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指導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家長如何指導孩子提高學習成績(1)用正確的方式指導孩子去「學」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一種幫助。

  孩子今天競爭激烈,非常不容易。當孩子遇到問題以後,迫切需要有人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孩子能否從家長那裡得到有效的幫助?在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習問題。為什麼許多中學生和家長的關係緊張,為什麼家長指導孩子學習的時候孩子聽不進去?其根源就在於在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過程中,不少家長的方法不正確,因此效果必然不好,甚至在起反作用。

  孩子從家長那裡總是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就必然不願意再向家長尋求幫助,也就不可能與家長成為朋友,也就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所以,家長要想與孩子之間進行真正的交流和溝通,就要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通過自己的切實有效的行動,讓孩子認識到與家長交流之後是「有利可圖」的。

  《北京市中小學家長學校教學大綱》指出:家長要在學校的指導下學會配合學校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地指導孩子學習。

  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同時,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家長應該樹立一種「全程式控制制」的觀念,把對孩子的日常教育與考試前後的教育完美結合,用正確的觀念面對孩子的考試成績,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解決好「對孩子的學習什麼時候管」的問題。

  按照「全程式控制制」觀念,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應該分為「學習、查找錯誤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驗證措施有效性」四個步驟。簡稱「學查改驗」。一些家長和學生就是因為在這四個步驟中出現了差距,才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出現了差距。下面向各位家長詳細談一下在這四個步驟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學習:

  談到怎麼學習,不少家長會說,這還不容易,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就行了。所以,自打孩子上學那天開始,我們就囑咐孩子「好好聽老師的話」。

  不少「好孩子」真是聽從了家長的教導,在上小學的時候,總是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於是,100分也就經常圍著孩子轉,使我們更加堅信了這樣一個理念「只要認真聽老師的,准沒錯!」

  到了中學,開始出問題了:經常是100分的孩子,在成績單上居然出現了80分。憑著直覺我們認為,既然認真聽課是保證好成績的唯一途徑,那麼孩子成績下降肯定是因為「不認真」。

如果孩子不認真,那肯定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出現了差距。孩子年紀小,對問題看不深、看不遠,因此不知道眼下成績不好會給將來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當家長的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深入細緻的溝通。為了讓孩子認清自己眼前小錯誤的嚴重性,家長是掰開了、揉碎了地把每一方面的道理講深講透。

  很多家長是這樣做的,先從歷史講到現實:我們要告訴孩子,正因為我們當年沒有完成學業,才使得我們今天因為缺少知識的而缺少競爭實力;

  接下來,從現實講到將來:我們告訴孩子,你今天成績不好,就考不上重點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

  再從局部講到全面:我們要告訴孩子,你的成績不好,不僅會影響自己一輩子,更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現在(家庭氣氛)和將來(經濟狀況)……

  孩子貪玩,「忘性」太大,為了讓孩子不要忘了這些基本道理,我們「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經常地反覆地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思想教育——做這項工作,那是我們的「強項」。

  孩子似乎聽話了,認真聽講了,可是成績還是上不去。於是我們又認為:認真聽課之後,成績還是上不去,那就是孩子不刻苦,肯定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上還有問題,具體說就是投入的學習時間不夠。我們是能力全面的家長,在如何抓緊孩子學習的問題上,我們不僅用理論指導孩子,還有具體行動——自打孩子一進家門,就處於我們的全方位監控之下,我們要求孩子必須抓緊吃飯之後到睡覺之前的一切時間認真學習。就差讓孩子學習古人「頭懸樑錐刺骨」了——因為我們堅信「念就比不念強」。

  我們這樣為孩子操心,可孩子怎麼對我們?我們說的口乾舌燥之後,很少看見孩子滿含熱淚地向家長表決心:爸媽,您說的太好了,我牢牢記住了,您放心,我一定牢記您的教導,我下定決心、我不怕犧牲,我排除萬難,去提高學習成績……實際上大部分孩子對家長的苦心做出的是這樣的評價:我媽,我爸,那真叫一個「劇煩」。不僅嫌家長煩,還要加上一個「劇」字——家長說的口乾舌燥,孩子等於一句沒聽進去。

  為什麼我們的投入會收到相反的效果?因為我們沒有明確學習的目的,沒有掌握學習的規律。

  如果僅從學習方式來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從「完全模仿」逐步過渡到「完全自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最明顯的轉變階段是在中學。

  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幫助孩子完成從模仿到自學的轉變,中學的日常教學與小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僅從形式上來看,中學的教學有如下特點:

1、題型分類:中學老師一般將知識點中的內容分為兩類對學生進行教授:

  基礎題講授:通過在課堂上對基礎題的詳細講解,以及讓學生模仿例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對知識點中的基本概念能夠初步理解和掌握;拓展題講授: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將基本概念進行綜合、變形、拓展,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知識點,並在學習中鍛煉自己的學習思考能力。

2、講課方式變換:

  中學老師講課的方式在隨著孩子不斷成長而逐步變換,從「手把手的教孩子」(學會)逐步轉變到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會學);有人這樣比喻過小學學習方式與中學學習方式的不同:

  在小學,只要把老師講的「一字不差」的記下來,考試就可以得到100分;上了初中以後,一些學生依然沿用這種方式聽課,在考試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有的題「老師沒講過」,因此自己不會做,考試結果也就是「80」分,到了高中,這種現象顯得更為強烈,考試的時候甚至要保持住「60」分都比較難。

  雖然在考試之後的分析上,經過老師的指點,自己馬上明白了這些題目是哪些基本概念的拓展、變形,但是,由於老師平時沒有講過,自己在考場上就是想不出來。

  上述比喻中的數字儘管不十分準確,但是足以反應出中小學學習方式的不同。

3、考查方式變換:

  從小學到中學,雖然從表面上看,都在用作業和考試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知識點掌握的情況,但是在這兩個不同的階段,這種形式有著差異。

小學老師對學生「教」得非常細緻,從日常作業中指出的對錯,到考試之後進行的課堂分析,都體現出老師在非常細緻幫助學生查找學習中的不足。

  中學老師則有所不同:通過作業考查學生日常學習效果的力度在逐步淡化,考試之後進行老師在的課堂上進行分析也逐步過渡到學生在下面自己分析。尤其在大考之前,這種變化更體現為「答疑」方式,即學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向老師尋求幫助。

  所以,為了儘快幫助孩子完成從「模仿」到「自學」這個過程,家長要懂得100、80、60的學習規律,在指導幫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中學生),要以「自學」為努力目標,要幫助孩子樹立「應該儘快脫離老師」的學習觀念,要逐步培養鍛煉孩子的自學能力。同時,要教育孩子懂得,學習方法要以適合自己的特點為標準。要培養鍛煉孩子做到六個字:「跟著跑、自己找」。

  跟著跑:緊跟學校老師的進度,在校學習要跟得上,從內容上來講,基礎的東西一定要記得住,從形式來講日常出現了差距一定要及時彌補(「補齊」);

  自己找:成績好的學生在學校普遍教育下感到吃不飽的時候要「拔高」;成績中等或成績差的學生跟不上學校普遍教育的進度的時候,即在「吃不了」的時候要「補齊」。這時候就需要「自己找」。

  要注意:是在跟著跑的基礎上做到,是充分利用一切條件自己主動去找,不要等著老師給自己找。

  在學習的時候,最低檔次是學形式,高一檔次的學方法;最高檔次是學思路。學習能力低的學生,只能從老師「手把手」的教授中獲取知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是在老師的點撥之下,從自己學習思考中獲取知識。

  為了儘快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檔次,就要加強預習,儘快從形象接受到邏輯思維接受。從盲目模仿接受,到思考理解接受。這就是所謂在跟著跑的基礎上自己找。

  自己找,找什麼?找出在普遍教育下自己的差距,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彌補這些不足的有效解決措施——要找得著、找得准。

  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以「自學」為努力目標,要幫助孩子樹立「應該儘快脫離老師」的學習觀念,要逐步培養鍛煉孩子的自學能力。同時,要教育孩子懂得,學習方法要以適合自己的特點為標準。

  要培養孩子逐步掌握「提前預習為主,聽課為輔;自學為主,跟學為輔;「看書」為主,「聽課」為輔;自己平時主動複習為主,跟隨老師同步複習為輔」的具體學習方式。

  在「學」的步驟上,家長和孩子如果忽視了在學習能力上要不斷提升,只是一味地聽老師的話,缺少主動性,孩子的學習就會落後(包括小學時候的「好學生」)。

  為什麼要查?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用考試這種方法進行考核,否則,「學好學壞一個樣」,那誰也學不好。

  在管理孩子的學習中,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秋後算帳」——平時不管,只盯著期中期末考試,甚至只盯著中考高考。有一位家長就對我說:孩子剛上初一不著急,等到了初三,給孩子找一個好的家庭教師就行了。

  這樣做很危險。就像一個企業,每道工序都沒有質量檢驗。到最後總裝的時候,質量問題成堆,根本解決不了,只能報廢。

  在大考之前,看著一些家長為了孩子能上一個重點學校急得著急、上火,甚至掉眼淚,我們真是挺同情他們的,可是也真想問他們一句:你們為什麼不早一些抓緊孩子的學習呢?所以,各位家長如果不想走那些家長的路,就一定要轉變觀念,對學生的學習不能不管,不能只是在期中期末考試以後、只是大考之前才管。為此,我們建議家長一定要指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真抓好「檢查」這個環節。

  及時準確查找錯誤原因,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什麼叫「及時」?

  孩子在平時會出現許多暫時的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不能用正確的觀念和方法面對這些錯誤,使得這些在平時偶爾出現的「小錯誤」沒能及時克服,在考試之前累積成了「大錯誤」,大到了不容易克服和沒時間克服,於是就會在考試的時候出現「低分」。所以要及時查。要查出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差距。什麼叫「準確」?

  家長總是在說「孩子差」。但是,孩子究竟差在哪?這個結論不應該靠家長的主觀臆斷來確定,只應該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科學、準確地分析以後才能得出。

  科學:以數據和事實為依據,只承認用數據來反映出來的真實的原因,不承認在家長「我覺得、我認為」等等想法下推斷出來的原因,要求杜絕「主觀臆想」的錯誤做法。

  準確:實行「原因細分」,即每一項錯誤原因都要找出最根本的因素,不能只停留在「不認真、不刻苦、粗心」等空泛、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要求杜絕「表面化」的錯誤做法。

  所以,為了幫助孩子預防在期中、期末考試的失敗。首先就要幫助孩子用科學的方法及時、準確查找平時的不足,為克服不足打下基礎。

  查,是檢驗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不檢查,就不能限制學習中的惰性,否則,很少有人會認真學習,同時,查也是改正不足的第一環節。由於不少家長和孩子不了解或忽視了這個步驟的重要性,所以在這個步驟中,出現了差距。表現為「只學不查」。只學不查,是最累的學習方式:一些孩子在學習中為什麼覺得特別累?就是因為不清楚自己「差」在哪,因此在考試之前的複習階段只能是按照學過的順序,一遍一遍地把精力分配在複習已經學過的全部知識上。結果是由於複習缺乏針對性,使得已經掌握的,又重複了一遍,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沒有掌握的,由於時間和精力投入不夠,依然沒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拓展題),很容易出現「複習的時候覺得全會,考試的時候覺得全不會」的現象。

  同時只學不查,還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由於自己不知道哪裡存在不足,所以總是被一種「無名」的恐懼心理所困擾(表現為心裡總是「沒底」),尤其在重大考試之前表現更為強烈,因為不知道自己差在哪?因此也就不知道從哪裡進行補救。查什麼?不是查表面錯在哪,那些不用查。要仔細查出在預習、聽課、記筆記、做作業、滾動複習、系統複習各環節中是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要細查。

1,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檢查:

  有的孩子在應付檢查,總覺得自己聰明,平時不重視日常的檢查(抄作業、突擊複習),總說:到考試的時候我認真一些就行了;有的孩子害怕檢查,總是想躲避檢查,一到檢查的時候就心裡哆嗦。

  正確的態度是重視日常檢查,認真面對階段檢查;同時在老師的「普查」之外,自己還積極主動進行「自查」;以加強檢查的力度和密度。

2,科學安排檢查時間:

  (1)日查:

  家長要指導孩子認真做好課內作業:面對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主動的做好錯誤原始記錄。及時查找並記錄在日常作業及小測驗中出現的不足及產生的原因,針對每一道題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在適當的時候和考試之前再認真做一遍,如此,可減少錯誤的「重犯率」。

  問過不少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同學,為什麼錯?答案基本上一樣——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怎麼錯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錯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跟不上的。詳細一問,這些同學都忽視了《日常錯誤原始記錄》這一環節,家長也沒有抓緊這一環節。或沒有,或形同虛設。

  在學習中,《日常錯誤原始記錄》是重要基礎,是孩子深入了解自己、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據,也是孩子制定改正措施的重要依據,同時還是求得外界幫助的重要依據。從表面上看,《日常錯誤原始記錄》是用於跟著跑的方法,但是,如果用好了,它也能起到自己找的作用。尤其是解題思路和避免再出現錯誤的措施等項,更應該自己找。

  (2)周查:一些家長和學生不僅不重視日常作業,也不重視周檢查,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試上。

  家長要抓緊孩子每周的學習情況。有的學校在每周都要進行小測驗,建議家長在小測驗之後,要督促孩子主動地做好錯誤原始記錄。

  (3)月查(階段查):

  學校進行的單元測驗是檢查知識點掌握情況的有效手段。但是,一些家長和學生由於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試上,因此也不重視此項檢查。

  家長在考前要指導孩子認真查看錯誤原始記錄,爭取做到「同樣的錯誤不犯二遍」,在考試後要指導孩子認真做好《階段學習質量分析表》——把考試中出現的錯誤(丟分)按科目、分類、分項填入表內,做好分項、分類小計。

  通過《階段表》最上方的科目總計,可以看出孩子在某一學科的學習狀況;通過最右面的分類統計,可以看出孩子某一錯誤原因的狀況。因此可以成為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據;也可以成為學生制定改正措施、求得外界指導幫助的重要依據。同時,還可以成為調整兩代人關係的有效工具。

  自己找:如果覺得學校的考試難度不夠、頻率不夠,家長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來增加力度和密度。尤其是成績好的學生,更應該自己多找一些。本校老師沒有找出你的不足。不是好事,應該自己找不足。

  使用《階段表》可以避免出現家長「考試之前著急、考試之後生氣」「初三高三著大急」的現象,使家長用科學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考試成績:即在平時考試之後,只看孩子丟多少分,只關注丟分的原因,只想著「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克服不足」。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每克服一個不足,就等於獲得了一次成功,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就給自己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家長此時如果再給孩子一個鼓勵:你能夠克服這個不足,也一定能夠克服其它的不足,你能夠克服這個學科的不足,也一定能夠克服別的學科的不足。家長這麼做,會使孩子增添了自信。這樣面對學習,絕不會喪失學習的興趣。這樣的關注,也絕不會造成兩代人之間的緊張關係。

  家長要認識到:考試是查找各方面的不足,每次考試之間沒有可比性。

  一些家長在考試以後,總是愛用本次和上次考試的得分相比較,從而得出孩子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是認真刻苦了,還是「只顧著玩兒不學習」。

  家長要認識到,考試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同的時間、通過不同的檢驗方式,幫助孩子找出在學習中各方面的不足。因此,每次考試的題目必然不一樣,出題的側重點必然不一樣,每次考試的角度也必然有所不同。孩子在接受掌握各學科、各方面的知識的時候,不可能都是一樣的水平,所以,孩子的得分就必然有高有低。

  這時候,家長如果不管孩子在各學科、各方面都遇到了哪些具體困難,只是在表面上用同樣一個標準來要求孩子,那是非常錯誤的做法。不客氣講,家長有時候這樣做其實不是為了孩子——要求孩子每次考高分,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心,否則,家長就不會採取「認假不認真」的方式。

  (4)學期查:

  如果說,做作業是所學知識的「平時檢驗」,月考和期中(末)考試就是對所學知識的「階段檢驗」,是對孩子一個階段的學習進行的一次「總考核」。

  很多家長和學生都非常重視這個檢查階段,可是,相當多的家長和學生重視的方式確是錯誤的。具體表現為只看考試得分、不看丟分,更不管為什麼丟分。

  學生只看得分,就看不到被得分掩蓋的東西——得分高容易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產生自滿;得分低容易看不到自己的成績,產生自卑。兩者後果都是導致放棄努力。同時,只看得分更容易導致出現:在考前突擊複習、考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分析錯誤原因的錯誤現象。家長只看得分,就會只看到孩子的「失敗」,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因為孩子在考試中很難得滿分,很難一直得滿分)。在家長的「高標準嚴要求」下,孩子的自信心會隨著多次失敗(因為家長認為滿分才算是成功,否則就是失敗)而逐步喪失,會隨著家長的經常否定而逐步喪失,進而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使孩子逐步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家長不能正確面對學生的月考和期中(末)考試成績,使孩子的成績不僅上不去,還嚴重損害了兩代人的關係。因此成績單已經成為兩代人爆發衝突的導火索之一(另一個是考試之後的家長會)。

  如何正確面對期中期末考試:家長要指導孩子在考前認真查看錯誤原始記錄,爭取做到「同樣的錯誤不犯二遍」。

  《單科表》使用方法:把每次《階段表》反映出的單科情況按時間順序填入本表相應的欄目內。通過本表,家長可以充分了解在某一階段內,孩子在某一科目的學習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難,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夠有效。

  《總體表》使用方法:把每次《階段表》右面的「合計」按時間順序填入本表相應的欄目內,通過本表,家長可以充分了解在某一階段內,孩子在整體的學習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難,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夠有效。

  如果說日常的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制定戰術」問題,那麼學期分析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制定戰略」的問題。

  家長要認識到:考試是查找孩子各階段的不足,要注意連續性;家長還要認識到,考試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不同的檢驗方式,幫助孩子找出在學習中每個階段的不足。在這裡,希望各位家長認識到這一點:每次考試的得分沒有用,或者說是沒有多大用,它只是能暫時滿足或打擊家長和孩子的情緒。考了高分不要洋洋得意,說明老師沒有查出你的錯誤;在大考的時候,判卷老師絕不會因為你總是考高分就會給你加一分。

  但是,請各位家長注意,每次考試的丟分都有用。丟分不是孩子的恥辱,而是老師查到了孩子的漏洞,是幫助孩子查缺補漏第一環節。在大考的時候,判卷老師也不會因為你平時總是得低分就扣掉你一分。一次錯誤的後果不嚴重,當同樣的錯誤多次重犯以後,就嚴重了,因為已經成了習慣性錯誤,不容易改正;一次考試得低分後果並不嚴重,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沒有克服。

   所以我倡導家長對上述量表要進行系列使用,即對孩子每次考試的丟分進行「連續性」統計,將每次丟分的原因一定要準確記錄下來,從中找出延續性、規律性的東西。這樣,家長才能在總體上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了解在某一階段內,孩子在整體的學習中存在哪些差距,遇到了哪些困難,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夠有效;了解孩子在某一科目的學習中存在哪些差距,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夠有效——用於預防「大考」的失敗(中考、高考),在報志願的時候,才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不報「飛」了,也不報「冤」了。

3,科學安排檢查內容:

  (1)查知識點:考試考什麼?考的是知識點,是把基本概念拓展和變形以後來考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很可惜,一些家長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重視了對老師所講過的題「做對」,忽視了對知識點的「學會」;只重視考試時得多少分,忽視了對知識點的真正掌握。

  由於這些同學在學習中沒有真正地掌握知識點,所以一到考試總是感覺「老師沒講過」,在分析錯誤原因的時候,孩子也總是說:這種題型我沒見過,所以我不會做。

  為什麼有的學生敢於說:不管出什麼類型的題,我都能夠考出好成績?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掌握了知識點,所以不怕考試。

  作為一個家長,怎樣幫助孩子檢查是否掌握了知識點呢:

 在選材組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2)系統性查:

  跟著跑:要重視學校的考試,那是總體檢查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有效措施。

  自己找:在學校的考試之外,家長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可求助於外界的一些條件,比如,家長們可以用四中網校提供的這樣一些資源來幫助學生檢查知識點掌握的情況:

   採用正確的形式:

  搞好兩個結合:學校普查(跟著跑)和家庭自查(自己找)相結合,家長監督指導和學生自查相結合。

  (1)學校普查和家庭自查相結合:

  學校的普遍教育不可能滿足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個別需求,需要自己找。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學校提供的午飯,是用同樣的食譜、同樣的數量面對所有的孩子,目的是為了保證孩子得到基本的營養。因此,絕大部分孩子對這種「標準化」的飯菜不滿意。為什麼住校的孩子一回家就像餓虎下山一樣,就是或不滿意色香味(酸甜苦辣的程度),或不滿意數量(吃不飽或吃不了)。

  但是,學校不可能根據每個孩子的需求來做出不同的飯菜,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精力達不到。所以,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身體需要、胃口特點、飯量大小在學校飯菜之外進行調整。

  同樣,學校的普遍教育也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的具體要求:成績好的孩子吃不飽,為了不埋沒孩子的才能,就需要自己找(所謂的「拔高」);成績不好的孩子不僅是吃不了,而且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受到打擊,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需要家長加緊家庭教育,更需要自己找(所謂的「補齊」)。

  (2)家長監督指導和學生自查相結合:

  ①監督管理的目的:

  眼前的嚴格監督管理是為了最後的「不管」,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培養習慣」上,而不要放在體現家長的權力上;

  ②關注時間:

  重平時,輕考試;重考試之後的分析,輕考試前的思想教育。我們倡導各位家長接受一個「新觀念」,即把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關注,從考試以後轉移到日常學習中,轉移到考試之前,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加強科學管理,幫助學生及時找出平時的差距,及時將在日常學習中偶爾出現的「小錯誤」克服在「本環節」之中,避免日常小錯誤因「長時間積累」而釀成大錯,最終導致不容易克服。這樣做,才能預防日常考試(期中、期末考試)的失敗。

  ③關注重點:

  只看丟分,不看得分;重分析原因,輕追究責任;重改正措施,輕批評教育;

  ④相互地位:

  以孩子為主:即分析原因要以孩子為主,不要把自己認為的原因強加在孩子身上;制定措施以孩子為主,不要用自己的措施代替孩子思考;

⑤關注形式:

  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孩子時間緊張的時候,可以幫助填表、統計,但是,不要分析原因和制定措施,那些是孩子自己的事;

  多做少說甚至只看不說:幫助孩子填表的時候,家長不要「邊干邊嘮叨」,如果發現孩子制定的措施有不完善的地方,家長只是提出建議「對這個地方是不是再認真考慮一下」。如果孩子堅持自己的意見,則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措施的有效性。不要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


推薦閱讀:

放生施食喜報:他們的孩子學習成績大幅提升(圖)
好習慣勝過好成績
這些孩子怎麼學成績都好不了,都是有理由的
廣東一14歲女班長殺死同學 家長:都怪平時只關注成績A
別只看成績!這八個問題,影響孩子一生!

TAG:孩子 | 學習 | 提高 | 成績 | 學習成績 | 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