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夜,喝茶賞月猜燈謎!你卻不知這裡還有最美的傳說!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由來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時段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仲秋節」,在這八月時節里,通常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份的滿月更明亮更圓潤,所以又稱「月夕」、「八月節」。國人自古就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的習俗。大設香案,擺上各色祭品,如月餅、紅棗、瓜果等,月下,清風拂面,紅燭閃耀,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神,這正是「八月十五月兒圓,鄉人拜月心喜歡。渴盼日子如滿月,團團圓圓比蜜甜」的美好寫照。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上古時代,十日耀天,莊稼枯萎,民不聊生。后羿英勇,力大無窮,體恤百姓,力拉神弓,九日散落,遂威令獨日,東起西落,為民造福。后羿之妻,名嫦娥,夫妻恩愛,舉案齊眉。后羿射日,名聲遠揚,名人志士慕名前來,心術不正者蓬蒙亦在其列。一日,后羿論道訪友,偶遇崑崙西王母,求得仙藥一丸。服此葯者,升天為仙人。羿不願舍妻自成仙,命嫦娥珍葯於寶匣。翌晨,后羿率徒出獵,蓬蒙偽作病,嫦娥獨自為家,蓬破門而入,威逼嫦娥交仙藥,計上心頭,剎那間,嫦娥啟匣吞葯飄飄已成仙。日入,后羿歸,聽侍哭訴,抽箭欲殺蓬,蓬蒙逃之夭夭矣,羿傷心欲絕仰天嘯,恍惚間,皓月當空,映有嫦娥影。羿設香案於月下,遙寄相思於美妻,百姓得聞嫦娥飛仙人,祈福求祥祝平安。
吳剛伐桂漢朝西河吳剛者,離家三載學仙道,其妻私通孫伯陵,伯陵者,炎帝孫,妻與伯陵育三子。吳剛惱,伯陵亡,炎帝怒,禁吳月,命伐不死樹—月桂。桂高五百丈,隨砍即合,吳剛勞作始無休。吳剛妻,怯責悔疚,令三子居素娥,伴吳剛,一變蟾蜍,一幻玉兔,一成長蛇。
玉兔搗葯《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葯可得神仙。」相傳月中有一兔,毛色潔白如美玉。玉兔有玉杵,跪地搗藥丸,服此丸藥者,長生不老仙。玉兔之事傳於東瀛,藥丸且成糕,玉兔月宮搗年糕,叮叮咚。
玄宗游月
唐玄宗與申天師鴻都望月,玄宗興起游月宮,遂天師作法,起步青雲,漫遊月宮。宮前守衛森嚴,久候不得入。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玄宗熟通音律,默記心中且感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日後,玄宗憶仙娥妙音,譜曲編舞,史作「霓裳羽衣曲」。
月餅起義元末,王者無德,揭竿起義。集結兵馬,聯絡不暢,伯溫出一策,軍糧餅食,內有乾坤紙,「八月十五夜,群起攻之」。八月十五夜,起義大勝。朱元璋興,與民同樂,糕點賜群臣,臨近中秋,助力之餅謂為「月餅」。此後,「月餅」精細有加,品種繁美,中秋品嘗月餅流傳至今。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
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
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
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
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
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
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
各地習俗
1[jì yuè]祭 月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重要團圓節日之一。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農曆八月十五是漢族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朝 日 以 朝夕 月 以 夕2[bài yuè] 拜 月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拜 月 祈 福祝 以 文 曰3[guān cháo] 觀 潮中秋觀潮,南宋王朝地域臨安城(今杭州),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湧,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4[rán dēng]燃 燈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中秋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中秋燃燈的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燈 花 染 月月 隨 花 燈5[chī yuè bǐng]吃 月 餅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6[guì huā jiǔ]桂 花 酒桂花是富貴吉祥、子孫昌盛的象徵,桂花酒自然也倍受人們喜歡。桂花酒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古時候兩英山下住著一個仙酒娘子,她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一年冬天,娘子發現門外躺著一個快要凍死的漢子,便好心背他回家照料。一日,那漢子不辭而別,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一白髮老人,表示喊渴,她便咬破中指伸到老人嘴邊。此時,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裝滿許多桂子,附帶一張紙條: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原來,漢子和白髮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桂子種下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後來人間也就有了桂花與桂花酒。在老一輩的記憶中,中秋之夜就應該一家人齊齊整整,對月當空,聞著桂花香,品著桂花蜜酒,嘆著最傳統的月餅。一個傳統的中秋夜,三種元素不能少:皓月、月餅和桂花蜜酒。同嘗桂花酒共賞好詩詞7[shāo tǎ] 燒 塔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南方諸如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農村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據傳燒塔起源於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也有說燒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里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並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穫的喜悅,祝福生活像聖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火 光 沖 天蔚 為 壯 觀黃金國際恭祝大家
中秋快樂,合家團圓,
健康快樂,心想事成!
推薦閱讀:
※婆家or娘家 除夕去哪吃團圓飯
※中秋:人間天上共團圓(望海樓)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蒼涼的小團圓
※關於《小團圓》,以及她,以及他 - 學術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