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蘊章書法講座【018-君-今人書法難以超越古人的原因】
尊也。從尹,發號,
,古文象君坐形。——《說文》君,天下至尊。字形採用「尹」作邊旁,表示管理萬千事務;因為發號施令,所以同時採用「口」作邊旁。
,這是古文的「君」字,像君主端坐的樣子。 ——《象形字典》君,會意。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從「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漢典》
君字從尹從口。甲骨文的尹字,表示一人手持指揮棒指揮別人做事;尹下加口,表示能對官吏發號施令。以此會意,君即指統治人民的一國之主,後來又引申為對人的尊稱,如嚴君、家君、夫君等。君還可用作動詞,有統治、主宰的意思。君子: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被統治的所謂小人或野人對舉。又泛指有才德的人。另:【構造】會意字。甲骨文從尹(表治理),從口(表發令),會掌管治理能發號施令之人的意思。金文稍變。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君。【本義】《說文·口部》:「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本義為掌管治理能發號施令之人。【演變】君,本義指①掌管治理能發號施令之人。古代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天生民而樹之~|欲為~,盡~道;欲為臣,盡臣道|以敬事其~長|~何患焉。引申為②主宰者:心者,形之~也|家~。又用為③封號:平原~|孟嘗~。又表示④敬稱:~言當擊,甚與孤合。用作動詞,表示⑤統治:周章已~吳,因而封之。【組字】君,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仍歸入口部。凡從君取義的字皆與治理等義有關。以君作聲符的字有:郡、捃、珺、裙、窘、群。資料主要來源:①謝光輝主編《漢語字源字典(圖解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②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
君jūn,表意,從尹從口,尹為古代部落首領之稱,口指發號施令,本義表示帝王、諸侯。(一說從尹從口,口為分化符號,初期「君」和「尹」用法相同。)引申為古代貴族、功臣等的一種封號、稱對方的敬辭等。【辨析】以「君」作音符構成的形聲字讀音不同。jùn:郡、捃∣qún:群、裙∣jiǒnɡ:窘。資料主要來源:①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個「君」字本為會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一隻手拿著一枝筆,表示寫字;其下部的「口」是文飾符號(也有人認為「口」發命令)。②是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寫法。④為楷書的寫法。《說文》:「君,尊也。」其實,「尊」只是「君」字的引申義。「君」的本義是上古執筆寫字的官。由「官」義又可以引申為「君主」,如《荀子·非相》:「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也就是說:那後王,就是天下的君主。由「君主」又可以引申為「封號」,如戰國時的商鞅稱商君,白起稱武安君,還有春申君、信陵君等。由封號可以引申為「您」的尊稱,如古樂府《孔雀東南飛》:「十七為君婦。」《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是說:能安定國家的,大概就在您(曹操)了!請注意:「君主」一般是對國家元首的一種稱呼,可是「初以君主妻河」(《史記·六國年表》)中的「君主」,卻是指「公主」。這是說:當初以公主嫁給河伯。——(左民安《細說漢字》)動手的人與動口的人——「尹」、「君」二字趣釋「尹」字的甲骨文為「
」或「
」。其中的「丨」在這裡指寫字用的筆,「
」或「
」為「又」,「又」就是手,整個字像手執筆記事的樣子。金文的「尹」為「
」,與甲骨文的形體相近,小篆繼承了金文的形體。《說文解字·又部》:「尹,治也。從又,握事者也。」許慎明確指出了「尹」的本義是「主管」或「治理」。如《左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徐鍇曰:「周公尹天下,治天下也。」其意思是周公任周王室的宰相,主持管理國家政事。「尹」由「治理」、「管理」引申為「管理國事的人」,即官吏。「尹」作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從甲骨文的有關材料來看,「尹」在商代官位顯赫,常在君王身邊,管理國家或君王的有關事務。須知「尹」從卜辭的記載來看,是一種文職官員,從未帶兵征戰,這一點正與甲骨文的「尹」所反映的用筆管事的意義是相符的,即動筆的人。也有的學者認為「尹」的本義就是用筆理事的官,即文官。「尹」強調的僅僅是執筆這件事,以此喻指治事,而「聿」強凋的則是執筆寫字。古代的文官離不開筆,所以用執筆的形狀來象徵治事的「尹」這一官職。在文化不發達的古代,讀書識字、執筆寫文章的人是很少的,有這種能力的人也就算了不起了,可以當官了,即當「尹」了。(參見陳煒湛《漢字古今談》第47頁)據典籍記載,商代的「尹」相當於後世的「相」。《史記·殷本紀》索隱說:「尹,正也。謂湯(商湯)使之正天下。」伊尹是商湯時的賢相,姓伊,名摯,官名尹。傳說伊尹是奴隸出身,因為懂得治國之道,商湯最初用他為小臣,因他辦事很乾練,不久又提升他為尹,任以國政後,伊尹幫助商湯滅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湯死後,伊尹又繼續輔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處理國政。太甲繼位三年,十分殘暴,不尊湯法,伊尹於是將他放逐到先王湯的墓地桐宮,自己親自攝政,統帥諸侯。三年後,太甲悔過自新,伊尹又將他接回,並繼續輔佐他重新理政。從此,「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西周「尹」的地位很高,仍為君王輔弼之官。到了春秋戰國之時,楚國的官長多稱「尹」,並且有「左尹」、「右尹」之稱。漢代以後,京城行政長官亦稱「尹」,如「京兆尹」。地方行政長官也稱「尹」,如「河南尹」。其後「尹」的使用就更廣泛了。對古文「尹」字的本義,康殷作了不同的解釋。他認為古文字的「尹」像手執針之狀……示以針刺療人疾病,或是執針時的特定手勢,它和執筆的「
」(聿)不同。因此認為「尹」就是用針給人治病的醫生,並由此引申指「治理國家的官吏」。「尹」字反映了用「針」給人治病的方法,即後來的針灸,始於殷代末期。(參見康殷《文字源流淺談》第561頁)康氏的說法錄之以備參考。如果說「尹」是理政的,那麼與之相關的「君」在古代則是既理政又發號施令的人。甲骨文的「君」為「
」,金文的形體與之基本相同。對此,學者們作出了不同的分析。有的學者認為「君」從「又」,從「口」。即上為「尹」字,表示治事,即當官、理政事的人。「口」表示還要經常用口發布命令。可見,動口的人,即發號施令的人就是君。這就說明了「君」不是一般的官吏,而是比尹更大的官吏。在上古,「君」一般是大夫以上而且有土地的統治者的通稱,常指天子、諸侯等。《說文解字·口部》:「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儀禮·喪服》:「君,至尊也。」鄭玄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其後指國家的元首。《白虎通·號篇》中說:「君者,群下之所歸心也。」這裡指出了「君」是有權威的人,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部落的群體發展而來的。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原來部落首領逐漸成為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國家元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君」字的意義的轉變,反映了君從「群下之所歸心」的部落首領轉變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歷史過程。由於「君」指「天子」、「諸侯」等人,這些人在古代是受人尊敬的人,所以「君」在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如《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
——《王力古漢語字典》
【018-君-今人書法難以超越古人的原因】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5/25/001313320.shtml(北方網)
來源:互聯網。
推薦閱讀:
※圍棋可以超越以怨報德 甚至政治、歷史、黑白的「中和」
※影視劇中最難超越的十二大經典角色2014.06.26
※四、超越意識形態:超越宗教心智修鍊方式
※超越愛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 Windows Live
※【詩論縱橫】周嘯天:如何超越唐宋(外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