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親聞記(第三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親聞記(第三頁)
凈空法師 講述
劉承符居士 記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此品經文介紹西方生活環境,講堂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之所。三經合起來看,阿彌陀佛分身化身無量無邊,講堂處處皆有,講堂之周邊皆有泉池。池之大小不一,十方往生的人均可受用,惟往生者無始劫來根性不同,有修小乘者,有修大乘者,還有修一乘法者,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八種功德在觀無量壽經有詳細說明。第一純凈,第二甘美,第三清涼,第四輕軟,第五潤澤,第六安和,第七除飢解渴,第八長養諸根。寶池四周,各樣樹甚多,枝條長,葉密,出種種香,非世間有。池飾七寶,池底鋪金沙,寶池中蓮花色彩亦美不勝收,有青色、紅色、黃色、白色。彌陀經說四色,此處亦如是。十方世界眾生真正發願往生,七寶池中即長一朵蓮花,念佛的工夫深,信心堅固,此花就日漸長大,花色艷美,將來往生即在此花中化生,而且花上還有往生者的名字,此不可思議。在舊金山有一位女居士,她念佛時看到一朵蓮花,蓮花上有她的名字,她在念佛堂止靜時看到。如果行者退心或羨慕其他法門而改變,此蓮花即日漸枯萎。所以往生的人蓮花大小不一,光色各有異同。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凈若無形。
池中之水能如人意,想淺、想深、想冷、想熱,均能達到。能開發我們的覺性,能破迷開悟。身體觸到水為觸受,西方六塵皆說法,所以能得法喜充滿。『凈若無形"是說明保持八功德水之功能而並不感覺其存在,好像我們的空氣一樣。寶沙映澈。無深不照。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密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靜。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寶沙映澈,無深不照"。指池中之沙也放光明,西方世界是光明世界。水有微波,慢慢迴轉,流水音聲微妙,有念三寶聲,或大乘佛法聲,願聽何法,各自如願聽到,不相妨礙。今天這個世界障難太多,聰明人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至於許多大乘經典俟到西方之後再學。近四十年來,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往生者有三分之二不識字,未讀過書,他們就靠一句佛號,其瑞相一般出家人都比不上。一九六八年台南將軍鄉有一位老太太,心地忠厚,不懂佛法,見廟就拜。往生前三年娶一兒媳,此媳懂佛法,告其專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往生之日,告知家人,她要洗澡,不要等她吃晚飯。家人很孝順,大家還是等她。很久不來,再去請她,見其站在佛堂,不動,已經往生,站著走了。實在講,知識份子反而不如不識字的老太婆,她們真誠謙虛,絕無貢高我慢。
『止息寂靜"是禪宗修學的方法,禪宗最早到中國來,主要的方法是觀心,後來眾生妄想雜念多,不如古人,所以就改為參話頭。『無生無滅"是指果地上的境界,十地菩薩以上所證的清凈寂滅。『十力無畏",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能力,其他人所無,法身大士雖有相似的十力,而距佛的十力相差很遠。『無性無作無我",通大小乘,『大慈大悲喜舍",不只通大小乘,也通人天。色界天中佛即講,除修四禪八定之外,還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才能生到四禪天,如無慈悲喜舍,生到天上,可能都變為阿修羅,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因其仍有分別執著嫉妒傲慢好勝之心。『甘露灌頂受位"是講密宗,由此可見西方說法包括一切法門。講經說法是為破疑生信,如一點懷疑都沒有,一部大藏經等於破紙。佛四十九年說法就是為了生信,如果相信一句佛號,功德無量無邊,含蓋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見到自性,自性流露出來的,那有不知道的。不但一切佛法通達,一切世間法也通達了,因世法也是由心性流露出來,離開心性無一法可得。禪宗講明心見性,凈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只求一心不亂。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的道場,不講經,不作法會,不作佛事,不傳戒。他的念佛堂,一年到頭就是一句佛號,頂多在念佛當中講一點開示。
『其心清凈,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四句話須注意,千萬不可輕易放過。今天講學佛得到什麼?如聽經只為了解佛教是什麼,內容如何,這是常識,無何利益。用清凈心來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所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不執著言語、名詞、術語以及念頭,以真誠恭敬清凈心聽,聽了會開悟。未悟也不要研究,不要想,聽多了自有悟處。天長日久,即能契入佛法,把佛法與生活匯為一體。『正直平等"即直心。起信論說,菩提心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二者合看,直心即真誠之心。『成熟善根"是指世出世間善根成熟了,世間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痴,菩薩善根唯一精進,但在精進之前,必須有三個基礎,即布施、持戒、忍辱,否則就精進不起來。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此『法"指『心性"而言。在西方願聽何經均能聽到,不願聽的,了無所聞。永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此是佛的境界。十方眾生往生者所得的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此身是性德所成,乃法性身。法性是真常,故其體質不生不滅。我們的身體是法相身,阿賴耶識的相分,有生有滅。西方世界一切惡的名詞都聽不到,安能有實苦?所以這個世界稱為極樂世界。所有眾生分為四類,胎、卵、濕、化,西方皆為化生。如果化為小孩慢慢長大,如此則有生滅現象,化生無變化。又不需要飲食,故亦不必飲水吃飯,經中亦說西方思食得食,是因吃飯的妄念起現行。無生老病死,故稱『無極之體"。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丑劣。假令帝釋。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此品說西方人之正報,所有往生者之容貌精神色彩,超越世間眾生,而且西方人彼此之間完全相同,無差別相。西方有天人聲聞菩薩之名是隨順此方風俗,未到西方世界以前或為人、天、聲聞、菩薩,但西方本身一律平等,其次是斷煩惱的程度不同,而有天人聲聞菩薩之別。事實上在西方世界統統是菩薩,而且是尊修普賢大士之德。佛要說出西方人之超世希有,舉出幾個比喻,先以帝王與乞丐相比,再以轉輪聖王與帝王比,以忉利天王與轉輪聖王相比,以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與帝釋天(即忉利天主)比,最後以第六天與極樂國中菩薩聲聞相比,光顏容色,各類等級無法相比。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此一小段是專對我們一般人說的,我們為了衣食住行,一天忙到晚。到了西方,物質生活樣樣不要操心。他化自在天最有福氣,衣食住都不要張羅,有第五天化樂天變化出來為其準備。到了西方,阿彌陀佛變化一切供應大眾是大施主。『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同樣在娑婆世界證得須陀洹果、阿羅漢果的,在西方世界斷了八十八品見惑等於此間的須沱洹、小乘初果。斷了八十一品思惑的等於此間的阿羅漢,兩個人斷煩惱的工夫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智慧不平等,此間的阿羅漢比不上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智慧神通都比不上。西方人的一切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超越一切世間。佛最後招呼阿難,阿難是與會的代表,也就是對我們後世眾生開示。他說,無量壽佛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是想像不到的。我們只有老實念佛,不要打妄想,只有仰信。如果一面念佛,一面還想西方的寶樹究有多高,黃金為地的金子是否為九九真金,那就錯了。
受用具足第十九
複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此品說明西方世界福德無量無邊,一切受用,應念現前,無不具足。不但已生現生者,就是我們今天如已下決心往生西方者,亦同樣可以受用具足。生西以後諸妙色身,形貌端嚴,與阿彌陀佛沒有兩樣,前面已經談過多次。至於『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乃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絕無妄語,必須相信,此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四十八願有明文,他已成佛十劫,自然諸願皆已圓滿。這一段經文說明西方世界的受用,凡往生者均與佛一樣。最大的福報是凡事稱心如意,所有飲食起居,以及衣服裝飾,所居堂宇房閣,無不微妙安隱,大小光色隨意,想什麼就有什麼,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德風華雨第二十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綿。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過食時後。其華自沒。大地清凈。更雨新華。隨其時節。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此品是說明西方的氣象。所謂『食時",是依我們的習慣而說,西方既無日月,亦無時間觀念。西方的清風和風,吹在寶樹羅網,發出音聲,為眾生說法,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屬小乘法,如系大乘則說諸波羅密。大小乘從心量上分,心量大者,起心動念想到眾生是大乘;而起心動念想自己的利害得失是小乘。心量小處處分別執著,縱修大乘,仍屬小乘。如心量大,慈悲平等,他雖學小乘法,也是屬於大乘。佛法平等,無有高下,那有大小乘各宗各派,全是眾生心裡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在法華會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二是大小乘,三是聲聞、緣覺、菩薩。因眾生心量不同,所以佛方便說二乘三乘,實際上佛所說的都是圓滿的一乘法。
『香光莊嚴"是西方的特色,『塵勞垢習"是帶去的業,塵垢是污染,『勞"是煩惱,『習"是習氣,生西方者常常沐浴在彌陀光中,而且又常在彌陀性德流露寶香之中,能覺悟我們的自性,雖有煩惱習氣不會起作用。『風觸其身,安和調適",其舒適的程度,『猶如比丘得滅盡定"。『滅盡"是對煩惱而說,小乘滅見思煩惱,證羅漢果,亦稱入般涅槃,稱之為小乘涅槃。如系大乘比丘得滅盡定,是圓教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見思塵沙已滅,無明幾乎要滅盡,四十二品無明,已破了四十品,這種殊勝快樂的自在,我們凡夫怎樣想也想不出來。
『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這些樹葉花果都是西方眾寶,西方的七寶都是軟的,又輕又軟。寶樹之花落在地面,自然集聚成為圖案,如同地氈,足履其上,沒深四指,舉起足來,還復如初,有彈性的。每隔一段時間,風吹過來,又重新雨華,周而復始,每日六次。印度時間的演算法是晝三時、夜三時。他一個時是我們的四小時,所以印度六小時即是我們的一晝夜二十四小時。但西方並無此時間的概念。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明曜日月。彼蓮華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此品說明西方蓮花特多,均為眾寶所成,蓮花能放光,光中有化佛。蓮花的花瓣很細很長,有無量光色,所有一切萬物均放光,寶蓮是彌陀願力變現的,花之大小是念佛人清凈心所感應,如念佛時心地不清凈,即不得力。古大德慈悲憐憫一般業障深重的眾生,叫我們『佛不離口,珠不離手"。因佛號一斷,妄想就起來了。念久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力。我們六根所接觸的都是誘惑,破壞道心,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專一就是道心。若想禪凈雙修就把道心破壞了。自己修自己的法門,對於別人所修不同的法門一定要尊重,一定要讚歎。佛家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如果互相毀謗,彼此決無成就可言,因其心不清凈,心不慈悲,心不廣大。往生的人心量不一樣,蓮花大小亦不一。『由旬"是古印度度量衡長度的單位,半由旬是二十里,最小的蓮花是二十里。每一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又出三十六百千億佛,這些佛都是彌陀的化身佛,在西方見佛的機會太多了。佛雖為化身,與真身無二無別,每佛又放光,並赴各方說微妙法,雖說大小乘諸法,其最後指歸凈土。
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例如『正"字,上面是一,下面是止,即止於一。止於一就是正。無量無邊法門選一個法門即謂之正,研究學術一生專攻一門,一生決定有成就。佛教化眾生,只是依他的根性、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幫助他止於一門,即是入佛正道。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複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凈最上快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前面幾品只是介紹西方世界的環境中幾個重點,此品是總結。西方世界實在美不勝收,決非言語說得盡的。西方世界沒有日月星辰,亦無歲月劫數,所有講時間,都是隨順我們這個世界而言。西方無城市鄉村亦無街道門牌,一切隨心所欲,若找一個人很不方便,但西方人每人都神通廣大,應念現前,想見什麼人,乃至想見十方世界任何一位眾生,也是應念即見,因其沒有取捨分別,故一切圓滿成就。沒有取捨分別即是一切放下,故得到大自在、大圓滿。因此可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盤舍掉,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得到了,所以他們享受清凈最上快樂。如想到西方即應學舍、學放下,能舍心清凈。『正定之聚"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本宗即專求西方凈土,除此一念之外,更無二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念佛三昧,即是『正定",亦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即圓教的佛果,一生圓滿成佛。『邪定"是與法門不相應的定。『不定"是同時修學兩個以上的法門。邪定與不定的人沒有智慧,不知道往生不退成佛因果的義理。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複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凈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此品是說十方世界與極樂世界的關係,亦即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的關係。『東方恆河沙數世界",言其甚多。恆河沙又細又多,實在說恆河沙還是有數量的,而東方的世界無量無邊。娑婆世界在現在這個賢劫階段,將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是第五尊佛,『各出廣長舌相",此相由不妄語而來,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諸佛如來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其身相莊嚴究竟圓滿。廣長舌相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放無量光,說誠實言,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凈土。其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七願是『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現在彌陀已成佛,可見第十七願也已圓滿。一切諸佛心清凈,無分別執著、嫉妒障礙,看見彌陀建立西方世界道場,幫助一切眾生圓滿成就佛道,諸佛同心同願,希望眾生立刻成佛,但成佛之法不一,而彌陀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最簡妙,事最易,而理最深,惟佛與佛,方能究竟。俟生到西方見到彌陀,自會明了。現在若想明了乃是打妄想,此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聽到彌陀名號,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謂之『聞慧",發清凈心,憶念受持,謂之『思慧、修慧",三慧具足,同時信願行三資糧亦具足。釋迦佛及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是信心成就,發清凈心憶念是願成就,受持歸依是行成就。普賢菩薩在行願品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將無上第一法門介紹與我們,其大恩大德如何報答?十方諸佛之恩德亦同樣值得感謝供養。法供養中第一條是如法修行供養。一切照經中所說的完全作到,就是圓滿殊勝的供養,除了自己如法修行外,將此經典為一切眾生宣說,勸其念佛求生西方,盡心儘力就是圓滿,人人可行。往生西方世界不難,只要發一念凈信,年歲大的以及病重的人均可得度,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均可往生。一生作為皆為善惡混雜,但是決定也有善業,除惡業予以懺悔外,所有一切善業迴向求生凈土,必能一生圓成佛道。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一品在全經中也是一段重要的經文,前面已將西方世界介紹過,聽了之後我們的信願確實建立起來。這一品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得生凈土有三個條件,即信、願、行,其中最難的是信。凈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釋迦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求生凈土,同時十方諸佛如來也一致讚歎,如果我們仍不相信,則是自己障礙自己,第一殊勝利益可能當面錯過。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如對於西方世界了解的不夠透徹,很難生起信心,必須依靠大乘經典,仔細研究,道理明白之後才生信,從信心生起願力。一心稱念是由願心裡發出來的,因信發願,因願起行。無量壽經講得扼要,只說三輩。觀無量壽經則說九品,知此事實後,如何修學才能增高品位,不得不知。唐朝善導大師說,西方世界三輩九品總是眾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份。遇到好老師,對於法門了解透澈,真誠懇切的教導,學生自得殊勝利益。如老師雖信凈土法門而不夠虔誠,或者他對於其他法門特予推崇,則學生受益的程度,自有很大的區別。遇到經典也是緣,我們是無比的慶幸,自古以來對於西方凈土介紹,沒有比
此品經文一開始即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可見此經度化眾生的對象,主要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上。金剛經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真誠之信心是成功的基礎。往生西方大致分為三種,上輩所具備的條件不多,而所含義理甚深。在經文前面所舉與會大眾中在家居士比出家者多,而此處則說『舍家棄欲,而作沙門",要體會到『舍家棄欲"是從本質上說的,而非由外表形勢上說的。佛在經上常說,家有四種:(一)凡夫執著的田宅之家,唯有房屋與田地;(二)煩惱之家;(三)生死之家;(四)三界之家。第一種並不礙事,而最礙事的是煩惱、生死與六道。所謂出家也有四種:(一)心出身不出,即一般在家學佛的;(二)身出心不出,身雖出家,而心仍然牽掛著五欲六塵;(三)身心俱出;(四)身心俱不出。未學佛者不在此列,此言已經學佛者。在家學佛,心中依舊牽掛五欲六塵,身心俱未出,今生很難成就,而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中永遠不壞,能得遠益。此處所說的『舍家"乃指『心出",出離煩惱、生死、三界。『棄欲"之欲字乃指廣義,而非指財色名食睡。『欲"者慾望,人有慾望,心即不清凈,不但世間五欲六塵捨棄了,諸佛如來所說妙法也放下了。古大德說,如為求解,目的不在修行,若是在家人,則身心均未出。若出家人專門在解上下工夫,則為身出心不出。佛法自始至終注重在行,必須一門深入。若求解可以涉獵群經,如要得三昧,則修禪、修密、學教、學戒均可得三昧。『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亂"。所以凈土法門重行不重解,除非你發願欲講經說法,必須研究經教;即使要弘揚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機、智慧、定力、法緣是否都具足?如諸條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講了三百多遍。倓虛法師念佛論所舉的
『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對修行人之通稱。從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之稱謂並非貶低修行人,『心外求法"謂之『外道",佛法是返求諸己的學問,求自性的。在佛法中只有大乘圓教是真實的佛法,二乘三乘亦屬於外道,仍有其分別執著。『沙門"的意義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三學在印度不是佛教的專利品,所有高級的宗教學派都講求戒定慧,中國的儒家道家也講戒定慧,中國的禮就是戒。
此經是大乘圓教,乃古德所判,不但圓教,而且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確是在末法時期對一切苦難眾生,了生死,圓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本經是根本法,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講此章三輩九品與古大德所講有一點不大相同,不過我想我並未講錯。我們如照此經百分之百的統統作到,即能上品上生,如作到百分之九十即能上品中生,作到百分之八十,即可上品下生,依此類推,下品下生也要作到百分之二十,若作不到,往生無望。
佛叫我們『舍家",不是不要家,也不是叫你出家,出了家反而障礙更多。你家中才有幾個人,如果出家,寺廟愈大,信徒愈多,你一天到晚應付那些人,想修到清凈心,談何容易。此處說舍家是心上舍,心上不要牽掛。有人說:『若不挂念家,如何維持生活?"其實這全是妄想。我常勸人家要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然後你就明白了。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想日子過得舒服一點,絕不是想出來的,是你命中有,前生修來的。如明白這種事實真相,馬上斷惡修善,勇猛精進,不要等來生,晚年的日子就好過多了。所以打妄想是冤枉,絕無濟於事。
下面佛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在凈土法門中稱之『正修",『修諸功德"謂之『助修",正助雙修。觀無量壽經說菩提心含三心:一、至誠心,至是到了至極處,誠是真誠,絕無絲毫虛妄,是真心不是妄心,乃菩提心之體。二、深心,是作用,好善好德,是自受用。三、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對他人大慈大悲。在日常生活中,用此種心待人接物,於凈土法門才能相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菩提心更容易懂,他說,一個真誠的心求生西方凈土就是無上菩提心。這話很有道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凈土就是深心,其他妄念都舍掉,心中清凈,這是至善。生到西方成佛成菩薩,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即是迴向發願心,也是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後再利益眾生。只要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中講的是真信真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一向"是專,只是持名念佛,觀想觀像都不需要,但心中要有,自己可以體會,真有是對世出世間事情清清楚楚,而不牽掛,對於往生頗有信心,這就是莊嚴凈土,莊嚴自己清凈心與清凈身。盡自己的心力將此殊勝無比的法門介紹與別人,專勸修習凈土法門。佛的心愿就是要救拔眾生斷煩惱、出三界,這是諸佛度生之本願。我們若是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不但佛所說法,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都包含在內。黃念
念佛人在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此經說得簡單,觀經上說得詳細。上品上生者,佛與一千尊化佛前來接引,須臾之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西方世界在那裡?你不要操心,不必打妄想,到時候佛來接你去,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實現。但是花之大小光色有別,小的蓮花半由旬,大的蓮花百千由旬,一由旬等於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這兩句話我們在前面已詳細報告過,那方面的智慧、道理、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者亦等於八地菩薩,此實為難信之法。佛又告訴阿難,如果欲於今生即往生見佛者,應發真正徹底覺悟之心,了知世事無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之事不妨,要放下分別執著之心。事上雖有,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即不造業。修其他法門在一生中未必能成就,若修這個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保證可以成就。積集善根,斷惡修善,自行化他,完全捨棄自利,把所有一切功德迴向西方凈土,不求現世與來生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圓證三不退,一生圓滿成無上佛果。此上輩往生之概況。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凈土法門的道理,但是業障深重,心裡想作而作不到,環境不許可,或人事複雜,有很多憂慮放不下,不能行作沙門。如此情況,『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下輩者也是這幾句話,可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西方的唯一條件。『隨己修行,諸善功德",隨自己的能力,修行諸善功德。以下只舉幾條作為修行的參考。例如『奉持齋戒",即持戒與持齋,『齋"是『齋心",現在一般人把齋視為素食是錯誤的。例如八關齋戒,特重在齋,有八條戒,其中有一個齋,即過午不食,能一個月修一天或兩天也好,修清凈心,萬緣放下。『起立塔像",塔就包括道場,如有能力建立一個道場,禮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教化一方。『像"是塑造佛像,印彩畫像有同樣功德。『飯食沙門",照顧出家人生活,使其身安,專心修道,如生活無來源,想真正修道很難,身安則道隆。供僧亦應有智慧,如果要讓法師在生活上起了貪心,反而造了罪業。從前供養出家人只限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四事,出家人沒有私財,一有私財,道就沒有了,天天想如何多賺些錢,阿彌陀佛早已忘得乾乾淨淨。現在沒有十方叢林,如想掛單,必須與廟裡很熟,而且他也不敢多留你住,怕找麻煩。『懸繒然燈,散華燒香",從形式上講,莊嚴道場,實際上是宣傳佛法。
在中輩往生當中,其正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與上輩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心量大小有很大關係。上輩者心量廣大,與佛心相應;中輩者在心量上要差一籌。助修方面不能大修功德。此處所說『大修功德"是指『心量"而言,若心地清凈平等、心量廣大慈悲,念念中即可修滿無量功德。非注重在事上,若重在事上,清寒人家永遠不會上品上生。西方境界即如華嚴經所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包含六相十玄,說明不思議法,有理有事,可以參考。
『懸繒然燈",『繒"是幢幡寶蓋之類,作宣傳之用。古時教學,尊師重道,只問來學,未聞往教。如有講經說法之會,即於寺前懸掛幡幢,願來聽者即可參加,『然燈"表智慧,燈亦比作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此作,不求任何回報,一概迴向凈土。
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與諸大眾前來接引,其化身與真佛無異。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在佛與大菩薩是一個身,三而一,一而三。凡夫三身皆無,只有業報身。佛菩薩是願成就的身。佛來接時有很多人同來,上輩往生者,其同來者都是佛。
中輩者,其同來之人有菩薩、羅漢,亦有諸天人民,這些人都是化身,大乘心量的人所見的都是菩薩,心生歡喜,與自己心愿相同;小乘心量的人所見的都是羅漢,亦與其心愿相同。所有來的人都與自己有密切關係,均是過去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已往生者。我們今生修行有成,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同佛一齊來接我們,這些親朋好友又可以見面了。
實在講西方世界的確不可思議,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妄想,故對此境界往往生疑。熟讀華嚴可以解決許多問題,知道佛說法密意之所在。佛講的是句句真實,他那邊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例如華嚴說,汗毛尖端很小,佛在其中講經說法,有無量菩薩參加聽法,佛菩薩未變小,一毛端未放大。又說,一微塵里含大千世界,芥子納須彌。這是華嚴境界,超越了相對的,不是凡夫所能想像。佛以二諦說法,真諦是佛的密意,俗諦是我們的常識。佛以此真俗二諦說明宇宙真相,其目的叫我們以俗諦領會真諦,然後才能體會到真俗不二,法法圓融。
臨終人蒙佛接引,先見到佛光,又聞到寶香,於是他的罪業消失,工夫增進。行人一天到晚只有阿彌陀佛,無任何思維牽掛,只不過把煩惱伏著,可以帶業往生。鳩摩羅什大師在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並未講錯,不過佛當年說法原文並非一心不亂。若是一心不亂,相當不容易,往生之人當不會多。只要工夫成片,臨終時經佛光一照,立即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分等級,有事一心,理一心。生到西方即住不退轉。經中說中輩往生者,功德智慧次如上輩,是指行人自己的情況,而非阿彌陀佛所加持,若經佛本願功德威神加持,則人人皆能蒙受其益。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前面中輩往生之人是不能大修功德,此處連小修功德都沒有,不能作功德,而其正修與上中輩無差別。一般來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而且大多數往生者均為下三品,不能修諸功德尚在其次,而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功德自在其中,但是能作到者不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們所講的也合乎經論的道理,但在談論中或輕視、或否定、或懷疑凈土法門,我們一聽,心就動搖了,這一生又空過了。善導大師說,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點不疑。甚至於諸佛菩薩說:這個凈土法門是釋迦佛權巧方便的說法,並不是真實的。我們也不要相信。即使釋迦牟尼佛化身現前說道:我還有一個更好的法門,比念佛更快捷。我們也謝謝佛,不再改了。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才行。前面工夫深的,臨終見佛是清醒的,或定中見佛。下輩往生是夢中見,因天天想佛念佛,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佛說法,或授記,或灌頂,都是好的瑞相。但不要求,恐魔得其便。平常夢到亦不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讀了這段三輩往生經文,我們要勉勵自己,力爭上遊,往生機會很大。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得往生。大乘法範圍極廣,凡修大乘者均有份。但未提小乘,因小乘心量只崇拜釋迦佛,不承認有第二尊佛以及其他諸佛,並且說大乘非佛說。此段經文說明凡修大乘法者均能往生,在歷史上見到很多,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均非專修凈土者。在中國永明大師由禪轉過來的。智者大師,天台宗創始人,修三止三觀,臨終念佛求生凈土。民國初年例子更多,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善男子、善女人",此中『善"字是關鍵字眼。西方世界純系諸上善人集會一處。善的標準即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三福。佛說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因此三福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做到即是善男子、善女人。比此標準再高一等的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最圓滿的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皆不出這十一句的教學。
聞此經典,完全接受,盡形壽決遵守經典的教訓。讀經即是接受佛的教訓。以密法說,讀經即是接受佛的灌頂。黃念
書寫目的在於流通,從前印刷術未發明,佛勸人書寫。現在如有書法寫得好的,亦可以書寫經典傳之於後世。今天印刷進步,易於大量流通,自不限於書寫。同修中如有外語好的,也可以翻譯成外文流佈於世界,廣度有情,使每人都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能遵照佛的教訓修學,我們的世界必然祥和。現在世界混亂,人人身心不安,無所適從。眾生已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生活環境,產生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招來苦難。救護之法,唯有弘揚大乘,大乘經中對現代人生活意識形態有助益的,以這部無量壽經最為適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我們大概是由一九八四年開始講這部經,未料到效果極佳。一般同修一接觸就生歡喜心,因其內容切合實際。此經已印送了三百萬本,弘揚之廣泛以此經為最。
供養與布施意義相同,對上以虔誠恭敬稱供養,對下稱布施。現在佛叫我們要以對長輩、對父母、對師長、對佛菩薩的恭敬之心供養一切眾生,這完全是普賢行,廣修供養。普賢菩薩的心是清凈平等心,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儒家所講是禮,『禮者,自卑而尊人",說得簡單,不如佛法徹底,而其意義與普賢行願非常接近。供養有法供養與財供養,二者相較,以法供養最。行願品說了七個例子,第一、如說修行供養。照經中教訓一一做到,不但供養阿彌陀佛,同時也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十方世界六道眾生,全部供養到了,一修一切修。第二、利益眾生供養,此條也是前一條開出來的,也不出第一條如說修行供養,至於其他『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五種,都離不開第一條如說修行供養。華嚴經說得太繁,不知從何下手。此經是華嚴的綱要,依此經修行,華嚴所有的法門都修到了,此乃本經無比殊勝之處。我們自己先要自行,自己能作到就是身教,可作示範。
心想佛時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隨心轉。常想佛不知不覺中相貌會變得圓滿。佛的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我們常想佛,日久亦變成相似的清虛之體,百病不生。
『晝夜相續,求生彼剎"。表示信心清凈,不顧一切阻礙,勇猛精進。同時必須發菩提心,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誠到了極處就是菩提心。有人說:『這年頭若用真誠心待人,豈不處處要吃虧?"應知吃虧算得了什麼,你還能活幾年,若不肯吃虧,將永在輪迴之中。對自己,遵從佛的教訓,一心稱念;對人,亦照佛的教訓,應具何種心態與行為,統統照作,這些都在『持諸禁戒"一句經文之中。所有禁戒都包括在本經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所以我勸大家早晚課念無量壽經。如時間不許可,早課念第六品四十八願,念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晚課念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此五品是戒律。念第六品要發願,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是阿彌陀佛處世待人的態度,學阿彌陀佛的行為,我們的行就同佛。個人所修,積功累德,全部迴向眾生,迴向世界,希望所有一切苦難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此即代眾生苦供養。
複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今天下午洛杉磯有一位同修打電話問我,他說有人送他一套我講的地藏經大意錄音帶。他問:『法師晚年專講凈土,何以又講地藏經?"我說,我講的凈土三經,觀經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全部地藏經就是解釋這兩句話。三福是學佛的大根大本,若作不到,基礎都沒了。
此段經文是指中輩往生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此『善"字即指『十善"而言。第一不殺生,有用手殺,有用口殺,教人殺;起個殺的念頭也是殺,應當絕對沒有殺害眾生之心意。第二是偷盜,最易犯,『不予取"謂之『盜"。向一個人盜竊,結罪較輕,將來只還他一個人。偷盜要還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假如盜了公共財物,則一方的納稅人都是債主,將來償還起來就麻煩了,世人不知其嚴重性。佛在經中說,結罪最重的是盜用三寶物,必墮地獄。如作公務員,寫私人信件,用公家信紙信封,亦算盜竊。又如逃稅更是盜竊。永明延壽大師在出家前作小公務員,專管財稅出納,他用公款放生,虧空很多,被查出,罪應斬首。國王吩咐監斬官,若其心生畏懼,斬之;若不怕,帶來見我。結果臨刑面不改色,國王恕其無罪,並成全其出家之願。如盜竊是為了造福社會,利益眾生,並不妨事;若是圖自己享受,則罪過無邊。第三是不淫慾,無論在家出家,淫慾增長貪心邪念,對出世間法有一定的障礙。如作不到,夫婦之外,決不許可。此經文指中等往生者言,清凈心有相當程度,故其標準頗高。淫慾不斷,帶業往生,屬下三品。
下面四種是口業,第一是不妄語,決不欺騙人。但須知佛制訂戒律有其精神所在,不是死的,如有利於眾生者,打妄語算是開戒。佛說一個故事,有一獵人追兔子,追到一個十字路口,兔子不見了。獵人向站在路口之人問兔之去向,此人故意錯指另一條路。既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免其造殺業。打妄語若是為了利益眾生者謂之『開戒",若是為了自己利益者謂之『破戒"。『綺語"是花言巧語,誘人造惡,如今日之歌舞、電影、電視、小說,引人作殺盜淫,罪過太大了。有影劇科同學向我說要改行,我很贊成。看看中外許多明星,很少有好結果者。『惡口"是言語粗暴、罵人。『兩舌"是挑撥是非,無意者是過失,有意者是罪。
下面三種是意業,又謂三善根,反之即三毒。此三業為苦樂之根源。世人所貪的是五欲六塵。以財來說,命里有的,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想得也得不到。了凡四訓的例子是好榜樣,知命則樂天,遇到高明的命理家,算命一點也不會錯,命運是前世修行的果報,榮辱窮通,一點不能勉強,人人明了因果則天下太平。雖然命有一定,而一生行為,加減乘除,都會有所改變。如能斷惡修善,晚年會有福可享。依照這本無量壽經修行,所得的功德果報乃是最殊勝的。
我剛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看了之後,頗受感動。我的個性與了凡相似,了凡的毛病我都有,他的福報我一點也沒有。讀了此書,知道命運可以改變。雲南
『不貪",不但世法不貪,連佛法也不貪。有,不貪;沒有,也不貪。最要緊的是清凈心,一切物質環境乃是暫時受用,絕不是自己所有,死了一樣也帶不去。把這種事實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我們自己一心一意的念佛,同時也勸人念佛,即與諸佛菩薩同心同德,與十方一切諸佛同類共歡,還能不往生嗎?
第九是嗔恚,世人遇到不如意事,總會發脾氣。平日所集的功德如樹林,嗔恚一起,如同一把火,把功德林全燒光了。臨命終時若發脾氣,一生的功德全完了。真有智慧之人絕對不發脾氣,必須修忍辱波羅密。能忍而後有定,能定而後發慧。六度中布施與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福德不會燒掉,功德是戒定慧,容易燒掉。常發脾氣又加嫉妒好勝,貢高我慢,而同時又修福,將來投生在阿修羅道,俟其福報享盡,必墮惡道。
第十是愚痴,無智慧。世間聰明人,有辯才,能說會寫,但是不能辨別真妄、是非、利害。此種人佛家稱之為『世智辯聰"。鄉下老太婆什麼都不懂,聽到念佛法門就照作照行,乃是真智慧。世人往往對念佛法門懷疑,而且毀謗,自己得不到利益,又影響別人退心,罪過大了。以上三條不貪、不嗔、不痴,謂之『三善根",世間善法皆由此而生。修善先從此三善根修謂之從根本修。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如是"二字指上面修十善業。思惟也是念佛,有人問我,念經會不會影響念佛,我說不會。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經是憶佛,念凈土五經是念佛。西方三聖中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夏蓮
會用功的人,隨時隨處均在念佛,心中真有阿彌陀佛。永明大師說,『有禪有凈土",『無禪有凈土"。心中有,往生有把握;有是一天到晚心中有佛一刻不忘。『至心歸依,頂禮供養",從世間法回頭,依靠阿彌陀佛,從出世間所有一切佛法回頭專修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真誠恭敬,依教奉行。『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人都貪生怕死,自己作不了主,平常不覺得。印光大師的佛堂掛一個大『死"字,要天天想死,一旦佛來接引,心中明明白白,自然隨之而去。求往生之心要真要切,臨終若能心不顛倒,一定往生,此即中輩往生之綱領。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凈。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凈"。此節經文指下輩往生情況,平時無暇修持,俟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端正身心"表示對佛對法之恭敬。『絕欲去憂"是持戒,如打佛七期間,放下身心,什麼都不想,一心清凈。其次是修行的步驟:慈心精進,不得嗔怒、嫉妒、貪吃吝嗇;專修念佛法門,不得中途後悔狐疑;對父母要孝順,以真誠心對佛、法、與老師;處世待人以忠信為本。以上所說雖屬世間法,而是佛法的基礎。佛經義理深奧,乃真實智慧;世有狂人,為了標榜自己的學識高明,說某經為偽造,或說經非佛說,放言高論,不知已造謗法之罪。我們學佛應以大藏經為依據,凡選入者均有可靠之來源,極為審慎。即使是佛教大德之著作,如其文字與佛教教義有違背者,一律不取。從前凡擬入藏之書,須經當代高僧大德審定後,報請皇帝批准,再行入藏。最早的大藏經是宋朝的磧沙藏,最後一部是乾隆的龍藏。但民國以後各版大藏經入藏的經典是否慎重選擇,無可考。大藏經中有一部份經典,古人對它懷疑,查不出它的來歷,惟其內容則符合佛的意思,此類經典則列為疑似類。有一次我問
學佛要立下一個堅固的志願,決心離開六道輪迴,輪迴太苦了,太可怕了,唯一可靠有把握的辦法就是念佛。平常事情多,無法放下,一年當中有放大假的時候,照經上說,晝夜常念阿彌陀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認真精進,所有一切牽掛統統放下,一個月有一天也好,能夠三天三夜不斷,更有受用。心要清凈,不求感應,見到相好不要告訴別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己明白,增長信心就夠了。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此是第四類,說明十方世界諸菩薩眾並非專修凈土者,而系修其他一切大乘法門,只要他迴向求生凈土,亦可生到極樂世界,與專修凈土之果報是平等的。『皆得阿惟越致"是不退轉,指七地以上菩薩的果位。諸菩薩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達到阿惟越致,須經兩大阿僧只劫,如發願求生凈土,則一生可以圓滿。菩薩生到西方也都與阿彌陀佛身相無二無別,一生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無可疑者。我們應當仰信,即仰慕佛說,深信不疑。真正情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全明白,現在不要打妄想,老實念佛就好了。心清凈到一定的程度,有時西方世界境界會現前,古今都有此說。
作佛一定要有緣份,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待眾生根機成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此即謂之成佛。眾生有感,佛即有應。今天我們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環境。到達西方之後,六根能力蒙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生生世世的事都知道,活動範圍盡虛空遍法界,自不限於這個地球。那個地方眾生機緣與自己的緣份成熟,就到那個地方示現種種不同身份去廣度眾生,從心所願。菩薩求道不休,隨其精進的程度,不論遲速,最後一定會得到無上菩提。十方菩薩唯一善根即是精進,大慈大悲作原動力,憐憫苦難眾生,但是為了求度眾生,先要成就自己。
此種殊勝的利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皆共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九法界眾生咸蒙其益。我們也應當效法,與一切諸佛同願同心,讚歎阿彌陀佛功德。如何讚歎?念佛就是讚歎,讀誦無量壽經就是讚歎,隨時隨地介紹無量壽經,記得幾句說幾句,記得幾段說幾段,與諸佛之讚歎無二無別。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佈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東方諸佛剎 數如恆河沙
恆沙菩薩眾 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咸以尊重心 奉諸珍妙供
暢發和雅音 歌嘆最勝尊
究達神通慧 游入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 安隱得大利
種種供養中 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剎 微妙難思議
功德普莊嚴 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 願速成菩提
此章是講西方世界大眾活動狀況, 十方世界諸菩薩眾來到極樂世界,拜謁阿彌陀佛都要帶點禮物,如香華幢幡寶蓋等等皆是象徵性的,乃性德所現,修德所變。花與香由持戒變現,幢幡寶蓋由禪定變現。故禮物之大小光彩是依戒定慧之程度而有差別。來到佛所是為聽佛講經說法,聽完之後又回到十方世界,宣揚流布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真實利益,稱讚佛的功德莊嚴。世尊對此禮供聽法一事又說頌詞。
東方世界有無量無邊佛剎,一個佛剎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即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菩薩眾更不計其數。這些菩薩來來往往,到極樂世界求學,然後回去教化眾生,皆以真誠恭敬之心,奉持各種珍妙供品,供養阿彌陀佛以及諸上善人。
諸菩薩以和雅音讚歎阿彌陀佛,究竟通達神通智慧,超過諸佛,窮盡法性的根源。阿彌陀佛以最殊勝的執持名號法門接引十方眾生,眾生若能依教奉行,即可安穩得到大利,此『大利"指『當生往生不退成佛"。種種供養以法修行為最。『懈倦"是無始劫來的業障,必須突破此關,才能增進。台北有一位開計程車的同修,他每月念佛二次,每次念兩天兩夜不斷,念過之後,只要休息兩小時,精神即恢復。
西方世界環境之微妙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是其本願功德所顯現出來的,莊嚴分正報與依報,『正報"是人事環境,『依報"是生活環境。諸菩薩見到西方世界如此殊勝都非常嚮往,希望自己能快速圓滿成佛。
應時無量尊 微笑現金容
光明從口出 遍照十方國
回光還繞佛 三匝從頂入
菩薩見此光 即證不退位
時會一切眾 互慶生歡喜
佛語梵雷震 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凈土 受記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無量尊"即阿彌陀佛,此說有感應道交。凡是一切眾生,包括菩薩在內,與阿彌陀佛一接觸,佛必放光加持。此光從口出,遍照十方國。因為諸菩薩由十方世界來,與佛本願相應,所以佛光亦遍照十方國土。回光三匝從頂入,含有為一切大眾授記灌頂之義。常常念佛,讀誦經典,即蒙佛灌頂,不知不覺業障消,智慧增長,心地清凈,就是佛光加持。菩薩見到此光即圓證三不退,達到七地以上的地位。這些菩薩由十方來到極樂世界,來去自由,必定均為法身大士。初住二住的菩薩到了西方世界一次往返,他的階位還是初住二住,而他的神通、智慧、能力與八地菩薩一樣,此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亦如我們往生西方,三輩九品是我們自己工夫的成就,實際上神通、智慧、能力與八地菩薩同,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不是我們自己的。
『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由十方前來西方參學大眾,彼此互相慶賀能有如此成就,若靠自己修行到這種程度,需要很長的時間,故生無量歡喜心。『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這兩句是釋迦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梵",清凈義。世人談話總有一種希求盼望,佛說法有願而無求。佛願眾生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有希望必有失望,佛心永遠是清凈的。佛語如雷震,可達及四方,而且微妙圓滿。
符按:上文中提到佛有八音,茲轉述如次:(一)極好音、超出餘音,好中最勝。(二)柔層音、善順物情,而不剛暴。(三)和適音、和雅調適,而不相乖。(四)尊慧音、尊重可欽,能生慧解。(五)不女音、具四無畏,不近妖艷。(六)不誤音、諦審真實,無有差誤。(七)深遠音、甚深幽遠,凡小莫測。(八)不竭音、辯若懸河,無盡無竭。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正士"是正知正見之學者,『吾"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知道他們來到西方的目的,是來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以及十方一切佛土,同時也要求阿彌陀佛指導授記,幫助他們速成佛道。後面數偈是阿彌陀佛對一切菩薩莊嚴凈土以及修學要領的重要開示。『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前二句是智,後二句是願。一切法均非實,真正明了對一切法自然不動心,不動心即入定;於一切法真實明了是慧。定慧等持,定慧圓滿。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法中無真假、是非、邪正、利害,這都是為凡夫說的。佛對凡夫不得不說方便法,均是相對的,叫你不墮入三塗,提升到三善道。這不是佛教化眾生之目的,真正目的是教眾生成佛,真實法是無言說。『滿足諸妙願"之『妙"字應注意,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皆妙願,願願皆是妙有。願而無願,決不執著其願。雖有,當體離開我法二執;雖不執著,而心心愿願要兌現。諸菩薩如照我的綱領修學,將來成佛所居的剎土亦同我的極樂世界一樣。
知土如影像 恆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凈佛土 必成如是剎
聞法樂受行 得至清凈處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無邊殊勝剎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各發菩提心
舍彼輪迴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萬億佛 飛化遍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前面講了『必成如是剎",又怕你執著這個剎土,所以又說『知土如影像"。如執著凈土之相即有法執,有法執必有我執,沒有我,誰執著法執?了知『諸法空相"即不會墮在空中,若執著空,還是執著。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即不落空,雖然知道凈土也是空的而仍然專修凈土,空有兩邊都不執,此是中道第一義。相是假的,只要不執著,可以盡情享受事事無礙。凡夫為什麼這麼多苦難,因其起心動念處處執著,六道輪迴是自己找來的。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體空,十方國土以及極樂世界皆如影如像,執著就錯了。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一般大乘經講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願是總綱,十方諸佛菩薩所發大願即不出此四條,四十八願是別願。菩薩道是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菩薩在六道中遊戲神通,與世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塵,快快樂樂,助世人解釋一切疑難問題。中國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眾生凡事先想到自己,主觀太強;菩薩永遠站在客觀地位,不但利害不相干,生活也不相干。以上所說的標準太高了,不容易學,先要由觀經三福學起,所以我在凈宗學會提出修行五個綱目:(一)三福,(二)六和,(三)三學,(四)六度,(五)普賢十大願王。以普賢大願的心量修學,三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弘名,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遵守阿彌陀佛此段開示,對世出世法覺了不迷,發願求生,老實念佛,乃是修最殊勝的菩提心。不迷、不邪、不染,即本經經題標示的清凈平等覺,此即最殊勝的菩提行。能如此作,自然能授記作佛。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此是阿彌陀佛勉勵十方諸菩薩的開示,作為他說法的總結。一切諸法的本體是空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無我,『我"字是主宰義。一切法乃眾緣和合而生,無自性,認識清楚,永遠不會迷。『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是雙關語。一、求自性清凈,心凈則土凈,與十方諸佛的凈土相應;二、莊嚴一切諸佛凈土,用自己的清凈心莊嚴,幫助一切眾生恢復清凈心,所用的手段無量無邊,將來自己受用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
以下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諸菩薩聽了阿彌陀佛的說法,歡喜信受,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心中清凈,隨所在處均是清凈。這些菩薩同我們住在一齊,我們住穢土,在六道輪迴;他們心清凈,住在凈土,必定蒙佛受記成正覺。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變現出來的,十方世界諸菩薩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對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十分明了,都發願想去,到達之後,即圓證三不退。諸菩薩以極樂世界作典型,建造自己的清凈剎土,並勸導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捨棄輪迴之身,超凡入聖。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六道沒有,連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成佛之後仍無所得,楞嚴說得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成佛之後,倒駕慈航,退為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此即十方世界菩薩在極樂世界的生活狀況。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凈剎。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經須臾間。還其本國。
這一品說,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菩薩,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者也是菩薩,承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都有莫大神通。於一餐飯的時間,可以往返十方無邊佛剎,此乃圓教八地以上菩薩的能力,其能力的來源是佛力加持的。彌陀經中佛亦介紹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里,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是彌陀經上的經文,彼本所說的範圍小,本經說無邊佛剎。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的用意在安撫世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如仍懷念本師釋迦佛,可以隨時回來,並不太遠。
下面列舉供養之具,華香幢幡,應念即至,隨其修行工夫深淺,自然變化出來,亦即諸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以奉諸佛及菩薩眾。人若成佛,看一切人都是佛,若成菩薩,看一切人都是菩薩,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變,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假如自己覺得很善良,看其他人都可惡,乃是自己噁心所起作用,應痛加自警。
有人懷疑,去一尊佛所聽法,往返一次已夠奔波,何能遍禮十方諸佛?應知到達西方即有分身之術,可遍謁十方諸佛,乃化身去的,而其本身依然在阿彌陀佛座下聽經受教。
凡夫想學無量法門,實不可能,所以祖師大德勸勉我們應先修清凈心,一門深入,求生凈土。俟到了西方即有分身能力。西方所散之華,大小光色不一,在空中自然合為一花,變為寶蓋,香氣普薰。華蓋在空中永保原狀,若有菩薩供養新的華蓋,原來華蓋即行化沒。空中天樂自奏,乃菩薩性德之流露,菩薩心中對佛菩薩有真實恭敬之心,自然感應天樂鳴空。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後往來。熙怡快樂。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諸菩薩往十方凈剎供養諸佛回來之後,都集會在七寶講堂,聽阿彌陀佛演說妙法。聽了之後,心開意解,契入境界,大徹大悟。風吹寶樹,發出聲音如交響樂。妙花四散,指無情亦能隨人意作諸供養。諸菩薩變化為天人,供養本師阿彌陀佛及與會大眾,他們的生活熙怡快樂。西方世界皆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流露,願願皆兌現;同時又加上往生之人所修善根福德,其美好之程度堪稱『極樂"。『善修習"指自己修習,人人皆有智慧與善巧方便。『善攝取"指這些菩薩廣度眾生,幫助如來接引有緣大眾。『善成就"指自他兩利功德,自己成就也能助人成就。讀此經文即可了解為何諸佛菩薩積極勸勉我們求生凈土。實在西方生活太美好,活動空間太大了;上可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下可與一切眾生往來。今天我們生活的空間只限於地球,除人道與畜生道之外,其他各道均無法接觸。其他諸佛剎土皆有六道,生活環境與娑婆世界不相上下,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特殊,特殊在凡聖同居土。若講實報莊嚴土,則諸佛世界與阿彌陀佛世界相同,不足為奇。西方雖有四土,而是平等的,中間無隔閡,一即四,四即一,一生一切生,皆能圓證四土依正莊嚴。其他世界四土皆有差別。
大土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凡生到西方者均是菩薩,皆能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此種能力是神通圓滿的示現。在娑婆世界不要求神通,求神通必墮地獄,所得的利益很小,而其副作用則甚大,容易走上歧途,招魔障。甚至於感應都不要,只求清凈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後自然得到神通,蒙佛本願加持,能達到八地菩薩的境界,其能力幾與阿彌陀佛相等,盡虛空遍法界均能看到。例如地藏經上光目女問一位羅漢:『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須先『作意",才能看到,能力不大。西方人不必作意即能看到無邊剎土。『徹聽"是可聽到諸佛世界的聲音,其能力超越時空。『八方上下"是空間,『去來現在"是時間。前面談過西方世界人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章說他們都有天眼通、天耳通,因此應提高警覺,我們所作所為,絲毫隱瞞不得。假如心裡骯髒,而外表裝著正派,西方人可能說:『你沒有資格來呀!"十方世界眾生,心意善惡,何時開悟,何時脫離六道,何時往生,他們都知道。讀到此段經文,有人在想,何時往生,既已前定,不必修,等著好啦。如此揣測,即錯會佛意。佛菩薩有天眼通,你念佛工夫成熟,達成一片,佛知道,才來接你。換言之,你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有貪愛,捨不得,就是機緣未熟,佛菩薩不會來接。
下面經文介紹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身光一尋",『一尋"是八尺,兩手伸開之距離謂之一尋。每人身光都不一樣,因清凈心純度不同,所以大小色彩亦異。去年我在邁阿密講經,有幾個外國人有神通,他們看見夏蓮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觀世音,『世"是十方世界,『音"是苦難的音聲。菩薩聽到音聲,自然就來拯救。聽是耳聽,『觀"是智觀,唯有真實智慧才了解音中之真實狀況。觀音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勢至代表理智,慈悲一定建立在理智基礎上,如建立在感情上就壞了。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趨下流。"慈悲與方便失去理性,謂之爛慈悲。凡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善願,絕無私人利益攙雜其間,必有感應。楞嚴經上,佛問大眾修學法門,大勢至選擇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代表有真正第一的智慧。他說與五十二同倫,同修念佛三昧。菩薩從初信到妙覺共五十二個位子,也就是從初發心一直至成佛,專修念佛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假借其他任何法門的幫助就能明心見性。成佛之後,還用這一句佛號度化眾生。方法極為簡便,只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夠了。凈是不夾雜,要專一,相繼是不間斷。這兩位菩薩與娑婆世界特別有緣,教化眾生,緣份最要緊。經上曾說,佛在一個地區,想教化眾生,但無緣,眾生不接受。佛又叫舍利弗往教,受大擁護。其他弟子問佛何故?佛說舍利弗過去生中,遇到一窩蜜蜂,他對它們發願說,將來我得道先度你們。今天這些聽眾是從前一窩蜜蜂轉世的,有緣相遇,特別親切,願來受教。
此二菩薩普遍利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華嚴楞嚴與法華普門品三部經都說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隨心則到,感應不可思議。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香港有一位聖一法師曾到過普陀,他告訴我,在八二年同兩位出家人朝拜普陀,在梵音洞外拜了半個小時,觀音現身。三人所見不同,聖一法師看的觀音相全身金色,戴毗盧帽。另一位法師看的是比丘相,各人清凈心的純度不同,故所見有異。世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這一小段經文非常重要。平常念佛,到急難時念觀音菩薩,每有奇效。這是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教導我們這樣作。正因如此,印光大師在世時,勸勉徒眾,學佛自以念佛為主,每天加念一千聲觀音聖號,為一切苦難眾生,祈求世界和平,若多數人持之以恆,感應不可思議。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此系前一品的延續,說明西方世界菩薩願力宏深,在一生中圓滿成就佛果。『現在"指已生西方者,『未來"指我們已發願求往生,不久將來一定會去者,凡是深信切願,西方就把他們列入其同儔。今在此世,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普勸眾生念佛求生凈土,願力超過業力,即是乘願再來菩薩,皆當究竟一生成佛。有些人慈悲心重,念世人很苦,擬先度眾生。存心固善,但無是處。俟到西方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回娑婆度眾,這是正道,不如是必墮落,因其缺乏智慧,遇到境界現前,自己作不了主,即被境界吞沒。『擐大甲胄",古時打仗,衝鋒陷陣,常披甲胄,此表勇猛精進;嚴持戒律,即入生死界度眾生之甲胄。由西方回來,具足智慧能力,善巧方便,心地清凈,能利益眾生而不染著。眾生在五濁惡世,天天造罪,既要教化眾生,即不能離開他們。佛叫菩薩與他們打成一片,用四攝法,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一、布施,世人皆好小便宜,先以利勾牽,後令入佛智。二、愛語,初次接觸,說他們喜歡聽的話。三、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們都有利益,亦即四悉壇中之第一世界悉壇,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四、同事,眾生喜歡作什麼,我都能作,而且作得比他們好。唯一的目的,示現同彼,使他們敬佩,所以在佛法中,善巧方便,智慧推為第一。菩薩雖在惡道中度眾生是示現的,而其本身不受惡趣,因其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沒有貪嗔痴,也沒有人我是非,即世間而離世間,與大眾和光同塵,他住的是凈土,真是菩薩,『生生之處,常識宿命",能力智慧永不喪失。菩薩在世間有生老病死,也有輪迴轉世。一般小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亦有退轉,過去世都會忘記。西方再回來的菩薩無隔陰之迷,來去自如,六種神通均不失掉,此即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如想成佛,一生可成就,不想成佛以菩薩身廣度有情,隨心所願,均可圓滿,皆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如不修凈土,照一般修行,須滿兩個阿僧只劫,況且自己修到八地菩薩,其自在的程度比不上帶業往生者,因帶業往生者系蒙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能力加持所致。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心,希望有能力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快速成佛。阿彌陀佛成佛後,其大願均已實現。西方極樂世界是其教學的道場。眾生只要生到他的道場,他即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力幫助眾生,悉令達成大般涅槃,即是成佛。除往生西方者外,十方世界的菩薩,已有深厚基礎者,仰慕阿彌陀佛,常到西方,親近彌陀,聽其講經說法,佛定助其成佛。成佛以後一定不違當初所發的四弘誓願,其中第一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必時時刻刻普度眾生,輾轉教授,轉相度脫,於是當作佛者,不計其數。
我們這個地球,有人滿為患之虞,面積不能擴大,生存都有問題。十方世界往生西方之人不計其數,極樂世界人口會爆炸否?以常識推測,譬如學校,每年招生、每年亦有畢業者;西方亦然,時時刻刻皆有菩薩成佛,日有出進。同時彌陀凈土與其他剎土不同;諸佛世界是其佛之願力與眾生善惡業力混雜而成就者,西方世界是彌陀願力與十方眾生凈業所成,實為不可思議國土。譬如大海,江河流入,未見海滿,永無增減現象。阿彌陀國,壽命長久,土地廣大,光明妙好,快樂無比,皆因彌陀在因地中作菩薩時,積功累德所成就。其建立之目的非為自己享受,實為十方一切同心同願的眾生提供一個美好修學的環境,願其在一生中圓成佛道。恩德之大,不可勝言。
菩薩修持第三十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此『一切菩薩"指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人,以及上至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三輩九品都包括在內。其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單靠念佛,生到西方,即得到圓滿的神通智慧,身相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實令人難以相信,而經文所述確實如此。『諸佛密藏",『密"是『深密",佛法中無秘密,乃深奧之義,理太深,義太廣,粗心之人無法理解。『藏"是『含藏"之義,佛之大智大德大能,度生之善巧方便,皆甚深密,生到西方者方能究竟明了。『諸佛密藏"即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如真正明了,絕不懷疑,死心蹋地的念佛,他就是西方世界的菩薩,現在雖尚未去,已經是西方人。西方人想學什麼即能學到什麼,六根所接觸者皆是彌陀性德之流露,自然就調伏諸根。禪定是調伏諸根最主要的方法,止觀、持咒、念佛均能調伏,惟以念佛為最簡便。念佛人蒙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加持,身清凈,智慧現前,將來臨終,預知時至,說走就走。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說,佛的智慧德能均已圓滿,我們學佛應以佛為導師。今天佛不在,只能依靠經典,每天念佛即與佛同在,至誠讀誦經典,聽佛教誨,對於經中義理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悟處,會得到法喜。
『七覺聖道"即三十七道品與八聖道。天台宗講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用藏、通、別、圓解說,藏教三十七道品屬小乘,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初階,別教的三十七道品是菩薩修的,圓教的三十七道品是一乘法身大士所修的。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聖道"是八聖道,這是佛法的綱領。
符按:經中所說『七覺聖道",即七覺支與八聖道。(一)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其名稱為: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三喜覺支,四輕安覺支,五念覺支,六定覺支,七行舍覺支。(二)八聖道又名八正道,其道離偏邪故名正道。其名稱為: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佛法所說的真如本性。『照真"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達俗"是指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活動樣樣清楚,能觀機說教。『肉眼簡擇",以智慧之眼簡別選擇法門,選錯了即誤了一生,靠自己無此能力,必須以真誠恭敬心,求三寶加持,與諸菩薩有感應必須心地真誠。『天眼通達",『通"為解義。『法眼清凈",清凈為不執著,即相離相。『慧眼見真",見一切諸法皆如,性相不二。『佛眼具足",所有一切功能都不缺欠,圓圓滿滿。『覺了法性",覺了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與體性,亦即宇宙萬有之本體。自己成就之後,還要利益他人。『辯才總持,自在無礙",此世界人民耳根最利,楞嚴經文殊菩薩簡選圓通即選耳根。他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世人聽的能力比目力強,所以教化眾生,辯才第一。『總持"指佛法的綱領,一部大藏經比二十四史超過若干倍,若想讀,苦於不知由何處下手,必須要抓著綱領,教學方能自在無礙。近代弘一大師,眾所景仰,是一位傳奇人物,生於富貴之家,清末其父曾作鹽運史。大師才華橫溢,有天賦,其詩詞歌賦,盛傳一時。據說全世界近一百年中最好的歌詞有兩首,一首是大師所作的學校畢業生送別歌,詞與曲均為大師作;另一首是外國歌詞。大師說:初學佛之人要由華嚴經疏鈔入門。他確實抓到了總持法門。從前中學生在文字上無障礙,可以讀華嚴經疏鈔,而今天的學生中文水準太低,必有困難。現在台灣每一大專學校均有佛學社,參加者均為教授與學生。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這四句話是真智慧。教化眾生一定要有真實智慧,否則就被眾生度跑了。這種例子很多,作學生時,尚能守規矩,有道心;一旦接觸群眾,男女老少都有,易生感情,名聞利養也來了,因而培養貪心,很可怕。『無相無為",勸人決不可著相,也不可刻意作為,始終保持清凈心。弘法利生要隨緣,不可攀緣;隨緣則自在,攀緣必別有用心,就不自在。『縛脫"均指煩惱而言,脫是解脫,既不可自尋煩惱,也不能執著我很自在。如執著自在,一旦有機會也不幫助眾生。儒家禮記所講『安之而能謙",就是『無脫"之義。有道德,有學問,身安心也安,很自在。若社會需要你,你還是要出來為大眾服務,放棄自己的安定生活。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確實心安身安。劉備三顧茅廬,他就不得不出來。雖成就眾生,而無諸分別,遠離顛倒。在一切法中始終無妄想分別執著,永保清凈心,同時也成就自己,自他兩利。『於所受用,皆無攝取",享受可以,而不要有佔有的觀念。這個房子雖然在我的名下,不要認為是我的財產,事實上隨緣受用,而由心上舍。安於現狀,富貴不驕慢,貧賤也不羨慕他人。菩薩遍游世界,無論順逆境界,無貪愛厭倦之心。『亦無希求不希求想",有得必有失,『希求"是攀緣,『不希求"也是執著,往往拒人於千里之外。菩薩要一切隨緣,在一切境緣中皆能清凈平等,自利利他,功德殊勝。順境中考驗自己有無貪愛之心,逆境中有無討厭之心。學佛人在世間應當有願無求,求是貪心,由妄心感情中生。願是由真心發出,是理智的。譬如念佛,在佛號中夾雜一個求一心不亂的念頭,這佛號就不清凈。但不能無願,願是方向,有了目標,將來一定會滿願。『無彼我違怨之想",『彼我"是人我,即金剛經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違怨"即違背自己的意思,必生怨恨,順自己的意思就會起貪愛。一切人事方面,無論善人惡人一定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凈心。清凈平等必覺而不迷,本經經題是大總持法門即『清凈平等覺"。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菩薩修行最要緊的是離相,此段經文即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即相離相,就是要事上不離,心地清凈。菩薩在十法界,時時刻刻只要遇到有緣者即因機施教。緣有已熟、未熟、以及無緣。無緣要與其結緣,未熟者助其成熟,已成熟者接引其往生。凈宗所謂成熟,即對以念佛法門真信、發願、且肯念佛。其他各宗所謂成熟,要大徹大悟,修行證果,誠非易事。如果以累積善根福德上說,各宗確實不如凈宗,凈宗有其不可思議殊勝之處。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如上求佛法著求法之相,下化眾生又著度生之相,即會退轉。極樂世界菩薩為何不退轉?因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無礙慧"是真實慧,由一切不執著的清凈心裡生出來的。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如,『如如"是徹底明了一切法之真相。『性相不二"謂之『如",『理事圓融"謂之『如"。『解法如如"即『入不二法門"。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教化眾生,若無方便,很難使人契入境界。『集滅音聲"是世間法,四諦『苦集滅道"是世出世間二重因果。『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此文省略只說集滅,即世出世間因因果果皆明了,說法時當然不會說錯。『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世間所有學說皆由妄想情感所生,不必放在心上,應愛樂諸佛正法。知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生身煩惱,二餘俱盡"。『二餘"指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習氣。『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修學的目標放在圓教一乘佛果,雖然圓成佛道,而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雖然一樣也沒得到,其實統統得到了,因為一切德能全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無一法在自性之外。眾生在迷,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以方便智,增長了知",此為後得智。了解十法界狀況以及六道中之形形色色,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文殊菩薩座下成就根本智,然後出來參學,對各行各業才能有取捨的正確見解。後得智是利益眾生的。『神通"是超越我們的常識、思惟、想像,樣樣通達,感應道交,千處祈求千處應,此菩薩的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最後得到圓教一乘佛果,要達到這個目標,一定要靠自己,不能靠他人。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凈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凈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此品是接著上品敘述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能。經文首先用十五種比喻,不但述說菩薩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議,同時也開示我們將來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種能力,含有激發我們嚮往之心,也堅定我們求生的本願。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言其智慧深廣無比,猶如大海。菩提乃覺,覺性至高,猶如須彌山。我們雖然沒有這樣至高的覺性,但不可疏忽。日常生活不能感情用事,以免迷惑,須用理智。尤其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處處皆陷阱,一切時一切處,提高警覺,不要失掉佛號,任何環境切要記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身相威光,超過日月,心地清凈,猶如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乘入門應從地藏本願經學起,教我們開發性地的無量功德;『地"指大地,『藏"是寶藏,大地生長五穀雜糧養我們,地下又有金銀七寶供我們享用。菩薩的名號比喻心地,心地中藏有無量智慧功德,要知道如何開發。地藏經說『孝親尊師"就是開發的步驟。此處叫我們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樣,一切平等,凈穢一律接受。『清凈如水,洗諸塵垢",心清凈,把煩惱污染洗得乾乾淨淨,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號。煩惱如柴薪,般若智慧如熾盛火,智慧現前,煩惱自息。『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有執著必有我,有我就有生死六道輪迴。在佛門中小乘羅漢我執破了,永脫輪迴。大乘圓教七信位菩薩我執也破了,與小乘羅漢相等。今天我們執著的我不是真我,完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是極大錯誤的觀念。除假我之外,佛說還有一個真我,如證到無上菩提,即得『常樂我凈"。『常"是不生不滅,『樂"是永離諸苦,『我"是真我。『我"的定義是『主宰"義,自己作得了主;我想不老,它偏偏日漸衰老。若不執著假我,真我即現前。所以佛叫我們破除我執,進而捨棄法執。『法執"是執著一切法是真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執著我,不執著法,我、法自然隨緣自在,不生煩惱,也沒有任何副作用,所以要學風,來去自如,不執著於任何物件上。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為大眾講經說法,未覺悟者咸能得益。『雨甘露法,潤眾生故",佛教化眾生,如雨甘露,滋潤一切眾生菩提根芽。『曠若虛空",心量擴大,對一切人事物均能包容。『如凈蓮華,離染污故",身心清凈,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生於五濁惡世,而能保持身心之潔凈,殊屬難能可貴。尼拘樹印度產,葉甚大,覆蔭廣擴。金剛杵是古時兵器中最堅者,鋒利無比,可以破除錯誤的執著。鐵圍山為鐵所成,異常堅固,比喻我們定力信念堅固,不為邪魔外道所動搖,如鐵圍山之堅企不動。此十五個比喻皆以明顯之事喻難知之理,在生活當中,如遇到類似情況,就要聯想到佛教誡之深意。其實以上所舉事例多屬六塵,西方世界六塵均能說法,在此娑婆世界又何嘗不是,不過我們不聞不見而已。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凈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此文是講弘法利生之德。『其心正直"即是真誠。起信論中說菩提心包括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大乘經論中說『直心是道場"。『善巧決定",『決定"即肯定,令人聽了不會生模稜兩可之意念。『論法無厭",教導別人無厭倦之心,自己求法也不疲不倦,此自求化他之態度,甚難甚難。孔老夫子教學,如遇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學生就不教了。但是佛比孔夫子有耐心,論法無厭。
『求法不倦",自古以來例子很多。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學四分律,四分律部頭很大,線裝本二十多冊。無論遠近,只要有講四分律的,他即往聽,先後聽了二十多遍,後來他成為律師祖師。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持戒是禪定的前方便,使人身心清凈;講經說法令人心服口服,法喜充滿。『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此四句是比喻,利他之德達到真正圓滿。鼓的音聲,遠近皆聞,比喻說法之影響。『法幢"比作道場寺院。通常說寺廟,大家誤會以為佛教是多神教,其實寺、廟兩個名詞不同。廟是供奉鬼神之所,皇帝祭祀祖先之宮殿稱為太廟。一般人民祭祖在祠堂。佛教的寺院是學校,寺廟二字擺在一齊,混淆不清。夏蓮
佛法教學主要在開發智慧,破除愚昧。日常生活儀態要『淳凈溫和",顯示學佛之真實受用。『淳"是淳樸厚道,『凈"是智慧,福慧具足。孔老夫子的學生公認夫子的德行有五:溫、良、恭、儉、讓,佛法的修學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礎上。『寂定明察"是舉止安祥,經上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中文譯為龍、象。明察表內心,對外面境界觀察的清清楚楚。『大導師"為對佛的尊稱,主持教化,調伏自他,給大家作榜樣,言語造作,一舉一動皆作典型。
符按:那伽一詞,根據佛學詞典,摘錄如次;那伽譯言、龍、象、無罪、不來。稱佛或阿羅漢為摩訶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又那名無,伽名罪,言羅漢諸煩惱斷,名大無罪。孔雀經名佛為那伽,由佛不更來生死故也,俱舍論十三曰,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
『愛著"是三界六道業因,如不能舍離,即不能出三界,也免不了輪迴,在有生之年無法脫苦,執著愈重,苦難愈多。應知一切法無常,皆是虛妄,要斷一切貪愛執著,即永離三垢,『三垢"指『貪嗔痴"三毒,若能斷掉即能超越三界。雖在此世間,也如同乘願再來之佛菩薩,遊戲神通,生活自在。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只是表演而已。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過去多生多劫積功累德,供養無量諸佛,今日遇到阿彌陀佛與無量壽經,知其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因而歸命,信仰效法阿彌陀佛,依其教訓修學,出生善根。此善根有力量能摧伏一切擾亂障礙我們的魔軍。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對有緣者專弘念佛法門。『尊重奉事諸佛",此『諸佛"二字即阿彌陀佛,彌陀要解與疏鈔中皆謂諸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菩薩教化眾生示現在六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為一切眾生指出一條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如黑夜的燈塔。他有資格消受一切眾生的供養。凡是直正修道人,只求溫飽,如接受供養有多餘,應作利生事業,為大眾修福,決不用在個人享受。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這幾句話讚歎菩薩的智慧、學問、教學方法、威儀、才德,無不圓滿,世間一般人沒有能與他相等的,讚歎到了極處。讚歎不能過份,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處。菩薩確實已經作到了,其所學的都已學到而且作到圓滿,得到諸佛的稱讚,他的心常安住在不生不滅諸三摩地。這句話與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同義,文字不同,意義完全一樣,其心一塵不染是正受也是定。『行遍道場,遠二乘境",二乘人是聲聞、緣覺,如有人向他們請教佛法,若是沒緣,他們就不教。菩薩不然,是主動的,為不請之友。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者,由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者,都有這種真實功德。以上不過是佛的略說,若是廣說,窮劫不盡。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
此品說明西方世界的人壽命長久,首先介紹十方世界往生大眾,人事環境的殊勝狀況,勉勵我們要見賢思齊。娑婆世界大多數人均無定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惡人,不知不覺即染成惡習。西方世界純善,惡人不能往生。
本經第三十一品以前,阿難當機。第三十二品以後彌勒菩薩當機,可見彌勒菩薩與此經關係之密切,他將來下生到我們人間,一定也宣說此經。
佛對彌勒菩薩及諸天人等說:『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佛所說『聲聞菩薩"乃指四土三輩九品均包括在內,他們的功德智慧不可思議。有人懷疑,如有人一生造惡,臨終遇善知識指點,發願往生如張善和之類,焉能有功德智慧?應知西方世界沒有碰運氣僥倖往生者。他過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積功累德,誰人看到?這一生的臨終十念往生,即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此生雖行惡,臨終遇善友,一提醒立刻即相信念佛,此乃是他的智慧,也是他善根福德有以致之,一回頭,即得到佛的加持。
西方世界物質環境微妙,安樂清凈,如前面數品所說。若真明了,焉能不求往生?所以佛勸我們,『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此處所說『為善"是『念佛求生凈土",一切善法之第一善。孔子說:『止於至善。"至善在儒家經典中還找不到,佛法中唯獨求生西方凈土是止於至善。『念道之自然",在一般大乘經典指真如本性所流露出來的性德;本宗則指真信、發願、念佛求生凈土。生到西方後,依正莊嚴種種不可思議的成就即是『自然"。此文中說出八種自然。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西方世界進出非常自由,隨心所欲,毫無障礙,每天可以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前面所說阿闍王子多生多劫才供養四百億佛,西方人可能一天就把供養四百億佛的功德作圓滿了。『觀經行道"是修慧,福慧雙修。觀經與聽經讀經均不同,『觀經"是完全契入經中的境界,以經中的理論與教誡完全變成自己的實際生活,謂之『觀經行道"。任何宗派對於修行步驟都是一樣,只是名稱不同。禪宗的修行第一個階段是『觀照",相當於凈土宗之『工夫成片"。永明大師說『有禪有凈土"。真正有觀照的工夫才算有禪,觀照得力,心即清凈。再深一層謂之『照住",照住即禪定,凈宗謂之『事一心不亂"。再高的謂之『照見",即明心見性,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相當於凈土宗之『理一心不亂"。
西方人的生活,如把它記下來就是無量壽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對經中的教誡都作到了。『喜樂久習",永保法喜充滿。『才猛智慧",即如世尊對法藏比丘讚歎其智慧曰『高才勇哲",此乃性德之表現。『心不中回",『回"是退轉義。信心堅定,勇猛向前,絕不懈怠,一生決定圓成佛道。日常生活態度,從外表上看,安閑無事,而內心中非常精進,時刻不放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深深喚醒自性。凡夫不知道名號功德之究竟,一句佛號能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妙法搞通。但是我們念一句佛號還是有障礙,對諸經文義還是看不懂,我們是口念心中打妄想,如念的得法,以清凈心念不用染污心,以真誠心念不用妄心,以恭敬心念不用懈慢心,念久了,一切大小乘經典無不通達。何以如此?因一切經教皆由佛的清凈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的心若與佛心相同,自然也通達了。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登地菩薩,智慧幾乎圓滿,尚肯念佛,所以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此四句形容西方一切大眾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況。他們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西方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冤家對頭,彼此和睦相處,六和敬中之第一條『見和同解"即此情況。心起作用,恰合中道,不偏不倚。西方人決不起心動念,對其他人只有感應道交,適得其中,表裡一如,處處表現中道第一義,顯示出萬法圓融,事事無礙。儒家講世間法要用中庸之道,與佛家講中道非常相近,會用『中"的人,為人處世,恰到好處,一絲毫不勉強,乃真實功德智慧,達到美好的境界。
檢斂端直。身心潔凈。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
『檢斂端直,身心潔凈,無有愛貪",此形容菩薩的德行,我們應當效法,學菩薩生活的態度,身心安閑自在,工夫綿綿密密,永無間斷。把心量拓開,能容人容事。中國佛教有許多設施,令人崇敬。到寺院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的四大天王殿,正中坐著彌勒菩薩,俗稱大肚彌勒佛,其造像是布袋和尚。此僧五代梁時明州奉化人,肥肥胖胖,滿面笑容,肚皮很大。常背一布袋入市化緣,皆不知其名,通稱他為『布袋和尚"。後來發現,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初入佛門先要學布袋和尚之態度,滿面笑容,大肚能容。
檢是檢點,斂是收斂。凡夫放逸慣了,必須收斂,收斂的方法重在戒律,以禮節規範身口行為。心凈則身自潔凈,心是主宰。所有污染皆從貪愛生起,『貪愛"是三毒之根本。心地清凈,志願就定了,不會再被外面環境所動搖。外境之所以能引誘,主要是有貪心,內有煩惱,外魔即得其便。否則,魔王縱有通天本領也無可奈何。『道"是平等心、正直心。『和正"是和平中正。此經題目為『清凈平等覺",亦即此處所講的和正之義,果能如此修學就不會走上邪道。
符按: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化身,有公案可查。茲依佛學詞典所述,摘要轉錄如下:布袋和尚五代梁時明州奉化人,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形截畏月妥月(形容肥的樣子),蹙額(縮縐)皤腹(大肚子),出語無定。常荷有一布袋入鄞,見物則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師拊其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福曰、為氏禾(氏禾同隻字,只、只也但也)如此,為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梁貞明三年端坐岳林寺盤石,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遂入滅。後現於他州,亦負布袋而行。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經典是教訓,『約"是禁止,『令"是命令。遵照佛的教訓,決不違背戒律規矩。心中所思所慕,唯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決無其他念頭,更沒有憂思。如認真依經修此念佛法門,煩惱必然日漸消失,自然成就無為。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中,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一百大類,前面九十四種是有為法,後面六種是無為法。有念頭的心是有為法,即妄心。真心無念,不生不滅。佛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無為是不生不滅,心如虛空,一法不立,虛空包容萬法,而不執著萬法。『淡安無欲",『淡"是淡薄,『安"是安然無慾念。念佛總是不得力,工夫不能成片,其唯一原因即是心不清凈,有貪愛,有染著。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凈定安樂。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前面所說皆屬於自利,如何用功,用何種心態修學。此段經文是說明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既然學佛,就應把世間一切法從內心裡放下,沒有貪著。其次,既生存在世間不能不作事,佛教導我們,眾生養我們,如何報佛恩、報眾生恩?唯有助佛弘法,將此一殊勝法門推廣宣揚,即是善願。盡心儘力去作,善巧方便,使人能接受奉行。『含哀慈愍",即大慈大悲;『含哀"是大悲,『慈愍"是大慈。佛菩薩的心,對眾生平等,毫無偏愛,但事上有差別,緣不一樣,有的眾生不肯接受教化,得不到利益。不平等所造成的因素是在眾生方面。『禮義都合",佛法的教學要現代化,本土化。『禮義"包括文化背景、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典章制度,古今中外,迥不相同。故佛法的弘揚一定要隨順,入境隨俗。『苞羅表裡",『表"指事,『里"指理,理事圓融。『過度解脫",即超越三界六道得生凈土,才是幫助眾生達到圓滿的地步,若使他享受人天福報而不能脫離輪迴,並非究竟。現在世間富貴人很多,皆由前生修善而來,今生享福。但有的遇到佛法,並不相信,此乃隔陰之迷,難免三世之怨。所以勸人學佛,必須叫他修凈土法門,雖然他不肯信,而凈土種子種下去了。『自然保守,真真潔白",此處『自然"是『自性本然",自性本來是清凈的、無染的、不動的,所以說真真潔白。學佛無論任何宗派,都要明心見性。凈宗對業障深重之人,在一生中不能明心見性,故勸其先求往生西方,到西方後有阿彌陀佛加被助其明心見性。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勸同修,如工作太忙,早課只念本經第六品四十八願,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與佛同心同願。晚課即讀誦三十二至三十七共六品,文字不多,理與事講的非常圓滿,尤其第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全是教誡,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讀誦後認真反省,今天我的思想、見解、行為,與經中所說對照下,那些已經作到,那些沒有作到。作到的希望保持不失,未作到者,明天能作到,這才是修行。能把阿彌陀佛的教訓作到,我們的行持與阿彌陀佛一樣,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解同佛,必定上上品往生。如此做即達到志願無上,身心都在定中,法喜充滿,學佛的受用,現前就可以得到。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一旦開達明徹",此言有一天忽然開悟,心開、通達、明了、徹底的覺悟,即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凈土宗工夫綿綿密密的作去,不要求,水到渠成,忽然開悟,達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前面所說『凈定安樂"是事一心的境界。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此所謂『自然"是『自性本然",非修成,非造作。自然就是我們今天的境界相。我們今天看就不自然,悟了以後再看就自然。未悟時看為什麼不自然?因為著相。這意思很難懂,譬如看一所房子,我們未悟時看起來很漂亮。小悟以後即如建築師看法,這所房子是用若干鋼筋、水泥、磚瓦、建材造成的,他比我們看得真切。另有一位物理學家看得更真,他說這所房子是由電子原子等基本物質湊合成的,即金剛經所說的『一合相",這才是看到一切法的真相,即諸法實相,亦即『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現象是有,有即是空,是幻有,妙有。這妄相是有根源的,這個根源是真心,就是宇宙萬有本體。科學家相當聰明,探討宇宙之起源,但是他們找不到,從相上求,用意識心去找,是有界限有範圍的,但其範圍也相當廣;佛家說,用這個心去找,可以找到阿賴耶識,再上去就無能為力了。要用禪定,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用清凈心照見,就能找到根源。
『自然光色參回",此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中所述之開悟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互相參回,宇宙萬象光光互照,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一體的。『轉變最勝",顯示出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所變現的萬物都是交互融通的,不是獨立的。佛法雖講界限,是勉強分的,一切法本來沒有界限。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
此段經文前面六句一偈半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萬物皆成於自然。『自然"二字難懂,此乃性德之流露,與通常所說自然之觀念不同。佛經中有一術語叫『法爾",『法爾"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有時不得已用比喻說,只能比喻一個彷彿,聽的人也只能略為體會,若想真正明白,還要靠自己的工夫,親自證得才算真實。我們現前所見的山河大地,宇宙星球,森羅萬象,皆由自性變現出來的,但並不是其本來面目,其中有改變。如樹木花草,經過人工修整之後就不自然了。法爾本性流露出來的萬物,為什麼說它不自然呢?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已經給它加工了。我們所看的宇宙萬物,雖說是自然,其實並非法爾自然。等我們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完全由自性流露出來,所見一切萬法才真是法爾自然。
『郁單"即北拘盧洲。此洲人民福報大,生活所需,皆自然生,壽命千歲,具無病苦。人在福中,忘卻修行,故無佛法。寺廟中韋陀殿上的扁額寫著「三洲感應"四字,即四大部洲除去北拘盧洲。『郁單成七寶",用以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資源全是自然成就。七寶是就娑婆世界說的,西方珍寶說之不盡。『橫攬成萬物",指性德自然流露化成此世界一切萬物。『光精明俱出",形容萬物之美,均有光彩,精美無缺,善好無與倫比。『著於無上下",即是自性,如如之理。『著"是顯著,人人皆能見到。『上下"是比喻,上下是相對的,我們是活在相對的世間,西方世界沒有相對的,心意識中才有相對,真如本性中無有相對。『洞達無邊際",自性流露出圓滿究竟的智慧,對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皆能通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性,那有不知道的道理。
以上是把人事環境以及物質環境的殊勝美好作一個簡略的介紹,下面是佛勸勉我們發願往生。『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每一個人都應當努力精進,必須自己向內求,不能向外求。往生西方之條件是信願行要達到清凈平等覺,否則不能往生。而祖師大德又說,有強烈的信願決定往生。這兩種說法並無衝突。有了決定的信願,其心必清凈,二六時中只有一個方向與目標,理事皆明,修學就穩當了。自己的信心堅定,佛菩薩本願威神方能加持得上,必定得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堯言堯言憂無常。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此二句是說我們現前的真實利益。如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必定脫不了六道輪迴。此處說五趣即天、人、畜、鬼、獄。不提阿修羅,除地獄外,阿修羅散居其他四道。楞嚴經講得更詳細,說七趣,另加一個仙道,仙人亦散居天人畜鬼四道。經中所說五趣、六道、七趣均指六道而言。真正發願求往生,必然橫超六道,三塗自然封閉。我們今生與過去生中造了不少惡業,可能殺過人欠過債,惡業必受果報,生到西方,一切惡報即可消除,消除之法是自己真正覺悟。覺悟之人絕不會再造惡業,如再造惡實在並未覺悟。有同修告訴我,聽說某人已破產,我聯想到財產是五家共有。真正聰明人有福報不享受,把錢布施出去。春秋時代有一位模範商人范蠡,他助越王勾踐滅吳,為第一功臣。功成之後,隱退從商,改名為陶朱公,後來民眾供奉他為財神爺。他作生意發了大財,不享受,把錢施捨給貧苦大眾。其後另起爐獷,又發大財,三聚三散,全回饋於社會,把福報寄託眾生方面,所以他的財永遠不會失掉。我們生活夠了,衣食要節儉,節儉是惜福。譬如每天存一元,一年就存三百六十元,用之於布施,放生印經,一生累積下來的福德不得了。有福無智,財富不是好東西,不但害自己而且害子孫。阿彌陀佛作大施生,建成這樣美好的環境,供十方世界願生西方者受用。生西以後,智慧功德不可思議,可以廣度眾生,比在六道中冤冤相報好得多了。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佛非常感慨,西方如此之好,往生也並不太難,可惜人不肯去。『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不逆違"是說很容易往生。此處之自然與前面所述之自然完全不同。前面自然指自性流露;此處自然指一旦被煩惱人情種種障礙所牽,就去不了西方啦。『捐志若虛空",『捐"是捨棄,『志"是對世間的願望,想作這個,想作那個,牽腸掛肚,都是往生的障礙,捨得乾乾淨淨,舍要心上舍,不是事上舍,事上無妨礙,華嚴說事事無礙。心上牽掛就麻煩了,所以佛叫我們離相不要執著,都是由心裡放下。如果事不妨礙清凈心,舍與不舍都要動念頭,順其自然就對了。『勤行求道德",一心一意的求道。道德在此地有其特殊講法,『道"是念佛,『德"是往生,念佛決定得生凈土。『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凡是生到極樂世界者,其壽命與無量壽佛同,一切苦難連名字也聽不到,何況事實。『何為著世事,堯言堯言憂無常",應知此世界是苦海,沒有一樣是真實,全是虛假的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八二集) 2006/2/25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02-034-0182
※大乘止觀法門卷第四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16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集) 2000/3/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0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