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兄弟相爭到「禍起蕭牆」

從兄弟相爭到「禍起蕭牆」

  禍起蕭牆這個典故格兒比較高,因為它是正經從《論語》裡面出來的,出自《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裡面孔聖人的一句話:「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先說說這個蕭牆為何物,這個東西是過去君宮殿大門裡面立著的一塊矮牆,讓外面的人無法看到宮殿裡面。後來老北京四合院里也有這玩意兒,叫影壁。還有一些大戶人家屋門口擺著的屏風也可以叫做蕭牆,而且屏風論扇,呈摺疊狀擺放,有四扇的,有八扇的,上面還都畫著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畫面,一扇一個故事。各位都聽過傳統相聲「八扇屏」吧,其創作靈感就來源於此。

  解釋完蕭牆,再回來說這個事。主角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中的友,由於他排行第四,古人兄弟排行,從老大到老四,分別稱為伯、仲、叔、季,所以他又叫季友。因他有扶立新君的大功,被封為相國。他死了以後,他的後代就稱為季孫氏。雖然他毒死了自己的三哥,但還算有良心,對三哥的後代還不錯,這一枝就發展成了叔孫氏。季友逼死慶父以後,也一樣對自己大哥的後代不錯,這一枝稱為孟孫氏。因為老大除了稱伯之外,還可以稱孟,就是第一個的意思,我們稱說的孟春,就是指春天的第一個月。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在後來的年月里不斷壯大,被稱為魯國的「三桓」。

  季友和魯庄公對自己兄弟的後人沒有趕盡殺絕,確實是心眼不錯,但對於魯國卻不能算是一件好事,三桓做大,實力已經在君之上。魯昭公年間,昭公曾經派兵討伐季氏,結果那兩家幫著季氏,把君魯昭公打跑了。魯國整個亂套了,而且日漸衰弱。我們都知道山東又被稱為齊魯大地,可見當初魯國和齊國還是不相上下的。並不是因為出了孔子才把魯國掛上的。那鄒國還出了孟子呢,怎麼不叫魯鄒大地啊,那個國太小提不起來。所以魯國還是有實力的,但這麼一鬧,就在下坡路上義無返顧地走下去了。執政的三桓也覺得國家這麼衰弱下去不是個事,就想發動對屬國顓臾的戰爭,來促使魯國止跌。孔子這句話就是在這個時候說的。當時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季路都是季氏的臣子,跟自己的老師聊這個事。孔子就說了那句話,前面還有一句,是孔子分析形勢的:「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兩句話連起來就是說季氏的隱患在內部,卻急於對外發動戰爭,危險了。果然出現了季氏家臣陽虎作亂和叔孫氏家臣侯范作亂,三桓也離心離德。後人就用「禍起蕭牆」這句話來形容內亂,或者說家裡人出問題給人帶來拖累。

  我記得有一句話叫做「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小到一個團隊,大到一個國家,如果真的具備一定的實力,外面的人或者別的國家想要大敗或者攻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內部出了事,衰敗是分分鐘的事。太平天國就是個很鮮明的例子。明智的領導者,對外進取之時,對內也必須用心。要充分研究內部的所有組成部分,對外開拓進取還可以讓手下人去做,隊內的管理則必須領導者親力親為。

  作為最高領導,必須清楚地了解下屬的需要。不能說有一個偉大的目標,就覺得每個人都必須和你一樣,不計得失為這個目標去奮鬥。或者說把你的需求當做大家的需求,不能要求每個人想的和追求的都和你一樣。有的人就是不管什麼大目標,我幹了我這份活,就要儘可能多的拿到報酬。有的人就是不在乎報酬,但在乎升職。還有的人就是追求成就感,領導者必須分門別類做好每個人的工作,想用的,能用的就留,不能用的及時清除。還有動態的掌握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把握團隊的動向,把內亂的苗頭及時清除。別等到有用的人都跑了,事也出了才想起來,再罵誰都沒用了。

推薦閱讀:

清朝三位親兄弟王爺的「王府」和墓
實惠之選——BROOKS BROTHERS 布克兄弟衣物的選購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
局勢 | 亞視垂危了,「兄弟們」活得怎樣?

TAG: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