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楚王國史話之八

楚莊王:挑戰王權底線的霸者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所謂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被推為盟主的國君,由於取捨標準不一,對「五霸」說法不一。一種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另一種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其中「春秋五霸」中齊、秦、宋或者吳、越均是短期行為(約40年左右),一旦霸主身死,霸業即告凋零,而晉、楚兩國是長期霸權,斷斷續續綿延一百餘年。確切地說,晉國約160年;楚國約110年。體現在一場戰爭下來,晉勝則晉霸,反之,楚勝則楚霸,只不過兩國霸權僅限於各自的勢力範圍,晉霸北方,楚霸南方而已。這就是春秋時代強國爭霸的真實寫照。作為春秋時期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為楚開疆拓土奠定了堅實基礎。一.韜光養晦 一鳴驚人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其子侶(一作旅)即位,是為楚莊王。庄王即位初,國內政局不穩,朝政掌握在令尹子孔(子玉之弟)和太師潘崇以及庄王的兩位老師公子燮(庄王傅)和子儀(庄王師)手上,其中公子燮與子儀更是挾君主以自重。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元年),謀求令尹之職不得的公子燮和子儀(若敖氏斗克)乘令尹成嘉(子孔)攻討群舒(偃姓,包括舒鳩、舒蓼、舒庸、舒鮑等部)之機,在為郢(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發動叛亂,並派人前往謀刺子孔,失利後,公子燮與子儀於是挾庄王欲往商密(今河南淅川西)一帶逃跑,為廬(今湖北南漳東)大夫戢梨與叔麇所誘殺。楚莊王還郢。(見《左傳·文公十四年》。)楚莊王經歷「二子作亂」後,楚莊王決定「以靜觀動」,上演一出「選秀大劇」來辨識忠奸,並成天在宮中夜夜笙歌,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登基三年竟不理政事,導致朝政混亂。大夫伍舉(疑為伍參)、蘇從忍無可忍,冒死進諫,長期隱忍不發(或韜光養晦)的庄王大喜,於是,立即罷淫樂,理朝政,委任伍參和蘇從擔任要職,重振朝綱,大刀闊斧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並殺掉和罷免了一批奸佞小人,於是國人大悅。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出自楚莊王這場宮廷「選秀」之舉。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秋,楚國發生大饑荒,周邊民族紛紛起來反叛,嚴重地威脅著楚國的安全。據《左傳·文公十六年》載,戎(山夷)先在西南反叛,攻楚阜山(今湖北房縣南),楚軍出擊,又移兵東南作亂,至於陽丘(今地名不詳),以犯訾枝(一說今湖北鍾祥境)、枝(今湖北枝江)等地。庸(今湖北竹山西)與群蠻(庸附近)、麇(今湖北鄖縣)、百濮(今湖北武當山一帶)亦伺機叛楚。面對這一嚴重危局,楚關閉申、息北門,謀徙都於阪高。(今湖北當陽長阪,一說今湖北襄陽西)。庄王採納司馬蒍(wei)賈的建議,出兵攻庸以示楚軍仍然強大。楚軍出師十五日,百濮即撤走。楚軍進至句噬(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楚莊王命廬戢黎進攻方城(庸都。今湖北竹山東)被庸軍擊退。楚大夫師叔為麻痹庸軍,七戰皆佯敗退走,退至臨品(今湖北均縣南)與楚莊王會師。楚莊王一面與蠻族各部締結和約,以削弱庸之勢力;一面向秦、巴(今四川重慶北)邀兵助戰。待一切準備就緒後,楚軍在秦、巴兩軍協助下,楚子越(斗椒)、子貝兵分兩路對庸都發起猛攻,疏於防備的庸國無力抵禦楚軍突如其來的強大攻勢,遂亡於楚。 楚莊王經平定內亂與滅庸後,統治已趨穩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二.問鼎中原 成就霸業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為爭奪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爭霸不斷,其中爭奪宋國是主要目標,宋之臣服與否,也是稱霸的重要標誌。為此,晉楚之間發生了三次大的戰役,即城濮之戰(楚成王)、邲之戰(楚莊王)、鄢陵之戰(楚共王)。其中晉楚邲之戰發生在楚莊王時期。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陳國國君共公卒,楚莊王未派人前往弔唁,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盟。楚莊王以陳背楚親晉之由,聯合鄭軍攻陳,進而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陳、衛、曹諸國軍隊救陳、宋,並會合宋軍攻鄭,楚軍救鄭,兩軍遇於北林(今河南新鄭),晉軍戰敗,大夫解揚被俘,晉軍撤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見《左傳·宣公三年》)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楚莊王觀兵周疆、問鼎輕重,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它標誌著楚國已進入強盛時代。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正當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周疆凱旋迴來時,若敖氏、蒍氏這兩大姓之間的鬥爭也愈益尖銳化。其時,楚令尹子越(斗椒)殺司馬蒍賈攻楚王。庄王徙都鄢郢(今湖北宜城),後楚王發兵破子越於皋滸(今湖北襄陽北),盡滅若敖氏家族,並把都城再次徙回為郢(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公元前604年(楚莊王十年),處於晉、楚之間的鄭、陳左右為難,在夾縫中生存,時而附楚,時而附晉。至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十七年)的七年間,楚伐鄭就有六次,鄭深受其害。尤其是公元前597年楚鄭新鄭之戰,公元前601年(楚莊王十三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鳩、舒蓼、舒庸、舒鮑等部)叛楚,楚軍攻蓼舒,滅之。楚重新劃定疆界至滑水(疑在今安徽境內)與吳、越結盟而還。公元前600年(楚莊王十四年),楚伐鄭,晉來救,鄭敗楚師於柳棼(鄭地,今地不詳)。(《左傳·宣公九年》。)第二年夏,鄭懼楚報復,請和,楚與之盟。晉以鄭叛之,立即會宋、衛、曹之師伐之,鄭又與晉和。冬,楚莊王以鄭附晉,又舉兵攻討,晉亦又會宋、衛、曹救鄭,逐楚師於穎北(今河南禹縣之北)。隨後晉等四國軍隊還駐守在鄭國,以防備楚國的進攻。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春,楚莊王從爭霸戰略出發,再一次親率大軍攻鄭,進抵鄭邑櫟(今河南禹縣),鄭國難以支持,遂從楚。楚莊王見陳,鄭已服,遂與之盟於辰陵(今河南睢縣西北)。其實早在攻鄭的同時,即公元前599年(楚莊王十五年),陳國國君陳靈公因與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與夏姬少(孔)(鄭穆公之女,陳大夫御叔之妻)通姦,酒後胡言夏姬之子夏征舒象他們,夏征舒惱羞成怒,射殺陳靈公,孔寧、儀行父奔楚。夏征舒自立為君(《史記·陳世家》。)第二年夏,楚莊王攻陳,殺夏征舒,以陳為縣。不久,採納申叔建議復陳,迎陳靈公子午為國君,是為陳成公。楚莊王滅陳後又復陳一事,當時影響很大。如《淮南子·人間訓》載:「諸侯聞之,皆朝於楚。」公元前597年春,為徹底服鄭,楚莊王又親率大軍攻伐。因晉未及時來救,鄭國城池陷落,鄭襄公只得肉袒牽羊迎楚請罪,並以弟弟子良為人質求和。但延至夏六月,晉才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這樣晉、楚發生大戰,史稱邲之戰(或兩棠之役)。史載晉中軍副將郤穀不顧主帥荀林父的軍令,擅自率其部屬渡河南進。荀林父被迫令全軍南渡黃河,行至邲地(河南衡雍西南),由西而東背靠黃河列陣。楚莊王聞知晉軍渡河後,採納了伍參的意見,率兵向北推進,抵達管地(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兩軍相持中,晉軍主帥荀林父決心與楚軍議和,但派去議和的晉將佐魏錡和趙旃進至楚營後,擅自向楚軍挑戰,楚軍給前來挑戰的晉軍魏錡、趙旃、荀瑩部以沉重的打擊,並乘勝進逼晉軍大營。荀林父遭楚軍衝擊,不知所措,在慌亂中下令晉軍渡河北撤。於是,晉軍爭相渡河逃命,陷入混亂,潰不成軍,損失慘重。楚軍進至邲地(河南衡雍西南),舉行祭河儀式和祝捷大會後班師回國,由此稱霸中原。是年冬,楚莊王又乘勝伐蕭(今安徽蕭縣)。宋以蔡軍救蕭,蕭人還俘虜了楚公子丙和大夫熊相宜僚。楚莊王使人告之勿殺即退兵,但蕭人不予理會,竟將兩人殺了。楚莊王憤怒至極,遂圍蕭,蕭軍潰敗,宋軍和蔡軍退走蕭亡。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十八年),楚莊王為報復宋救蕭之舉,親領軍攻宋,數月未下。次年,申舟(文無畏)使齊過宋,未假道被殺。(《左傳·宣公十四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宋派樂嬰齊赴晉求救。晉景公派大夫解揚(原被楚俘,此時則已歸晉)去宋,解揚過鄭時被鄭人俘虜,並獻給了楚軍。公元前594年五月,宋國城中彈盡糧絕,「易子而食,析骨而炊」,情況甚慘。宋國大夫華元冒著生命危險出城向庄王講明實情,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後達九個月之久(此從《春秋》。《史記》則稱圍宋五月。),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二十三年)七月,楚莊王病逝,庄王子審繼位。時年10歲,是為共王。
推薦閱讀:

王國維逝世85周年祭
[探索揭秘]揭秘全球十大寶石王國
古楚王國史話之十二
王國勤:當前中國「集體行動」研究述評
在詩歌藝術王國里徜徉

TAG: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