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進化史:誰是正宗門神?
每到春節臨近,人們都要張羅「新桃換舊符」的事兒了,年畫、春聯已經成為中國人過春節最不可缺少的節慶物品,但你是否知道,最早的年畫出現在何時?誰是門神之祖?傳承三千年的古老藝術是如何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經歷了什麼樣的進化過程?
前年畫時代:桃符
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紀,在記錄殷商時代社會狀況的甲骨文中,「年」的字形是「
」,就是(禾,代穀物)(人)的集合,人背著禾,象徵著穀物豐收。而後春秋時期的《穀梁轉》中有了更詳細的解釋「五穀大熟為大有年。」
倉稟實而知禮節,穀物存滿了不用考慮口腹之慮,便有了一些精神上的需求,比如祭祀活動。殷商時期的祭祀活動中有五祀,,即祭祀戶、灶、中雷(土地神)、門、行。
其中「門」指的是周代的「宮門」,因此掌管宮門的「門神」是需要供奉和時時祈拜。《山海經》時代,門神就具化為「神荼」、「鬱壘」兩兄弟。他們二者是在東海大桃樹上掌管鬼門的二位神仙,如果到惡害之鬼,就用葦索捕來喂虎。
但神荼、鬱壘的精力是有限的,無法滿足每家每戶對於安定的需求,黃帝下令以神荼、鬱壘為原型雕刻桃符,兼刻老虎,掛於兩邊門旁,並門上懸掛葦索,用於驅鬼鎮邪。
而中華民族又素有崇拜桃木的習慣,大概是因為人類是從靈長類進化而來的原因。從夸父逐日化為鄧林(桃林)到《山海經》中那棵綿延三千里的大桃樹,到明代《西遊記》中的蟠桃園,桃樹作為一種圖騰的存在,具備靈性,是一種護身符的存在,具備辟邪祈福的作用。
這個習慣一直流傳下來,到了秦漢時期,從學者王充的《論衡》以及張衡的《東京賦》中都引山海經中神荼、鬱壘的梗,明確提出「桃符(弧)」一詞,這裡的桃符除了作為一種神話傳說,還是儺儀中重要的器物,是可與上天通靈溝通的信物。
這種具有靈性的器物自然被重視,而且越做越講究,還加上了大桃樹上那個一叫天下白的雄雞。
唐朝時,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睡覺夢魘,尉遲恭、秦叔寶二人在他寢宮外面守夜,唐太宗好了之後便命人根據二位愛將的威武形象製成畫像,貼在門上,至此尉遲恭、秦叔寶二位加入了神荼、鬱壘二兄弟的門神「伐木累」。
幾十年後,因為唐玄宗命吳道子畫的那幅《鍾馗捉鬼圖》,鍾馗也正式加入了門神陣營。此外,第一份印刷書籍《金剛經》中也有了黑白色印製的佛像——「紙馬」。
上行下效,民家老百姓也有求平安的需求,於是也開始在門上貼尉遲恭、秦叔寶等人的畫像。這一定要感謝雕版印刷技術,它讓唐朝批量生產和售賣年畫的「紙馬鋪」提供了技術基礎。
年畫開始脫離桃木這個載體,呈於紙上,感謝蔡倫改進造紙術~
五代時期,年畫又有了新的形式,開始加上了對聯。這個風尚起源於蜀國的君主孟昶,他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在桃符兩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歷史上有證可靠的最早的春聯了。
雖然一年之後蜀國就滅亡了,但孟昶的這種做法卻沒有隨著蜀國的滅亡而滅亡。孟昶的做法特別符合文人的口味,具備了雕刻和書法的雙重審美趣味。除了鎮邪驅魔,還增加了對新年的祝福和對來年的希冀,有了喜慶氣息,在北宋逐漸流行開來,甚至出現了春聯和桃符並用或對聯代替桃符的做法。
比如北宋那個說法師是「一坨屎(翔)」淘氣boy蘇軾,在黃州年底時去王文甫家玩兒,看到王在做桃符,也不問人家同不同意,率真徑直書寫了一副對聯「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贊他子孫光耀門庭,祝他子孫眾多。
年畫定性:木板年畫大放異彩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得原來黑白色只放在佛經中的紙馬開始變得多樣,仙佛菩薩以及古代傳說中各行各業的始祖等紛紛出現,年畫的顏色也由原來的黑白變得五顏六色,製作方法也由手繪變成了雕版,這也便出現了木板年畫的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
北宋坊市破界,城市的繁榮和手工業、商業的發達,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休閑娛樂方式,年畫這種集繪畫、雕刻和書法的「高逼格」藝術,廣受喜愛和追捧,民間需求旺盛。
就官方而言,年畫這種文化產業,不產生污染,而且高GDP,自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此背景下當時官辦和民辦的「紙馬坊」有300多家。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在年關時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等。由此可見當時東京汴梁以及周邊朱仙鎮等地年畫產業的發展盛況。
其實不止是都城,各地都發展出了各具當地特色年畫品牌,入選國務院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十二個木版年畫,已經出現了六個,它們分別是朱仙鎮、桃花塢、武強、鳳翔、綿竹、漳州木版年畫。
其中比較有名的品牌就是開封(也年畫藝人搬遷至朱仙鎮)和以及桃花塢,二者一北一南,朱仙鎮年畫地處皇城,風格端莊、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桃花塢地處江南,風格雅緻,秀麗喜慶。
這一時期的年畫普遍採用的梨木板加鏤刻套色的工藝,一張年畫需要用5-8個梨木板,每一個木板上只印上一個顏色,多次印製後才能成型。
木板年畫的顏色大多採用天然原料,如朱仙鎮年畫所採用的槐黃色,就是用槐樹開花前的槐籽,經過暴晒後加入生石灰,然後用鐵鍋以文火干炒焙黃之後,加入五倍子、明礬、明膠摻水熬制後過濾雜質後而成。
北宋滅亡之後,從開封勃興的木板年畫開始在北方開始向陝、冀、魯等地區擴散,比如河北武強木版年畫、陝西鳳翔木版年畫、山東濰坊木版年畫;南方以臨安為中心,開始向蘇、閩、粵等沿海地區發展,產生了福建漳州木版年畫、四川綿竹木版年畫、廣東佛山木版年畫等。
除了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基本上所有的年畫品牌採用的方式都是模板套印、手繪或者二者結合的方式。
盛而轉衰:如今後繼無人
至明清時期,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的十二種木版年畫,已經全部集齊了。
他們的風格也更加多元化,加入了戲曲、文學、音樂以及西方油畫中的透視等元素,風格更加多元化,人們對驅魔逐鬼的門神、鍾馗的信仰日漸淡化,盼望五穀豐收、百福臨門、子孫昌盛的思想日益濃厚,寓意吉祥的年畫題材得到發展。
據記載,當時朱仙鎮從事年畫行業的有300多家,大商號招收工人過千,雕版幾千套,木版年畫遠銷各地。遠在南方的魯迅先生就收藏了很多朱仙鎮木板年畫,並評價道:「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
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
但清末西方廉價紙、化學顏料的的湧入以及石印機器印製的月份牌興起,對採用手工製作、連史紙、宣紙和天然顏料的木版年畫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木版年畫重回門神、灶神等眾神題材,日趨蕭條。
這種情況在建國之後也並沒有得到好轉,因為新中國破四舊以及十年文革對於「牛鬼蛇神」的打擊,很多雕刻的木板被砸壞,當時的從業者不敢再碰畫版。昔時年畫原產地「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的情況不復存在。
木版年畫的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從最盛時期的300多家減少到不餘10家,佛山年畫只剩」馮均記」一家在苦撐,「桃花塢」年畫也僅剩幾個老藝人還在印製木板年畫……
改革開放之後,即使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把以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代表的全國12個地方的木版年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馮驥才為代表發起的「中國木板年畫搶救工程」,收集各地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畫集成22卷本《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和14卷本《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地方政府比如開封市成立了木板年畫製作社,但仍是抵擋不住經濟浪潮的衝擊。
傳統學徒式無工資的生活,難以吸引年輕人,即便多數藝人都宣揚免費傳授,怎抵得上在外打工每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資?
這固然是時代發展的選擇,但這種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國粹在短短一個世紀內如此快速的消亡,仍讓人不免傷感。因為年畫這一形態就如馮驥才所說「代表的是我們民族生存形態的東西……無數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作為文化的攜帶者,他們的走,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的斷絕。」
木板年畫的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狀況,其它散落在中原大地的民間藝術又何嘗不是?如何讓這些稱得上瑰寶的藝術在今天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找到歸屬,讓民間手藝人能夠安靜而有尊嚴地進行創作和傳承,這是豫記一直都在思考的,同樣也是本源社區書院一直都在探索的。
高翰 | 文
推薦閱讀:
※《明星經紀進化史》從跑單幫到傍大款再到鬧獨立
※【仍有婚姻是合法的賣淫,說明我們還在進化中】-
※經濟學中的建構理性主義和進化理性主義
※21世紀,中國人必須面對的進化問題
※一行:比喻的進化:中國新詩的技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