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的世界格局
06-29
作為世界經濟舞台上的超級新貴,中國的分量與影響正以不可阻擋之勢竄升,並被廣泛認為極有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成長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透過對中國真實經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我們發現:中國經濟在數量上的持續增長並不能掩蓋其與一流世界經濟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短期內還難以擺脫「轉包大國」、「加工大國」的形象。所以,中國在到達輝煌彼岸之前,還須苦心智、勞心骨,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還應做好理性應對不斷出現的非理性批評乃至基於既有經濟秩序而生的諸多壓力和干擾的各項準備。 謎一樣的中國經濟實力 關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國內外從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導致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評價結果大相徑庭。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以購買力平價來測算,結果認為中國已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而中國官方在進行國際比較時通常是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來測算中國的經濟實力,根據這種測算方法2003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約為141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排在中國前面的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其中與排在首位的美國的差距最大,大約只相當於對方的八分之一,與排在次席的日本的經濟總量差距有所縮小,但仍高達30000億美元,即使與排在第三的德國的差距亦有6000億美元之多,不過與排在第四、第五的英法兩國的差距則很小,約在500億至1000億美元之間。因此,國際經濟界普遍認為,依照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態勢,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越過英國,進而成為世界第四經濟大國。 此外還有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不能簡單地以購買力平價法或匯率法來衡量中國的經濟實力,因為前者高估後者低估了中國的經濟實力。應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再考慮其他因素從而得出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德國相當的結論。 這個在國際經濟界看起來也算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其實正好說明中國經濟還沒有真正融入世界。因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里,對其經濟實力的評估是非常簡單的,例如英法等國的經濟總量無論採用何種測算方法均無大的變化。而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如果用一個人的衣著來形容大概是上身穿西裝、打領帶下身穿牛仔褲,而腳上還穿著棉布鞋,大部分是洋化了或者說國際化了,而關鍵部位依然保留著中國特色,所以一般很難對他進行純粹的判斷。推及到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衡量上亦就不能簡單地套用公式。甚至可以說至今尚沒有一種評估體系可以精確地測出中國真實的經濟實力。 可見要考察中國真實的經濟實力著實不易,而在沒有一個客觀、精確的評估體系誕生以前,國人不必太在意國際組織、國外研究機構或傳媒對中國經濟實力所作的誇大或貶低的評價,倒是可以關心他們有時對中國經濟問題所作的相對客觀的分析,例如《經濟學人》、《商業周刊》以及《遠東經濟評論》等報刊就偶爾在這方面有精彩評論與中肯分析,值得鏡鑒。 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地位 毫無疑問,當今世界的經濟話語權仍然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所把持,特別是美國,憑藉其超強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並以超強的軍事實力為後盾,在包括經濟事務在內的國際事務中幾乎到了為所欲為的程度。當然由於其開罪太多目前正受到各種非對稱勢力的抵抗,但人們都知道僅憑几只蚊子是很難咬死一頭大象的,所以在可預知的未來美國都將維持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而歐盟和日本在根本利益上與美國是沒有太多衝突的,但在具體利益上經常會有摩擦。例如歐盟認為在經濟實力上已與美國不相上下,應該發揮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國際作用,尤其是美國一貫的霸道讓法德這兩個歐盟核心國很看不慣,有時甚至到了硬著頭皮與美國拍桌子的地步,但由於內部不是鐵板一塊而單體又不具備與美國單挑的實力使得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最後都無法抗拒美國的意志。而一向喜歡打小算盤的日本儘管外匯儲備越來越多,但其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贏得的尊重卻越來越少。而且日本應該知道,在美國的印鈔機面前,你那區區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又有多少發言權呢? 至於近年來人氣急升的中國,儘管經常被人唱讚美詩,而且近年來的國際經濟地位確實大幅上揚,在亞洲甚至開始取代日本而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但中國經濟還遠沒有強大到可以動搖發達國家傳統勢力範圍的地步。在經濟學家看來,中國儘管擁有十分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對外貿易總額直逼德、日等國,但中國仍是一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每年創造的一萬餘億美元的GDP 中真正屬於由有競爭力的高科技行業創造的不到八分之一,而且絕大多數又是由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創造的。在絕大多數經濟領域,中國不僅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即使與本地區業也褪色的經濟領袖——日本的差距也十分巨大,如在經濟總量上中國只相當於日本的30%,人均收入更是只有日本的2.7%!以具體的行業——汽車來說,中國儘管已是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汽車年產量約為日本的三分之一,並把法國、英國、韓國等傳統汽車大國都拋在省後,但中日兩國在汽車領域的差拒絕非產量差距那樣簡單,毫無疑問,日本已是世界頂級汽車強國,而中國則完全不同,如果以品牌、技術來衡量,中國每年生產的400萬輛汽車中,真正屬於中國的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全國五花八門的汽車企業絕大多數都是美、歐、日等汽車巨頭的下游組裝廠。如果說中國對世界汽車行業有什麼貢獻的話,那麼中國確確實實為世界汽車巨頭提供了一個利潤極為豐厚的裝配車間。所以儘管中國被人稱為「世界工廠」,但這個「世界工廠」實質上只是接受坐在「世界辦公室」里的發達國家CEO 指揮與控制的「世界加工廠」。所以高盛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僅是亞洲而非全球的重要角色。即使對未來20年中國GDP 及貿易增長進行最樂觀的估計,假設中國經濟增速兩倍於發達國家,貿易增長速度也大大超過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到2020年中國佔世界貿易及GDP 份額將達到目前的兩倍。但以當前價格計算,屆時中國的經濟實力仍不及日本,也不到美、歐的1/2.中國依然只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地區級重量角色,依然談不上世界經濟強國。 世界經濟強國的六大標準 所以儘管美國有人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比蘇聯的解體更為重要,並繪聲繪色地說中國即將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諸領域對美國可能發起巨大挑戰,但理性的中國人深知這其實只是一些患了「敵人饑渴症」的美國反華勢力的論調。誠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已今非昔比,國際影響也與日俱增,但若以世界經濟強國的標準來衡量,差距就出來了。 關於世界經濟強國的標準,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很多,有的還以實證方法列出了經濟強國指數。筆者認為,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不低於4%一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前提首先必須是世界經濟大國,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即使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再強也不能稱之為世界經濟強國,例如盧森堡的國際競爭力長期位列世界前五名,人均國民收入也名列世界前茅,但由於它只是一個彈丸小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本談不上什麼世界經濟強國。所以經濟規模儘管不是世界經濟強國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一般認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入門」條件之一是一國的經濟總量至少應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4%.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目前美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32%,日本為14%,德國為6%,英國為4.5%,法國為4.1%,中國約為3.9%,已經非常接近於4%的最低門檻了。應該說,只要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仍能保持7%左右的年增長速度,則不僅能夠很快跨越世界經濟強國的最低門檻,而且可望超越法國和英國而成為世界第四經濟大國。 二是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大於60%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空間巨大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並非難事,但大並不等於強。同樣經濟增長速度快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還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看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所起作用的大小。例如美國由於經濟規模很大,要實現高增長已非常困難,一般能取得3%獲4%的年增長率就很不錯了,相比中國7%以上的年增長率顯然低得多,但美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非常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而中國的高經濟增長多半是靠政府的公共投資以及外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較低,大約為40%,只有上海、北京、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將近50%,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不到30%.可以說,科技落後是制約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最大瓶頸,中國在少數科技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不能掩蓋我們在整體上仍屬於技術引進國和模仿國的事實,我們在科研體制以及對科研的投入方面與美國相比都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的科學家、工程師的數量總量已經超過美國,但我們的高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到美國的10%,我們的專利技術也只有美國的10%.美國已經牢牢佔據了主導經濟發展的科技制高點,留待中國追趕的路依然很長。 三是擁有一大批世界級企業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其實就是各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尤其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從當今世界的情況來看,凡是經濟強國,必然擁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如果以進入「世界500強」企業作為衡量世界級企業的標準,我們可以發現美、日以及德、英、法、意等世界經濟強國所擁有的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與該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幾乎一致。尤其是美國,不僅擁有的世界級跨國公司數量最多,而且整體競爭力舉世無匹,今天的微軟、英特爾以及洛克希德·馬丁,其主要競爭對手並不是來自國外,而是來自國內,因為在國外已沒有與之分庭抗禮的競爭對手。國外的企業在羨慕之餘只能感嘆自己的實力太弱。 再來看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目前擁有的世界500強企業只有12家,不及美國和日本的零頭,而且這12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競爭力普遍不強,只是從規模上已邁入世界級企業的門檻,若以品牌、技術、管理、盈利水平等綜合指標來衡量則與世界級跨國公司尚有巨大差距。例如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儘管已是世界500強企業,從規模上看完全稱得上是世界級銀行,但在花旗和滙豐等超級銀行眼裡,中行和建行只是一個渾身是病且須依賴國家信用和政府輸血的龐然大物,短期內尚無法挑戰他們在世界銀行業的領袖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講,中行和建行通過改制和革新成長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大銀行之日,大概也就是中國邁入世界經濟強國之時。 四是擁有具國際影響力的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這也是衡量世界經濟強國的一個重要指標。一國貨幣若無法自由兌換,很難談得上國際影響,即使可自由兌換還要看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因為貨幣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國經濟實力的象徵。美元在世界上的至高無上地位既有歷史的因素,更是與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分不開的。可以說,美元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是相輔相成的,今天美國可以不顧數以萬億美元的國債以及每年數千億美元的外貿逆差而揮金如土,靠的就是美元的特殊地位。而美國為了維護美元的特殊地位,除了動用經濟和政治手段之外,更不惜使用武力。事實上我們通過亞洲金融危機背後的國際角力以及科索沃戰爭的戰略動因就可看出美國打壓競爭對手所用手段之陰險與毒辣。 當然,儘管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一家獨大,但也沒有強大達到可以壟斷一切的地步。歐元、日元雖然難以與美元相提並論,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國際貨幣,即使是日薄西山的英鎊,在國際貨幣俱樂部中依然有其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中國的人民幣儘管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快速增長而越來越引人注目,並在港澳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流通,溢出效應日益顯著;但人民幣目前尚不能自由兌換,而且根據中國的情況,五年之內都不一定能夠實現自由兌換,因此只能說人民幣具有潛在的國際影響。而且根據目前的國際經濟格局,中國的人民幣要擠進主要有少數發達國際控制的國際貨幣俱樂部,並發揮世界性影響,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 五是在制定世界經濟規則中擁有較強的發言權國際社會從來都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不平等社會。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就是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制定和把持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受到這種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剝削。儘管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一直為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進行不懈的鬥爭,並在局部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由於發達國家已經在其勢力範圍築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易守難攻,而南北經濟力量對比又極為懸殊,使得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幾乎沒有發生改變。不僅如此,在新的世界經濟規則制定過程中仍然延續舊的遊戲規則,仍然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即使是作為世界第六經濟大國且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也只是獲得了局部參與討論的機會,鮮有表決權。 所以有人曾這樣形象地描繪中國在當今世界經濟舞台上的處境:當意氣風發的中國代表夾著公文包大踏步走進會場準備開會時,發現原來其他代表早已佔滿了位置,於是中國代表又只好走到門外等到裡面的人出來後再進去。 六是在地區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這也是世界經濟強國的一個重要表徵。如在美洲經濟事務中,美國絕對是一言九鼎;而歐洲的經濟話語權則基本上為德、法、英、意四大國所把持;在亞洲日本一向以老大自居,很少看得起亞洲其他國家,「脫亞入歐」就是日本狂傲心理的最好寫照。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蒸蒸日上,加上中國一貫奉行平等互利的對外經濟交往原則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所展現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使得中國近年來在亞洲經濟事務中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事實上,無論是在東盟「10+3」會議上,還是在亞歐首腦會議上,乃至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的地位一年比一年重要,而日本的地位似乎逐年滑落,以至部分日本媒體驚呼中國已經取代日本而成為亞洲經濟領袖。 當然,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與影響力,要充當亞洲經濟領袖還為時尚早。首先是日本的亞洲經濟老大地位難以逾越,日本只是由於十年來經濟的持續低迷導致其氣勢不振,但實質經濟地位並未下滑,況且一向戒心十足的日本肯定會竭力維護其亞洲經濟龍頭地位的;其次是韓國和東盟短期內難以認同中國的領袖地位。韓國和東盟儘管在經濟規模上要小於中國,但在經濟競爭力方面卻不弱於中國,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大幅領先,加上東亞國家之間尚未建立起穩定的互信體系,因此中國必須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注重區內的經濟交流和協作,持續展現作為區域經濟大國的負責任形象,才能贏得周邊國家的信任與尊重,進而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強國之路必多坎坷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中國顯然還不是世界經濟強國,只是部分具備了世界經濟強國的特徵。但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巨大的增長空間以及面臨的各種有利條件,預計中國在未來10到15年內將有可能成長為世界經濟強國。 但是正像攀登珠穆朗瑪峰要防止雪崩一樣,中國在邁向世界經濟強國俱樂部的過程中同樣不能忽視路途的艱險。事實上透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的持續不振,亞洲四小龍經濟所遭受的重創以及強大的歐元的跌蕩起伏,似乎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騰飛之路註定是不會一帆風順的。 其實,從近期某些國家圍繞人民幣升值問題所作的一連串動作就可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未來的逆險圖。這個看起來並不十分複雜的經濟問題,其背後邏輯就是主要經濟強國並不歡迎與其並不那麼同道的中國在經濟上的日漸強大。 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繁榮強大就意味著自己的相對衰落,意味著中國要進入原來由他們控制的勢力範圍,甚至有朝一日中國會提出改寫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這是他們不願看到和難以容忍的。但是他們也知道中國崛起的大趨勢看來是很難改變的了,因此必須在中國經濟還不十分強大之前,利用他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秩序對中國施加各種壓力和干擾,以圖削弱中國經濟的快速上升之勢,儘可能地維持現有的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國際經濟格局,或者利用現有的規則儘可能地壓縮中國的上升空間。 事實上,發達國家已經在採取各種措施試圖控制中國經濟。其中以在華進行跨國投資最為隱蔽,也最為危險。儘管從經濟學意義上看,跨國投資是國際資本追逐利潤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正常的國際資本流動。但就接受國來說,外國資本對本國重要經濟領域的巨額投資會導致本國喪失對該經濟領域的控制,而中國目前就面臨這樣的情況。長期以來,儘管跨國公司的大量湧入為中國帶來了較為先進的技術與管理,促進了就業與稅收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土企業,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另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在從汽車到微電子再到感光以及製藥等諸多工業領域已經或正在喪失主導權,而且正在失去對其他領域的主導權,這是十分令人擔心的事實。 因此我們既要看到中國經濟非常美好的發展前景,更要看到面臨的諸多約束條件,必須充分估計到中國在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之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並做好理性應對不斷出現的非理性批評乃至基於既有經濟秩序而生的各種壓力和干擾的準備。要學會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經濟問題。一向關心中國發展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說得好:「很多經濟都是非常政治性的,中國必須學會在這種體制下生存。」當然,斯蒂格利茨只是指出國家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一個基本生存法則。中國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國際規則的適應層面上,簡單地適應只會扼殺中國的創新動力,使中國經濟難以跳出舊有的國際框架。 中國必須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國家戰略,在經濟發展戰略上以增強國家的整體競爭力為核心,適度整合國家的經濟與技術資源,在關鍵經濟領域收復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的主導權。同時要善於總結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不要被某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十分警惕經常打過來的「糖衣炮彈」。 中國的目標應該是:不僅要成為「世界工廠」,更要建立「世界辦公室」,在替別人打工的同時也要讓別人替自己打工;在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更要注重經濟效率的提高;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要輸出自己的先進科技;在接受現有國際經濟規則的同時也要創造機會全面參與制定新的國際經濟規則;在通過談判友好協商解決國際紛爭的同時也要保留適當運用武力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的權利。 如果我們實現了上述目標,我們國家離世界經濟強國還遠嗎? 而要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該怎樣反思目前的經濟發展戰略呢?以中國現在的經濟、軍事、高科技實力要和發達國家抗衡還有一定的距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這篇文章告訴你
※多亮八字格局法命理學(二十之18)
※研究過太多億萬富翁的經歷,才敢說什麼是格局!
※胡楊論八字:八字格局的常局和變局,你真的都懂了嗎?
※論格局用神與日主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