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即將首發,新火箭如何脫胎換骨
6月25日,長征七號火箭將在海南文昌迎來首次發射,它將主要用於發射天舟貨運飛船,給中國未來的空間站運送貨物。
長征七號火箭,將於6月25日至29日,在海南文昌擇機發射。這將是長征七號火箭的首次發射。圖片來源:CAN PHOTO
其實早在2009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就提到過一款火箭,用於滿足發射貨運飛船的需求。當時火箭的編號為長征二號F/H。這裡的H指的是「換髮」,也就是把長征二號F火箭的老式YF-20火箭發動機,更換為新一代高壓YF-100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
中國上一代的長征二號、長征三號和長征四號火箭都使用YF-20系列發動機作為起飛級動力。YF-20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這種推進劑可以在常溫下存儲。老一代長征火箭使用這種推進劑,實際上是直接繼承東風五號洲際導彈技術的結果。畢竟,常溫可存儲的推進劑有助於提高反應速度,必要時還可以加註後長期戰備值班。
不過話說回來,運載火箭並不在乎反應速度,發射推遲幾天甚至十幾天都是家常便飯,這時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推進劑過於昂貴的價格,以及強腐蝕和劇毒污染的危險,就越發難以容忍了。而新型的YF-100發動機選用的推進劑則是液氧和煤油。
為什麼選用液氧煤油作為推進劑?首先,液氧煤油本身無毒無污染,燃燒產物也無污染,降低了對環境和加註人員健康的影響。其次,煤油是一種常溫推進劑,存儲運輸和加註都相當方便。
此外,煤油價格便宜,航天用煤油也就是每噸1萬元,作為氧化劑的液氧每噸只要不到2000元,而偏二甲肼每噸要8.2萬,甚至四氧化二氮每噸都要1.8萬元,使用液氧煤油組合可以顯著降低推進劑成本。
最後,液氧煤油組合的密度高比沖也較高,比沖可以等價於我們熟悉的耗油率,這意味著同等推力下一樣多的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可以工作更久,可以把火箭加速到更高的速度。高比沖的液氫液氧推進劑密度太低,高密度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劇毒有污染而且比沖略低,液氧甲烷組合比沖略高但密度卻要低得多。綜合而言,液氧煤油是很理想的火箭推進劑組合。
高壓補燃
僅僅從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換成液氧煤油推進劑,YF-100發動機就可以稱的上是脫胎換骨了。不只如此,YF-100發動機還是一種高壓補燃發動機。
老式的YF-20是一種開式燃氣發生器循環的發動機。所謂開式循環,指的是推進劑在燃氣發生器中燃燒,產生的燃氣驅動渦輪後,直接排放到空氣中。這會導致浪費部分推進劑。
YF-100發動機採用的補燃循環又稱分級燃燒循環,先把一部分推進劑在燃氣發生器中進行富氧燃燒,產生溫度較低的大流量高能燃氣驅動渦輪,隨後燃氣還將排入主燃燒室進行完全燃燒。
長征七號火箭的芯一級裝備了兩台YF-100發動機,4台助推器也各裝備了一台YF-100發動機。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從推進劑使用效率來說,補燃循環的比衝要比開式循環更高。此外,補燃循環還更容易提高燃燒室壓力,提高燃燒效率,進一步提高發動機比沖。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張貴田院士的介紹,閉式循環比沖可以提高6%以上,對於典型的二級半火箭(即捆綁了助推器的二級火箭),起飛質量相同的話,運載能力可以提高30%,而運力相同的話,火箭起飛質量可以降低20%。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梅林1D發動機是開式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的巔峰之作,公開報道稱梅林1D發動機的地面比沖僅有286秒,真空比沖也只有312秒,而YF-100發動機地面比沖為300秒,真空比沖更是達到了335秒之多,發動機比衝上的優勢十分明顯。
總而言之,YF-100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使用了新的無毒無污染的廉價推進劑組合,使用了先進和高性能的高壓補燃循環方案,發動機性能相當強悍。換用YF-100之後,新款火箭無論是運載能力還是運載係數都有了不小的提高,與長征二號F火箭已經大相徑庭。
最終,這款火箭得到了長征七號的編號,成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3.35米直徑構型的一種,名正言順地從換髮升級為換代。不只如此,長征七號火箭正式立項後研製使用的一系列新技術,也無愧於換代火箭之名。
數字火箭長征七號是中國第一種使用全數字化設計和製造模式的運載火箭,因此又被稱為「數字火箭」。它將成為中國未來中型運載火箭的基本構型,並和衍生型號承擔起中國未來大部分航天發射任務。
數字火箭的數字化體現在什麼方面呢?長征七號從設計、製造、試驗到管理的全過程都使用數字化管理。數字化設計最為直觀,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數字化建模和模擬建立火箭的三維數字模型,實現用數字模裝代替實物模裝,進行火箭的裝配和介面協調工作。這樣的三維數字模擬裝配檢驗,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縮短研製周期。
舉例來說,長征七號火箭助推器研製過程中,就通過數字化預裝配發現了環管和框支架的干涉問題,及時反饋到設計部門,而傳統研製流程下只有等到實際裝配才能發現這樣的問題,屆時環管返工重新設計,不可避免會拖累到火箭設計試驗的進度。
數字化製造技術可以在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大減少設計和生產協調的麻煩,提高火箭總體的研製效率。長征七號火箭的整流罩就使用了數字化製造技術,它是中國研製的第一個沒有實物模裝的整流罩,整流罩三維設計文件下廠後直接生產,最終整流罩與地面設備完全吻合,沒有任何質量問題。
數字化模擬對火箭的研製試驗同樣大有裨益,長征七號火箭助推器曾進行數字化模擬試驗,提前發現了火箭伺服機構安裝時空間不足的問題,從而有充裕的時間製作工裝,簡化了伺服機構的安裝。要知道,製作工裝至少要20天,如果沒有數字化模擬提前發現問題,而是安裝時再發現問題,研製進度必然大受影響。
長征七號火箭的全數字化,也有力推動了中國航天工業的數字化設計製造,為未來多快好省的研製更先進的運載火箭奠定了基礎。
正在裝配中的長征七號火箭。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應運而生根據著名私人航天網站太空發射報告網(spacelaunchreport)的數據,2003年前後中國專家參加國際會議發布的論文中,提到了長征五號-340的編號,這是一種起飛重量522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噸的中型運載火箭,它正是今天長征七號的前身。
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與航天技術專家龍樂豪院士不久後公開發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一文中, 同樣提到了3.35米直徑中型火箭的系列方案,其中A方案起飛重量54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噸,顯然這是同一種構型,不過火箭已經略微增重了。
長征七號下一次浮出水面,已經是2009年載人航天工程網的報道了,此時長征二號F/H火箭已經增重到起飛重量579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噸,並明確提到將用於發射未來的貨運飛船,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舟飛船。
2011年後長征七號火箭正式立項,年底公布的《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提到,長征七號火箭將具備近地軌道13.5噸、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5.5噸的運載能力,從此運力性能指標就此定格。
有趣的是,雖然長征七號的13.5噸運力在官方報道中再沒有發生變化,但載人航天工程總師周建平介紹空間站的文章中卻有意外發現。他在文中提到,中國貨運飛船上行貨物運輸能力6500 千克,下行銷毀廢棄物能力 6000 千克,貨運載荷比達 46%。如果按上行運力6.5噸計算,天舟飛船最大重量就成了14.13噸,那麼長征七號火箭的運力也該略大或是至少與其相當才對。巧合的是,根據近期報道,長征七號火箭的起飛重量已經提高到597噸,這似乎也暗示了長征七號火箭運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對比天舟飛船的報道,我們可以推測長征七號火箭從最初的長征五號-340構型增重並增加運力,主要的因素就是發射越來越重的天舟貨運飛船,畢竟長征七號是載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最主要的任務目前就是發射天舟貨運飛船。
長征七號火箭已經豎立在發射塔架,即將迎來首次發射。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的首次發射任務。圖片來源:中新社
推薦閱讀:
※馬斯克真的給上帝送了一艘火箭和一輛跑車!
※如何看待哈登連續砍51分火箭連敗,里弗斯路威合砍68分?
※致命!SpaceX火箭被曝重大缺陷:不可接受
※亞洲第一重型火箭!「長征5號」首飛確定2016.01.12
※衝突再次升級!伊朗五百餘枚火箭彈齊射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