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的糊塗藝術
"難得糊塗"歷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如意和坎坷,有積怨也有突來橫禍,有意外的驚喜也有沉重的打擊。人生在世總是脫不了與人的干係,即使你出家在外,也逃不出人的定數。寵辱不驚、得失不計是不可能達到的頂巔。只是我們去面對時"糊塗"一點,及時把心態調整到正常狀態。積極生活,平常工作,有如天邊閑雲,何處來何處去任其自然。儘可能地把思想放到局外去考量。對人、對已都要放寬去想,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遇到問題心中幾分清醒,言行少許糊塗,進退自如、伸屈悠然,不亦是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嗎?俗語總結得好:"人情留一線,以後好相見"。 "難得糊塗"是一種難得的品德,是一種大丈夫的氣度,是一种放眼未來的襟懷,是一種超越俗世的大智大勇。正是"難得糊塗"的警醒,才能使人們在當今的紛爭世界裡,閑看庭前花飛落,漫隨天外雲卷舒;才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以豁達之情笑看風雲變幻、潮起潮落。 "糊塗"不是犯傻,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一種智慧。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必過分認真,過分計較,還需要點糊塗的態度。 當然,裝糊塗不是"留一手",不是等"秋後算帳",而是為了給對方留點面子,給矛盾緩解留點餘地,給生活也增添一點"朦朧美",有時還會成為戀人之間、情人之間、夫妻之間增進情感的一個機遇。 世間的萬物,並非如溪水般清澈見底,人的見地亦不可能完全統一,待人、遇事有些時間不得不糊塗度過。"水至清無魚,人至精無友"古訓的得來,絕非是文人憑空臆造的,而是對人世紛紜的總結,雖然字裡行間有些灰調子,但不可置否這是一種經驗式的實用主義。這種主義在現實社會中還是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火花,這就是"難得糊塗"生命力的所在。 鄭板橋所言的糊塗,並非是懵懂中的一塌糊塗,不分青紅皂白地得過且過。我們面對的社會,是一個矛盾結合體;我們面對的人們,是一個具有主觀情感的變化物;我們面對的事,是一個特定環境綜合的結果。人與社會、人與事、人與人,錯綜複雜,千奇百怪,千變萬化。更何況在許多情況下,並不需要去理出一個是和非,因和果來。倘若如是,我們整天都會糾纏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縱使弄出了頭緒,也於社會於事於人無補益。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到糊塗更難"。糊塗便是極為不易的淡泊名利,而板橋先生還要在"糊塗"前加上"難得"兩字,可見要達到此種人生境界,並非單單自然的造化,必須經歷後天幾多的錘鍊。先生之言至誠,便是為了天下人少些私慾近利,為人民為民族為國家謀更多更大的利益。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安身立命,而平平安安地過一生,卻並非那麼容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經歷過這樣的情景:多年同事突然反目成仇;昔日朋友突然不歡而散;剛犯錯誤就有人落井下石;升職加薪有人暗中使壞;妻子說你不顧家庭,領導說你不識抬舉。在那一刻,你一定會從心裡發出嘆息:做人難,處世難,難於上青天。面對這些重重難題,我們究竟應該採取怎樣的方法和技巧來應付呢?完美的答案,就是細讀--《難得糊塗》。 這本將古代處世智慧與現代社交精華結合於一體的通俗專著的妙處在於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大柔若剛、大屈若直、大進若退、大安若危的智慧貫穿於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並在為人處世、社交辦事、經商做官、家庭生活等方面總結出了一系列實用而有效的辦法。它告訴我們如何處理社會上、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更為我們解決家庭、友情、愛情等方面的困惑提供了針對性的答案。閱讀它、理解它、學習它、運用它,你將會受益無窮。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為官清廉,流傳於世的"難得糊塗"便是為人處世的一面鏡子,"想聰明難,想糊塗更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是難上加難。 "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最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對個中緣由無法解釋,倘若解釋了,更生煩惱,於是便裝起糊塗,或說尋求逃遁之術。難得糊塗表面上看似是一種傻子的行為,甚至會引人嘲笑,實際上難得糊塗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不僅不傻實乃聰明之至! 糊塗一下也無妨 糊塗是一種心態,一種做人的智慧。世上許多事,本沒有搞那麼清楚的必要,得過且過,偶爾糊塗幾下又有什麼大礙呢? 人們一向認為混沌就是世界的本源。在東方,中國有盤古開闢天地之說,有夸父身化萬物之說,說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無所謂天與地,亦無所謂有真假;現代科學也論證了,最初的地球上沒有空氣與生命,最原始的生命體在雷電中產生,在海洋中生存發展,爾後才進化成現在這樣的大千世界。 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從混沌空間走向明晰和精確:數字邏輯的嚴密、物理化學的縝密實驗和論證、儀器儀錶的精確完美。但是就在這精確與嚴密中,人們發現了人生的蒼白與無奈,連人也成了一部精確的機器,凡事斤斤計較,凡事追求因果必然。 一切都清楚明白使事實反而更加蒼白無力,霧裡看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在藝術審美中,所謂的"神秘"和"空靈",所謂的"盡在不言中",所謂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是模糊朦朧產生的巨大效果。 追求精確是沒有止境的,研究物質組成,人們發現了分子;深究分子組成,又發現了原子;分析原子結構,又發現了電子和原子核,今後還會有人繼續研究下去,但世界的無極與太極,使人們猶如聞到香味而去追尋黃油一樣,無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進一步都將顯得更艱難和代價的昂貴,人們如一架精密儀器在為了尋求準確而工作。 但是,什麼是"精確"本身就很模糊,人們認識到"精確"的無限,於是轉而研究模糊,這反映了人類認知過程的巨大轉變和飛躍。混沌學、模糊理論產生了。人們高興地發現,精確遠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這門科學亦開始應用於洗衣機、電腦信息產業等領域,前景廣闊。 由此可見,人類的總體認知過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從混沌開始,歸於混沌,中間走過了數字和精確。科學正返樸歸真。 天道人事,從終極意義而言,無不歸於混沌,歸於糊塗。 自清朝文壇奇人鄭板橋寫下"難得糊塗"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後,"難得糊塗"便成了許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銘和行動指南。 歷史發展到今天,呈現出紛繁複雜、變幻萬千的萬花筒般的景象,在這樣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裡,很多人處在事業未競的悲哀、愛情失敗的痛苦、人際關係複雜的苦惱與管理頭緒的混亂之中,世界雖未走到盡頭,但失望、沮喪的情緒卻籠罩了這個紛亂的世界,於是乎,"難得糊塗"的書法作品四海泛濫,糊塗的學問五洲尊奉。然而對於糊塗學這一古老的命題闡釋,正可謂"百家爭鳴"、各有千秋。 其實,糊塗學並非神秘的高深莫測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人生隨處可見的學問,回望我們祖先所創造的燦爛的傳統文化,他們早已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困惑,提供了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貫通的答案。 儒家說:""限我"是糊塗"。 道家說:""無我"是糊塗"。 佛家說:""忘我"是糊塗"。 兵家說:""勝我"是糊塗"。 每個人對於糊塗,都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也會悟到不同的真諦。 糊塗是大智若愚、寬懷忍讓;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悖,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精外純;是有所不為,而後有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寬容忍讓,不計前嫌;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與世無爭,寧靜致遠;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保靜養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是謗我容之,侮我化之……。 難得糊塗,人才會清醒,才會清靜,才會有大氣度,才會有寬容之心。 說到這裡,你總會明白了吧?我們說的"難得糊塗"就是不糊塗。所以,"難得糊塗"也是為人低調生存的一種藝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