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 1
2、周公旦古有詩曰:「周朝初建大分封,成王幼聰靠周公。禮賢下士三吐哺,天下歸心百業興。」詩中提到的周公便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也稱周公。周公是中國最偉大的一位先哲,儒學的奠基人,更是萬世丞相的表率,在歷史上他的功德不亞於孔子。甚至連孔子、司馬遷、曹操等人都非常景仰他,孔子在《論語》中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用重墨渲染了周公的事迹與人格,並把他排在了世家第三位。周公的功德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周朝的建立與鞏固,周公可謂功不可沒。他協助周武王姬發滅商,手持一把大斧(即古稱之大鉞),勇敢殺敵,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伐商勝利後,在如何對待戰敗了的殷商諸侯和上層貴族的問題上,周朝的內部權力核心產生了分歧。有人主張全部殺掉,以絕後患,有人主張先殺一些罪大的,其他的留下;而周公卻提出寬容政策,讓殷人待在原來的住地,用殷人來管理殷人。武王採納了周公的意見,把商王朝的原統治地分成三部分:邶、衛、庸,分別由紂王之子武庚、蔡叔、管叔掌管,史稱「三監」。正是由於周公旦不斷規勸周武王,周朝伐商的革命才是一場相對溫和的革命,沒有濫殺濫砍,濫毀濫焚,除了滅掉了殘暴的紂王,幾乎沒有什麼天翻地覆的顛盪,殷文化遺產也得到完好的保留。武王死後,成王姬育繼位。當時成王年幼,根本不懂治國之事。周公旦代成王執政,處理國家大事。周公攝政不久,周朝內部統治集團便開始猜忌,有人還到處造謠污衊周公企圖篡奪王位。紂王兒子武庚看到周朝這樣混亂的局面,認為有機可乘,便勾結蔡叔、管叔等人,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在這緊急關頭,周公旦果斷出兵,並親自率兵東征討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平定了叛亂。此時,有人便質疑叛亂的出現主要原因在於周公當年提出的「三監」做法,但是,周公卻借著討伐叛亂的機會,向東方進軍擴展國土,滅掉了五十多國,將周朝的勢力延伸到了海濱。周公當初提出「三監」之治,或許早就料到有此結局,他借著征討的名義開拓周朝疆土,就結果論而言,周公的這番戰略眼光與深謀遠慮叫人不得不佩服。周公在幫助成王治理國家期間,制禮作樂,確立了周朝的統治體制,他制定了專門的禮節和行為規範,提出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他還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規定只有嫡長子有王位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對周朝的統治起到穩定和鞏固的作用。嫡長子繼承製在封建社會一直流傳下來。同時,周公還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他還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冊封、巡狩、朝覲、貢納等制度,使周朝的統治進一步加強。周朝的許多制度被以後的各朝代一再保留下來,可以說,周公制禮作樂對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影響都是深遠的。成王長大成人後,周公將政權歸還給成王,他還對成王一再諄諄告誡,為成王執政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在中國歷史上極少有臣子能做到這一點,將到手的王位拱手相讓,並依然盡心儘力扶持新主,也正因為如此,周公旦贏得了綿延數千年的讚譽。成王執政三年後,周公便去世了。周公卓越的人格與非凡的政治才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歷史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周公是對中國先秦政治格局與文明產生影響最大的一位政治家與先賢。
3、管仲中國歷史上的權臣和名相不勝枚舉,然而真正能讓人記得住名字的又有幾人呢?而管仲,這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的政治家,在中國名臣史上的地位大概是無人能取代的,甚至連孔子都曾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家境貧寒,父親在他幼年時就已經過世,管仲和老母親一起生活。為了賺錢養家,他常和摯友鮑叔牙一起經商,每次賺錢之後,管仲總是拿多數,鮑叔牙一點也不計較。人們背地裡議論管仲貪財、不講友誼的時候,鮑叔牙總會出面來解釋說是他自己願意讓管仲多拿錢的。後來管仲去參軍,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聽到後,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是怕死,只是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如果他戰死了,誰來照顧他的老母親呢?管仲對鮑叔牙異常感激,多次講:「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這句話成為千古名言,常常為人引用。管仲從事過很多職業,最後終於往仕途發展。他認為,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很有可能登上王位。於是,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樣,不管誰登位,兩個人都可以互相舉薦對方。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他的堂弟姜無知勾結大夫殺死,齊國貴族又殺死了姜無知,一時之間齊國沒了君主。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個躲在魯國,一個藏在莒國,誰先趕回齊國,誰就可以當上君主。管仲為了公子糾,帶著士兵在路上偷襲公子小白,誰知公子小白大難不死,並且先回到齊國登上了王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在齊桓公求才之時,鮑叔牙大力推薦管仲,說他是天下奇才,並極力勸說桓公拋棄私仇,重用管仲。最終,管仲和鮑叔牙同時成為齊桓公旗下的名臣。管仲成為齊桓公的上卿之後,齊桓公逐漸發現管仲果然有著出色的治國才能,便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改革:對內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製,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整物價等等。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為了擴大領土,伺機吞併其他小國,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齊桓公出兵吞併了譚國、遂國,同時以武力使魯、宋、陳、蔡、衛等國都先後屈服齊國。當時鄭國發生內亂,管仲抓住這個好機會,建議齊桓公打著周王室的名義,聯合宋、衛、鄭等國家,於公元前680年在鄄(今山東鄄城)會盟。後來乾脆拋開周王室,用齊桓公自己的名義號召諸國在鄄會盟,齊桓公成為春秋公認的霸主。擺平了鄭國之後,齊國召集了更多的國家在宋國的幽會盟。此時,齊國霸主的地位已經牢不可破。公元前645年,八十歲的管仲重病在身,管仲鄭重向齊桓公推薦了賢明的隰朋接任自己的位置擔任宰相。但管仲病逝以後,齊桓公卻重用易牙等三人。到了第二年,這三個人趁齊桓公病重之時堵塞了宮門,假傳齊桓公的命令,把這個春秋霸王活活給餓死了。齊桓公餓死之後,他的幾位公子爭奪王位,國內一片混亂。混亂的局面到了第三年才平定下來,而齊國千辛萬苦爭回的霸主地位也逐漸衰落了。作 為中國歷史上罕見之改革家,管仲的確是個極具政治才華的人,他以一己之力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朝代。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這些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4、晏嬰在山東淄博臨淄區永順庄,有一座高十餘米,方圓近百米的古墓,墓四周由灰色八棱牆環抱,顯得幽靜而雅緻。經過千年歲月滄桑,這座古墓仍然屹立於此,向世人訴說著墓中人輝煌的過去與歷史。這,就是齊國名相晏嬰之墓。這位春秋後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儘管五短身材,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他有著出眾的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並且博聞強識,善於辭令。晏嬰是齊國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為齊國的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嬰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幾千年過去了,晏嬰的事迹仍被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晏嬰的父親是齊國的正卿,父親過世之後,晏嬰繼承了父親的職位,也走上了仕途。在仕途的前半階段,晏嬰過得並不順利。齊靈公和齊莊公都昏庸無度,晏嬰並沒有機會來展現他的政治才華。齊莊公的兒子齊景公即位之後,晏嬰更是鬱郁不得志,直接被下放到地方上去。直到六年後,齊景公才明白晏嬰是個能辦事的賢才,重新讓晏嬰回到朝廷,管理政務。此時的晏嬰,終於有了機會大展拳腳實現抱負。當時,齊國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癥結,國內的大家族權力過大。齊國當時有所謂的「齊國三傑」,分別是田開疆、公孫捷和古冶子,是齊國勢力最大的大貴族。如果「三傑」聯合,齊國政權必定不保。晏嬰決定設法除掉「三傑」,消除國家的禍害。一天,「三傑」陪齊景公款待魯國國君,晏嬰聲稱園中桃子成熟了,要請二位國君嘗鮮,並摘了六個桃子獻上來。兩個國君各吃一個,晏嬰和魯國大臣各吃一個,最後只剩兩個。晏嬰提出應該讓群臣中功勞大的人吃。於是公孫捷先跳了出來,說自己曾經為救國君勇殺猛虎,應該吃個桃子,大家表示贊同,並讓他吃了一個桃子。接下來的古冶子便說他為了救國君,在黃河裡殺了一隻大龜,立下了蓋世奇功,於是古冶子吃了最後一個桃子。這時候田開疆才開始說自己討伐徐國,斬殺對方大將,功勞更大。晏嬰假裝無奈地說,你功勞是最大,其他兩位都不如你,可是桃子已經沒了。田開疆覺得自己當眾受到侮辱,便憤然自殺了。這讓吃了桃子的公孫捷、古冶子更加慚愧,也隨之自殺。這就是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晏嬰運用計謀除掉了可能成為隱患的「齊國三傑」,從此,國內大家族勢力被極大地削弱了,齊國政權更加鞏固。晏嬰內輔國政,屢諫齊王,擁有過人的謀略,而最讓人稱道的還是他的外交才能。有一次,晏嬰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當時楚國自恃強大,並不把各個諸侯國放在眼裡。楚靈王知道晏嬰個子矮小,就想趁機羞辱他。在晏嬰還沒到達時,楚靈王就命人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狗洞。晏嬰到達之後,看到這個狗洞,並沒有大怒,只淡淡地說:「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門。楚國是狗國嗎?」無奈,楚靈王只能乖乖地讓晏嬰從大門入城。楚靈王接見晏嬰之後,繼續攻擊晏嬰說:「齊國沒有人才了嗎?怎麼派你這種人來做使者呢?」晏嬰微笑著說:「齊國人才太多了,不過齊國一向是派賢明的人出使賢明的國家,自己實在駑鈍,所以就到楚國來了。」楚靈王當場尷尬得面紅耳赤,兩次的較量,他一點便宜都沒佔到。晏嬰面對著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維護了個人的尊嚴,更維護了齊國的聲威。此後,晏嬰還代表齊國出使吳、晉等國,雄辯四方,應答得體,既保持了齊國作為大國的尊嚴,又協調了齊與鄰邦的關係。故後世的外交人員對晏嬰十分推崇。連司馬遷都非常忻慕晏嬰,並說:「假令晏嬰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5、孔子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莫過於孔子。這位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提倡的「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一大部分人。正是由於這種儒學的熏陶,中國逐漸發展出一種追求和諧的社會生活和知識,崇尚智慧和穩健的文化。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紇就去世了,母親顏氏帶著孔子遷到了曲阜,二人相依為命,孔子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孔子從小就聰明伶俐,崇尚禮節。成年後的孔子精通六藝,騎馬、射箭樣樣行,身手十分敏捷。儘管孔子是個難得的人才,但因家裡貧窮,孔子只能去大地主季氏家做了個小吏,賺錢養家。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人南宮敬叔來向他學習禮儀,從此,孔子開始了教師的生涯。當時的人想學知識,不但要有錢有閑,還要有點社會地位,因此普通人想要進入學校學習知識並不容易。但孔子收徒弟的條件十分簡單,只要繳學費———逢年過節送幾條豬肉來,就算是入了師門。孔子創設的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使許多的平民百姓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相傳他所收的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了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其中賢人七十二位,後人所說的「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孔子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從事教育,但是他的最大願望,是從政並實現自己的抱負。孔子經常帶著自己的學生到處宣揚自己的政治綱領希望得到各國君主的重用,但是卻一再失敗。51歲那年,孔子終於在魯國謀得了職位,五年後,孔子成為魯國的宰相。但好景不長,僅僅三個月之後,他就自己辭職了,原因是魯國君主魯定公愛好女色,迷戀歌舞,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實際上,考察孔子執政期間的事情,很難說孔子是個出色的政治家。畢竟在當時爾虞我詐的政治氛圍中,單純以儒學治國,終究難成氣候。受到魯定公冷落也是促使孔子辭職的原因之一。孔子一生參政的時間,只有這短短的五年。離開魯國之後,孔子又開始周遊列國,到處推銷自己的學說。一直周遊了十四年,歷盡艱辛,卻常常是被敬而不用。也許正因官場失意,造就了孔子文化上的巨大成就。孔子以好學而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當時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儘管在當時他的地位已經被人們抬得很高,他卻從來沒有驕傲自滿,並不以聖人自居,他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識,孔子就拜誰為師。孔子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並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急需一批有才幹的人才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複雜的問題。孔子正是適應了歷史的潮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魯哀公十六年(前479),73歲的孔子與世長辭。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這位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孔子去世以後,他的思想被一代代地挖掘,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孔子一生的思想和學說的精華編纂成一部著作——《論語》。孔子的思想及學說也因此被發揚光大,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6、伍子胥許多人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可有多少人知道,我國江浙地區的端午節最早是為紀念同為楚人的伍子胥而設的。說起春秋謀士,伍子胥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伍子胥的爺爺伍舉、父親伍奢、哥哥伍尚,都是楚國上流社會的大丈夫。楚平王很喜歡伍奢的品格和才學,於是就派他做太子建的專職教授,而太子的副教授就是圓滑世故的費無忌。費無忌對太子有二心,曾將太子未過門的秦國媳婦獻給了太子他爹也就是楚平王。他怕老大王一命嗚呼,太子建報奪妻之恨,於是就詆毀統帥著軍隊的太子伺機作亂。作為太子的老師,伍奢自然難辭其咎。平王把伍奢囚禁起來,並追殺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赴了刑場;伍子胥含恨逃離,投奔吳國。在逃亡途中,伍子胥飢困交加。恰恰此時,一位浣紗姑娘提著裝滿飯菜的竹筐經過,見狀生惻隱之心,將飯菜贈給他。伍子胥飽餐一頓後,才想起自己是受政府通緝之人,於是請求姑娘替他保密。按當時的禮教道德和民風輿論,這是不能容忍的。姑娘遲疑片刻,投水自盡。伍子胥大哭一場。為銘記這位姑娘的恩德,他當即寫下一封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助吳王滅楚。貴為國相的他終於有能力回報恩人了。他多方打聽仍不知姑娘家的地址,只好將千金投入她當年投水之處。成語「千金小姐」便由此而來。除了報恩,伍子胥還掘開楚平王墓,將其屍體抽了三百大鞭。在當時數強爭鋒的戰爭環境中,如果沒有伍子胥,吳國不可能數年之內成為東南地區一霸。他向吳王推薦精通兵書的孫武,為吳國的崛起和擴張做了充分的軍事準備。他幫助吳王闔閭研修法律,建立先進的用人制度,大大加強了統治階級的執政能力。他大力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庫。等萬事俱備時,伍子胥便與孫武制定了「西破強楚,南服越國」的爭霸戰略。公元前512年,針對楚國執政者不和,官員玩忽職守的弱點,伍子胥提出了「軍為三部,輪番擊楚,誘敵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的總戰術。此後數年間,吳軍神出鬼沒地對楚軍騷擾不斷,楚軍因疲於奔命而戰鬥力大減。為了爭取更有利的戰爭機會,伍子胥主張積極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結盟,從而使楚國的北大門豁然大開。之後又用反間計使楚王用貪婪無能的子常換掉了知兵善戰的子期。周敬王十四年,以佐闔為統帥、孫武為前敵總指揮的吳國大軍沿淮水西進,從楚國防備薄弱的東北部撕開一條大口子,長驅直入,直搗楚腹地,攻入楚都郢(今荊州江陵西北),最後於栢舉之戰徹底滅楚。隨著伍子胥在吳國政治地位的迅猛高升,太宰嚭眼紅起來。他向吳王告狀,說伍子胥對吳王是如何如何地怨恨。此時,已是功高震主的伍子胥早已成為吳王的眼中釘。聽完太宰嚭的一番誹謗之言,吳王當即賜予伍子胥一把縷金寶劍,令其自裁。伍子胥傷心極了,忍不住地罵道:「唉!你不想想你的王位是怎麼來的,我先是幫你父親稱霸,接著幫你搶來了太子的位置。你當初還說什麼『得了江山,便分一半給我』,這事我想都沒想過,現在你竟然聽一個小人的話要殺我。我死了,眼珠也要掛在首都的門樓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寇進城滅掉吳國。」罵完便刎頸而死。夫差氣壞了,他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里,扔進了滾滾江水中。江東百姓不忍這位為吳國鞠躬盡瘁一生的楚國人,死後落得被龜魚吞噬的下場,自發地包了粽子投進江里,並舉行了一些活動悼念他。伍子胥性格堅忍,眼光長遠,謀略非凡,是後世很多政治家、軍事家的偶像。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錄有伍子胥軍事著作《伍子胥》十篇及圖一卷,可惜現已失傳。
7、范蠡中國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將「士、農、工、商」四類職業排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的劣規,由此可見商人的地位非常低賤。在中國歷史上,范蠡的輝煌業績無人能否認,這位春秋末期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他曽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將越國光復,僅此功績他本應該名垂千古,然而他因棄官經商的經歷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儘管在經商這條道路上他卻一樣出類拔萃。范蠡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學富五車。但是縱然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在楚國得不到發揮才幹機會的范蠡與好友文種商量一起去越國。二人憑藉著出色的才幹得到了越王勾踐的賞識。當時吳、越兩國是世仇,經常發動戰爭。范蠡到越國的時候,吳國在賢臣伍子胥的幫助下,軍事力量已臻強盛,越王勾踐不聽勸阻而主動進攻,被打得大敗。范蠡和文種只好用金錢賄賂吳國的宰相,讓夫差放掉被包圍的勾踐。在文種和范蠡的幫助下,越國國力迅速恢復,勾踐想馬上討伐吳國,然而范蠡擅長對戰爭形勢的判斷,他認為還不到時候。一直等到吳王和諸侯會盟的時候才大舉進攻,殺掉了吳國太子。四年後,越國又一舉大敗吳國,將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范蠡親自擊鼓指揮軍隊進攻,吳王絕望之中只得自刎。打敗吳國後,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勾踐稱霸後,范蠡做了上將軍。回國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勾踐卻面無喜色。范蠡察言觀色,立時明白越王勾踐處心積慮為圖霸業,卧薪嘗膽,不惜用群臣生命作代價。此人只能與之共患難,卻難與之同安樂。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後恐無葬身之地。於是他果斷向勾踐告辭,請求退居山林。勾踐假意挽留范蠡:「先生假若留在我身邊,我會與您共享越國,倘若不遵照我說的做,必將身死名裂,連帶妻子兒女都會被殺!」政治頭腦十分清醒的范蠡,對於宦海得失、世態炎涼,自然品味得格外透徹,明知「共分越國」只是一句假話而已,不敢對此心存奢望。於是他不辭而別,帶了些盤纏和珠寶,與家屬隨從一起從海上乘船離去,浪跡天涯,隱於江湖,始終沒有再回越國。范蠡走前給好友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告誡他越王的為人忍辱妒功,不能和他共安樂,儘快離開是上策。但文種看了信後捨不得捨棄現在富貴的生活,並沒有聽范蠡的話離開。最後,還是被越王安上了莫須有的「作亂」罪名,引劍自剄。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名更姓,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齊心合力,同治產業。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十萬錢。齊王聽說他賢能,就讓他做了國相。但是不久他就辭官了,並把自己的千金家產全分散給鄉鄰百姓,自己攜帶著家人和一些財寶,悄悄地到陶地去,又一次變名更姓,自稱為陶朱公。 他到了陶地後開始經商,由於頭腦精明,經營得當,沒過多久,他又積攢了萬貫的家資。當時人們凡論天下豪富,無不首推陶朱公。如果范蠡的第一次致富是機遇使然,而他遷移至陶以後,仍然能夠再次發家,且資產遠遠超過上一次,正說明了他的成功並不是依靠運氣,而依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華。范蠡一生三次遷徙,從家鄉到越國,成就了勾踐的霸王事業;從越國到齊國,不但成了首屈一指的富翁,還成了齊國的丞相;最後遷徙到陶,更成了名垂千古的大富豪。智者擁有看清局勢的眼光,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應該激流勇退,這種人物是值得所有人來借鑒的!可歷史的長河裡面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8、吳起吳起,約出生於公元前440年,衛國左氏(現山東曹縣,一說山東定陶)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吳起稟性剛烈,自幼聰穎好學,年輕時家境富裕,為求做官而散盡家財。即便如此他還是未謀得一官半職,為此而被鄉人恥笑。吳起大怒,把恥笑他的人都殺了,逃出衛國,拜曾子之孫為師,學習儒術。吳起離開衛國前曾跟母親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不久,吳起的母親去世,吳起卻沒回家奔喪。因此被尊儒重道的老師所不恥,而跟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無奈之下在妻子的資助下去魯國當官。公元前412年,齊魯交戰,吳起殺妻求將,最終被魯國國君委以大任,率軍與齊國交戰。吳起治軍嚴明,與士兵同甘共苦,因而得到將士的愛戴。他率軍到達齊魯交戰的前線後並沒有急於進攻。他先向齊軍示弱,用一群老弱士兵駐守中軍,給對方「弱」、「怯」的假象,表示魯國願與齊國和談,用以麻痹齊軍。然後再派精銳之師出其不意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應對不及,一潰千里,死傷過半,完敗而逃。吳起因此戰大獲全勝而引起群臣非議,以前「殺鄰止謗」、「母喪不臨」等事也被人翻出來議論紛紛,再加之他「殺妻求將」更是被人所不恥,魯穆公擔心衛、魯兩國的兄弟交情因此會遭到損害,便辭退了吳起。吳起離開魯國後前去投奔魏文侯。此時魏國正變法求強,吳起因善於用兵,廉潔奉公,廣受將士的擁護,而被任命為西河(今陝西合陽一帶)守將,抵禦秦、韓,後任西河郡守。在此期間吳起「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公元前389年,魏、秦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交戰。魏軍在吳起的率領下,以五萬士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住了魏國在河西的戰略要地,有效地阻止了秦軍東進,這是一場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史稱陰晉之戰。吳起在鎮守西河期間,首創考選士卒之法,選拔「武卒」,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他根據多年的作戰經驗,寫成《吳起兵法》,在我國的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魏文侯死後,接替田文的丞相公叔畏忌吳起,施計離間他跟魏武侯之間的關係,吳起害怕有朝一日會被魏武侯降罪,便偷偷離開魏國投奔楚國。楚悼王早就聽聞吳起大名,對他欽佩不已。所以吳起一到楚國便被任命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一年後被擢升為令尹(相),掌管軍政大權,主持變法改革。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嚴明法令,整頓官吏,削減俸祿,精簡官吏,還整除了許多疏遠的公親,根據楚國土地多、勞動力不足的特點,叫貴族們去開發荒地,把節省下來的錢糧用來供養軍隊。僅一年時間便取得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但他也因此招來楚國貴族的怨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剛死,吳起便被趁機作亂的楚國王公大臣圍攻,儘管他一路逃往楚悼王的屍體所在處,甚至還趴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但仍未逃一死。叛亂的楚國貴族們把吳起當成了活標靶,同時還有很多箭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肅王繼位後,因射中楚悼王屍體而獲罪被滅族的人多達70多家。
9、商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29歲的商鞅遇到了剛剛登基的22歲的秦孝公,這對年輕君臣的相遇,開啟了一個轟轟烈烈的變法時代。原本並不強大的秦國,在這次變法之後,經濟得到發展,軍力加強,一躍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商鞅是衛國公族的後裔,他從小研讀刑名之學,對法律、軍事的研究也很有心得,逐漸摸索出一套變法理論。但他的這套變法理論,在衛國根本無人賞識。漸漸長大後的商鞅到了魏國丞相公叔痤家裡當中庶子。公叔痤對商鞅十分欣賞,並決定向魏惠王推薦商鞅。然而不幸的是,還沒等推薦,公叔痤就身患重病。恰好有一天魏惠王前來探望,躺在病榻上的公叔痤竭盡餘力,告訴前來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後,希望您能重用商鞅,讓他當相國。如果您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跑到別國去。」魏惠王並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公叔痤死後,魏惠王沒有任用商鞅。在魏國的仕途渺茫,商鞅只好另尋出路。恰好此時,秦孝公下了求賢令,商鞅於是前去秦國。到了秦國,商鞅的理論得到秦孝公的欣賞並開始重用他。商鞅的變法大計,僅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夠的,還得說服秦國的群臣。於是商鞅與群臣等人展開了大辯論,商鞅一番滔滔雄辯批駁得對手無話可說,也更堅定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商鞅因此開啟了他的變法歷程。變法以前,秦國人不大有法制觀念。為了讓老百姓相信朝廷變法的決心,商鞅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在城市南門口立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然後頒布法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獎勵十鎰黃金。眾人驚奇之下,竟然沒人敢搬,於是商鞅又把價錢加到五十鎰。最後,終於有人出來搬走了木頭,商鞅馬上給了他五十鎰黃金。這件事一下子引起了轟動。事實勝於雄辯,眾人馬上對守法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商鞅便頒布了各種法令。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改革土地制度,加強治安管理,取消貴族特權,獎勵農耕,建立爵位等級秩序,推行縣制等一系列措施相繼出台,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普天之下,秦國之外,已無強國。商鞅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榮譽與權力,傾覆朝野。但是,秦國的強大並不符合所有秦國人的利益,特別是舊貴族的特權被取消之後,他們就變成了商鞅的死敵。早在變法之初,太子就指責過商鞅說他的新法太過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說新法的壞話是要受到懲罰的。太子不能罰,商鞅便罰教導太子的兩位師傅,一位被割了鼻子,一位臉上被刺了字。商鞅保障了法律的權威,卻把未來的國君得罪了,他自己卻渾然不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為惠文王。沒有了後盾的商鞅成了眾矢之的。以前吃過商鞅苦頭的大臣們紛紛告發商鞅謀反,發吏追捕。商鞅只能逃亡。但商鞅出逃太急,忘了帶驗證身份的憑證,又餓又累的商鞅敲開一戶農家,求告給些食物和過夜,均遭嚴辭拒絕:「商鞅大人有令,不許為沒有居民憑證的人提供食物,更不許留宿,不然我們就遭到連坐之罪了。」可憐商鞅,竟會被自己頒布的法令逼入絕境。最後,秦惠王用車裂之刑來對待這位秦國的大功臣,商鞅在秦國的族人也全部遭誅殺。正是商鞅的變法,才有了後來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有了歷代王朝沿用的秦漢制度。而商鞅,卻慘死於自己制定的法律下。或許,歷史註定要賦予商鞅這樣的結局,讓他用生命去維護變法的尊嚴。
10、張儀戰國時期有名的辯論家鬼谷子門下有兩個得意門生,一位是創合縱之法,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並做了六國宰相,為合縱大業鞠躬盡瘁的蘇秦,而另一位則是施以連橫之術,遊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並最終促成秦國連橫大業,為秦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張儀。張儀與蘇秦,一同演繹了戰國末期群雄叱吒風雲的歷史。張儀與蘇秦師出同門,在蘇秦已經為自己的合縱戰略名顯諸侯的時候,張儀還是楚國丞相的一個普通門客,一直受到人們的排擠,懷才不遇的張儀想到了同學蘇秦,並希望投靠他獲取官位,當時蘇秦已掛六國相印,要推薦張儀並不是件難事。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不料卻遭到了蘇秦的羞辱,蘇秦冷冷地奚落他,還用奴僕的飯菜招待張儀,然後就轉身離開了,把張儀晾在一邊。張儀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於是他下決心投奔蘇秦的敵人秦國,與蘇秦針鋒相對,輔助秦王一統天下。張儀從蘇秦那裡出來就直奔秦國。蘇秦暗中派了一個自己的人偽裝成商人始終跟隨著他,幫助他衣食車馬,協助他順利到達秦國。當時正是欲一統天下的秦惠王當政,正在招賢納士,廣攬天下英才。張儀見了秦惠王以後,把自己破解合縱的連橫大計獻於秦惠王,果然獲得了秦惠王的器重,官拜上卿,成為秦國的重量級人物。這個時候,蘇秦派去跟隨幫助他的人才告訴他真相說,原來蘇秦早就想派一個有才華的人到秦國當內應,蘇秦為了喚醒張儀的自尊和自信,故意採取激將法,盼望他能夠在秦國掌權幫助蘇秦實現六國合縱的大業。張儀這才明白蘇秦的苦心,發誓只要蘇秦掌握合縱聯盟,自己就不去找蘇秦的麻煩。但是,張儀得到秦惠王的信任當上秦國丞相以後,很快就把同學蘇秦的重託忘掉了。他苦心研究天下大勢,認為秦國國富兵強,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蘇秦極力倡導的合縱抗秦只不過延緩諸侯的敗落時間而已。當時秦國雖在軍事上佔優勢打敗了魏國,但對於六國聯盟的合縱政策也不禁感到擔憂。張儀分析了秦國與諸侯的軍力,指出對抗合縱的最好方法不是軍事進攻,而是令合縱各國相互猜疑。張儀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後,張儀向魏王遊說,勸說魏國與秦國搞好關係。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於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接著,張儀勸說秦王攻打趙、魏、韓三國,奪取了大片土地。魏、韓兩國的實力大大受損,接連依附秦國。張儀馬不停蹄地到韓國、趙國、燕國遊說,最終,張儀憑藉著高超的智謀和說辯之術,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的六國合縱,各國紛紛與秦國交好。六國已經是貌合神離,離心離德,無法齊心對抗強大的秦國,最終只能成為秦國的階下之囚。正當張儀的連橫大業快要成功時,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武王對於張儀早有不滿。張儀遊說完各國回到秦國之後,頓覺自己在秦國已無立足之地,便出逃魏國,獲得了魏王的寵幸,擔任相國。一年後,張儀在魏國去世。或許今天會有人質疑,張儀為了實現連橫目標,採取欺騙、蒙蔽等等不光彩的手段,從來不遵守道德和信義,並不能算是一個英雄。然而戰國時期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正是這特定的時代背景給張儀這樣的縱橫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和舞台。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從人格意義上為張儀下一個結論,但是毫無疑問,張儀對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連橫之術成為了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正是這些無法磨滅掉的歷史功績,使張儀無愧為一位亂世的英雄,一位傑出的外交家。
11、藺相如藺相如生卒不詳,相傳為河北曲陽人,還有一說是山西安澤、古縣北寶豐村人。由歷代學者考證可知,藺姓出自韓姓,系黃帝後裔。春秋時期,韓氏在晉國一直位列公卿。韓氏一支韓厥玄孫韓康在晉分裂為韓趙魏後為趙國大夫,食采於藺(今山西離石縣),便以封邑為氏,稱藺氏。藺相如是韓康第五代,他的少年時期生活安定,在學校學到了許多知識,但在他15歲左右時秦國攻佔了藺地,藺氏族人只好遷移到靠近趙國都城邯鄲的太行山區。藺相如也隨著父母逃亡到邯鄲附近的藺家河,顛沛流離的困難生活,使藺相如磨練了意志,豐富了閱歷。後來,藺相如做了趙國宦官頭目繆賢家中的一名門客,並深得繆賢的信任。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外交、軍事鬥爭日趨複雜起來。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前307~前251年) 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向趙提出以15座城邑換趙之「和氏璧」, 一塊璧玉無論多麼寶貴,也不可能與15座城池相提並論,這只不過是秦國向趙國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奉命帶璧使秦,當庭力爭,完璧歸趙,從此脫穎而出。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勇士,又有智謀,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後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石城。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殺了趙國兩萬人。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相會。這是秦對趙的又一次政治脅迫,藺相如主動隨趙王同行赴宴。在會談中,藺相如以其機敏和雄辯,阻止了秦的欺侮,挫敗了秦的脅迫,不但沒有使趙王受屈辱,反而大長趙國的志氣,大滅秦國的威風。澠池會結束後,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時勢造英雄,在紛繁變幻的戰國時代,湧現出大批文臣武將,他們各展其才,在那豐富多採的英雄畫廊里,位置顯赫,映照千古。藺相如可以說是比較突出的一個人物,一名門客按正常升遷,很難位居國相地位,但秦趙之間的尖銳鬥爭,為其提供了機會。難得的是在強秦意圖兼并六國、鬥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他不僅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而且擁有容人之量,胸懷廣闊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藺相如、廉頗二人結成刎頸之交。將相之和,使秦國長時期內不敢出兵攻打趙國,保證了趙國在爾後15年內,團結一致,共同抗秦。關於藺相如逝世的情況,沒有完整文字記載。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澠池會」之後,秦意出兵攻趙,趙王便以太子郚作為秦國人質,以求和平。趙王憐太子可憐,派相如赴秦地侍太子。不料太子在秦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獲罪,被處極刑。一說趙悼襄王時,秦攻趙,廉頗子廉丕應戰慘敗,藺相如聞訊驚叫,口吐鮮血而死。這些傳說都不足為憑。倒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趙孝成王七年「藺相如病篤」的話,看來病死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是死在趙國首都邯鄲任所。經查閱資料可見,他應該是自然死亡,當時的趙國依靠他和幾位武將支持趙國生存,趙王巴不得他多活幾年,怎麼會把他殺了呢?
12、蘇秦戰國時期諸侯林立,紛爭不斷。一批謀臣策士周旋其間,縱橫馳騁,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獲取功名。而在這些謀臣策士之中,蘇秦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一位,他以自己出色的口才、過人的謀略,勸說六國國君聯合,並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六國丞相。蘇秦早年師從有名的辯論家鬼谷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希望靠自己的口才謀得一官半職,但卻一無所成,最後窮困潦倒地回到了家裡。他的家人甚至家裡的僕人都嘲笑他、看不起他,認為他想靠搬弄口舌謀生是不可能的事情。蘇秦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並下決心爭一口氣,做出一番成就。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本後來證明改變他的一生的書,這本書是經過鬼谷子先生眉批的,傳說是西周開創者姜太公手書的《陰符》。在得到了這本書後,蘇秦開始全身心地投入鑽研。一年之後,蘇秦覺得自己已經領會了書中的知識,並可以靠這些知識來遊說各國君主了,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外出遊說生涯。作為說客,蘇秦的運氣實在不太好。他先後去了秦國和趙國,口若懸河地向兩國君主遊說自己的治國謀略,但卻吃了閉門羹。蘇秦又趕往燕國,用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有了晉見燕文侯的機會。他對燕文侯陳述燕國的危機,指出合縱政策對燕國的好處,燕文侯甚受感動,並立即採納了蘇秦的建議,還委派蘇秦帶著燕國國君的書信,去說服其他五國的國君也一起站在一條線上共同抗擊秦國。這樣,蘇秦終於擺脫了厄運,開始了偉大的縱橫家之路。他合縱宣傳的第一站就是趙國,他雄辯滔滔地向趙蕭侯分析國際間的局勢,指出合縱對趙國的好處。趙蕭侯被他的言辭打動了,答應了六國合縱的計劃。旗開得勝後,蘇秦又輕易就說服了韓國和魏國,接下來又東去齊國,說服了齊王,最後又南下遊說楚國。因為六國都害怕秦國,故六國聯盟很快就團結了起來,蘇秦順理成章地成了合縱聯盟的盟主,同時兼任六個國家的相國,名震天下。強大的秦國聽到六國聯盟的消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谷關內進攻,六國得到暫且的安寧。合縱政策在蘇秦的領導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蘇秦也因此被趙國封為武安君。不久,燕文侯去世,燕昭王繼位,齊國趁機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為了報答燕國的知遇之恩,蘇秦出使齊國,利用燕昭王為秦國女婿這點來遊說齊宣王,讓齊國歸還了侵佔燕國的土地。蘇秦立下大功,也因此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為了報齊國奪城池之仇,燕昭王決定攻打齊國,而蘇秦卻獻計給昭王,勸說他應該先設法削弱齊國國力,讓齊國與別的國家發生戰爭,燕國便可盡收漁翁之利。此時,蘇秦與昭王的母親燕後私通的事情暴露,為了避免尷尬,蘇秦自願到齊國做姦細。於是昭王便拜蘇秦為上卿,出使齊國。到達齊國後,蘇秦得到了齊宣王的重用,齊宣王還聽了他的建議攻打宋國。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是齊國實力也因戰而衰弱。蘇秦在齊國,繼續作削弱齊的工作。他勸齊王大興土木,縱情享樂,對外則大肆戰爭,廣樹仇敵。齊國與秦國關係不斷惡化,齊國國力也漸漸疲衰。齊國日漸衰弱,四面樹敵,蘇秦頻繁的間諜活動,終被齊王和齊大夫發覺。齊王將蘇秦車裂於市。蘇秦死後,燕趙魏秦韓五國聯合,在燕將樂毅的帶領下大舉攻齊,連陷城池七十餘座,齊王被殺。齊國後來雖然又奪回國土,國力卻大衰,從此一蹶不振。蘇秦的六國合縱抗秦的計劃最終也成了泡影。而蘇秦卻用忠誠和一腔鮮血使得燕國幾乎吞併了全部的齊國,對於燕國來說,這個利益是巨大的。而蘇秦的命運,就只落下千古綿綿不斷的哀嘆。
13、范雎范雎,也稱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他的政治眼光和軍事謀略足以使其成為秦國的一位強人。范雎早年家境貧寒,仕途無望,最後只能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須賈門下的日子平平淡淡,直到魏昭王讓須賈出使齊國。雖然范雎深知此行的風險,但為了能從千百名門客中脫穎而出,他自動請願陪著須賈一道出使。魏昭王當然樂意啊,他特意鼓勵范雎道:「范雎啊,只要你跟著須賈好好地干,將來出人頭地都是小意思!」一行人就此拜別魏昭王,跑到了齊國。齊襄王能唯才是用,可惜心眼小。此次,作為東道主,襄王本應大氣些,可是想起父親齊愍王的死和魏國有關,於是忍不住地責問須賈,須賈為人怯懦,不敢多說一句話。但是,范雎卻義正辭嚴地辯駁道:「你父親殘暴無德,每一個國家都當他是仇人,你豈能歸罪於我魏國?現在你應該琢磨著重振桓公的威風,若斤斤計較這些恩恩怨怨,恐怕又要重蹈齊愍王的覆轍了。」齊襄王聽罷,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心生歡喜。當晚,他便派人帶著黃金十斤以及牛、酒諸物勸說范雎留在齊國,范雎一再堅辭不納。須賈身為正使,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國之後,他便向相國魏齊誣告范雎私受賄賂。魏齊聽信讒言將范雎打得肋折齒落,用席子一裹扔到茅廁里,還讓客人們往上撒尿。范雎為了保命,只好詐死,總算是逃過一劫。雖然范雎沒有降齊,並且差點招致殺身之禍,不過仍需慶幸。後來經好朋友鄭平安搭橋牽線,讓范雎追隨秦昭王的使臣王稽偷偷跑到了秦國。解除了性命之憂,范雎便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領卻只能做個食客,很不甘心。於是,他經常寫信給昭王,希望自己的言辭能得到昭王的垂青。這一熬就是兩年。終於,在王稽的推薦之下,范雎得到召見。進宮那天,范雎佯裝不知地闖進宮闈禁地「永巷」。此時昭王正被人簇擁而來,他故意不趨不避。一個宦官見狀罵道:「你傻呀?看到大王也不知躲一躲!」范雎頂了一句:「什麼大王不大王的,我只知道太后和穰侯。」正是這一句表面上頗似冒犯的話,恰恰擊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昭王聽出弦外之音,將他引入密室,二人促膝而談。范雎憋了好幾年的一席話,當時便打動了昭王。昭王早就對自己姥姥家的人忌恨不滿,這時聽了范雎義正辭嚴的宏論,當然是熱血澎湃。沒過多久,昭王便罷免了舅舅穰侯的相位,並趕回了原籍。范雎很快被拜為丞相。公元前260年,秦國馴服了魏和韓,范雎又有了新主意:「大王,我們去收拾趙國吧」。昭王一聽,心裡樂開了花。先是派大將王齕率兵伐趙,結果廉頗太厲害,久攻不下。於是范雎建議拜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長平之戰,白起消滅趙軍45萬。至此,昭王對范雎更是寵愛有加。當然,白起的位置比范雎有過之而不及。在敵國的糖衣炮彈和心理誘導輪番使用之下,范雎以秦兵疲憊為由,答應韓、趙求和,斷了白起和前線將士的後路。白起得知此事,心裡異常惱火,自此和范雎結下樑子。不久,秦昭王聽信讒言,白起被迫自殺。戰神白起的成敗既證明了范雎的識才能力,也暴露了他的「小人之心」。在秦昭王當政的舞台上,范雎一直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過,他最後終因其大力扶持的兩位親信鄭安平與王稽先後叛變而無顏於朝廷。公元前255年,范雎稱病辭去相位,不久,死於其封地應城。范 雎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呼風喚雨的名相,除了用人有些腐敗之外,在政治、外交方面頗有建樹。後來的秦相李斯這樣評價他:「昭王得范雎,強公室, 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14、呂不韋戰國末年,諸侯割據,群雄爭霸,戰亂不斷。然而,亂世待有英雄出,大商人呂不韋憑藉其獨到的眼光、狡詭的手腕、非同尋常的政治敏感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行了大膽的風險投資,在爾虞我詐的商場和雲譎波詭的政壇呼風喚雨,做成了古今中外最大的一筆生意——立主定國。呂不韋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將商人與政治家兩種角色融會貫通的名相,一個傳奇而矛盾的政治商人。呂不韋出生在商人之家。靠著自己的經商才華,呂不韋很早就成為擁有千金身價的大商人。但在封建時代,商人在社會上卻沒有多少地位,身為商人的呂不韋打心眼裡希望光大門楣,爭取政治地位,他知道,改變現狀的唯一途徑便是投身仕途。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呂不韋不僅有著不同於一般商人的敏感,更有著政治家的非凡謀略,他清楚地知道如何投資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一次偶然的機會,呂不韋見到了在趙國邯鄲做人質的秦王孫——子楚,馬上意識到「奇貨可居」,子楚絕對是個好投資。子楚雖為秦太子安國君之子,但是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子楚既非老大,也不是裡面最有能力的。呂不韋畢竟是商人,有眼光,更有手腕。他實施了幾個公關策略讓子楚脫穎而出:用金錢把子楚包裝成一個賢人,讓他廣結賓客;賄賂遊說當時秦國太子的寵姬華陽夫人,並讓華陽夫人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繼承人。事情按照呂不韋的安排一步步順利進行。安國君很快就答應讓子楚做繼承人。子楚成為繼承人之後,呂不韋也被聘請為子楚的師傅。呂不韋十分寵愛一名歌女,並將歌女納為自己的妾,子楚無意中看到這名歌女,一見傾心,馬上就向呂不韋討要。呂不韋心裡雖然非常不捨得,但是自己已經在子楚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為了不惹惱子楚,於是只能忍痛割愛把歌女送給子楚,進一步籠絡他。這名歌女也很聰明,知道子楚日後必定大富大貴。於是儘管歌女當時腹中已經有了呂不韋的骨肉,她還是隱瞞了懷孕的事實跟了子楚。不久孩子生了下來,子楚不計較孩子是否足月,母以子貴,子楚將歌女立為夫人。這個孩子,取名叫政,按照《史記》的記載,後來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實際上就是呂不韋的兒子。在呂不韋的精心策划下,事情的進展就如瓜熟蒂落一般自然順暢,子楚成為秦莊襄王,呂不韋當上了丞相、文信侯,掌握了朝政,還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了秦國的儲君。投資終於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年幼的嬴政即位後,他得到了地位更為尊崇的「仲父」的稱號。呂不韋為了保證自身權力,在庄襄王死後,呂不韋一直與太后有私情。但日子一久,年紀增大,加上政務繁忙,呂不韋漸漸感覺力不從心。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美男計。呂不韋有個門客叫嫪毐,長得一表人才,呂不韋編造了個理由,把嫪毐送到了太后身邊。誰知嫪毐和太后乾柴烈火打得火熱,太后不但為他連生兩子,嫪毐也很快不受呂不韋的控制。嫪毐勢力增長之後,竟計劃連同太后一起謀反,雖然最終被秦王嬴政鏟滅,呂不韋卻受到牽連,從此失勢。「嫪毐事件」以後,嬴政立即讓呂不韋離開都城咸陽,待在自己的封地。不久,秦王把呂不韋流放到了四川。這時呂不韋才感到害怕,便飲毒自殺了。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2年,這段時期,正是秦國軍威大振,統一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應當說,呂不韋執政12年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位縱橫中國官場、商場、情場的第一人,這位最善於做局、造勢的大贏家,這樣一個有大功於秦始皇父子兩代的奇人,最後卻莫明其妙地被自己的兒子逼得飲鴆自盡,連一絲的抗爭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個迷。
15、李斯在秦國的歷史上,李斯可謂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從一個小小的小吏,一步步爬上了秦相的位置,並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有大功於秦,有大功於史。李斯也因此被人尊稱為「千古一相」。李斯生於楚國。年輕時做過文書一類的小吏,他志向遠大,但因身份低微,總有些忿忿不平。有一天,他看到茅廁裡面有隻老鼠在吃糞便,一聽到人的腳步聲,馬上就跑開了;當他到倉庫時,卻發現那裡有好多老鼠,大搖大擺地吃糧食,即使有人來了,也不跑開。李斯心裡感慨,他想:「人的成功和失敗,和老鼠是如此的相似,同樣的人,處在不同的環境,就有不同的作為。」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於是李斯到了齊國,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學有所成後,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七國之中,秦國實力最強,極有可能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於是他決定到秦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抵達秦國以後,李斯先在秦相呂不韋門下做食客,取得呂不韋的信任後,當上了秦王政(秦始皇)的近侍。李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政的機會,勸告秦王政應一統天下,成就前所未有的霸業。秦國一向有征服六國之心,李斯的見地自然獲得了秦王政的賞識,並得到重用。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237年,秦國宗室貴族借口韓國水工鄭國在秦搞間諜活動事件,即利用修水利工程消弱秦國國力,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被逐離秦途中,寫了一篇《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得到了秦王的進一步賞識,被任命為廷尉。重新受到秦王重用後的李斯,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併六國、實現統一的策略和部署。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秦國就先後滅了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為了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許多建議,如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以便於書寫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推行全國。此外李斯還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得到迅速發展。然而,李斯在輔助秦始皇治國過程中,也犯下了一些逆民心,禍及千年的錯誤,如統一六國後,為了能夠統一思想,便於管理,李斯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辦法——焚書坑儒。這般殘酷的文化愚民政策,造成日後中國文化的一大斷層。李斯的好運,實際上全繫於一人,那就是秦始皇,而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時候病死了。秦始皇臨死之前,想要指定長子扶蘇繼位,可是扶蘇的治國思想傾向於儒家,非完全的法治,甚至對焚書坑儒都有意見。如果扶蘇上台,李斯很可能就得不到重用。因為這種擔憂,李斯很快被趙高說服,一同改了秦始皇給扶蘇的遺詔,要求扶蘇自殺,讓胡亥繼承帝位。李斯原本以為胡亥即位,自己會有好處。但趙高與胡亥的關係更密切,是胡亥的老師,文人出身的李斯怎麼能斗得過奸詐暴戾的趙高,李斯走錯的這一步棋註定會讓他輸得一敗塗地。不久,李斯在趙高的暗算下激怒了胡亥,被關進監獄。趙高還誣陷李斯謀反,最後,曾經叱詫風雲的一代名相竟被處以五種酷刑:黥刑(在臉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斷舌、砍趾後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李斯的結局是個人的悲劇和歷史的悲劇,但是軟弱妥協、向邪惡低頭,並且同流合污、助紂為虐的最終結局必定是自取滅亡。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推薦閱讀:
※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魏徵
※影響中國娼妓業的三個男人
※古代史上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五十二 楊家將抗遼
※首都之變,北京之變!影響中國千年國運!
※古代史上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六十八 明末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