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慘烈內戰,持續一千年,波及亞歐非,現在還在打
但凡對伊斯蘭文明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多多少少都聽說過遜尼、什葉兩派的教派衝突。這場衝突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前後持續了1000多年,至今未能平息。
那麼,這場全球最大教派衝突,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什葉派、遜尼派全球分布圖(藍色什葉,綠色遜尼)
依據伊斯蘭教史記載,什葉、遜尼教派衝突,肇因是創教先知穆罕默德離世後的權力爭奪。
公元六、7世紀時,東羅馬和薩珊波斯兩大帝國,圍繞中東地區的控制權,展開了一場前後長達百年的戰爭。這種綿綿不斷的戰亂,使得傳統的東西方商路被徹底阻斷。商人們為了繼續生意,只好繞開兩國交鋒的兩河流域、敘利亞一帶,把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紅海沿岸低地開闢出來,作為替代性商道。
這一變化,讓紅海沿岸低地大大受益,由之前的偏僻邊遠之地,一舉轉型為中東商業貿易的樞紐,並在商業利益的滋養下,形成了非常繁榮的商業文明體系。而商業與生俱來的連接功能與流通屬性,誘使當地之前四分五裂,彼此間矛盾重重的阿拉伯系各個部族,基於共同的利益驅使,逐漸產生了政治整合的需求,並最終在此基礎上開創出在中世界名聞遐邇的阿拉伯帝國,和作為阿拉伯帝國精神紐帶的伊斯蘭教。
但是,這個基於共同商業利益構建的政治帝國,天然存在著不穩定因素。
當然,政治上的整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削減影響商業貿易開展的區域間政治藩籬,並讓阿拉伯系勢力形成合力,齊心對外擴張,為本民族追逐大的利益和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只不過,這個阿拉伯帝國若要長久維持下去,那起碼得由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帝國體系框架內,只能存在一個政治中樞。
但不幸的是,阿拉伯帝國成立之初,國家內部卻有兩大主要政治勢力並存:以麥加城為根基的倭馬亞家族,和同樣以麥加城為老家,不過後來遷徙至麥地那,並在哪兒興起發家的哈西姆家族。
倭馬亞家族那是麥加的第一世族,底蘊深厚,在當地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世俗影響力遠非哈西姆家族可比。
但哈西姆家族也不是凡品。它們家雖然世俗力量不如倭馬亞家族,但卻有一個獨門優勢:伊斯蘭教創教者,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哈希姆家族的人!
隨著伊斯蘭教影響的擴大,哈西姆家族的也自然跟著聲勢大漲,這當然讓倭馬亞家族感到恐慌。早在伊斯蘭教創教之初,倭馬亞們就嗅到了此教對自家地位的威脅,十分果斷的出手打壓穆罕默德。無奈之下,穆罕默德只好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在那裡建立了伊斯蘭統治。
麥地那與麥加是紅海沿岸低地的二元核心。但總的來說,至少在當時,麥地那的地緣實力還是不如麥加的。倭馬亞家族,以及圍繞在它身邊的其他麥加老牌貴族,其整體能量更非初生的伊斯蘭勢力可以匹敵。正所謂一山不容二主,正常情況下,穆罕穆德及他的伊斯蘭勢力,很有可能被當時還沒有皈依伊斯蘭教的麥加勢力絞殺。
不過特殊的時代環境,使穆罕穆德與伊斯蘭教得逃此難。
前文中,雲石君業已說過,紅海沿岸低地的商業文明高度繁榮,商業自帶的流通和連接功能,使阿拉伯人明白:要是他們想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就有必要最大限度的消除阻礙商業流通的各類政治壁壘——換句話說,就是結束阿拉伯人內部部落割據,互相攻殺的內亂格局,實現政治統一。
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內涵的朋友,一定知道政策:這意識形態的一致,是政治統一的重要條件。而阿拉伯人對商業利益的追逐,又意味著阿拉伯世界的意識形態體系,必須高度適應商業文明發展的需要——這就跟華夏文明下的儒家思想體系,一定要跟小農經濟模式高度契合是一個道理。
穆罕默德察覺到了這個歷史機遇,順勢創建出與商業精神高度契合的伊斯蘭教,成功的把握住了這個時代變遷的風口。
而這種與時代需要的高度符合,也使得伊斯蘭教剛一出身,就迅速獲得廣泛認可,影響力節節攀高。隨著一個又一個阿拉伯部落的皈依,伊斯蘭教很快就發展成阿拉伯族群內,最有聲望的宗教體系。
按理說,既然形勢大好,伊斯蘭教完全可以趁勢而起,爭取壓倒倭馬亞家族為首的守舊貴族,進而建立自己的絕對統治。
但倭馬亞們畢竟樹大根深,雖然他們不掌握精神權威,但在世俗層面,卻有著巨大的能量和實力。甚至,哪些追隨穆罕默德的穆斯林信徒,很多都是麥加貴族出身(穆罕默德四大信徒之一,後來接任阿拉伯帝國哈里發的奧斯曼·本·阿凡,就是倭馬亞家族的成員)。如果伊斯蘭教跟倭馬亞家族反目,且不說最後有多大勝算,伊斯蘭自己內部首先就得後院起火。
精神力量與世俗力量平分秋色,既然如此,妥協就成了最的選擇。而且目光放長遠些,伊斯蘭教跟倭馬亞世俗權力的合作,也有利於阿拉伯民族的整體利益:當時的中東,東羅馬跟薩珊波斯已經爭鬥百年,二者都是元氣大損,要是之前一盤散沙。不成氣候的阿拉伯部族,在這個節骨眼整合為一,集虛實力一起對外,那就有很大可能會漁翁得利!
相較於偏遠狹小的紅海沿岸低地,還有那荒無人煙,連條河流都沒有的阿拉伯沙漠,敘利亞、幼發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波斯高原,這才是中東的精華所在!而且,這些地方是正統的東西方商路,紅海沿岸低地充其量就是個臨時用用的備胎而已。要是不趁著這個魚蚌相爭的機會去撿漏,一旦薩珊波斯和東羅馬決出勝敗,或者乾脆達成妥協不打了,那隨著傳統商業幹道的重回暢通,紅海沿岸低地這個備胎立刻就會被商人拋棄。到那時,好不容易才暴發起來的阿拉伯人,迅速就會重新返貧。
既然合作之利遠大於衝突,那妥協就勢在必行。倭馬亞家族為首的麥加世俗貴族,集體皈依皈依了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阿拉伯系勢力由此聲勢大振,啟動了民族統一和對外擴張的征程。
不過,表面的兩情相悅,背後也暗藏隱患。簡單的說,倭馬亞家族為首的世俗系勢力,在軍事、經濟方面擁有強大優勢;至於先知穆罕默德,則是無可爭議的精神領袖。
這看上去有點類似於太平天國早期,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二者間的權力分配模式。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洪楊為了打江山,做大蛋糕,還可以攜手合作;但隨著定都天京,國家氣象初具,雙方的矛盾就迅速激化,並很快發展成反目成仇。一場天京內亂,作為天國精神領袖的洪秀全搶險下手,把手握世俗權力的東王楊秀清一舉剿殺。
不過,阿拉伯帝國並沒有上演太平天國似的內訌慘劇。因為這個帝國成型後不久,先知穆罕默德就去世了。
當然,穆罕默德雖已不在,但哈西姆家族猶存。到穆罕默德離世時,哈西姆家族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內部的第二大豪門。其族長和繼承人,則是穆罕默德的侄兒兼女婿——阿里。
但是,縱然哈希姆家族今非昔比,可跟倭馬亞家族比起來還是要差上好些。要是穆罕默德多活些歲月,那說不定哈西姆家族還可以借其影響,壓過倭馬亞。但隨著穆罕默德的離去,哈西姆家族的最大力量來源也就此喪失。
雖說哈希姆家族是聖裔,不過這並不代表著阿里這位繼任族長,就能夠順理成章的承襲穆罕默德的豐厚遺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穆罕默德他主要是一個宗教,而非世俗領導人,他的權力和威望,是構建於其在伊斯蘭宗教體系中的」先知「身份上的。換句話說,阿里要想繼承穆罕默德的遺產,那他也必須成為伊斯蘭教的「先知」。
但問題是,「先知」這個身份,根本就無法承襲。因為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義所認定的25位先知中的最後一個——至於其他24位,則都是宗教神話人物,在塵世間並不真實存在。
這從法理層面,斷絕了阿里成為「先知」的理論可能。既然無法充任「先知」,阿里自然無法承承穆罕默德構建於伊斯蘭宗教體系之上的權力與威望。
既然阿里不是「先知」,那即便哈西姆家族貴為「聖裔」,穆斯林們也沒有無條件服從的宗教義務。而在世俗層面,哈西姆家族的實力又不如倭馬亞家族。這樣一來,倭馬亞家族非但不會聽命於阿里,還會趁此良機,消滅哈西姆家族這個政治對手。
在帝國草創之初,為了做大阿拉伯帝國這塊蛋糕,倭馬亞和哈西姆還可以攜手合作,可隨著二者利益衝突的加劇,帝國的規模和實力,也壯大到足以經受一場內戰的損失時,攤牌的時機便也成熟。
這場攤牌發生在公元657年。當時的倭馬亞家族成員,擔任敘利亞總督的穆阿維葉起兵,目標直指已成為第四任哈里發的阿里。四年後,阿里被暗殺身亡,穆阿維葉笑到最後,並建立阿拉伯帝國史上的第一個家族制王朝——倭馬亞王朝。
不過,雖然哈西姆家族在權力爭鬥中落敗,但並沒有就此徹底覆亡。作為創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裔,哈西姆家族在穆斯林中依然有一定威望,並獲得許多人的追隨和認可。從此,伊斯蘭教正式分裂為奉倭馬亞為宗的遜尼派(多數派),以及奉哈希姆係為宗的什葉派(少數派)。
遜尼、什葉兩大教派的千年衝突,由此拉開帷幕。
但是,這裡面有點讓人很難理解之處:像這種權力爭鬥,擱在當時,那當然是仇深似海,你死我亡。但這畢竟都過去了1000多年了。隨著歷史的演進,倭馬亞、哈西姆兩家的積怨早就被歲月抹平,甚至哈西姆家族自己,後來都已經拋棄什葉,皈依遜尼(現在的約旦,其哈西姆王室就是出身聖裔家族,不過約旦卻是遜尼派國家)。
既然倭馬亞、哈西姆的恩仇業已消散,那為什麼什葉派和遜尼派,還要繼續斗下去,把矛盾延續至今呢?最使人費解的是,當今世界的什葉派宗主,是與當年那場阿拉伯帝國內戰毫無瓜葛的伊朗人!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伊朗還是阿拉伯人歷史上的最大死敵之一還(當年伊朗系的薩珊波斯,就是被阿拉伯帝國一手摧毀的)。伊朗繼承什葉派衣缽,莫非就單單是為了給阿里這位阿拉伯人報仇雪恨?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既然這樣,那遜尼、什葉兩派之恩怨,又為什麼會持續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沒有抹平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分析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53節——解碼伊斯蘭之第五章。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現在給孩子取名字都流行復古,女取詩經,男取楚辭。美不勝收!留存備用吧!!! ???
※現在的妹紙 不把男人逼瘋決不罷休~~
※母豬的排卵受孕過程,清晰呈現在你眼前
※現在男女性事為啥比配豬還方便快捷
※你家的隔斷還是牆和柜子?別逗了,現在流行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