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藝術圈中的複製粘貼

想必在大學時代,很多人寫作業論文的時候,都有過複製粘貼把,就算沒有複製粘貼,那麼一些引用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你能想像在藝術圈,有些畫家也愛引用,甚至是複製粘貼嗎?

比如,明末清初一位叫汪家珍的畫家,他就直接從陳洪綬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抽取了兩位,將他們移置於自己的構圖中。

陳洪綬《水滸葉子:吳用、蕭讓》1630年木版畫

這幅陳洪綬名為《水滸葉子》的版畫作品,是融合了文人精緻文化與大眾通俗娛樂的產物,更是其人物畫傑出成就中的一大代表作品。這兩個人物分別是水滸傳中的人物,智多星吳用和聖手書生蕭讓。

汪家珍《戴逵對使》(局部) 1667年 紙本水墨

而這兩個人物形象到了汪家珍的《戴逵對使》中,完全變了個身份,但是人物形象與姿勢幾乎一模一樣。

汪家珍 《戴逵對使》 1667年 紙本水墨

(此畫描繪的是關於藝術家維護自己節操的故事:一位王侯派遣使者召喚4世紀琴師戴逵去為他操琴,帶逵面對來著,將自己的琴摔壞,並說:「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

汪家珍主要是一位山水畫家,活躍於安徽南部,主張「師從造化」,也就是書寫自然,以變幻無窮的黃山為藍本,將中國山水無盡的情趣、韻味與品格生動地表現在尺幅之間。

這幅作品是應顧主所要求而畫,我猜想或許是因為繪製這類人物畫,對主攻山水的他來說可能有點困難,也或許是因為交貨日期的限制,所以他就從已有的人物模型複製粘貼到他的作品中去,不僅解決了按時交貨的難題,而且還致敬一把他的前輩大師陳洪綬,簡直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汪家珍《黃山一角圖》

在那個時代,這種類似的複製粘貼,其實並不是羞恥的事情,有的崇古的評論家,甚至會因為你運用古人繪畫的元素,而大加讚揚你。所以這種複製粘貼,說的好聽點就是所謂的「摹古」。

這種摹古的風氣,像是支撐中國繪畫的一縷精魂,在歷代畫壇一直都有體現和流傳。

武宗元 《朝元仙仗圖》卷(局部) 北宋

宋代的武宗元和李公麟都學習和臨摹唐代吳道子的畫作,元代趙孟頫的人物畫也大有唐代風韻。到了明代,董其昌把這種摹古的風氣,可以說是推到了高潮,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摹古文藝理論,甚至他的知名畫作的名稱,都是仿某某大師。

董其昌 《仿黃子久山水》 明

董其昌的理論影響了後來很多的藝術家,清代畫家顧見龍就是其中之一。

顧見龍是一位畫風保守的畫家,曾經一度以肖像畫家的身份供職於清廷,專事模仿摹古風格,他也偶爾複製粘貼,在其畫冊中少數細節與一些古畫都有重合類似處。

顧見龍 《各式景緻》 清

如他描繪的游牧部族的帳篷與關隘入口處,即取材自早期一幅歸入遼代畫家胡名下的手卷作品,描繪的是契丹牧人和士兵在北方草原放牧的情景。

胡瓌 《人物鞍馬》 10世紀

西方油畫那樣,講求形似,還可以經常外出寫生,在野外完成一件作品,而我國古代畫家的作品,基本上是在書桌上和畫室里創作,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沒有像西方那樣的對照自然創作,而是在畫室里有很多學習和臨摹的範本和圖稿。

黃筌 《珍禽寫生圖》

例如,五代畫家黃筌為了給他兒子提供一套學習的摹本,專門畫了一套描繪蟲草以及其他動物的示意圖,也就是流傳至今的《珍禽寫生圖》。我們可以從他的兒子黃居寀的作品中,看到這種模仿和學習的樣式。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甚至是從外國來到中國的洋人畫家郎世寧,在為清廷服務的時候,也要學習中國的繪畫技法和傳統樣式,他一定也看了很多中國的畫稿和範本。比如他的《百駿圖》作品,可以在一幅唐代佚名的《百馬圖》中找到一些類似的圖式和源頭。

郎世寧 《百駿圖》局部

佚名 《百馬圖》 唐代

這種範本被稱為「粉本」,表面意思是「用粉製造副本」,即在原作線條上戳出許多小孔,並將粉袋輕拍表面;粉通過孔洞灑落在下面的紙上形成點線狀的輪廓,以供臨摹者依樣進行。粉本一詞也被廣泛地用來指代其他種類的模本,以及稿圖,也稱:畫稿。

正是有了「粉本」,畫家才能更多的從中窺探以往大師的作品或者古人的典範。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取材古代範式的人物類型,像汪家珍這樣的中國畫家,也會將前人畫作中的單個和群組人物複製到自己的作品中,這樣做既可以減輕工作負擔,又可以藉此讓他們的作品有著正宗的古典氣韻。

《芥子園畫譜》插圖

隨著,版畫和印刷技術的發展,這種範本傳播的更加廣泛了。知名的《芥子園畫譜》,基本上是套公開的傳統畫家手冊和常備技法書,可以說很多人從中找一些固定的程式和符號,「複製粘貼」到其畫中去,進而臨摹內化形成自己的風格,《芥子園畫譜》對後世學習前人的技法有著重要的作用。

早年曾為木匠的齊白石,就是在對《芥子園畫譜》的無數次臨摹和練習之後,才練就了自己紮實的繪畫功底。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立軸 設色紙本 1925年作

就在前幾天,齊白石的作品《山水十二條屏》以9.315億人民幣拍出,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格的記錄。雖然,這幅作品,不是明顯的複製或者粘貼前人的作品,但是,從他的作品風格和樣式,都延續了古代傳統技法而有所創新。

由此,我想古人的「複製粘貼」並不是簡單的挪用和拼貼,而是有其深刻的內涵和用意。有像汪家珍那樣用來像大師致敬,也有像齊白石這樣對傳統技法和名家的廣泛學習和訓練,是一種追求自我風格的不斷內化,更是一種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推薦閱讀:

韋仲傳畫家 清新雅逸 神秀造化
韓美林大師雕塑藝術欣賞
獨特的新型材料「紙」,既防水又耐撕,這麼神奇!
《世界藝術史》如一面魔鏡
愛畫畫,堅持下去,會越來越好。

TAG:藝術 | 古代 | 複製 | 粘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