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一)
艾灸(一)
艾灸文化網:http://www.chinaaijiu.net.cn/index.asp
1.艾灸對心臟病有用嗎?
2. 巧用灸療治便秘
3.艾的民俗應用
4. 古老的中草藥:艾灸
5. 灸療最常用的強身保健和穴位施灸法
6. 灸療治感冒的具體操作和取穴方法
7. 老年人如何採用灸療保健養生?
8. 艾灸讓你長壽的理由
9.妙用艾灸抗衰老
10.讓艾灸幫肝臟「減肥」
11.艾灸與保健
12.預防中風的最佳方法
13. 灸法的適應證
14. 灸法禁忌與灸法意外
15. 針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艾灸對心臟病有用嗎?艾灸保健方法對心臟疾病療效顯著,艾灸有扶陽,活血化淤的功能,凡病人五臟功能沒有出現絕症者,只要艾灸治療就有痊癒的希望。艾灸半個月病人就會明顯的感覺心胸舒適,身體輕鬆,睡眠好轉的明顯療效,艾灸是心臟疾病最好的治療方法。
巧用灸療治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於工作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症,常有習慣性便秘腸道炎症恢復期,手術後排便困難,產後排便困難或藥物引起的便秘,本疾病因病機,主要因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過久,水液被吸收,而致便干難解,本症從偏虛,偏實兩方面敘述。實性便秘多因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腸積熱,或熱病後餘熱留戀,或肺熱移於大腸,耗傷津液,導致腸道燥熱,大便乾結,或憂思過度,久坐少動,肺氣不降,大腸氣機郁滯,通降失調,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便秘。虛性便秘多由病後產後氣血兩傷末復,或年邁體弱氣虛則大腸傳運無力,血虛則津虧腸失滋潤而成的便秘。現代醫學認為便秘是一種癥狀,引起原因較多,主要分結腸便秘和直腸便秘兩種,前者系食物殘渣在結腸中運行遲緩而引起便秘,後者則指食物殘渣在直腸滯留過久,故也稱排便困難。本病主要癥狀表現為排便間隔常超過兩天,或有便意而排便困難,或無力排出,或排出不暢,左下腹常有脹滿或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灸法——選穴:虛性;天樞、大腸俞、氣海、足三里實性:天樞、支溝、大腸俞穴位簡釋:天樞穴大腸之募穴,能疏通大腸腑氣,使津生而便通,大腸俞內應大腸,為大腸之背俞穴,主津司傳導,氣海培元固本、補氣疏理腹中氣機,足三里調理腸胃、寬腸運便,支溝可清大腸實熱而通便。天樞、大腸俞為俞募配合,療效增強,不論虛實皆可使用。用法:1、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一次,十次為一個療程2、隔姜灸;艾柱如花生大,每穴5—7壯,每日一次,十次為一個療程3、直接灸,艾柱如麥粒大,每穴7壯,每日一次,30次為一個療程調理護養:1、患者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特別是香蕉、紅薯等。2、日久便秘者或年邁體弱者,可經常飲用蜂蜜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艾的民俗應用一)端午時節的民俗應用:端午節又稱瑞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重五等。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洒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端午節正是仲夏疫病多發和流行的季節,人們在這一天洒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在蘇州、無錫等地,婦女還簪艾葉、石榴花,據說可以辟邪及蛇蟲之害。「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湖南民間風俗,端午節那天,許多人家用自來或從市場地回的中草藥熬水洗澡以防治皮膚病,名為「洗端午澡」,雖然不同的地區,用的植物有所差異,但艾葉應用最為廣泛。用艾葉包粽子或以艾葉浸米裹粽子。這裡的艾葉應用原因之一仍然離不開艾葉所特有的清香氣味和較強的殺菌功能,艾葉有它特有的清香又有它的天然色素,可以滿足這種食品色、香、味俱全的要求;它的殺菌作用更有利於仲夏高溫條件下食品較長時間的貯存。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所有的蟲害都不能侵害艾草有關,這可能給古代人民以艾草神聖不可犯進而能「驅蟲避邪」的觀念。(二)溫湯洗浴:艾葉浴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眠,溫經的功效。取新鮮艾葉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5~10分鐘,取出艾葉加水調至適宜水溫即可沐浴。艾葉對毛囊炎、濕疹有一定的療效。在過去許多缺醫少葯的農村,一直以來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葉常常可以派上用場。受了風寒引起頭痛腦熱,用艾葉煮水喝下來,悶頭睡上一覺,出身大汗就會好;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用細布裹上,在眼睛上滾上幾滾,立馬見效;天熱的時候,洗上一次用艾葉所煮的熱水澡,疔癤會生得少。有些地方有孩子生下來後三天洗澡的民俗習慣,叫「洗三」,按規矩,這「洗三」的水須是艾葉水,據說用此水洗浴後的孩子很少感染瘟疫雜病,生瘡長癤。還有人採用艾葉製成香湯液進行沐浴,所謂香湯就是用艾葉、菖蒲、十大功勞葉等一併煮成湯液,男女老少用這些湯藥來洗澡,洗過香湯浴就可避邪祛病。因為這些草藥均有殺菌、通絡、潤膚的作用。(三)熏蒸醫治疾病:四大文明古國的宗教徒們做禮拜,常常燃點艾葉、菖蒲、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驅逐穢氣、殺蟲滅菌,增加神聖和神秘的氣氛,對一些疾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國很早就懂得焚燒艾葉、菖蒲等來驅疫避穢,殺滅越冬的各種害蟲來減少夏季發生疾病。艾葉含揮髮油,其中的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對真菌也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在農村,艾葉製成艾條煙熏可用於產房等空間的消毒,不僅能起到清潔空氣,驅趕蚊蠅,殺滅細菌、黴菌與病毒作用,而且還具有刺激性小,毒性低,方法簡便、材料價廉易得,同時還蘊含吉祥喜慶的意義。(四)艾的食用作用:清明前後人們常采其嫩葉和青蒿葉一起製成糕團,有特殊的清香味。1、蒸餅、做餃子、制青團:將新鮮艾葉去掉硬梗、枯葉,用清水將泥沙淘凈,然後按
在農村,每到
足三里 氣海、關元 神闕. 膏肓俞
灸法在我國古代就用於延壽健身,被稱為長壽健身術,《靈樞經》記載:「灸則強食生肉。」指有增進食慾,促進人體正常發育之功。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幼時多病,及至中年開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還能精力充沛,著書立說。公元5世紀,這種長壽健身術東傳日本,在漢代醫學家和養生家的大力倡導下,逐步推廣,現已風行日本,受益者越來越多。 灸法就是用艾炷、艾條或其它灸料置於人體一定的部位施灸,用以預防疾病和健身養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持之以恆,能夠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推遲衰老的到來。 現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比如,灸法不僅能夠降低肺氣腫病人氣道的阻力,使通氣量、肺活量增加,還可以糾正消化性潰瘍和胃炎病人胃液分泌紊亂狀態,甚至對癌細胞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中醫學和自然科學工作者早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灸法跟藥物治病的原理雖有相似的地方,但跟藥物的單向調節作用不同:灸療更容易恢復到最佳狀態。比如艾灸後,在低血壓情況下,有升壓作用;相反在高血壓情況下,又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艾灸對心率,血糖、血小板數目等也具有類似的調整功能。灸法安全可靠,宜於長期使用。經常施灸能對人體產生良性影響,使人青春常駐,延年益壽。下面是灸療最常用的強身、保健和穴位施灸法: 1.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這是成年人的保健名穴,一般認為青少年不宜灸,須年過三十方可選用。灸足三里能預防疾病,強筋壯骨。如《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記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具體方法是:經常用艾炷或艾條灸兩側小腿的足三里,每次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20~30分鐘。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天氣候炎熱,人體的陽氣易於調動,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陽逢陽長」的作用,對於體質虛弱,陽氣偏衰的人更為適宜。 2.氣海、關元:氣海位於臍下1.5寸,關元位於臍下3寸。二穴對泌尿、生殖系統以及人體免疫機能有重要的調整作用。關元穴內系元陽,為女子維繫胞宮,男子儲藏精氣之所。因此,常灸二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扁鵲心經》曰:「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十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張介賓在《類經圖翼》中說:「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灸氣海、關元二穴的方法是,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壯,或艾條灸30分鐘左右。 3.神闕:位於腹部臍中,有調理脾胃、祛寒壯陽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具體方法是:以葯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壯,葯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4.膏肓俞: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此穴對於網狀內皮系統、呼吸及心血管系統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陰扶陽之功。《千金方》說:「膏肓俞無不治,主羸瘦虛損。」說明灸膏肓俞對於無病者可起到強身健骨的作用;對於體質虛弱者可起到扶助正氣、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具體方法是:採用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壯,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如施灸過重,出現小水泡,可任其自愈;如水泡過大,可用經消毒的細針刺破,放掉水液,待其癒合。此外,過飽、過飢、酒後不宜立即施灸;外感或陰虛發熱,而脈象數疾者,須在癥狀解除後,才能施灸。總之,用灸法防治疾病,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實踐證明,灸法用於長壽保健是簡便而又切實可行的,實為促進人們健康長壽的一種良方。
灸療治感冒的具體操作和取穴方法當感冒出現頭痛、怕冷、無汗、噴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癥狀,及早治療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如果用艾條灸療法進行自我保健,也能獲得很好的療效。灸療治感冒的具體操作和取穴方法如下:1.風池穴:從耳後骨突下緣向後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2.風府穴:取穴時,順著我們的後腦勺往下會摸到凹陷,這就是風府穴;3.合谷穴: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虎口」;4.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屈膝後,從膝蓋下緣外側的小凹陷處,向下量出三寸,便是足三里。點燃艾條後,懸於穴位之上,艾火距離皮膚2—
老年人由於陰氣日減,陽氣日衰,體內器官功能都會日趨衰退,這是導致老年人同時會患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平時進行有效的預防保健和調養,很重要。那麼如何及時、有效地補充陰氣,扶助陽氣運轉? 補陰扶陽不管是在對身體的調養中還是在對疾病的調治預防中,始終都處在主導地位。補充陰氣的辦法在於合理的飲食調養,適當的藥物補充,充足的睡眠;扶助陽氣的最好辦法是艾灸。人體內陰氣的生成離不開陽氣的運化,這就是陽生陰長,陰陽互補。如果人體缺乏足夠的陽氣,食物和營養也無法轉化為陰氣,如果能有效扶助陽氣,促進了陽生陰長,陰陽轉化,體內陰陽平衡,能有效地延緩體內器臟衰竭,達到了延年益壽、強身壯體的效果。老年人陽氣日衰,體力不支、形寒畏冷,用艾灸扶助茁壯陽氣,很有益處。哪怕是舊疾在身,灸療養生也能幫助老年人維持器官正常功能,截斷舊病病程,預防新病再生。 關元穴就是扶助陽氣、強壯身體的最佳灸法。關元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是一個能強壯人體的要穴。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症、氣虛症,如氣喘短氣、畏寒怕冷、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食、精冷、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等症。 關元穴是一個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古往今來不少名家都認為:刺激該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要領: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灸的時間要長,持續地溫灸,能達到熱量內透的效果。每次灸的時間一般20分鐘左右,每周灸兩次即可。
艾灸讓你長壽的理由
現代社會面對人口老齡化、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精神負擔。當今世界早已進入老齡化時代,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冠心病,腦卒中已成為老年人的頭號殺手,給社會,家庭,個人都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和增加了痛苦,老年保健問題已成為當今醫學重要的研究課題。治防結合,以防為主的醫療理念愈來愈為醫患雙方所接受。重視預防是中醫學歷來所倡導的,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宜晚乎。」生動地闡釋了"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意義。而今,隨著文化素質的提高,觀念的改變,綠色保健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已悄然興起。許多對中醫有些了解的人們開始選擇艾灸法作為自己最主要的保健方式。保健灸法是歷史悠久的防病治病之術,明代高武在《針灸聚英》上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稱為「逆灸」,《醫說》記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就是說若要身體健康平安,就要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瘡乾燥結痂癒合,這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得出來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研究業已證明,艾灸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改變血液成分,增加白、紅細胞數,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促進抗體形成以增強人體的防禦功能,是一種維持人體生理平衡,抗禦疾病的雙向調整作用。現僅就艾灸對心腦血管方面的作用論述一二。鄧倩萍等選取足三里,關元穴對50例有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施灸,每天一次,於每月月初連灸七天,灸前做血液流變學檢查,連續灸治3個月後複查血流變學,結果顯示:經艾灸治療後,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等項指標均有明顯改善。心腦血管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變學改變,而血流變的異常是心腦血管病的始發因素,一旦人的血液成分、血液功能、血液流動等發生病理改變,就會損傷血管內皮,引起炎症變化,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壞死或出血等,從而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病。血液流變學性質能夠反映血液的流動特性,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具有預防功能,即當血液流變性發生異常時將會引起血液循環障礙。而這種血循障礙常可導致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從而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從艾灸前後血流變學主要指標對比分析可以看出,50例患者艾灸後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沉方程K、總積分等均有明顯下降,提示用艾灸的方法可以大大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另外有人選用高血壓,腦血管病經腦阻抗血流圖示腦血管搏動性供血減少,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患者為觀察對象,採用溫和灸雙側內關穴,施灸20分鐘,灸後依次觀察即刻10分鐘,20分鐘,30分鐘腦阻抗血流圖的變化,並測灸後血壓。經測證實,灸後腦阻抗血流均較灸前明顯改善,流入容積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故而說明艾灸內關穴可使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腦部血液循環改善。這些實例都表明艾灸為防治腦血管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從中醫經絡理論來說,足三里,關元穴有健脾補腎的作用。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臨床常用的保健強壯穴,有很強的健運脾胃的功能,常灸此穴可健脾益氣,增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是氣血化生源源不斷,四肢百骸,臟腑均得以滋養,延緩人體的衰老;關元屬任脈,位於小腹,與腎臟關係密切,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所在,老年人腎氣漸衰,腎精漸少,是導致器官衰老的一個主要因素,故常灸關元可補益腎氣,填補腎精,延緩衰老。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有益氣行血,化瘀通絡的作用,能夠益心氣。艾灸這三個穴位對於心腦血管病,降低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病率可以起到預防作用。綜上所述,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今天,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和國家建設都有很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人民進行健康宣教,同時對現症患者進行恰當干預,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並且可以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節約國家開支。保健灸法能夠延緩病情發展,有效減少發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易於操作,花費少,綠色無毒副作用,是一種值得推廣普及的預防保健方法。
妙用艾灸抗衰老年齡的增長,皮膚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25歲以後,皮膚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漸漸發生變化,會出現魚尾紋,30歲以後,前額易出現細微的額紋,40歲以後面部的各種皺紋都漸漸明顯,鼻溝紋也會加深、擴張。衰老性肌膚多屬荷爾蒙代謝障礙所引起,中醫認為是「陰血不足、膚失濡養、淤血阻絡,肌膚失容」。灸療可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疏通經絡、濡肌除皺。抗衰老取穴:肺腧。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皮膚細膩,咳嗽氣喘,潮熱,鼻塞盜汗,皮膚病。(增強表皮細胞的代謝能力)抗衰老取穴:脾腧。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可憎強機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使陳新代謝的機能旺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造血功能。同時對腹痛,嘔吐,泄瀉,水腫,便血,水腫、氣虛乏力等有顯著療效。抗衰老取穴:腎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內分泌失調而造成的身體過於肥胖或過於消瘦,肌肉鬆弛,四肢不溫或月經不調。腰痛、遺尿,遺精,白帶,水腫、耳鳴等。抗衰老取穴:三陰交。定位:內裸高點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經驗取穴:沿內裸上橫三指,脛骨內側緣既是。主治:調整肌體的陰陽平衡,對內分泌失調而出現的各種癥狀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常用的穴位。另對月經不調,帶下,不孕,失眠,遺精、陽痿有效。抗衰老取穴:曲池。定位:曲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弘骨外上裸連線中點。主治: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抗炎症的作用,可治療喉嚨腫痛,齒痛,目赤痛,癮疹,熱病等症。抗衰老取穴:合谷。定位:虎口直上1寸主治:頭痛、齒痛、耳聾、熱病等。操作方法:使用艾灸儀或艾絨作用以上穴位,艾灸時間:15-30分鐘/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讓艾灸幫肝臟「減肥」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生改變,脂肪肝似乎成了城市「時髦病」。脂肪肝是由於脂肪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所引起的病症,一般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酒精性脂肪肝與酗酒有關,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與肥胖或其他脂代謝異常有關。單純的脂肪肝多沒有明顯癥狀,但不加以防治,可進一步引起脂肪性肝炎,導致脂肪性肝纖維化、脂肪性肝硬化。灸法可以改善肝臟脂肪的浸潤程度,對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較好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輕、中度脂肪肝患者。艾條懸灸法主穴:肝俞(右,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章門(右,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中脘(臍上4寸)。備用穴:三陰交(在足內踝上3寸)、關元(臍中下3寸)、腎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操作:主穴均取,可酌加備用穴1~2個,肝俞、章門先用迴旋灸法,至熱感明顯時改用溫和灸,艾條燃著端距皮膚2~3寸。每穴灸10分鐘左右,余穴用溫和灸,每穴3~5分鐘至局部皮膚潮紅。最初隔日1次,10次後改為每周2次,一般堅持3個月即可獲得明顯的效果。
艾灸與保健宋代《扁鵲心書》云:"人於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由於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中老年人多陽氣衰退,應宜施艾灸起到補火助陽,振奮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鵲心書》云:"年四十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陽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癧瘟瘧之氣不能著人。」他經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結果活了一百零一歲。唐代著名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這是說三十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三里可補氣壯陽,不然會出現氣短兩眼昏花等衰弱現象。由此可見,艾灸確為延緩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人們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加人體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襲。保健灸法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靈樞?經脈》說:「灸則強食生肉」。說明灸法有增進食慾,促進機體生長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灸法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灸法是以經絡、臟腑等理論為指導,利用某種易燃材料或藥物,在穴位上或患處燒熏,借其溫熱性效能,通過經絡的作用來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外治方法。《靈樞?經脈》:「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對於使用針、葯等方法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病或用於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明代李延《醫學入門》曰:「凡病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保健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1)足三里灸: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具有補脾益腎、調和氣血的功效。多灸此穴,以預防中風,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於預防中風,在平時可單灸足三里,有中風先兆時可配合絕骨穴。古人多採用化膿灸,有「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諺語。灸此穴有預防老花眼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白細胞、紅細胞的數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免疫力。(2)神闕穴:神闕又名臍中,屬任脈,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益氣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鹽灸,每次3~5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溫熱舒適,稍有紅暈為度。(3)氣海穴:氣海又名丹田,屬任脈經,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的作用。常用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婦禁用。(4)關元穴:關元也稱丹田,屬任脈經,為保健要穴,具有溫腎固經、補氣回陽、通納沖任之功效。常用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婦禁用。(5)身柱灸:清心寧神,降逆止嘔之效。多採用溫和灸法,用煙捲大小的艾條,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過10次。(6)風門灸:風門為足太陽膀胱經穴,有宣肺解表,祛風通絡之功效,主治一切風證,多用於預防感冒,採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間,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連灸10天。(7)中脘灸:中脘為任脈經穴,胃的「募穴」,八會穴之一。具有健運脾胃,補中益氣之功效。常用隔姜灸、溫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5~9壯,連灸10天。臨床上保健灸法,除上述穴外,還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陰交穴、命門穴、腎俞穴、曲池穴、陽陵泉穴及「伏天穴」等。
預防中風的最佳方法中風是一種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一種重大疾病。中風與心梗、癌症的死因在我國位列前三名。絕大多數中風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或勞動能力,生活質量普遍低下,病人家屬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精神負擔,所以中風病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關於中風的治療是一方面,其實更重要的在於預防,「防患於未然」才是最好的辦法。江西中醫學院教授陳日新,經過多年的研究,確切的認為艾灸可以阻斷中風過程。採用「熱敏灸」對中風先兆,進行干預,能激發經氣運行,疏通經絡,起到預防中風的作用。通過對此類患者進行紅外熱斷層掃描就發現,患者督脈區及相關經脈和特定穴位有特徵性的早期功能改變,而及時進行針灸干預措施,可有效逆轉這種病理改變,從而減輕中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病患者的生活能力,達到中風病不發,少發、輕發或緩發,發後致殘程度低生活質量高的目的。高血壓患者可先灸足三里,絶骨,湧泉,神闕,內關,百會,命門;無高血壓患者可灸足三里,神闕,命門,關元。
灸法的適應證一、古代灸法治療的病證
《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療效,針刺灸法各有所長,灸法有自已的適應範圍;另一方面,灸法還可補針葯之不足,凡針葯無效時,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古人對灸法適應病證的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表明灸法不僅能治療體表的病證,也可治療臟腑的病證;既可治療多種慢性病證,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於各種虛寒證的治療,也可治療某些實熱證。其應用範圍,涉及臨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證、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虛證、氣滯積聚、風寒濕痹。上盛下虛、厥逆脫證、婦兒諸疾、頑癬瘡瘍、瘰癧腫毒等。對此,歷代醫著多有載述。如《黃帝內經》提到灸治癲狂、癰疽,《諸病源候論》也有灸治中風及各類心痛急症的記載。《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尤倡灸療治療急難諸症。《太平聖惠方》最早記載灸治小兒急症,達47種之多。《備急灸法》詳述了22種急症的灸治方法,為灸治急症的專書。《針灸資生經》創天灸截瘧。《外科正宗》力倡灸治瘍科急症。《神灸經綸》對傷寒發熱、白虎歷節風、癲狂、中暑、腸癰、乳癰。青盲、喉痹等諸多病證均施以灸法。
值得一書的是,古人在灸療保健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國保健灸在唐代開始得到重視,當時主要從防病角度出發。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壯。」而《外台秘要》進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氣上眼暗。」這裡實際上已涉及到灸療的健身強體作用了。到宋代灸療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認識,如《針灸資生經》提及:「氣海者,元氣之海也,人以元氣為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後灸,恐失之晚也。」除氣海穴外,不少醫著還總結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鵲心書》云:「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亦可保百餘年壽矣。」張杲的《醫說》強調「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釋為化膿灸後,灸瘡未愈之前即為不幹。意指反覆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鵲心書》還提到了保健灸的某些操作之法,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該書也載述了一些實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彩腴潤……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飢。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針灸資生經》也載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
最具借鑒意義的是某些宋代醫家的自身體驗,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提到「予舊多病,常苦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竇材也深有感觸:「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扁鵲心書》)。明清醫家有保健灸上雖無較大發展,但也有所繼承,如明·張景岳在《類經圖翼》卷八載:「在神闕行隔鹽灸,若灸至三、五百壯,不唯愈疾,亦且延年。」《玉龍經》亦載有:「膏肓二穴治病強,此穴原來難度量,斯穴禁針多著艾,二十一壯亦無妨。」
民國時期的著名針灸家承淡安曾介紹一種叫「仙傳壽灸療」的保健灸療,具體操作為:取湧泉穴,「每月初一日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時灸到辰時。每逢艾灸時,艾團如小蓮子大,如痛則除之。薑片用與不用,隨人自便 ,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壯,初二日灸七壯,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總之,古人認為艾灸對寒熱虛實諸證都可應用,但無論用於何種疾病,醫者都必須詳察病情,細心診斷,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選擇合適的穴位和施灸方法,掌握運用適當的補瀉手法和灸量,該灸則灸,以適合病證為原則。這些都可供臨床借鑒。
二、現代治療病證
目前,灸治病證約在二百種左右,其主要適用病證如下。
1.內科病證 感冒、急性細菌性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腹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肝硬化、支氣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高血壓病、流行性出血熱、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肥胖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艾滋病、硬皮病、中風、遺傳性共濟失調、急性脊髓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雷諾病、紅斑性肢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不寧腿綜合症、精神分裂症、癲癇、慢性腎炎、腎下垂、陽痿、功能性射精不能症、精液異常症、惡性腫瘤、放射反應等。
2.外科病證 急性炎症、癤、指(趾)感染、急性淋巴管炎、頸椎病、骨折、切性腰扭傷、急性乳腺炎、褥瘡、狹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關節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結核、血栓性淺靜脈炎、腹股溝斜疝、痔、直腸脫垂、輸血輸液反應、乳腺增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皮膚病證 帶狀皰疹、白癜風、斑禿、銀屑病、凍瘡、神經性皮炎、尋常疣、黃褐斑、腋臭、雞眼等。
4.婦產科病證 子宮脫垂、習慣性流產、外陰白色病變、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慢性盆腔炎等。
5.兒科病證 腦積水、流行性腮腺炎、嬰幼兒腹瀉、小兒厭食症、小兒遺尿症等。
6.五官科病證 近視眼、麥粒腫、單純性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內障、過敏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內耳眩暈症、顳下頷關節紊亂症、複發性口瘡等。
7.保健 戒煙、抗衰老、抗疲勞等。
灸法禁忌與灸法意外一、灸法注意事項
灸療雖然法簡方便,但在臨床應用時,尚須注意以下各點,以保證其安全有效。
1.施灸前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選用合適的灸療之法,並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前根據病情,選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並採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體位。
3.腰背、腹部施灸,壯數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壯數宜少;頭頸部更少。青壯年施灸壯數可多,時間宜長;老人、小兒施灸壯數應少,時間宜短,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顏面部,心區,大血管部和肌腱處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
5.對於昏迷、局部知覺遲鈍或知覺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過量,避免過分灼傷,引起不良後果。尤其對老人、小兒患者更應如此。
6.施艾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灼傷患者或燒壞患者衣服和診室被褥等物。
7.非化膿灸時,灸灼過度如局部出現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龍膽紫藥水擦塗,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宜用消毒針具,引出水泡內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也可在數日內痊癒。
8.凡化膿灸後在化膿期或灸後起泡破潰期,均應忌酒、魚腥及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助濕化熱、生痰助風,並可刺激皮膚不良反應,從而使創面不易收斂或癒合。
9.艾炷或艾條灸治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熄滅,以防復燃事故發生。
二、灸法禁忌
灸法適應範圍廣泛,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療法一樣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禁灸部位 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禁灸穴位的記載,但各種書籍之間互有出入,頗不一致。如《針灸甲乙經》僅載禁灸穴24個穴位,《針灸集成》則達49個之多。從臨床實踐看,其中多數穴位沒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療,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婦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證 梵谷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一般不適宜用灸療,但並非絕對。
3.其他禁忌 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療。另外,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三、灸法意外
灸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而且較之針刺療法也更為安全。我國晉唐時期曾一度風行灸療,當時的一些著名醫家都極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針揚灸。實際上,灸法如應用不當,亦可發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國晉代就有這方面的記載:「淵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傷內,潰者死」 。(《針灸甲乙經·卷三》)這是由於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條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發生感染和招致嚴重後果。暈灸,在古人的臨床實踐中十分多見,所以在清代醫家吳亦鼎所著的《神灸經綸》中已提到暈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乃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薑湯與之,以壯其神」。現代,灸法意外較為常見的除暈灸、感染外,尚有過敏、中毒等。
(一)暈灸
暈灸是不多見的一種針灸不良反應。多為輕症,但也有癥候較嚴重者。應引起注意。其臨床表現,預防及處理之法大致與暈針類似。
關於暈灸的機理,曾有人將其與休克混為一談。其實,暈灸與暈針一樣都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為暈厥。
1.原因
關於暈灸的原因,《標幽賦》曾云:「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體質虛弱,精神過於緊張、飢餓、疲勞,特別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灸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灸。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在刺激的種類上,以艾灸多見。
(3)體位原因 一般來說,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時易發生暈灸。
(4)環境原因: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灸,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2. 臨床表現 一般分為以下三期。
先兆期: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發作期: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可伴驚厥發作。
後期:經及時處理恢復後,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睡及汗出。輕症則僅有輕度不適。
暈灸大多發生於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患者在取針後數分鐘乃至更長時間始出現癥狀,被稱為延遲暈灸,應特別注意。
3. 預防方法 早在《黃帝內經》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暈針的預防:「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有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素問·刺禁論》)。其實同樣適於暈灸。現代主要從心理和生理上進行預防。
(1)心理預防 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針灸時哭笑、驚叫、戰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呼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共分三法:
語言誘導:施灸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灸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針灸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鬆弛訓練: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於集中、性格內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態後,始行灸刺。
轉移注意力: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局部組織放鬆。
(2)生理預防 飢餓患者,灸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復。特別對有暈針或暈灸史者,最好採取側卧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在施灸過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暈灸癥狀,應立即處理。灸療結束後,最好能囑患者在診室休息5~10min後始可離開,以防延遲暈灸。
4.處理方法
(1)輕度暈灸 應迅速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2)重度暈灸 即停灸後平卧,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卧於地板上。據我們多年體會,此類患者在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葯艾條,點燃後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癥狀消退。如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
5.病案舉例
譚××,男,14歲,學生,
(二)灸療過敏
近年來,陸續有報道,採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誘使機體出現程度不等的過敏反應。雖然預後一般良好,但有時也可出現較重的證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單純毫針刺引起過敏性反應的報道。下面重點介紹引起艾灸過敏的原因、臨床表現及預防處理之法。
1.原因 常見的有以下二種。
(1)體質原因 導致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過敏體質,多有哮喘,蕁麻疹史或對多種藥物,花粉過敏史。
(2)藥物原因 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為艾葉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質,有人曾將溫灸盒蓋的煙油取下,敷於曾因艾灸導致急性蕁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內側,結果10小時後,被敷處發癢難受,並出現過敏性皮疹,證實可引起過敏。
2.臨床表現 以過敏性皮疹最為常見,表現為:局限性(穴位周圍區域)的紅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風團樣丘疹,往往渾身發熱,瘙癢難忍,重者可伴有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象細微。
過敏反應出現的時間:穴位注射常發生於即刻或不久,艾灸則須一至數小時,文獻報道最長者達10小時。有因艾灸引起過敏者,以後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療時反覆出現。
3.預防方法
(1)詢問病史 針灸前,應仔細詢問病史,了解有無過敏史,特別對艾灸有無過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過敏者,亦應慎用艾灸療法。
(2)慎察先兆 艾灸或穴位注射過程中,如出現過敏反應先兆時,應立即停止艾灸療法或注射。
4.處理方法 有局部或全身過敏性皮疹者,一般於停止艾灸後幾天內自然消退。在此期間宜應用抗組織胺,維生素C等藥物,多飲水。如兼發燒,奇癢,口乾,煩燥不安等癥狀時,可適當應用皮質類激素,如強的松,每日服20~30毫g。中藥涼血消風方劑也有效果。當表現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象細微時,除肌肉注射抗組織胺藥物外,可肌注或靜注腎上腺素,必要時,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
5.病案舉例
例一 李××,女,30歲。
例二 鞏××,女,28歲,
患者對青黴素、魚類食物均有過敏史。
(三)灸療中毒
灸療中毒,多見於用藥灸條施灸。
1.原因 因葯灸條中大多含有雄黃,點燃後可形成砷的煙氣,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導致慢性甚至急性砷中毒。
2.臨床表現 一般於灸療過程中或灸療之後,出現流淚、咽癢、嗆咳等癥狀,隨之發生流涎、頭暈頭痛,乏力、心悸、胸悶、氣急。嚴重者可有噁心,腹部陣發性絞痛,冷汗淋漓、吐瀉交作等症。
3.預防方法 砷中毒問題應引起醫患人員重視,應用時要做好防護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過半支),對孕婦、過敏體質者禁用;對長期應用藥艾條的醫患人員做砷的常規檢查。為了徹底防止砷中毒,應研製開發不含砷的葯灸條。
4.處理方法 停有葯灸條治療,癥狀輕微者,一般予可採用綠豆湯送黃連素。以
【概述】
冠心病心絞痛(以下簡稱心絞痛)指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證候。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的胸骨後和左胸前疼痛,呈壓榨性或窒息性,可向左肩、左臂直至無名指與小指放射。疼痛持續1~5分鐘,很少超過10~15分鐘,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可緩解。心絞痛多因勞累、飽餐、情緒激動誘發,發作時,患者面色蒼白,表情焦慮,甚至可出冷汗。
針刺治療心絞痛,自
在刺激方法上,目前已應用體針、艾灸、耳針、電針、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等多種療法,但仍以體針為主。
關於針灸治療心絞痛的作用機理研究,近年來的工作日趨深入,已經表明:針灸可改善冠心病人的冠脈循環和左心功能狀態。針剌可能主要是通過調整體液因素來達到這一目的的。動物實驗還證實,針刺能減少心臟作功,提高心肌抗缺血性損傷的能力,從而使心絞痛得以緩解。
【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心俞(或第五胸椎棘不旁開的夾脊穴)、內關;2、厥陰俞(或第四胸椎棘突旁開的夾脊穴)、膻中。
配穴:通里、間使、足三里、神門、巨闕。
(二)治法
主穴,二組交替;配穴,據症選1~2穴。
操作:背部穴,斜向脊柱椎體深刺,提插捻轉至有酸麻感串至前胸,刮針柄2分鐘;內關、間使等穴,以「氣至病所」手法激髮針感向上傳導,能達側胸或前胸最佳,然後施平補平瀉法2分鐘。余穴用瀉法。均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一次,亦為2分鐘。每日1次,發作頻繁者日可2~3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761例,總有效率84.62%~89.2%,心絞痛心電圖有效率53.2%~55.08%[3~4]。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神門、勞宮、後溪。
配穴:心俞、通里、郄門、內關、大陵、厥陰俞、膻中、至陽、湧泉、素liao。
(二)治法
主穴必取,根據病情酌選3~5個配穴。用毫針,以平補平瀉法為主,急性期施瀉法。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一般停服擴血管葯。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顯效:癥狀完全消失,體征恢復正常,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改善,體征有明顯好轉,心電圖有好轉;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改善,心電圖提示無好轉。
共治療1300例,顯效798例,有效430例,無效92例,總有效率為94.48%[5].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心;2、小腸、交感、內分泌。
配穴:皮質下、腎、胸、神門、緣中。
(二)治法
一般取主穴,可二組穴位同時取,也可單取第一組。必要時酌加配穴。每次取3~5穴。症情較重時,心、小腸等主穴可刺二根針。
在穴區探得敏感點,毫針刺入作中等強度反覆捻轉,留針1小時,隔5~10分鐘行針一次。亦可接通電脈衝治療儀,刺激1小時,用疏密波或密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另外,在應用耳針同時,要配合體針治療,以加強效果。體針的取穴與操作,同本病體針治療部分。
(三)療效評價
共觀察86例,單用電針,其總有效率83.7%,心電圖有效率50%~60%;電針配合體針,心絞痛顯效率64.3%,總有效率為96.4%[6~8]。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心俞、厥陰俞(或至陽)、膻中、內關。
配穴:心氣虛加足三里,氣陰兩虛加三陰交、太溪,氣滯血瘀加膈俞、三陰交。
(二)治法
包括灸器灸和艾卷灸。灸器灸法為:主穴每次取2~3穴,配穴據症而取。胸背部穴可用溫灸盒或固定式艾條溫灸器灸,四肢穴可用圓錐式溫灸器灸療。一般用補法,本虛標實者,施瀉法。具體操作為:補法,將燃著的艾條置於灸器內,使艾條與穴位的距離約3~5厘米,任其慢慢燃燒(如為溫盒灸,將蓋蓋上),火力和緩,溫灸20~30分鐘,以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停灸後,再用手指按壓施灸的穴位,至患者感覺酸脹。瀉法,施灸時,使艾條與穴位距離保持在2~3厘米左右,溫盒灸,宜揭開盒蓋,並用氣吹火,促其燃燒火力較猛,灸5~10分鐘,使局部皮膚出現紅潤潮濕並稍感灼燙,停灸後,不按其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艾卷灸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時加配穴。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穴位。取市售葯艾卷(如無可用清艾條)一支,點燃一端後先施灸一側內關穴,灸火約距皮膚1.5~3厘米,採用溫和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然後灸另一側內關穴,再依次施灸膻中、心俞及至陽等,每穴均灸4分鐘,以局部出現紅暈為度。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休灸1天後再繼續灸第2療程。
(三)療效評價
灸器灸治療44例,結果顯效13例,有效2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7.39%[10],用艾卷治療76例,其中用清艾條灸治14例,8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其總有效率為92.9%[11],用藥艾卷灸治,其臨床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為86.2%,心電圖改善率為63%~67.74%,降壓總有效率為82.4%,降血脂的總有效率為88.5%~88.7%[12,13]。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心俞、巨闕、內關、上巨虛;2、厥陰俞、中脘、間使、足三里;3、神闕、至陽。
配穴:氣滯加肺俞、氣海,血瘀加膻中、膈俞,痰濁加豐隆、太白,寒凝加關元、命門。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前兩組交替使用,酌加配穴。將丹參等藥物製成粟粒大小之藥丸置於7×7毫米見方大之膠布上,再貼於穴位上。要求選穴準確,貼壓時以局部有酸、脹、麻、痛感,或向上、下傳導。每次貼敷6~12個.
第3組用寧心膏(丹參、當歸、川芎、紅花、羌活各10份,丁香5份,蘇合香0·5份,氮酮1份,蜂蜜適量。製成稠膏。)
均隔日換貼1次,3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療608例,其中有重度或中度心絞痛者418例。治療後,心絞痛療效為:顯效326例,有效206例,無效73例,其有效率為88.1%。心電圖療效為:有心電圖改變者465例,治療恢復正常192例,改善92例,無改善181例,有效率為61.1%[9,16]。
穴位埋線
(一)取穴
主穴:心俞(雙)、天池(左)、巨闕。
配穴:有慢性支氣管炎者加膻中。
(二)治法
皮膚常規消毒,在穴位上下方各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7例,半月內心絞痛消失者42例,心律失常消失者5例,心力衰竭得到控制者5例,有效率為54%。心電圖缺血性改變得到緩解者35例,佔總數的36%[14]。
腕踝針
(一)取穴
主穴:上2。
配穴:神門。
(二)治法
主配穴同用,取左側,均採用腕踝針剌法。進針點常規消毒,右手持針,左手拇、食指繃緊皮膚,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迅速刺破皮膚後,使針體與皮膚近於平行,緊貼真皮層,不能過深,進針要快,推針要慢,要表淺,要鬆弛,不引起酸、麻、脹、痛為宜,視病情進針深度為75~
(三)療效評價
療程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休息時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其他各項相應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絞痛次數減少,硝酸甘油用量減少一半以上,基本不用服硝酸甘油,休息時心電圖S-T段回升0.05mV以上,但仍未能正常,胸前導聯置的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無效:10個療程後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治療前後基本相同。
共治療588例,其中陳舊性心肌梗塞106例,顯效38例,有效56例,無效12例;隱性冠心病57例,顯效22例,有效29例,無效6例,心絞痛274例,顯效183例,有效8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1.54%[15]。
推薦閱讀:
※艾灸調理「四大虛」,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艾灸解決這些部位多汗問題
※夏天總被腸胃不適困擾?艾灸療法方便又實用,總有一款適合你!
※艾灸三字經 熟記益終生
※艾灸與養生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