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噸大驅霸氣下水:世界驅逐艦百年修鍊手冊
6月28日,上海,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儀式在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資料圖)
近日,我國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全國軍迷歡呼雀躍,為這款萬噸級巨艦激動不已。驅逐艦到底是怎樣的艦種?它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當前各國有哪些主要驅逐艦型號?
誕生之初
為了對抗小小魚雷艇
驅逐艦誕生於19世紀90年代。在19世紀後期,世界海軍的發展主流是「巨艦大炮」,戰列艦主導,巡洋艦輔助,依靠更大噸位的船、更厚尺寸的裝甲、更大口徑的炮碾碎敵人。但魚雷艇的問世帶來了一股清流。
19世紀70年代,英國製造出第一艘魚雷艇「閃電號」,同類艦艇很快得到普及。這種快艇排水約百噸,裝備30毫米至40毫米小型火炮和魚雷發射管,航速20節左右,能近距離發射魚雷,威脅到巨艦的生存。為了對抗魚雷艇,英國又開始研製另一種軍艦,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這種戰艦的體型比巡洋艦小得多,火力弱,速度快,用於防範和攻擊敵方魚雷艇,保護自己的主力艦隊。
1893年10月,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哈沃克」號下水。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哈沃克號排水量275噸,裝備1門76毫米中型火炮,3門47毫米速射炮,3具魚雷管,航速27節。它的噸位和火力儘管遠遠小於巡洋艦,但卻足夠碾壓小小魚雷艇。27節的速度完全能夠追上敵方魚雷艇,並用火炮消滅它。同時,驅逐艦儘管炮火弱,卻也能夠憑藉高速度向敵方大型軍艦發動魚雷襲擊,從而替代魚雷艇的任務。
驅逐艦一出現,魚雷艇頓時任人宰割,遭到完全壓制,漸漸淡出舞台。驅逐艦逐漸成為各國艦隊的一種常備艦艇。
一戰縱橫
小身板血拚巡洋艦
20世紀初,驅逐艦噸位逐漸變大,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以及更先進的燃油提升速度。1914年爆發一戰時,驅逐艦作為標準艦種,是各海軍強國陣容中的「輕騎兵」。
一戰時的驅逐艦,一般排水量在1000噸左右,裝備100毫米左右的火炮和450毫米至533毫米的魚雷。以一戰初期的L級驅逐艦為例,其滿載排水1000噸,長82米,乘員77人,航速29節。裝備有3門100毫米火炮,1門輕型炮,2門魚雷管。
以驅逐艦一千噸的小身板,若是與兩萬噸戰列艦正面硬拼,當然是死路一條。但如果許多驅逐艦對少數三四千噸的輕型巡洋艦,倒也能夠依仗數量優勢血拚一番。而驅逐艦的速度則達到30節左右,如果在雙方巨艦對戰的間隙,或者利用夜幕、濃霧的天氣展開魚雷突襲,也能對敵艦造成巨大威脅。
在海戰中,驅逐艦通常被編為中隊,向敵方進行魚雷攻擊,以及擔任偵察、巡邏、戰場救護等任務。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在開戰時擁有80艘驅逐艦,德國公海艦隊有50多艘驅逐艦。整個一戰期間,英國、美國製造的驅逐艦都多達數百艘。
一戰中的驅逐艦多次完成重要任務。比如赫爾戈蘭灣海戰中,英國出動30多艘驅逐艦偷襲德國軍港,擊沉德軍多艘驅逐艦,還誘出了德國輕型巡洋艦,使之被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重創。在日德蘭大海戰後期,英德兩軍在濃霧中遭遇,英國一支驅逐艦隊用魚雷擊沉了德國1.4萬噸的裝甲艦「波默恩」號。
隨著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開展,英國、美國的驅逐艦在護航方面更是大顯身手。驅逐艦體型小,面對德國潛艇的魚雷攻擊更不容易挨炸,同時速度快,數量多,機動靈活。在反潛這方面,驅逐艦當然比那些龐大的戰列艦、重型巡洋艦要實用得多了。
在戰爭中後期,驅逐艦逐漸向大型化發展,武器越變越強。1916年英國建造了V級驅逐艦,之後又建造了W級驅逐艦,而美國參戰後建造的威克斯級驅逐艦、克萊姆森級驅逐艦也是其中的翹楚。這時候的驅逐艦,續航力比起誕生之初已經大為增長,可以伴隨主力艦隊進行遠洋作戰。
二戰浴血
地位提升得益於戰爭法則進化
一戰結束後,驅逐艦繼續發展。因為世界各大強國為了減少軍備競賽,對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等主力艦船加以限制,驅逐艦就成為大家暗地裡較勁的手段。驅逐艦的噸位進一步提升到1500噸以上,火炮口徑可達150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加到610毫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這是因為在歐洲戰場上,德國海軍的實力遠遠遜於英軍,除了以少數精銳艦艇進行游擊戰外,就只能靠潛艇對抗。這時,英國驅逐艦既能夠參與對少數德艦的圍攻,還能在反潛戰線上大顯身手。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驅逐艦地位的提升得益於戰爭法則的進化。一戰時巨艦大炮的射程最大可達數十公里,驅逐艦薄弱的裝甲和虛弱的火力根本沒有發言權,只能靠近了用魚雷偷襲。但二戰時,航空母艦和轟炸機、魚雷攻擊機成為了攻擊的主要手段,於是對艦隊而言,「防空」成為極為重要的戰術需求。驅逐艦無法搭載如同戰列艦一樣的巨炮,但是搭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卻沒問題。於是,艦隊中必須配屬若干驅逐艦,以形成充足的防空火力網,保障本艦隊的安全。這也對驅逐艦提出了加強防空的需求。
這樣一來,驅逐艦噸位進一步增大,在雷達航電方面也不斷進步。以二戰後期英國的戰鬥級驅逐艦為例,滿載排水量上升到2800噸,長115.5米,戰時艦員編製330人,幾乎已經接近一戰時的輕型巡洋艦。其最大速度30.5節,裝備4門114毫米速射炮,1門100毫米高平兩用火炮,8門40毫米火炮,6門20毫米火炮,1座維克斯機關炮,此外還有8枚魚雷和60枚深水炸彈以及炮瞄雷達。
而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更為強大,長114.8米,滿載排水3050噸,船員編製353名,裝備5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10枚魚雷,6門40毫米高射機關炮和10門20毫米高射機關炮,其航速更是高達37節。這種驅逐艦,美國兩年內一共下水了175艘。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建造的驅逐艦、護衛艦高達800艘以上。
除了防空和反潛,驅逐艦傳統的「魚雷攻擊」依舊是威脅敵方主力艦的殺手鐧。在1940年的挪威戰役中,英國以驅逐艦為主力的特遣艦隊,幾乎全殲德國護航艦隊,使海軍實力本來就不強的希特勒大為心痛。1945年4月,5艘英國驅逐艦擊沉了12000噸的日本重巡洋艦羽黑號。日本海軍的驅逐艦也頻頻以魚雷為武器突襲美軍艦隊,多次令擁有優勢兵力的美軍手忙腳亂。
冷戰時代
多年媳婦熬成了婆
二戰中,飛機的大規模應用,使得驅逐艦逐漸挑起「防禦」大梁。而二戰後導彈時代的來臨,則讓驅逐艦在進攻方面也得到突破。
巨艦大炮時代,驅逐艦的小身板載不動龐大的主炮和裝甲,但隨著此後的改進,完全可以裝上導彈,和戰列艦、巡洋艦一較高下。相反,驅逐艦體型較小,速度較快,機動靈活,這些在導彈戰法下,反而有很大的優勢。於是,世界海軍逐漸淘汰了體型龐大、成本高昂而容易被命中的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終於從原先的配角,逐漸走上前台,慢慢進化為世界各國海軍的主力艦種。
有趣的是,一方面戰列艦、巡洋艦等巨艦在退出舞台;但另一方面,驅逐艦本身的體型又在不斷變大。這主要因為驅逐艦地位加強後,必須貫徹防空、反艦、反潛作戰等多項任務,加裝越來越多的導彈和雷達系統、電子設備。當然,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其人員的數量,相較於二戰時,通常有所下降。直升機也逐漸成為驅逐艦的常見配置,海空一體化,可用於反潛作戰、索敵等任務。
以美國海軍上世紀70年代初的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為例,其長171.6米,標準排水5770噸,滿載排水7700噸,已經與二戰時期的輕型巡洋艦相當。80年代美軍對其進行現代化改裝,使其滿載排水噸位突破8000噸。改裝後的這款驅逐艦,不但擁有優秀的反潛能力,還裝備了「海麻雀」艦空導彈、「魚叉」反艦導彈、MK41型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可以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搭載20萬噸級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此外還包括電子戰系統和各種綜合指揮系統,人員則從240人提高到300多人。這樣一艘驅逐艦,同時兼備反潛、對空、對艦能力。
當然也有人試圖控制驅逐艦的體型,比如英國。他們上世紀70年代開始製造的42級驅逐艦,為了控制成本,排水量在4000餘噸,長125米,乘員312人,最大航速30節。這個尺寸比起同期美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確實算是秀氣。42級裝備1座雙聯裝海標槍導彈發射架,2架4聯裝魚叉導彈,1門114毫米艦炮,2門20毫米對空炮和2門20毫米機關炮,還有2門3聯裝魚雷發射架和先進的火控雷達、對空雷達和搜索聲吶等,並搭載一架山貓直升機,堪稱當時較為先進的一款驅逐艦。
然而42級塊頭太小,相應裝甲較為薄弱,影響了戰鬥力。1982年馬島戰爭中,3艘42型驅逐艦參戰,結果「謝菲爾德」號被阿根廷導彈擊沉,「考文垂」號被阿根廷空軍炸沉。接受教訓後,後續的42型驅逐艦隻得改進雷達,加裝了密集陣近防火力,噸位也提升了幾百噸。
當代雄姿
美軍「伯克級」:強大現役
截至2016年,世界上最強大的驅逐艦無疑是美軍的伯克級驅逐艦。該艦於1991年首次下水,目前有60多艘,是美國海軍現役主力艦,單艘造價在18億美元以上。
伯克級長150多米,初型標準排水6624噸,滿載排水8315噸,但隨著不斷改進,最新型號的滿載排水已經達到9500多噸,乘員300多人。其裝備武器包括MK-41垂直發射系統,載彈量為90枚,可裝填標準SM-2防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垂直發射火箭助飛魚雷、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導彈等。還有MK-141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主炮以及機關炮、機關槍、魚雷發射裝置等。另外還有先進的雷達、電子戰、火控及信息系統。伯克級採用隱身設計,最大航速31節,續航力4200海里,可謂攻守兼備。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出動了12艘伯克級驅逐艦,發射了大量的戰斧巡航導彈。而在更早的2000年10月,亞丁灣的伯克級驅逐艦「科爾」號遭受兩名武裝分子駕駛裝滿炸藥的小型橡皮艇全速衝擊,左舷被炸開了一個長12米、寬4米的大洞,艦上17名水兵死亡,30多人受傷。
日韓:噸位龐大
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愛宕級驅逐艦也都借鑒了伯克級驅逐艦,而且噸位比起伯克級都有所增加。
日本的金剛級在1993年開始服役,標準排水7250噸,滿載排水9485噸;愛宕級標準排水7700噸,滿載排水10050噸。不過,由於美國對日本軍備的限制,這兩款巨型驅逐艦並沒有裝備對陸攻擊的戰斧巡航導彈系統。
韓國的「世宗大王」號則是標準排水8500噸,滿載排水更是高達11000噸,是我國055下水前全亞洲最龐大的驅逐艦。
歐盟「地平線」:秀氣許多
地平線級驅逐艦,原本是法國、英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歐盟最新式驅逐艦,但中途英國退出,於是改由法意兩家協作完成。原計劃法國訂購4艘,義大利訂購6艘,但因經濟滑坡,最終兩國在2009年各服役了2艘。
相對霸氣的伯克級,地平線要秀氣許多,標準排水量5600噸,滿載排水量6635噸,乘員只有174人。其最高速度29節,續航力7000海里。武器包括76毫米艦炮、6組八聯裝Sylver A-50垂直導彈發射器、2組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近防機關炮、2組六聯裝SADRAL PDMS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和324毫米魚雷發射器等,此外還裝備1架反潛直升機。地平線是隱身設計,並有大量先進的船電系統。
英國「45型」:獨立研發
英國的45型驅逐艦,是和法國、義大利「翻車」後獨立研發的新型號,總共裝備了6艘。其標準排水5800噸,滿載排水7350噸。艦炮前方和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的周圍都設置了專門的擋牆,來隔絕大浪以及導彈發射產生的火焰。整個艦體有隱形化設計,不易被雷達發現。
武裝系統方面, 45型驅逐艦配備了6組八聯裝的垂直發射器,可發射防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反潛火箭等,還裝備了一門MK-8型113毫米艦炮,具有隱身炮塔。45型配備CMS戰鬥管理系統,全整合式通訊系統、SCOT-3衛星通訊系統、自動化平台管理系統、METOC海洋氣象系統等裝備。
整體來看,45型驅逐艦的實力在地平線級驅逐艦之上,而且數量也較多——英國服役了6艘45型,勝過法意兩國的「地平線」之和。不過,這個規模,沒法和美國比較,甚至在日本、韓國面前,也不怎麼長臉。
俄羅斯「無畏」:老古董
蘇聯在冷戰時期曾與美國平分秋色,但海軍水面艦艇一向落後,俄羅斯更是氣血不足。再加上從戰略結構來說,俄羅斯本來就沒有和北約在水面艦艇方面互爭雄長的意義,因此如今俄羅斯海軍的現役主力驅逐艦,居然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服役的老古董——無畏級驅逐艦和現代級驅逐艦,總共也不過10多艘。按照當年蘇聯的思路,這兩款驅逐艦是搭檔配合,無畏級負責反潛和防空,現代級負責對艦。他們的假想敵是美國上世紀70年代開始服役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僅此一點,已經可見俄羅斯海軍的窘迫了。
當然,這兩款驅逐艦的整體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無畏級滿載排水8000噸,現代級滿載排水7000多噸,而且火力兇猛。但航電方面一向落後,如今就更沒法比了。
驅逐艦和巡洋艦、護衛艦到底啥區別
從最初的語義上說,巡洋艦負責兩翼掩護,是火力、裝甲僅次於戰列艦的二級主力艦;驅逐艦負責「驅逐」敵方輕型艦艇;護衛艦負責「護衛」主力艦隊或運輸艦隊,屬於輔助作戰艦艇。
直到二戰結束,巡洋艦與驅逐艦還是比較容易區分的。單從噸位上講,巡洋艦在20世紀末是一千多噸到幾千噸,在一戰、二戰時是三四千噸到一萬噸出頭。而同期的驅逐艦,分別只有幾百噸和千餘噸,直到二戰末期才達到3000噸。
不過隨著驅逐艦逐漸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在具體的任務分配上,重型驅逐艦和輕型巡洋艦已經漸漸混同了。二戰後隨著巡洋艦逐漸退役,驅逐艦越發巨大,致使兩者更加接近。
例如美軍現役的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原計劃就是作為驅逐艦研發的,後來為了彌補空缺,才升級為巡洋艦。而伯克級驅逐艦則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簡化版」。二者的排水量差不多,都是滿載9500噸左右。提康德羅加級最大的特點是在航電指揮系統方面更加先進,是航母編隊的防空指揮艦。二者間的差距非常模糊,遠不是一、二戰時期那種格局了。
至於護衛艦和驅逐艦,一開始的概念就是很模糊的,很多地方統一叫做「驅護艦」。大致來說,可能塊頭較大的稱為驅逐艦,塊頭較小的稱為護衛艦,或者將具備較強防空能力的稱為驅逐艦,將重點用於反潛的稱為護衛艦。比如法國的地平線級,他們就自稱為護衛艦。而日本為了掩人耳目,也把自己的金剛級、愛宕級叫做護衛艦,儘管這些護衛艦的塊頭都超過以前的巡洋艦了。
推薦閱讀:
※dd - 驅逐艦Destroyer簡稱 ,它的起源是什麼?
※【趣話】「第一艦」的那些事兒(一)驅逐艦篇
※德國呂特晏斯級驅逐艦
※中國海軍導彈驅逐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