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陽與金丹道
魏伯陽其人,正史無記載。宋曾慥《道樞.參同契》註:魏翱字伯陽,漢人,自號雲牙子。
古籍中最早談到魏伯陽及其著述《參同契》的是葛洪《神仙傳》:
魏伯陽吳人也,本高門之士,而性信道術。……作《參同契》.《五相類》,其說如似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
唐劉知古《日月玄樞篇》亦云:
抱朴子曰:魏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篇,假大易之爻象以論修丹之旨。
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也說:
按《神仙傳》: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世襲簪裾,唯公不仕。……得《古文龍虎經》,盡獲妙旨,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仍隱名而注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
《隋書.經籍志》不著錄,《舊唐書.經籍志》始有《周易參同契》三卷謂:
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修真養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徐氏箋注。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於世。彭曉為之解。……按唐陸德明解易字云:虞翔(虞翻,字仲翔)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今此書有日月為易之文,其為古書明矣。
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附黃瑞節序也說:
朱子曰:《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
以上資料及其它有關資料看,魏伯陽作《參同契》,大都肯定,無異議;其成書年代,大祗在漢桓帝時。由於確定作者與成書之時代至關重要,有必要進一步作考證。葛洪《神仙傳》中說: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注之,誅失其旨矣。既然晉時已有《參同契》注本,則顯然《參同契》為魏晉以前的作品。又有關古籍皆謂魏伯陽傳授《參同契》於同郡淳于叔通,按淳于叔通為漢桓帝時人,曾仕洛陽令,史傳有記載;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稽神樞》也記述: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于斟字叔顯(亦名翼,字叔通。見清頤懷三《補後漢書藝文志》),主試有道者,斟,會稽上虞人,漢桓帝時作徐州縣令,靈帝時大將軍辟椽,少好道,明術數。原注云: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於青州徐從事,……以知術故郡,舉方正,遷洛陽市長……。都說淳于叔通於漢桓帝時受《參同契》,足見《參同契》成書最晚當是漢桓帝時。又唐陸德明《周易釋文》及宋俞琰《席上腐談》皆言虞翻曾注《參同契》,按虞翻為三國吳人,這也表明三國時《參同契》已行世。據此,可以肯定魏伯陽為順帝.桓帝時人,成書大約在漢順帝與桓帝時代。肯定了魏伯陽及《參同契》的成書年代,則亦即明確了東漢末存在有以魏伯陽為代表,以煉丹術為中心內容的金丹道。
《周易參同契》一向被認為詞韻皆古,奧雅難通,連朱熹也說:用字皆根據古書,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為人妄解。有說它是談外丹的,有說它是談內丹的,有說它是談房中術,有說三者兼而有之。究竟其中心內容是什麽呢?五代彭曉《參同契解義序》說:
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同易》理通而契合也。其書假借君臣,以彰內外;敘其離坎,直春汞鉛;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終;合以夫妻,拘其交媾,譬如男女,顯以滋生;析以陰陽,導之反覆;示之晦朔,通以降騰;配以卦爻,形於變化;隨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諸漏刻。莫不託易象而論之.故名《同易參同契》雲。
彭曉《同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說:
公撰《參同契》者,謂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論之。……故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真鉛為葯祖,以玄精為丹基,以離坎為夫妻,以天地為父母,互施八卦,驅役四時。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運五星廿八宿,環列鼎中。……公因取象焉。
魏伯陽的表達手法是寓言借事,隱顯異文(彭曉《參同契解義序》),運用了一系列《周易》爻象以為象徵性符號,其它還有許多天文律曆.圖讖.房中的術語,這都不過是假借.比諭,以言爐火煉丹之事。正因為有許多比諭,故而也涉及行氣導引及房中術,究其核心內容,則仍然是燒煉金丹。魏伯陽《參同契》之要旨,不外以陰陽之配合變化為理論,闡明作丹的原理與方法。為自神其教,不願直說,所謂恐泄天機,故借《周易》之宏論,將天道.地道.人道之事一概籠統,日月.鉛汞.男女都作為談陰陽變化的比諭。這都不過是表達手法而已。
按煉丹術其來有自,它是在鍊金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比如《漢書.藝文志》便著錄有《太一雜子黃治》卅一卷;《漢書.劉向傳》便說淮南王劉安有《枕中鴻寶苑秘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史記.封禪書》說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能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漢書.王吉傳》說俗傳王陽能作黃金;劉向《列仙傳》說,上蔡人任光善餌丹;桓譚《新論》:聞金成可以作延年葯。這都表明鍊金術在漢代已經興起,而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把鍊金術與神仙術聯繫起來,就史料看,始於漢武帝時之方士李少君,《史記.孝武本記》說: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金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事化丹砂諸葯齊為黃金矣。
由燒煉黃白而發展到煉金丹,並認為服丹可以延年長生。這就是金丹道。金丹道確實是出現於東漢末,如《後漢書.蔡祀志》便謂:張陵出《黃帝九鼎丹經》,陰長生出《太清金液神丹方》;葛洪《神仙傳》謂:張陵得《九鼎丹法》,以傳弟子王長.趙升;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謂:漢末左元放於天柱山中受《金丹仙經》;又《雲笈七籤.陰真君傳》謂:馬明生(漢靈帝光和三年死)於青城山授陰長生《太清金液神丹方》(葛洪《神仙傳》作《太清神丹經》)。這些丹經,都不如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寫的有系統.豐富.玄奧,特別是他使煉丹術與《周易》.黃老相結合,邁出了煉丹術.鍊形術向理論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因此《參同契》成為丹經之王,魏伯陽成為東漢末金丹道的代表人物。
《參同契》所依附的理論思想,不外京氏《易》說.圖讖之學.黃老之辭。按京房《易傳》之學,風行於漢代,推陰陽言災異者,多引京氏《易》以解之,班固《漢書.五行志》便是如此。至東漢,京氏《易》說更益以讖緯之學相與表裡,故更為風行,終漢之世,習京氏易者,每每兼善圖讖及黃老之言。魏伯陽習大《易》且通諸緯候,正獨先秦方士之依附陰陽五行說,煉丹術士也是在傳其術而不得通的情況下,而依附於大《易》.圖緯.黃老的。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序》說: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千變萬化,無往不可。 因而《易》說論陰陽變化的哲理,亦能用來解釋爐火之事。
《參同契》之宗黃老,乃是標榜黃老自然之道,以金丹長老之方,為黃老自然之道,其實這不過是黃老道的傳說法。
《參同契》言《易》及黃老之辭甚多,如:乾坤者,易之門戶,大易性情,各如其度,易者象也,演易以明之等等;又如前卻違黃老,黃老自然,轂軸.橐籥.動靜.有無.上德.下德等老氏之言。魏伯陽不過敷陳大《易》.黃老,以明金丹之道。這樣,大《易》.黃老.煉丹便契合為一,即《參同契》所謂三道合一,俱出徑路。這個一,即金丹道。魏伯陽使神仙傳的理論與方術跨進了一大步,為後來道教的丹鼎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魏伯陽金丹道的另一特點是獨尊丹道而反對其它宗教方術。
《參同契》讚美金丹道說:
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土避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薰烝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更生黑,齒落出舊所,老翁復丁壯,耆嫗成奼女,改形免厄,號之曰真人。
《參同契》斥貶旁門小術說:
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深淺,棄正從邪徑,卻速晦不通。獨盲者不任杖,聾者聽宮商,沒人捕雉兔,登山索魚龍,植麥欲獲黍,運規以求方,竭力勞精神,終年無見功。
哪些是魏伯陽金丹道所斥貶的旁門小術呢?《參同契》中說:
是非歷藏法,內視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甲長。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卧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澄清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祠,鬼物見形象,夢寢感概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服食三載,輕舉運游。誇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
認為內視.履星步斗.服六甲之服.房中術.食氣.立壇淫祀等都是左道旁門,違反黃老之道,全失老君之旨。只有服食金液還丹,才能返老為嬰,位證真人。
魏伯陽《參同契》對後世道教的影響甚大,皆稱為丹經之王,是道教煉丹者奉持的經典著作,煉外丹.煉內丹者皆宗祖之。宋張伯端《悟真篇》就說:叔通受學魏伯陽,留為萬古丹經王。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說:丹書多不可信,得真訣者要以《參同契》為主。陳致虛《醒眼詩》又謂:端是長生不死方,常人緣淺豈承當,鉛銀砂汞分斤兩,德厚恩深魏伯陽。宋陳摶《先天圖》亦本源於《參同契》。宋末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序》也說:《參同契》乃萬古丹經之祖。《參同契》歷來注釋本來很多,如: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三卷.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宋儲華谷《周易參同契注》.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宋末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序》.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明蔣一彪《古文參同契集解》.明張位《周易參同契註解》.明王文祿《周易參同契疏略》.清李光地《參同契章句》.清朱元育《參同契闡幽》.清陳兆成《參同契注》.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參同契注》.清董德寧《周易參同契正義》.清吳龍《古參同契集注》.清劉一明《周易參同契經文直指》。其它意釋.改寫.發揮之類的變形作品也不少,如:《古龍虎歌》.《龍虎精微》.《龍虎還丹歌訣》.《龍虎元旨》.《龍虎還丹訣》.《龍虎手鑒圖》.《九還七返龍虎 金丹析理真訣》.《金丹金碧潛通訣》.《金碧五相類參同契》.《龍虎九仙經》.《參同契五相類秘要》.陳摶《指玄篇》.《陰真君還丹歌》.劉知古《日月玄樞篇》.劉海蟾《還丹賦》.張紫陽《悟真篇》.薛道光《還丹復命論》.陳楠《翠虛篇》.都是演釋《參同契》的流變之作。 足見以魏伯陽《參同契》為主要經典的金丹道,自東漢以後便綿綿相傳,成為後世道教的丹鼎派。
推薦閱讀:
※丹道基功——靜功總要!!!
※中國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5
※鑫子的【丹道理論】
※丹道要旨
※積精累氣乃丹道有成之關鍵
TAG: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