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五毛錢特效」背後的中美差異
騰訊科技 劉亞瀾 7月4日報道
端午節的凌晨3點,特效師小鄭(化名)關上電腦。他閉上眼睛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了一陣酸痛。這是他連續工作到凌晨的第7天。自從他所在的特效公司在過年前接下某電視劇的特效任務,他和他的同事們就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加班生活。
「很多人說國內的特效是五毛錢的特效,我們聽了挺心酸的,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小鄭告訴騰訊科技:「以前覺得特效師挺酷的,現在覺得和想像中差太多。」
近日,《花千骨》和《盜墓筆記》兩部劇在各個平台上熱播,被網友們「吐槽」最多的就是它們的特效。國產影視的特效技術雖然也在發展過程中,但較之國際,仍然有相當的距離,以至於連從業者都失去信心。
那麼,特效技術究竟有何玄機?是什麼導致了國產特效的窘境?特效行業有哪些公開的「秘密」?特效師們該如何破局?
特效究竟是什麼?
在影視中,人工製造出來的假象,被稱為特效。特效是由法國人喬治·梅里愛首創的,首部14分鐘特效短片《月球歷險記》在1902年就誕生了。這部電影運用了蒙太奇、定格動畫、特殊化妝等等手段。從這部電影之後,特效電影的概念被逐步推廣開來,終究形成了影視中不可獲取的一種技術手段。
《月球歷險記》劇照
影視特效技術發展至今,主要包括了應用摳像及背景合成,能將三維動畫角色與實拍場景結合的數字合成技術,可以把一小批演員複製形成千軍萬馬場面的圖像合成技術,以及其他特效軟體做出的虛擬效果等方面。
下圖就是一個典型的摳像及背景合成的特效。
而特效合成軟體一般有AE,NUKE,三維軟體 3dmax,maya,特效軟體Houdini。隨著特效學習門檻的降低,特效也走下神壇,成為了一門可培訓,可速成的技術。
揭秘國內特效行業
學特效的人多了,特效行業的一些「秘密」也傳開了。
成本投入不夠,是電視劇特效的通病。國內電視劇收視率靠明星和IP早已不是秘密。一部電視劇的預算,最優先考慮的是明星身價,而特效成本很難得到重視。
以美劇《權力的遊戲》為例,每集特效預算也是450萬到600萬美元,折中約合人民幣3000萬左右。相比之下特效量很大的某些國產電影,特效預算1000萬就算很大手筆的投入了。
不光成本投入不夠,「外包」和「層層剋扣」也可以說是特效行業的關鍵詞。劇組將特效外包,中間牽涉的「牽線人」自然會收取一部分的「返點」。
特效導演阿帆告訴騰訊科技,特效的費用通常占整部片子的10%不到,而其中真正用於特效製作的費用,大約在5%-6%的水平。層層剋扣很正常。不過就算在好萊塢也有這種現象,只是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流程相對完善,剋扣的機會不多。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特效師透露,目前正在熱播的某部電視劇的特效外包給了近10個不同的特效團隊。每個團隊負責的角色不同,由劇組的工作人員統籌,確保不同特效團隊的特效不至於南轅北轍。
一位名叫Scott的特效師說:「且為了簽單子,很多公司都是以虧本的價格在做。對於特效行業的工業標準,國外有很嚴格的一套東西來衡量你的鏡頭完成度,也能確保在相應時間內作出好東西,但在國內,成本和時間都不允許。」
特效公司的接單價格不斷下壓,再加上特效基礎技術的普及,特效行業門檻變低,特效師陷入了生存困境。
「平均每天工作12-13個小時吧。」小鄭告訴騰訊科技:「時裝劇的特效稍微容易些,2個月左右就能完事,虛構成分越多的劇花的時間越長。」
據了解,目前國內特效公司參差不齊,收費便宜的可以低價到1000元/分鐘或10萬元/集。而在美國,特效價格是以「幀」為單位計算的。「十年前,幾千上萬的一張效果圖,現在一百元可以有好幾張,大部分還白送。」
小鄭透露:「在好一點的特效公司,月薪差不多可以過萬,但不好的公司,特效師月薪兩三千的也有,而且還不給上保險,沒有公積金。」
投資方不給特效公司及時結款,公司壓低特效師工資,特效師敷衍了事,如此惡性循環,越做越糟糕。阿帆透露:「拖欠很正常,基本上有40%的項目都有拖欠特效費用。有的是影視劇、電影本身資金鏈斷裂,有的我們也弄不清情況。遇到拖欠我們也沒辦法,不太多的我們就當白乾了,實在欠太多的,只有訴諸法律手段。」
除了「錢」的問題,國內特效「只值五毛」還有其他原因。
特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很多特效工作要在開始拍攝前的劇本階段就要進入準備。
騰訊科技此前報道過「《超能陸戰隊》的關鍵技術」。電影中有一場在黃昏時飛行的場景,這場戲對燈光的要求極高。迪士尼的十名技術人員花費兩年時間研製出了光線追蹤渲染軟體Hyperion軟體。而為了渲染《超能陸戰隊》,迪士尼製造了一個和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大小相當的超級計算機。
但在國內,很多電影電視劇把特效視為「補鍋匠」。拍攝現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扔給特效去補,那時候才想起特效,已經晚了。
阿帆在特效行業從業六年,他說,2012年之前,國內的影視行業對特效還是挺排斥的。很多導演不懂特效,不重視特效。直到國際上特效電影在中國橫掃票房,人們才開始意識到特效的重要性。
而特效本身,也有抄襲成風的現象。
有知情人士向騰訊科技爆料,目前熱播的某部國產電視劇,被指眾多特效抄襲外國大片,事實上就是特效師抄襲的。通常原創一個特效,順利的情況下需要1-2周,但抄襲一個特效,除去下載原片時間,修改只需要1-2天。「收入慘淡」「工期很緊」的特效師無奈之下也只能下載轉碼,通過修改的方式讓特效趕緊上陣。
當然,中國更缺乏真正進行計算機圖像學底層研究,程序級研究的CG公司,軟體、渲染器都是來自國外。美國的特效公司常見情況是,內部有完整的 pipeline(流水線)設置,R&D (研究與開發部門)負責研發公司自有產權的內部軟體(proprietary software),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能顯著提高特效製作的效率。
如何突出重圍?
面對市場競爭、觀眾質疑,甚至生存壓力,特效行業的確需要反思。
外部方面,讓特效從一開始就參與預算、拍攝等關鍵點中,把重心平衡到各個製作環節而不是一味依賴導演和演員。內部方面,以技術為籌碼良性競爭,從底層開始培育自有技術,建立合理的特效師薪酬體系……這些都是整個行業亟需著手的事情。
「真的希望行業能夠變好,」特效導演阿帆說:「我們對於藝術和技術都是有情懷的。」
推薦閱讀:
※溫州老闆「跑路」背後的體制困局
※世界大亂背後,所有真相都指向這三個問題
※大美女背後的十大秘密段位
※男人沉默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女人出軌背後的幾隻黑手【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