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不敢承認的三個標籤
??這些年有一股「陳廷敬」熱,這位清代康熙年間的「高級公務員」被賦予了很多高大上且正能量的定義。以小說故事的角度都無可厚非,以歷史的角度就有些是事實而非了。
在宣傳陳廷敬的絕大部分文章中,都給予了他「康熙帝師」的身份,並把他的故居稱作「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並非陳廷敬自己起的名字,而是作為旅遊景區的商業策劃。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使用名稱是「陳廷敬故居」。
??大多文字介紹說,因為康熙皇帝在陳廷敬家曾居住過兩次,所以當地人叫「皇城」。在那個有皇帝的時代,哪一家大臣敢把自己的宅邸叫「皇城」?
陳廷敬從康熙四十二年到四十九年間,曾任文淵閣大學士。然而這個大學士的職務並非是宰相,只是內閣成員之一,其宅院稱「相府」只是附會而已。
?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終結於明太祖,歷史上最後的三位宰相(丞相)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都死於朱元璋的殺戮。廢除宰相制度後,明代設立內閣,奉旨辦事。如果說非要找一個明代職務對應宰相,也只能是內閣首輔。
清代皇帝集權更甚於明代,皇帝很勤政,內閣的工作就是早請示晚彙報,更談不到「相權」。高級官吏中都是滿漢各有編製,且以滿人為先。有清一代,漢大臣在朝廷上有話語權的並不多。清代內閣成員為大學士,並冠以殿閣名字,包括:中和殿(乾隆十三年裁撤)、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乾隆十三年增)。
清代不能稱呼大學士為「相」,這是很忌諱的政治問題。明代大學士多被尊稱為「閣老」,清代則多稱「中堂」。
雍正七年,因對西北用兵開始設立軍機處,其職能漸漸代替了內閣。大學士成為了名譽職務,軍機大臣才更有些實權。
再來說帝師。
古代對於帝師的稱呼只有兩種,第一是元朝皇帝冊封西藏薩迦派法王的最高宗教職務,第二是皇帝自己承認的老師。並不是說給皇帝上過課、辦過講座,就能自己叫「帝師」。
各類資料上說陳廷敬擔任了35年的經筵講官,所以是康熙的老師,這是一個概念錯誤。
經筵是古代帝王的一種學術活動或論壇,類似於今天中央領導的集中學習日,邀請知名學者來授課講座,皇帝與講官們進行交流互動。同時經筵講官也並非一位。?
《清史稿·職官二》:
經筵講官,滿、漢各八人,掌進讀講章,敷陳訓典。歲仲春、仲秋兩舉之。滿員由大學士以下、都察院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兼充。漢員由大學士、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掌院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國子監祭酒等官,由翰林出身者兼充。講官滿、漢各二人。翰林院請旨簡派。
初制以大學士知經筵事。後定經筵講官滿、漢各六人,閣臣遂不進講。自徐元文、熊賜履輩相繼以尚書擢大學士,仍與兼充,嗣是以為常。宣統初,各部丞、參亦間有與者。
起居注館,日講起居注官,滿洲十人,漢十有二人。由翰、詹各官簡用。唯滿、漢掌院學士例各兼一缺。主事,滿洲二人,漢一人。以科甲出身者充之。筆帖式,滿洲十有四人,漢軍二人。日講官掌侍直起居,記言記動。經筵臨雍,御門聽政,祭祀耕耤,朝會燕饗,勾決重囚,並以二人侍班。凡謁陵、校獵、巡狩方岳,請旨、扈從、侍直,敬聆綸音,退而謹書之。月要歲會,貯置鐵匭,送內閣尊藏。主事掌出納文移,校勘典籍。
?陳廷敬是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康熙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而在康熙八年,十六歲的玄燁已經除了鰲拜,康熙十四年時又開始忙著平三藩。陳廷敬能系統的教康熙皇帝什麼呢?
清代並非沒有真正的帝師,如福敏與乾隆、朱珪與嘉慶、杜受田與咸豐、翁同龢與光緒等。這幾位都是在皇帝年幼時(皇子身份)的老師,並經皇帝親口承認,且給予了相應的地位認可。
福敏,乾隆四年加太保,乾隆十年加太傅。乾隆二十二年卒,謚文端,入祀賢良祠。乾隆六十年,福敏已經去世38年,又追贈太師,並頒詔言:「沖齡就傅時,啟迪之力多也。」
朱珪,死後贈太傅,祀賢良祠,謚文正。嘉慶帝詔曰:「珪自為師傅,凡所陳說,無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時趨者不出諸口,啟沃至多。揆諸謚法,足當『正』字而無愧,特謚文正」。
杜受田,死後贈太師、大學士,謚文正,入祀賢良祠。咸豐帝詔曰:「杜受田品端學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簡為朕師傅。」
太師太傅太保,在清代是三公,地位比大學士還要尊崇,為人臣者不敢生受。很遺憾沒有找到康熙帝對於陳廷敬類似的封贈和認定。
在這三位的死後評價中,也都看到了「入祀賢良祠」一項。賢良祠,是雍正八年建立的,以國家祭祀有大功大德的王公大臣,以十三爺怡親王胤祥而設立。雍正也將先朝「賢良」遴選入祀,但名單中沒有陳廷敬,他的同事入祀賢良祠的有:張英、靳輔、張玉書、張鵬翮、王熙、魏象樞、湯斌、于成龍、……
應該說,陳廷敬是個成熟的政客和學者,政治上成熟才能久立官場,有學問才能主持編撰《康熙字典》。??作為清官廉吏的楷模,康熙朝最代表的是湯斌、于成龍、張伯行,但他們並沒有「皇城相府」這麼大的故居留下來。
千萬別把小說當歷史,也千萬不要用歷史來看今天。
山西皇城相府景區門票120元,有點貴了...
附:《清史稿·陳廷敬傳》
陳廷敬,初名敬,字子端,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是科館選,又有順天通州陳敬,上為加「廷」字以別之。十八年,充會試同考官,尋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元年,假歸,四年,補原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改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與學士張英日直弘德殿,聖祖器之,與英及掌院學士喇沙里同賜貂皮五十、表裡緞各二。十七年,命直南書房。丁母憂,遣官慰問,賜茶酒。服除,起故官。二十一年,典會試。滇南平,更定朝會燕饗樂章,命廷敬撰擬,下所司肄習。遷禮部侍郎。
二十三年,調吏部,兼管戶部錢法。疏言:「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採,則銅日多,錢價益平。」疏下部議行。
擢左都御史。疏言:「古者衣冠、輿馬、服飾、器用,賤不得逾貴,小不得加大。今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機絲所織,花草蟲魚,時新時異,轉相慕效。由是富者黷貨無已,貧者恥其不如,冒利觸禁,其始由於不儉,其繼至於不廉。請敕廷臣嚴申定製,以挽頹風。」又言:「方今要務,首在督撫得人。為督撫者,不以利慾動其心,然後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為心,然後能加意於民;民可徐得其養,養立而後教行。宜飭督撫凡保薦州縣吏,必具列無加派火耗、無黷貨詞訟、無朘削富民。每月吉集眾講解聖諭,使知功令之重在此。而皇上考察督撫,則以潔己教吏,吏得一心養民教民為稱職,庶幾大法而小廉。」又言:「水旱凶荒,堯、湯之世所不能盡無,惟備及於豫而周當其急,故民恃以無恐。山東去年題報水災,戶部初議行令履勘,繼又行令分晰地畝高下,今年四月始行覆准蠲免。如此其遲回者,所行之例則然耳。臣愚以為被災分數既有冊結可據,即宜具覆豁免,上宣聖主勤民之意,下慰小民望澤之心,中不使吏胥緣為弊竇。」疏並議行。
二十五年,遷工部尚書。與學士徐乾學奏進鑒古輯覽,上嘉其有裨治化,命留覽。時修輯三朝聖訓、政治典訓、方略、一統志、明史,廷敬並充總裁官。累調戶、吏二部。二十七年,法司逮問湖廣巡撫張汧,汧曾齎銀赴京行賄。獄急,語涉廷敬及尚書徐乾學、詹事高士奇,上置勿問。廷敬乃以父老,疏乞歸養,詔許解任,仍管修書事。
二十九年,起左都御史,遷工部尚書,調刑部。丁父憂,服闋,授戶部尚書,調吏部。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仍直經筵。四十四年,扈從南巡,召試士子,命閱卷。四十九年,以疾乞休,允之。會大學士張玉書卒,李光地病在告,召廷敬仍入閣視事。五十一年,卒,上深惜之,親制輓詩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又命部院大臣會其喪,賜白金千,謚文貞。
廷敬初以賜石榴子詩受知聖祖,後進所著詩集,上稱其清雅醇厚,賜詩題卷端。嘗召見問朝臣誰能詩者,以王士禎對,又舉汪琬應博學鴻儒,並以文學有名於時。上御門召九卿舉廉吏,諸臣各有所舉,語未竟,上特問廷敬,廷敬奏:「知縣陸隴其、邵嗣堯皆清官,雖治狀不同,其廉則一也。」乃皆擢御史。始廷敬嘗亟稱兩人,或謂曰:「兩人廉而剛,剛易折,且多怨,恐及公。」廷敬曰:「果賢歟,雖折且怨,庸何傷?」
推薦閱讀:
※做最好的自己,你本不需任何標籤
※營養標籤密碼解讀 飲食結構準確把握
※【經典】衣服標籤的解釋,全了!先收藏!
※工作中 你有「便利貼」的標籤?
※致命的貼標籤
TAG: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