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的分野——認知偏差

此圖,是關於前景理論的。認知偏差是個比較熱門的研究領域,卡尼曼也是因為研究這個拿了諾貝爾獎;認為認知偏差影響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處理信息、形成觀點、行為決策等,小到在超市貨架前買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大到買房的時候可以接受的價位,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你以為你很聰明,看了這個你就不這樣想了!(一)

前景理論,是目前關於認知偏差里一個總結性的理論,在我前面文章里多少都會接觸一些,但是不涉及到推理,也就是為什麼產生前景理論裡面講的這些認知偏差。至於,為什麼會產生比如,確定性效應,小概率事件等認知偏差,則必須了解本人前面講認知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我們人類,認知思考的整個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

人腦消耗的能量,大概佔到人體攝入能量的1/3. 大腦是一個非常耗能的器官。大腦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認知判斷,記憶存儲。其中直接針對你和你周圍世界的互動的,在功能劃分里,就是知,直接指導行的。

當然知和行互為反饋,你們不是想了解王陽明心學么,其實在我看來,陽明心學,本質就是破除認知偏差的。

在股票交易市場里,掙錢虧錢,其實與牛市,熊市關係都不大,最核心的是你的認知。

所有的負和遊戲,都是收割,普遍的方式,就是認知層次的收割。不過,絕大部分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認知層次的問題。 談認知層次這個話題,是不討喜的。因為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構建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說認知層次,就是犯了忌諱。

反正了,告訴大家結論就是,要在這個市場活著,非常難 。如果說世間哪裡可以體驗六道輪迴的苦,那就是股市。 因為很多時候,你不知道是自己認知層次的問題的時候,你會不斷犯錯,而是很多時候都是同類型的錯誤,人,會踏入一條河流N次的。 這在交易市場里,太常見了。

如果粉絲里有炒股的,能戒掉的就戒掉了,不能戒掉的,呵呵噠,你就只有畫地為牢,把牢底坐穿了。

做事情,要做大概率成功的,當一個事情,絕大部分人都是失敗的,你不要去做,不要以為自己是萬中無一的那個,首先應該假設自己是傻逼。

為什麼會犯同樣的錯誤?本質就是認知里的問題。 你始終以為某個東西是對的,那麼知有錯誤,行自然會表現出來。 只不過很少人知道知裡面的問題。


幾十年來的心理學不斷證明,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在決策、認知中存在各種不理性的模式,導致我們經常會犯一些邏輯上漏洞百出的錯誤。說實話,不僅沒有」絕對理性「的人(情緒相關腦區受損的不算),人們甚至無法保持絕對理性哪怕一個小時(睡覺不算),我們任何一個決定,小到中午吃什麼,大到是否要買房,都會受到認知偏見的嚴重影響。如果你對人類理性的缺陷感到好奇,或者想更好地認識自己,發掘自己都不知道存在於你腦中的非理性一面,那麼就看看這篇整理吧。

另外,認知偏見其實」大有用處「,如果你有悟性,可以用在生活中、銷售中、產品設計中、營銷中等等。


那麼有哪些常見的認知偏差呢?

**基本歸因錯誤:

在解釋他人行為是過度強調內部原因,解釋自己的行為是過度強調外部原因——別人考砸了是因為笨,我考砸了是因為天氣太熱;

**證實偏見:

對自己已有認知和判斷的證實傾向——只聽取能夠正式自己觀點的聲音,不自覺的只注意能證實自己已有觀點的信息,大家非常容易犯的錯誤;

**自利偏見:

將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身能力,將失敗歸結於外部原因——考好了因為我聰明,考砸了因為天氣太熱;

**錨定效應:

初接觸到的信息影響後續的決策和判斷——提價然後打折,好像撿了便宜,影響非常廣泛的一個偏見;

**理所當然效應:

有的激勵會反而會減少人們做某件事情的內部動機——有時候給錢激勵某種行為並不是好選擇,有個笑話怎麼說來著,一個老頭整天被樓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就每天給他們兩塊錢讓他們來踢球,後來不給了,小孩子們就很生氣地不來踢球了,這是有科學實驗證明的。

**事後偏見:

我早就知道了」錯覺,也就是「事後諸葛亮」

**易得性偏見(放大效應)

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很多我們以為發生率很大的事情,其實只是被媒體影響了易得性,心理層面放大了。例如前段時間一陣陣的女生失蹤、飯店宰客、高學歷犯罪,大家都會高估其發生率;

**反濺效應:

遇見與自己的信念不同的證據時,反而更加強化自己的信念——多見於宗教和迷信,也常見於我們和別人爭論時,有些時候越爭論越固執;

**信念偏差:

對證據的判斷受到結論可信度的影響;

**偏差盲點:

認為自己會更少受到偏見的影響(認為自己都是聰明的,獨一無二的,萬中挑一的)——也算是自利偏見的一種吧;(以自我為中心)

**啦啦隊效應:

在群體中比單獨呈現時顯得更好看——為啥少女組合看起來都很養眼,單獨看卻不是那麼美,

**論據偏差:

高估自己的選擇正確率;

**錯誤歸因:

高估樣本中的特例、小群體的重要性,即錯誤的歸結出不存在的pattern——胡亂歸類、總結。

**誘餌效應:

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箇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知識詛咒:

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後,他就無法想像自己是不知道這件事的。這裡的「知識」倒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識」,也可以是信息、消息、情報等等。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當一部根據小說或漫畫改編的電影上映時,看過原著的人,總是會比那些直接看電影的人,對片子更挑剔一些。


下面摘自維基百科:

  • framing effect,同樣的信息,呈現方式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frequency illusion,剛知道的名詞、名字等,很快就會多次出現;——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 gambler』s fallacy,認為未來事件的概率會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即使是獨立事件——連著四次開大,下次應該開小了吧?;

  • hot-hand fallacy,認為成功的人在未來有更高的成功幾率;——打球手熱了,打牌手氣好;

  • illusory correlation,相關性錯覺,錯誤地認為兩個不相關事件中存在關聯——這個也非常常見,瞎聯想,原始的迷信和宗教就是這樣出現的,例如流星和壞運氣同時出現,人們就會覺得是流星帶來了壞運氣;

  • impact bias,高估未來情感的影響長度和深度——認為自己失戀就會死去活來,其實事到臨頭也不過這麼回事;

  • 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導致好感——要想獲得好感,多出現多冒泡多在TA身邊轉,非常實用;

  •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對於單個可以確定的人的悲劇產生的反應,大於一群人的——看電影和紀錄片講述某個受害者會哭,看到教科書上的傷亡數字沒有感覺。

  • 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錯誤高估自己對於外部事物的影響能力;

  • information bias,即使對行動無用,還是要搜集信息;

  • negativity effect,將自己不喜歡的人的好行為歸因於環境,壞行為歸因於秉性;——其實也算證實偏見的一種吧,我認為;

  • negativity bias,對不好的事情的記憶比快樂的記憶更加清晰,更經常回憶;

  • observer 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期待某一結果,而無意識的操縱實驗、錯誤解讀數據,以支持自己期待的結果——太常見了;

  • omission bias,比起危害性的行為,會造成相同結果的疏漏和不作為更加可以原諒——主動縱火罪不可赦,見火不救尚可原諒;

  • optimism bias,過於樂觀、高估好結局的可能性——很人都這樣,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都是平庸的普通人;

  • overconfidence effect,對於自己給出的答案過於自信;

  • planning fallacy,低估完成任務的時間;

  • 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購買之後說服自己物有所值——背後的原因是避免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 pseudo-certainty effect,面對收益逃避風險,面對損失喜好風險——即股票稍漲就賣,跌了卻不賣、裝死;

  • restraint bias,高估自己面對誘惑時的自控能力——賢者時間痛下決心再也不被誘惑,沒有卵用;

  • risk compensation,當安全感上升時,會傾向於冒更大風險;

  • selective perception,選擇性注意——期待影響注意,只注意自己想要注意的事情、支持自己觀點的事情;

  • status quo bias,喜歡事情保持現狀;

  • stereotyping,刻板印象,認為個體會有其所屬群體的各種特徵——真正和中文的「偏見」意思一致,對某個群體的看法固定,認為IT男就是木訥等,非常常見而影響廣泛;

  • survivorship bias,倖存者偏見——也是很常見的,我們能夠關注到的群體往往是經過某種抽樣得到的群體,已經不能代表整體了;

  • forer effect,aka Barnum effect,認為模糊、泛化的描述是明確針對自己的、並且非常準確——例如星座、算命,一些情感專家的段子,大家都覺得好像就是在說自己一樣,大家都請對號入座吧,對,就是說你呢;

  • 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認為自己對於身邊人的認識多於身邊人對於自己的認識;

  •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高估自己對他人的了解,高估他人對自己的了解;

  • illusory superiority,高估自己的優良品質,低估自己的不良品質——自利偏見的一種吧;

  • homogeneity bias,認為自己群體中的成員的差異性高於其他群體——更寬泛些來說,對於自己熟悉的領域、事物,往往能夠看到更多的差異性,例如我們看很多韓國團體都是一個樣子,腦殘粉絲們卻分的非常清楚,女生們認為變形金剛、高達都差不多,宅男們很不同意;


  • 以上所有的認知偏差,在不二講認知的過程里,全部都可以找到根本性解釋,而不是上面這種歸納性的。

    當然你懂這個歸納的也不錯,如果加上本人的演繹推導,這個就更有意思了。你的認知層次,提高N個檔次。


    推薦閱讀:

    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認識自己|《認知突圍》讀書筆記01
    Advice about common derailing tactics
    思考-快與慢
    模糊效應 Ambiguity Effect
    為什麼你們多年的感情,抵不過對方三個月的曖昧?

    TAG:認知 | 認知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