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的可貴之處<BR/>
我們正處在全球化、後工業化進程中,這是人類歷史的又一次偉大的社會轉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都進入了改革時期,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致力於一場持續的改革運動。然而,正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世界恐怖主義、危機事件頻發,陷入了全球風險社會。這是令人深思的,也是值得憂慮的,它不能不讓我們重新檢視各個國家走過的改革歷程。不過,在此同時,中國的改革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兩相對比,可以看到,中國經驗是十分可貴的。
事實上,中國的改革包含著雙重內容:一方面,要通過改革走上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國也感受到了全球化、後工業化的壓力。可以認為,中國在改革的過程中是把這兩項任務同時承擔了起來,從而取得了許多可以去發掘和進行理論概括的經驗。與中國改革中所做出的那些實踐探索相比,西方國家則背負著沉重的工業文明包袱,以至於其改革更多地停留在社會轉型的表象層面去尋求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的實踐經驗需要轉化成中國話語。
第一,在後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社會所建構起來的一切也都需要重新審視,需要得到揚棄。這是一場根本性的社會變革運動,其中,工業社會的話語所發揮的是阻礙作用。要突破工業社會的話語,就必須建構起全新的話語。而且,只有建構起新的話語,才有可能引導人類順利地走在後工業化進程中。
第二,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同時承擔起了工業化和後工業化兩項任務,也由於中國社會尚未完全背負起工業文明的包袱,決定了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做出的探索是積極的,所形成的經驗是有價值的,能夠在人類全球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如果我們自此開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去形成話語意識並自覺地建構中國話語的話,就能夠建構起中國話語並在人類全球化、後工業化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這將會成為中國社會對人類全球化、後工業化所做的一項巨大貢獻。
第三,當前我們還未建立起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稱的話語體系,一些學者缺乏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意識,中國做得好、做得對的事還存在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的問題。對於中國而言,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也是在國際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前提。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人類全球化、後工業化的要求,包含著讓全人類受益的追求。自從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受到多數國家的熱烈響應,但也有些國家並未充分理解中國這項倡議的真正內涵,它們往往看到和想到的只是經濟上的利益。這無疑會增加「一帶一路」實施的難度。由此也可以看出,對於「一帶一路」的行動而言,要用中國理論、中國話語贏得世界的信服與支持是何等重要。
總體看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取得的巨大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無疑包含著寶貴的中國經驗。這些經驗也許是全世界最想了解的,因為,全世界都希望知道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奧秘。可惜的是,由於我們在世界上未建構起中國話語模式,也就很難將中國經驗介紹給世界。因此,中國話語建構已經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我們這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應當承擔起這項任務。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