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神傳說 天帝傳說——上古歷史的濃縮版

諸神傳說 天帝傳說——上古歷史的濃縮版 在描述、紀錄、研析中國上古時代的眾多文獻之中,無論從歷史、神話還是演義角度,「三皇」、「五帝」的出現頻率都是非常高的,也是爭議最大的。這「三皇」,除了最早的天皇、地皇、人皇(泰皇)一說,還有將燧人、伏羲、女媧、神農、祝融、共工、黃帝分列其中的,搞得亂七八糟,孰不知《家語》有言「自伏羲以下,皆稱曰帝」。所謂「皇」,乃是,本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並非特指某人;而「帝」,則是某個政權各階段的最高統治者,乃是實有其人的。 在此跳過「三皇」,主要介紹一下「五帝」。據《五帝德》之中,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然而《易;繫辭》卻提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為五帝;在《呂氏春秋•十二紀》中,五帝系統便已非常嚴整了,分別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還有了各自的屬神);後來因為伏羲、神農、黃帝已升級為上古「三皇」,人們便將黃帝之後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稱為「五帝」。到了戰國末期,「五色帝」大為流行,到此奏設祭祀。在《春秋緯;文耀鉤》之中,五色帝還有了名字,分別為:蒼帝靈威仰、亦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紀。賈疏實據兩漢緯書,加註曰:「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從此,「五方五色五行帝」大行其道。 說到這裡,隨便也談談另一個快被遺忘的大神,那就是昊天上帝。這個昊天,就是傳說中的「上邪」、「老天爺」,現在雖然已沒有耶和華那樣大的名聲,可卻是「上帝」這個詞的最早擁有者。(在萬曆年間,著名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龍華民等相繼進入中國。在傳教過程中,他們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翻譯基督教的「Deus」?因為中國是一個多神共存的國家,不像基督教那樣惟「Deus」是神,音譯的話,中國人未必能習慣接受;可想意譯,又很難在中國找到一個「Deus」地位相似的神…,後來就把昊天的尊號搶過去了!) 在中國早期的祭祀活動中,昊天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尤其在上古儒家、道家出現以前,所有祭祀活動都是由巫教所司的。那時,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生產、生活都依靠大自然的「恩賜」,便將這個「創造大自然的造物主」視為一個有思維、有情感的客觀存在,並逐漸將之神化和人格化,並稱之為「上」。後來,禮教從巫教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儒家體系。這些儒者雖然不語怪力亂神,但仍然覺得冥冥中自有主宰,便稱之為『命』、『天』、「帝」。久而久之,這個宇宙的主宰就成了昊天上帝。道教出現後,為了迎合「市場」口味,便對那些說法略加修飾,一面將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汁光紀這「五色帝」升級為「五方五老」,一面又將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這五位上古時期的風雲人物,升級為「五方天帝」。而那個主宰宇宙一切的「昊天上帝」,也慢慢和道門「三清」、黃帝及後來的佛教理念糅合,派生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成為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三界萬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從此以後,天帝系統不斷融合,便成了後來這個模樣。第二部分 大荒世界 第一章 百獸橫行——遠古生靈的傳說 先說虯螭、鯤鵬、猙獰、黿鼉這類的遠古生靈。 這虯螭,可視為早期的龍。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祂是一種善於變化、能夠興風司雨、有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之首。關於龍的形象,古籍中的記述多不一樣。有的說祂有四足,馬首蛇尾;有的說祂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兼備鹿角、馬頭、蛇身、魚鱗、蜥腿、鷹爪、蛇尾等多種動物之長。祂在傳說中的名稱也有很多:有鱗的被稱為蛟龍,有翼的被稱為應龍,有角的被稱為螭龍,無角的被稱為虯,小的被稱為蛟,大的則被稱作龍。 這龍和侏羅紀的恐龍不同,其起源有多種說法。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說,龍最初形成的時候,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有些學者則認為:龍是炎帝、黃帝統一中原之後,揉合各氏族圖騰而成的形象——這種說法顯然更符合現代人的世界觀。但從神經角度,我還是相信龍的存在,不然「龍鯤大戰」、「鯤麟大戰」、「龍鵬大戰」及後來那些神話就無從談起了。 據說龍是由盤古的精血所化,最早現於南海。與此同時,盤古留在中國大陸的血變成了猙獰,也就是麒麟的前身;而盤古留在北海的精血也化成了魚,有鯤、鯖、鮨、鱅、鱤、鮪、鰩、鰠等無數種類。這鯤比龍還要龐大,靜如浮水之洲,動似翻江蹈海;盤古留在北海的精血則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靈龜,名叫黿鼉,位列四大元獸之末。至於地球的其它地方有沒有相似的物種,就不得而知了。 這四大元獸成形之初倒也相安無事,到了龍、鯤兩族衍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戰爭便開始了——畢竟海內的資源有限,競爭不可避免。那黿鼉 深居海底到也無妨,可龍族以魚類為食,自然很快就和鯤族發生衝突。這鯤雖然巨大,可沒有龍那種興風司雨的戰鬥力,幾戰下來,鯤族便所剩無幾了,只好退居大陸。這時的大陸,已是猙獰的天下,兩強相遇,豈有不爭之理。這猙獰看似溫順,一旦遇襲,卻能噴火相拒。幾戰下來,鯤族幾近絕滅,因此對龍族恨之刻骨。 就在麒麟和鯤族相爭那段時間,這些鯤只好振鰭而跳。久而久之,鯤的雙鰭變成了翅膀,嘴上也生出了尖喙,竟能飛騰起來,便成了威猛的大鵬金翅鳥。據《莊子•逍遙遊》描述,這鵬的翅膀有若垂天之雲,一飛便是萬里之上。為了報奪家滅族之恨,鯤鵬的羽翼一成,便離開大陸,欲滅龍族。這龍開始未作防範,被鵬的尖喙啄出龍眼,利爪揭開龍鱗,差點就滅絕了。但龍作為四大元獸之首,上可騰九天之顛,中可行百獸之間,下可藏四海之底,很快便找到辦法避開了鵬的攻擊。 要問是什麼辦法?自然是潛入深海,等待時機了。很多年後,有個海神巡海的時候,驚出了海底藏龍,大鵬金翅鳥得知,復來咬殺,龍鵬大戰再次開始。這時的龍已經有了經驗,知道避其鋒芒,攻其不備。這一戰打得是天昏地暗,四海沸騰,雙方勢均力敵,難分勝負。這段時間裡,龍與猙獰結合,生出了雙角、四足、鎧鱗、牛尾、狼額、麕身、馬蹄的瑞獸麒麟。這麒麟兼俱龍與猙獰的特點,不但能夠噴水,更能噴火,他們加入戰團後,那些鵬遇水即落、遇火即焚。那些被火燒過的大鵬,後來變成了瑞獸之一的鳳凰,性情也溫順許多。 對於這次大戰,佛家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說:西方釋迦牟尼尊者以自悟的大乘佛法斗敗了婆羅門諸佛的小乘佛法之後,一統西方釋教。元始天尊請來釋迦尊者,宣化大乘教義,但求化解龍鵬之爭。龍鵬聽得大乘佛法教義,頓感徹悟,歸依釋佛,成為「那迦」、「迦樓羅」二部,與釋迦牟尼尊者之前創立的「天部、緊那羅部、乾達婆部、摩呼羅迦部、夜叉部」以及後來收復的「阿修羅部」統稱為八部眾。 由於鵬族滿身羽毛,最怕火焰,佛祖便授「迦樓羅部」遇火重生之不滅金身。自此之後,鵬額頂生出一顆膿珠,經火燒涅磐,於烈焰中借火重生,除了額上那顆「如意珠」還在之外,羽翼都蛻變得五彩繽紛,生出七彩七翎長尾,十分華麗,便成了鳳凰。這種說法在我看來,顯然是那些佛教信徒多年意淫的結果——試想:我們一向信奉的龍、鵬、鳳凰都歸順了佛祖,還有誰敢不去燒香拜佛呢?作為「龍的傳人」,我不相信龍這樣的靈獸會被一個外國人收復。至於前一段時間,某位專家說要修改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我只能說……(在此省略三個字) 那鳳凰亦稱皇鳥、鸞鳥、鳳鳥、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又叫不死鳥、火之鳥、長生鳥、火烈鳥等等。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徵,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人們常常把一些山川和城邑以「鳳凰」命名。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中國大陸上,現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可謂「九州鳳凰多」。這些山分布於大陸近二十個省,也不知鳳凰從何處來的? 除了大鵬鳥變鳳凰這個說法外,圖騰說也頗得人心。據說,軒轅黃帝征服各個部落之後,決定製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國家標誌),於是就在各部落原來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龍」這樣一個新的圖騰。沒想到組成龍圖騰之後,還剩下一些部落的圖騰沒有用上,為了安撫民心,黃帝的正妃嫘祖把那些剩下的圖騰組成了「鳳」的標誌(這也是龍鳳呈祥的來源)。後來經過演變,繼而出現與「鳳」相應的「凰」,產生「鳳凰」這樣一對靈物。 這個說法顯然是有道理的,但在《神經》之中,我們姑且相信鳳凰的存在吧——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都接受了龍鳳的神話傳說,已把龍鳳作為吉祥的象徵物,無論走到哪裡,就把龍鳳帶到哪裡。龍、鳳已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只要發現龍鳳,就有中國人。我們如果否決「鳳凰」的存在,「鳳鳴岐山」、「有鳳來儀」、「百鳥朝鳳」、「鳳凰涅盤」這一類的傳說就沒有意義了。 據某些文獻描述:鳳鳴有如簫笙,音如鐘鼓,其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和鳴則曰鏘鏘。早期的時候,尊鳳的行為主要流傳於楚地一帶,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在楚地出土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連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為主。此外,鳳凰在古埃及的傳說也有提及,說祂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 在很長時間裡,人們還認為鳳凰的壽命為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還會採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而後在熊熊火焰中重生。這在中國、埃及和其他地區的一些古籍中皆有記載,佛家更稱之為涅盤,可見鳳凰的存在也未嘗沒有可能。 後來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所攫取,原來的圖騰意義便失去了,而成為最高統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徵。老百姓出於對豐年、福祿、長壽、美好的期望,又將麒麟推上神台。雖然《神經》說這麒麟為「龍「與元獸猙獰結合而生,可祂的外形和龍的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從外部形狀來看,祂的身體像麋,尾巴像牛,蹄子像馬(或說像狼),皮為魚鱗,頭上有角,角端有肉,色澤偏黃,更像一個新合拼體。究其緣由,應該和黃帝造「龍」、嫘祖造「鳳」的情況差不多。 話雖如此,麒麟的存在也未嘗沒有可能。在《舊約全書》中,便有一種很像麒麟的獨角獸被頻繁提到;而中國的《禮記》中,更有記載說「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據漢代許慎的《說文》描述:「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徵祥記》也以麒麟為祥瑞之物,並與龍、鳳、龜合稱「四大靈獸」(或瑞獸)。 在很多的民間傳說里,麒麟不但是聖獸之王,還能為人帶來子嗣。據王充《論衡•定賢》及晉王嘉《拾遺記》所載: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說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這話雖然有編造的嫌疑,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有詩為證:婦女圍龍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麟麟送子來。 至於另一個靈獸龜,傳為元獸黿鼉所生,是長壽的象徵。諸君若想了解更多,不妨自行百度一下,在此不作贅述,只把那些上古元獸的後代進行一次梳理。據《風間記》描述,這虯螭(龍)生有九子,分別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質、鴟吻;猙獰產有七獸,分別為麒麟、貔貅、獬豸、饕餮、魍狐、雪狼、獅鷲;黿鼉生了五怪,分別為鰲、鱉、龜、蛇、鱷;而那鯤化作大鵬之後,有的經火而成鳳凰,有的卻遊離天外,成為混世鵬魔王。 要問龍、鳳、龜、麟這四大瑞獸,為何只有龜族可見?我想除了圖騰崇拜的習俗變了之外,也可能是因為龍、鳳、麟這三族生靈的一部分被後來的神仙馴化,成了祂們的交通工具;另一部分或者飛天、或者入地、或者潛於深海之中,或者去另外一個空間旅遊了,也許還在涅盤中,也許已經變了樣——此來後話,不作詳談。
推薦閱讀:

大不列顛的國家象徵都有哪些?
古代用情最深的5個皇帝,一個比一個痴情,許多細節令人感動
中國歷史年鑒
歷史上的陰陽家
春秋戰國——一段霸氣的歷史 第253節;迅讀網手機版

TAG:歷史 |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