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宗教無法掩飾音樂自身的美丨我們該如何理解「西方音樂」?
基督教對西方音樂文化處於壟斷地位主要體現在中世紀時期。中世紀時期乃是「西羅馬」滅亡,「蠻族」統治的時期。何光滬為《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所寫序中曾寫到:西方文化,「乃是在基督教興起,希臘化的羅馬帝國衰亡以後,從蠻族入侵的廢墟上成長起來的文化。」對於古希臘的文化遺產,蠻族是很難繼承發展起來的。在中世紀初期,日耳曼人上至國王下至平民百姓大多都是文盲,在這種文化狀態下使其不能一下子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眾多文化成果,當然也包括眾多極具價值的音樂理論成果。在這古文化即將消跡的時刻,基督教教士是唯一可以擔當此重任的角色。這也就造就了基督教教士對當時文化的壟斷。在傳教士的教導下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成果臻於成熟。當時的大學也都是基督教士們擔當「老師的角色」,教授語言、文學、科學、哲學、建築等學科。這樣,一種自發的基督教文化興起,它以修道院為核心,並通過教育和傳教影響滲透到人們生活中去。這樣看來,西方文化得以繼承發展,宗教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眾所周知,基督教是十分重視音樂的宗教,對於古希臘的音樂理論成果它不僅繼承並使其得以發展、進步。基督教重視人類精神世界的感悟,而音樂就成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最好代言。自基督教創立,基督教教士們就注意到了音樂可以「直達人心」、「直接作用於人類情感」的獨有的藝術魅力,它對增加宗教情緒、對人們更好的感悟上帝、感受上帝思想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教會的各種禮儀形成之初,音樂便與之成長,教會的各種禮儀形式也各都配合相應的音樂形式,教會活動與音樂活動的關係可謂是密不可分。正因為如此,教會十分重視音樂的教學與發展,他們有專們的唱詩班、教會音樂家,教會的大學也有專門教授音樂的教師……公元六世紀末格里高利聖詠的出現以及早期復調音樂的形成都可以說是宗教音樂的莫大成果。教皇格里高利一世(St. Gregorius Magnus 590-604)將歷代教宗所審定的音樂、一同自己的作品精編成集,並與之相對應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儀,註明如何演唱以及什麼時候、什麼禮儀中演唱。這便是格里高利聖詠的由來。格里高利聖詠對西方音樂的貢獻可謂是巨大的,它在當時音樂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音樂理論還處於萌芽時期的時候促進了一系列音樂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它完成了記譜法由符號譜,至一線譜,二線譜,最後達至四線譜,至此開始了記譜法的新紀元。」不僅如此,格里高利聖詠在音符、休止符、調式、節奏、旋律上都有所創新,並為後來西方音樂的發展起到引領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西方音樂才得以發展,世俗音樂才得以光大輝煌。在此之後的西方音樂史上,才出現了越來越多、越來越輝煌的藝術理論成果。然而正是宗教權力的高度發展,而使中世紀時期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關係。上文中已經提及基督教對西方音樂的高度重視,而正是因為宗教權利的高度發展以及基督教對音樂作用的高度重視而使得基督教對音樂的「蠻橫壟斷」。他們認為音樂必須為宗教服務,為增加宗教情感服務。只有在教堂里才能體會這種教義與神的思想,而沒有歌詞的音樂是沒有作用的,人們聽這種音樂所體會的快感是「慾望」作祟。因此,基督教極力反對器樂作品。這樣,在某一方面講,基督教限制了西方音樂的發展。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人們反封建、反宗教思想的鬥爭四起,人文主義思想要求各類藝術形式反映人的感情而不僅僅是傳遞宗教情感的媒介。人們開始懷疑「永生」的說法,反對「來世」「禁慾」「神秘」,提倡冒險與探索。開始致力於科學研究,牽起了「文藝」高潮,對世俗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教會音樂發展到巴洛克時期,教會音樂與世俗音樂間的關係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教會音樂仍然處於統治地位,但是,世俗音樂對基督教音樂的影響在這一時期才是最為重要的歷史現象。社會發展到此時,「教會」已經無法再掩飾音樂自身的美。人們對音樂抒發情感以及音樂的娛樂性有了高度的認識。世俗音樂的發展壯大使得教士們恐慌不已,可是卻無法阻擋世俗音樂發展洪流的侵蝕。這一時期的教會音樂更多的朝宗教音樂方向發展而非禮儀音樂(禮儀音樂是指與教會禮儀密切聯繫的聖樂,宗教音樂泛指具有宗教情感的音樂)。但是,即便是宗教音樂也賦予了時代感與世俗情懷。例如: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體現了作者極為虔誠的宗教情感,體現他對救世主的渴望與讚揚。但是同樣的,在他的作品中無處不見亨德爾的個人情感,《哈利路亞》大合唱正是體現了英國民眾的鬥爭以及與自身命運的抗衡。另外,巴洛克時期已經湧現了眾多的非宗教音樂家,並且很多的作曲家致力於世俗音樂的創作。例如亨德爾就從未為教會禮儀作過曲。這一時期歐洲宮廷幾乎成了音樂文化的中心,當時,幾乎清一色的是宮廷音樂。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巴赫就曾受雇於德國愛森納赫城。這一時期,各種音樂的陳述形式一涌而出,音樂的創作技巧也從原先的教會調式轉變為調性、和聲取代了對位法。
總之,自巴洛克時期開始世俗音樂已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它不僅與教會音樂分庭抗禮,並逐漸的佔據了主流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音樂與世俗音樂在不停息的相互倚靠、相互制約的發展著。當音樂發展至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時,世俗音樂發展的更為迅速,各種表達方式、創作手法層出不窮,音樂的情感表現力成為西方音樂乃至所有音樂的靈魂。
推薦閱讀:
※來華的西方遊客少了,真是簽證惹的禍嗎?
※西方兜售「普世價值」的真實緣由
※德報:西方假新聞破壞敘利亞和平
※音樂沙龍--西方古典音樂欣賞
※陰陽五行學說比西方的系統科學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