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向美國宣戰的原因探析(三)——希特勒的專制統治

納粹德國向美國宣戰的原因探析

(三)——希特勒的專制統治

作者:慵懶·山月

  一、希特勒的專制統治

  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締造者,也是納粹德國的最高獨裁者。在德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希特勒成為納粹黨的元首,構築了納粹黨的專制體制,繼而攫取德國的政權,一方面集軍政權於一身,另一方面使納粹黨全盤接手國家權力。而他自己也在獨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將德國的命運掌控在個人的意志之下——他的獨裁,關乎納粹德國的政治外交走向;他的專斷,主導納粹德國的軍事戰爭目標。

  (一)德國專制歷史背景

  不同英法等民主國家,德國並未經歷資產階級革命,而是在封建保守的普魯士王國領導下通過一系列王朝戰爭和內部改革踏入近現代民族國家之列的,其社會中保留了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崇尚權威和迎合專斷。在第二帝國中,象徵著民主的國會既無權組成政府,也無權過問外交和軍事問題,它最大的權力就是拒絕通過預算,根本談不上對統治階層權力的監督和限制。而德意志皇帝,擁有代表帝國、宣戰、媾和、結盟、接受和委派大使、任命宰相以下所有官吏的權力,同時他還是陸海軍最高統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獨裁專制的第二帝國卻給德國民眾帶來了生活的保障、經濟的發展、工業的騰飛和帝國實力的榮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二帝國戰敗,德皇退位,具有資本主義民主性質的魏瑪共和國成立。但是民主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民眾的,這就使魏瑪共和國缺少民主執政的群眾基礎。同時,魏瑪共和國並未觸動舊群體的體制,右翼保守勢力依舊強大,如普魯士容克貴族、軍官團、壟斷資產階級,還有大量轉入魏瑪政府機構的第二帝國的文職人員等。穩定發展時期,人民生活安定,魏瑪共和國逐步為民眾所接受,右翼勢力也趨於平淡。然而,一旦遇到危機,魏瑪共和國就會出現風雨飄搖之勢,如在簽訂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戰後經濟崩潰、魯爾危機的時候,右翼勢力就會四處宣傳造勢,打擊魏瑪共和國,試圖篡奪魏瑪共和國的政權,而民眾也會對魏瑪共和國產生強烈的不滿心理,從而懷念第二帝國時期的輝煌和榮譽。終究魏瑪共和國沒能挺過20世紀經濟大蕭條的打擊,右翼勢力和不滿民眾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掘墓人和希特勒的獨裁專制的鋪路石。

  (二)納粹黨專制體制

  納粹黨是希特勒的政治載體,是希特勒一手營造的國中之國,也是希特勒奪取政權之後獨裁專制的基石。

  1919年,希特勒加入了德國工人黨並成為其委員會的第七個委員。1920年,希特勒將德國工人黨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1921年,希特勒不但在黨中發掘了自己魔鬼般的演講才能,而且也顯露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宣傳才能。就在他成為黨中台柱之時,面對黨內領導層的攻擊,希特勒以退出納粹黨為要挾,要求成為黨唯一的領袖,擁有獨裁權力,取消委員會。7月,「元首原則」成為納粹黨的黨紀,希特勒打敗黨內對手成為納粹黨元首。由此,納粹黨的一人獨裁專制體制的基調已被奠定。然而1923年啤酒館政變的失敗,不但使希特勒入獄,而且當局強令解散納粹黨。然而希特勒出獄之後,當即召集群眾集會,確立黨內元首的權位。同時,他開始改組納粹黨的機構設置,參照國會選區,在全國劃分為若干黨區並將任命區領袖的權力收歸己有,而且依照魏瑪政府設立外交、農業、司法、內政、勞工、宣傳等部門,改組衝鋒隊為半軍事化團體,將納粹黨變為魏瑪共和國中的國中之國,而他自己則成為「黨和衝鋒隊的最高領袖,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主席」。完成體制改革之後,希特勒又著手處理那些並不盲目忠誠於他的黨內高層,任命對自己盲忠的親信。由此,希特勒在黨內建立起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分配框架。元首高高在上,而處於高層的赫斯、鮑曼、戈林、戈培爾、希姆萊等人則在元首的仲裁下爭權奪利,競相取悅於元首,向元首宣誓效忠,而此時的納粹黨完全變為他個人的政治載體,甚至可以說是對元首頂惟命是從、禮膜拜的宗教性質團體。

  希特勒通過納粹黨取得德國政權,依靠納粹黨維持德國政權的運轉,從而依託黨內獨裁進一步攫取對國家政權的獨攬。

  (三)納粹德國專制體制

  存世12年的納粹德國一直在納粹黨的掌控之下,納粹黨元首希特勒更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然而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國總理的寶座之時,魏瑪共和國的憲法和國會依舊發揮著民主的作用,而且內閣中保守分子不既在人數上多於納粹黨人又掌控著重要部門,還有國防軍依舊是不受控制的獨立團體。面對這些,希特勒利用民眾和對手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與其自身的妥協性,一步一步完成了納粹德國的獨裁專斷體制。

  政權上,藉助「國會縱火案」,1933年3月23日國會通過了授權法——《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使作為總理的希特勒擁有不通過國會就可以擅自修改憲法和頒布法律的權力,這是希特勒獨在納粹德國實行裁專制的法律基礎,而魏瑪憲法和國會從此失去了存在的實際意義。接著,希特勒開始利用授權法的權力一步一步摧毀魏瑪共和國的民主框架,構建納粹德國的獨裁專制機制。3月31日,希特勒第一次援引授權法就取消各邦的議會,攫取各邦長官的任命權,使德國真正的統一在柏林的控制下;7月14日,頒布《禁止組織新政黨法》,規定:「納粹黨是德國唯一的政黨,凡維持另一政黨的組織機構和組織新政黨者,至少處3年以下的徒刑或6個月到3年的拘禁。」1 如此,德國便確立了一黨制,而上文已述希特勒已經在納粹黨中建立穩固的獨裁專制體制,也就是說納粹黨元首希特勒已基本攫取了德國的統治權。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又藉機將總統和總理職務合併——「國家元首兼國家總理」。至此,希特勒掙脫了民主束縛,牢牢掌控了德國的政權。

  軍隊上,希特勒深知沒有國防軍的支持,不只是他的獨裁專制無法進行,就連總理的職位也可能無法保證。就職總理之後,希特勒立即召集陸海軍高級將領進行訓話,通過重整軍備、恢復軍官團和帝國的榮耀、軍隊無限前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在國防軍和衝鋒隊矛盾不可調和之際,希特勒果斷通過對衝鋒隊的清洗——長刀之夜,承認國防軍是德國唯一武裝力量,換取國防軍軍官團的忠心。為了進一步控制軍隊,1934年,作為武裝部隊總司令的希特勒要求全體官兵向他個人效忠——「我在上帝面前作此神聖的宣誓:我將無條件服從德國國家和人民的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一個勇敢的軍人,願意在任何時候為實行此誓言不惜獻出生命。」 2 既不是向國家,也不是向憲法,而是向希特勒個人的宣誓,由此,軍隊也接受了希特勒的獨裁專制。

  (四)希特勒的專制統治

  在第二帝國濃厚獨裁專制和魏瑪共和國孱弱民主共和的歷史背景下,希特勒完成了納粹黨的獨裁專制,也實現了納粹德國軍政大權的集中,但這些並不能滿足他的發展計劃和擴張野心,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希特勒的專制統治——第三帝國的唯一權威」。

  在1934年的時候,德國民眾還在觀望著他實現執政諾言,而且納粹德國的統治階層中依然充斥著並不盲忠的保守人士,這些都是希特勒進一步獨裁專制的掣肘。然而,到了1937年,希特勒在內政外交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內政方面,他成功消滅了經濟大蕭條帶來的失業大軍,發展了德國的經濟,穩定了德國民眾的基本生活。外交方面,他一步一步砸碎了《凡爾賽和約》帶來的桎梏,恢復徵兵制、擴建軍隊、充重整軍備,兵不血刃收復萊茵蘭,打破外交孤立的狀態,同義大利和西班牙建立牢靠的政治友誼。對於德國民眾而言,元首創造了德國的奇蹟,給了他們安定的生活,恢復了強國榮耀。同時,納粹黨以其特有的意識形態對民眾進行全方位洗腦——摧毀基督教、文化教育納粹化、宣傳管制納粹化,還有大量的秘密警察進行監視,處理不服從者。由此,在奇蹟、洗腦、管制的影響下,大多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狂熱崇拜,信奉希特勒獨一無二的權威。對於統治階層中的餓保守分子而言,希特勒的功績無可厚非,但這也進一步膨脹了他們所擔心的希特勒侵略擴張的野心。面對他們的抵制,希特勒於1938年接手了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將軍的總司令職務,免去了弗立契男爵陸軍總司令和牛賴特男爵外交部部長的職務,替換上服從自己的勃勞希契和里賓特洛甫。同時,代替戰爭部而設立的是將陸海空三軍都隸屬其下,希特勒為最高統帥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至此,希特勒成為了納粹德國真正的主人,名副其實的元首。

  希特勒的專制統治,1938年之後,納粹德國的黨政軍決策上,希特勒再未遇到正式的抵制。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啟之後,戰爭目標幾乎都是希特勒親自確定的,戰爭進程的大權也掌握在希特勒的手裡。那麼,納粹德國向美國宣戰,也可以理解為希特勒向美國宣戰。

【備註】

1 鄭寅達 《納粹德國政治體制初探》 《世界歷史》 1988年第1期 2【美】威廉·夏伊勒 著 董樂山等譯 《第三帝國的興亡》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2年1月 第215頁。

推薦閱讀:

中國道德淪喪深層次原因
明星紅的長久的原因是因為風水,看看常青風水
多爾袞為何放棄帝位?原因還真不是為了淫人母
孩子愛打人不怪他,原因竟是這樣!兩個步驟解決問題
長斑的原因 臉上長斑竟是因為它

TAG:美國 | 德國 | 原因 | 納粹德國 | 專制 | 統治 | 希特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