是問到了發願的作用:單單發起救度眾生的心,是只能圓滿自己的善願,還是也能實際利益到對方?
【答:當觀發心之誠否,苟能竭我之誠,無不有益於彼。觀世尊往劫為忍辱仙人,目連往劫為樵夫事,便知發心之有益。】
答:這要看你發心誠不誠。如果能竭盡誠心,沒有不利益到對方的。看看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和目犍連前世做樵夫的事,就知道發心確實是有利益的。
【釋迦如來,於無量劫前,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國王出獵,逐一走獸,問道人:「獸今何往?」】
釋迦佛在無量劫前曾做忍辱仙人,在山裡修道。有一次,遇到國王出外打獵,追趕一隻野獸。國王問道人:「那隻野獸往哪裡去了?」
【此時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又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
這時如果如實回答,會害到野獸;如果不如實回答,又是妄語,所以道人沉默不答。國王發怒,砍去他一隻手臂。
【又問之,亦沉吟不對,又斫去一臂,道人乃發願云:「我成佛後,當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後首度比丘憍陳如,即當時國王也。】
再問他,還是沉默不答,國王又砍去他另一隻手臂。道人就發願說:我成佛後,要首先度這個人,不讓世人效仿他造惡。後來成佛時首先度的比丘憍陳如,就是這位國王的轉世。
下面講另一則例子:
【佛世有一城人難化。佛言:「此輩人與目連有緣。」因遣之往,其人果皆向化,問佛因緣。】
佛在世時,有一個城市的人難以度化。佛說:「這些人跟目鍵連有緣。」就派目鍵連去度,果然都樂於接受教化。有人問佛其中的因緣?
【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驚起無數亂蜂,目連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時我若成道,當來度汝。』今此城人,乃當日聚蜂也,因其曾發一念,故與有緣。」】
佛說:久遠劫前,目鍵連是一名樵夫,在山上打柴,驚起了無數黃蜂。目鍵連就說:「你們都是有佛性的,我將來如果成道,一定會來度你們。」當時發了這麼一個善願,就彼此結上善緣。現在這一城的人,就是當時這群黃蜂的轉世。
由以上的事例就知道,只要真誠地發善願,就能實際利益到對方。也就是以發願力,在現前或未來因緣成熟時就會發生作用。
我們知道發願有真實的作用後,就應當廣發善願,結眾生緣。以發願的力量,將來自己成就時,就有很多眾生得度。所以度眾生要先結眾生緣。
【觀此,不特見一切人類,皆當勸其念佛,發救度之想,即見一切異類,亦當代其念佛,發救度之想矣。】
由此看來,不但見到一切人類應當勸他念佛,發救度的心,就連見到一切異類有情,也要代它念佛,發救度的心。
【問:念佛雖誠,然所念之數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聲佛號施之,百命自然隱沾其福。萬一恆沙物命,而亦以千聲佛號施之,其福轉微,奈何?】
問:雖然念佛是在為眾生誠心地念,但所念的佛號,數量有限。假使念一千聲佛,布施給一百條生命,每條生命就得到十聲佛號,自然冥冥中沾上了福。但如果這一千聲佛號布施給恆河沙數生命,那每個生命所得的福就變得很微小了,怎麼辦?
【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萬人分之,此炬亦如故。】
答:比如一個火炬放出光明,一百個人來分享,每個人都得到整個火炬的光照,火炬的光不會減少;一千人一萬人來分享,每個人還是得到整個火炬的光照,火炬的光並不會減少。
這是比喻發至誠心念佛布施給眾生,每個眾生都能得到福德。
【問:昔有二僧,於念佛時,觀想身坐大蓮花內,作蓮花開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以之為程式否?】
問:以前有兩個和尚在念佛時,觀想自己的身體坐在大蓮花裡面,觀想蓮花開、蓮花合,這樣經過五個月,都往生了。不知道念佛人能不能以此作為修行方式?
【答:可。然畢竟以念佛為主。】
答:可以。但畢竟要以念佛為主。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什麼」並不是專指疑問
※王菲謝霆鋒複合引發三大疑問(圖)
※酒鬼酒塑化劑超標:七大疑問待解
※魁北克投資移民七大熱點疑問盤點
※世界上最長壽的三個國家,日本毫無疑問,之後將被這個國家超越
TAG: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