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差了15年

我國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差了15年

  革命是分階段的,改革也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我國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差了15年,加快社會建設的步伐非常重要  我國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差了15年,加快社會建設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論壇記者:即將迎來新中國60年華誕,作為研究社會問題的資深專家,您能不能談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建設所走的路是怎樣的?  陸學藝:社會建設是一直在進行著的,但這個詞是個新詞,以前不叫社會建設,叫社會發展,但這個事情沒有斷過。最早把我國的建設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的,是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撰寫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書中提出來的。那時的中國,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農業社會,小農經濟是汪洋大海,農民佔90%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未來作構想,勾勒出政治、經濟、文化三大領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在規劃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時,還常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為架構。1982年,制定第六個五年計劃時,增加了社會發展的內容,從此以後的五年計劃,都冠名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還是以經濟體制改革與建設,政治體制改革與建設,文化體制改革與建設三位一體進行布局,但在講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時,指出要達到「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裡加進了「社會更加和諧」一項。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後,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國家總體上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轉向城市社會,這種轉型對於經濟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要求社會結構變化與之相協調;經濟高速發展,要求社會事業發展與之相配合;人民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要求社會安定有序。所以,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以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建設的新概念後,專門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做出了決定,十七大則進一步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這個事實本身既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的客觀實際,也反映了我們對這種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有了新的概括,有了突破性的新的認識。  人民論壇記者:在現階段的中國,為什麼提出來要更加註重社會建設?  陸學藝: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成就是顯著的,城鄉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出現了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黨的十七大為此專門做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決策,這一決策非常正確,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要求,有利於調整社會結構,有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但社會事業建設方面欠賬較多,同客觀需求差距較大,要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業有所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建設的關係來看,前者是戰略目標,後者是重要手段,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通過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建設來實現。革命是分階段的,改革也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我國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差了15年,加快社會建設的步伐非常重要。  一個國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結構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擴大社會中產階層的規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人民論壇記者:社會建設都包括哪些方面?  陸學藝:社會建設是指社會主體根據社會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改善民生和推進社會進步的社會行為與過程。社會建設的內涵很廣,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實體建設,諸如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社會事業建設、社會環境建設等;二是制度建設,諸如社會結構的調整與構建、社會流動機制建設、社會利益關係協調機制建設、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社會安全體制建設、社會管理體制建設等。社會實體建設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社會制度建設則使社會更加有序與和諧。  人民論壇記者:用社會結構變遷來理解社會發展,其衡量的標準和評價尺度如何把握?  陸學藝:一個國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結構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這兩個結構要協調,相輔相成,互為表裡。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怎麼樣,社會怎麼樣,以前往往從經濟結構來說,比如經濟發展得怎麼樣,人均GDP多少?一二三產業多少?比例怎麼樣?由此大致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發展水平。其實,這些同樣也可以從社會階層結構來判斷,比如這個國家、地區的上層階層、社會中產階層、社會底層的比例如何,工人階層、農民階層有多少,通過對他們狀況的分析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地區的基本國情。一般來說,社會中產階層佔到40%以上,這個社會才能稱為現代化社會。  總體分析,當今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是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結構,而社會結構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離工業化國家應有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形態差距還很大,存在著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的矛盾,這是產生諸多經濟社會矛盾問題的結構性根源。對此,要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政策,構建與經濟結構相適應、相協調的社會結構。

人民論壇記者: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遷。如何在一個階層化的社會中保持社會穩定,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培育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  陸學藝: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已經從一個基本封閉的社會轉變為基本開放的社會,社會流動渠道多元化,社會流動頻率加快,億萬群眾通過努力奮鬥,實現了向上流動的願望。這說明整個國家正在形成合理、開放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以「後致型」規則為主的現代社會流動機制也正在形成。但是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戶籍、就業、人事等體制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還在限制著社會流動的順暢進行,致使該擴大的階層(如中產階層)大不起來,該縮小的階層(如農業勞動者階層)小不下去,阻止了社會結構的正向演化。所以,通過改革和創新,構建社會流動新體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從我們的分析看,現在中國的職業正在趨高級化,整個社會在發展,社會是在往上走,這樣群眾就有了希望,這個社會就充滿活力、充滿朝氣。  目前中國的社會結構形態還是洋蔥頭型的,擴大社會中產階層的規模,這是構建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定的社會基礎。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形成了橄欖型的社會階層結構形態,這個國家也就實現了現代化,經濟社會事業就能夠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拿中國傳統語言講,這個社會才能夠長治久安。  社會建設主要力量還得靠政府,僅僅靠民間力量是不行的  人民論壇記者:社會建設的主體,主要是政府、社會組織與民眾。您認為社會組織建設在社會建設中具有怎樣的作用?  陸學藝: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文件指出:「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功能。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並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這裡所說的社會組織,是指社會民間組織、社團組織。這類社會組織在工業化國家比較發達,發揮著社會公益服務和社會福利服務的功能,彌補了政府和市場的不足。因為各種原因,我國現在的民間組織、社會團體還比較少,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這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不利的。但現在的社會建設主要力量還得靠政府,僅僅靠民間力量是不行的。一個國家要形成一個合理、有活力的社會階層結構,不僅要靠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的帶動,靠「無形的手」的推動使之自然地演變和成長,還要靠國家在恰當的時機採取恰當的社會政策,也就是還要靠「有形的手」加以調控和引導。  人民論壇記者:目前,中國還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比如中國農民階層呈現明顯的弱勢化趨勢。這一局部弱勢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陸學藝:我一直在研究三農問題,三農問題說到底是社會結構問題,不搞城市化、不改變社會結構是解決不了的。2007年的GDP中,第一產業創造價值佔11.3%,當年的農業勞動力占整個勞動力的40.8%;同年我們的城市化率是44.9%,55.1%的人去分這11.3%的財富,農民怎麼能不窮、怎麼能不苦呢?所以三農問題的根本是結構問題,而這個結構就是由現行的戶口體制、就業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造成的。我說過,戶口問題是「緊箍咒」。有人說戶口沒問題,農民有了錢不是照樣進城買房?那為什麼有些中小城市把戶口放開了讓農民進城他都不進呢?因為現在相關的配套政策是荒唐的,比如農民轉戶口要交宅基地、承包地,而現在法律上規定承包地是物權,那是農民的財產,農民把地交了,上了戶口但沒有社保,就完全沒有生活保障了,真成了無產者,他怎麼進來?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打開城門解決戶口問題,讓農民進城來,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和消融也需要一個過程。


推薦閱讀:

智慧景區建設:編織好信息資源網為重中之重
杭州新推六地塊建設公共租賃房·每日商報
寫稿專用:黨的建設金句100句
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

TAG:社會 | 經濟 | 經濟建設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