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后妃們跟皇帝說話時真的都自稱「臣妾」嗎?錯大發了!
都說中國人的禮數多,無論是居家過日子,還是行走社會,都是有許多規矩的。尤其是在與人交往時,相互之間的稱謂則千萬不能搞混,則否就是失禮,有時還會產生嚴重的惡果,輕者兩人斷交,重則拳腳相向。向別介紹自己或家人時,得用謙稱。比如,稱自家父母為「家嚴」、「家慈」,「家父」、「家母」,稱自家兄弟為家兄,而稱自己的老婆為「賤內」,自己的子女為「小子」、「小女」等級等,而稱自己則為「在下」、「敝人」等等。這種稱謂看似有些愚,但是,卻向對方透露出的是一顆誠心與善意,隨之的交流就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但是,自謙也得有度,不能一下子把自己低到塵埃里,低到連人格都沒了,像個哈巴狗似的,那就過了。
曾經一段時間,電視屏幕被清宮劇、宮斗劇、穿越劇一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所霸屏,後宮中的無數佳麗為了一個不解風情或太解風情的皇子老兒而爭風吃醋,甚至打大出手。但是,當她們一見到主子,便會溫順得如只聽話的綿羊,低眉順眼的,且口口聲聲自稱「臣妾」,似在極力表明自己「臣」與「妾」的順從與仰慕。
雖然,在皇帝面前,這群女子的地位低下,但是,與平常人家的女子比起來,她們可都是有品級的人中龍鳳,所以,她們並不是一群低賤的人。可是,有誰會知道,她們口中自謙的「臣妾」竟是連平常女兒家地位都不如的「賤人」呢?
臣妾作為名詞,古已有之,只是素來是用來稱呼身份地位低賤者的。《尚書傳》中就明確指出:「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所謂役人賤者,就是供人使喚的奴僕,是受人役使的人,是社會最最底層的那一拔。《戰國策》曾言:「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所以謂臣妾者,就是失去家園與生活依靠的普通人,靠給別人打工糊口的那類人。所以,《周禮注》說:「臣妾,男女貧賤之稱。」
這才是臣妾最原始的含義,但是,卻被宮斗劇的編劇與導演們給「賤用」了。
當然,後來史料有也有類似「臣妾」的呼謂,但那些都是一些泛指,猶今之「男女」的通稱,而不應拿來作某一個人的自稱。要稱,也只能稱「妾」、「妾身」之類,要是再謙虛點,自稱「賤妾」也不為過。
推薦閱讀: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胡可先:論宋末的杜詩學
※古代珠寶——朝珠
※那些忠貞的古代帝王—朱聿鍵
※實拍:世界各國古代真金打造的皇冠,還是中國最霸氣
※千里江山圖:別人的18歲,活了9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