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90後喜愛的100部經典電影

自電影誕生以來,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標記屬於自己的電影,每一代人又都有每一代人的經典,90後也是如此。以下的100部電影是90後們親自選出的時代經典,有的在預料之中,有的頗為意外,但無論如何,這些電影都代表了90後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定位,是他們對電影的理解。在此,我們由影觀心,細數佳片。

1.《霸王別姬》(1993/陳凱歌)

《霸王別姬》能佔據頭名,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情有可原,理據分明。首先,不論原著還是劇本,都精緻磅礴,曲水流觴,蜿蜒數十載的恩怨情仇,到頭來不過是做戲一場,卻又點點滴滴,訴不殆盡。其次,演員的表演無可挑剔,記得陳凱歌說過那麼一段往事,在拍國子監的戲時,三位主演頂著烈日於攝影機前一遍遍地演著。此時恰逢伊莎貝爾·於佩爾遊歷北京,看到有劇組拍戲,便站在一邊,舉目觀望。三位主演演了一天,於佩爾就看了一天,臨走,她來到陳導面前,說:「他們真是太好的演員了。」從這件事便足以看出,本片的陣容不僅星光熠熠,而且都是實打實的「白矮星」,密度之高,能量之大,絕非一般可比。最後,本片最大的能量在於一個字——情。一部電影有情,便能使人常懷於心,繼而於人於影,就有了情懷。一部有了情懷的電影,再想讓人忘記,便是難上加難。

不過,縱然本片在各個環節都可圈可點,但對於90後們而言,《霸王別姬》榮登王座的原因恐怕另有三條:第一,張國榮;第二,程蝶衣;第三,哥哥。雖說張國榮之於本片,就好比磚石之於金冠,既是錦上添花,又是點睛一筆,被當做本片入神的充分條件,原是理所應當。然而,張國榮在90後心目中特殊的地位,使其意義和價值變得不同凡響。2003年4月1日,哥哥一躍升天,在那之前,恐怕張國榮這個名字對90後而言,並不是那麼熟悉。但是,死亡引發的傳奇效應迅速席捲了一代人,就像詹姆斯·迪恩、瑞凡·菲尼克斯和柯特·柯本一樣,流火永遠比太陽耀眼。再加上張國榮在本片中的表現,又實在是……雖有字典厚如辭海,卻無恰當辭彙來形容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一用再用,卻屢試不爽。

當年在片場,除了演對手戲的張豐毅,其他所有人都在攝影機之後,看著監視器里的哥哥,不由地看痴了:曼妙身段,美目巧笑,幽幽倩倩,如魅如神。後來,到了演蝶衣犯煙癮一幕時,張國榮已然徹底成為「妖孽」,只見拂塵亂掃,碎鏡似心,片如雨下,狂風萬里。眼看張國榮入戲太深,難以抽身,陳凱歌見勢不妙,一陣喊停,可哥哥還是狂哭不止,如喪考妣,工作人員與其他演員們紛紛來勸,卻是久勸不止,哭得撕心裂肺,路人聞之變色。陳凱歌一聲長嘆,頻頻搖頭,末了說了一句,「唉,戲演到這份上,不僅是程蝶衣,連張國榮,你都做到頭了。」此話之意,無非就是,「哥哥,你人戲不分,已窮極致。」如今回想,這樣演戲,就算不折壽,也難免損耗靈魂。張國榮演戲向來太痴,到最後入了魔障,可悲可嘆。

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哥哥的存在於影片的底子粘合在一起,構成了完美無缺的《霸王別姬》。雖然陳凱歌不願將本片視為自己的巔峰之作,但在90後一代的眼裡,再沒有比本片更酣暢淋漓又肝腸寸斷的電影了。對於衣食無憂、缺乏理想的他們而言,也許從來沒想到,人的一生居然還可以這樣度過。如果說老幾輩的人會為《霸王別姬》的真實而觸景生情的話,那麼90後則是為它的浪漫感受到了「體無完膚」的震撼,如醍醐灌頂,似肝腦塗地。

這是一段屬於中國本土的往事情史,擁有一個五彩斑斕的銀幕形象,生出一場情戲糾葛的同性孽緣,這就是《霸王別姬》,無法複製的經典中的經典。它不僅是屬於90後的,更是我們所有人的。

2.《這個殺手不太冷》(1994/呂克·貝松)

想來多數90後觀眾也不可能看過卡薩維茨的《女煞葛洛莉》,但如果將前者「《這個殺手不太冷》的翻拍原型」這一名號搬出來的話,恐怕部分90後影迷必將趨之若鶩,一睹為快。但結果也可想而知,必是失望而歸。這並不是說卡薩維茨的作品就比呂克·貝松的差了一大截,而是呂克·貝松兼顧敘事好娛樂的習慣,為他賺到了不少便宜。這又是為何卡薩維茨成了「獨立之王」,受萬人拜服;而「法國胖子」則撈滿票房,走紅色地毯的緣故。本片受90後追捧的最大原因,也恰是呂克·貝松對劇本所做的最大改動,即將白人大媽與黑人小孩換成了御姐心的蘿莉和大叔身的正太。受日本動漫影響深遠的90後,對蘿莉大叔之類的設置早已爛熟於心。於是,能在三次元目睹一次元化的二次元設定,顯然讓他們大快朵頤。馬蒂爾德與萊昂之間夾雜著父女、師徒、朋友和情人等四種曖昧錯綜的關係,可謂極大程度上滿足了90後們的「宅心」。

3.《盜夢空間》(2010/克里斯托弗·諾蘭)

所謂的經典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毋庸置疑,拍出來就屹立不倒,任爾東西南北風;一類較為小眾,需要挖掘之眼,再附口耳相傳,以致百世流芳;最後一類則名聲夠大,質量見仁見智,但憑一群自成一派的評論家,對之百般解讀,千種解構,經典應運而生。《盜夢空間》顯然就屬此類「玩出來」的經典,影片本身無非就是「費琢磨」、「看不懂」、可靠著一大幫「事後諸葛亮」的「玩弄」,大家越看越神,最後再不服氣的人面對言之鑿鑿的成堆理論,也只能兩手一攤,低下高傲的頭顱。《盜夢空間》位列三甲的意義非比尋常,因為它代表的不僅是其本身,更是90後觀看電影的一種新方式,即以解讀覆蓋電影,以文字重新整理影像。

4.《泰坦尼克號》(1998/詹姆斯·卡梅隆)

1997年,當這艘詹姆斯·卡梅隆嘔心瀝血打造的萬噸巨輪駛進中國時,也就意味著一代人的「電影啟蒙」就此開始。《泰坦尼克號》的上映在彼時中國算得上一件大事,大街小巷的電影院與音像店裡,到處都是傑克和露絲的海報,冰山的碎片撒滿每一個街角。90後就是在這樣的「盛世」之下,牽著爸媽的手,被領進了電影院,也從此打開了對電影這一形式的全新認知體驗。這種體驗首先來自於影像本身,磅礴大氣的畫面讓90後感受到了電影的力量;其次,則是唯美的愛情,啟蒙從電影引入了情感層面;最後,就是那一輛老爺車裡的無限風光了。所以,《泰坦尼克號》撞上的是冰山,打開的卻是90後的電影之門。

5.《肖申克的救贖》(1994/弗蘭克·德拉邦特)

在「《黑暗騎士》刷票事件」後,IMDB250的第一名寶座雖然成功地從《教父》的屁股底下被抽了出來,卻也沒有讓蝙蝠俠安安穩穩地坐在上頭,倒是《肖申克的救贖》坐收漁翁之利,獨享頭把交椅,至今沒有易主。既然能在IMDB上風光無限,那麼本片成為90後的經典也是底子夠厚,馬步夠穩。當然,如果將90後與本片結合在一起而論,還是能看出些90後對本片情有獨鐘的緣由。首當其衝,就是本片的勵志題材。每一代人都曾經迷茫過,但似乎90後迷茫得特別厲害,他們眼前的路是別人的兩倍,而路上的迷霧也濃厚了兩重。因此,勵志題材的電影對他們猶如明燈,意義非凡。

6.《千與千尋》(2001/宮崎駿)

說起宮崎駿,誰人不愛,但若論誰愛得最歡,非90後莫屬。90後長到能看宮崎駿的年齡時,想必也已是十幾歲了。那時候,宮崎駿也恰好拍到了《千與千尋》。於是,奇幻瑰麗的冒險,少女的成長曆程,繽紛交織的想像圖景,這一切夾在兒童與少年,少年與成年之間的情愫與情懷,紛紛落入了90後們的心坎。最心醉神迷的,恰是那第一眼的難以忘懷。作為第一次見識宮崎駿的90後,《千與千尋》是他們進入吉卜力的敲門磚。他們方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能將動畫片拍得如此唯美而盎然的人物。於是乎,多數90後往往藉此機會,將宮崎駿先前的作品全都惡補一番。

7.《教父》(1972/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的影史地位和水準成色自是不用多說,90後能將之選入前十,也說明了好電影代代相傳的本質。然而,我們想苟求一下的是,對於《教父》這樣的電影,只排在第七還是讓人有些難以言說的不痛快。看來,「代溝」仍然存在,上一輩眼中的「首屈一指」到了下一代,自然而然就會變作「略遜一籌」黑幫題材向來是每代影迷的「心頭肉」,暴力文化擁有其特有的魅力,「惡」的性質加以藝術表達,征服人心,爽快至極。還有阿爾·帕西諾和馬龍·白蘭度兩位神級人物,一個抱貓輕撫,一個冷麵皺眉,兩代教父共襄盛舉,為我們展現了那雙黑夜之中黑色的眼睛如何鄙視光明。

8.《海上鋼琴師》(1998/朱塞佩·托納多雷)

在影迷之中,流傳著這麼一個千古疑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海上鋼琴師》?對此最好的回答就是,「為什麼不呢?」一部電影若擁有像1900這樣謎一般的人物,懷揣絕世技藝,卻不顯山露水,埋沒於汗青;一部電影若擁有一個特定的空間,遊歷五湖四海,來往鴻儒白丁;一部電影若存在一段無始無終的愛情,只在一個偷吻、一次注目中省略種種情話,卻不失一滴情意;一部電影若有一個瞬間,意義超過了永恆,那懸而不踏的一步究竟被多少人理解或許並不重要,關鍵是它帶給人暢想的味道至今不絕……一部電影若擁有這一切,難道還需要別的令人生愛的理由嗎?90後對電影的喜愛,沒有那麼理智,也沒有那個必要。

9.《斷背山》(2005/李安)

對於《斷背山》,好事之人往往會把片中的同性戀情無限放大,而將本片的節節高升歸於「眾腐拾柴火焰高」。這樣一來,《斷背山》也就被潑了一臉糞土,其意義差不多就如比利·海靈頓主演的作品划上了等號。實際上,我們都明白,就算90後中多腐女,也並不意味著《斷背山》就是一部被「腐」出來的經典。

相反,《斷背山》與「腐」毫不相干,這是一部偉大的愛情電影,偉大到就算那些早先對同性戀嗤之以鼻的人,都會在看到聞襯衫一幕時淚眼朦朧,襟然淚下。李安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將同性戀擴展到了愛情層面,把性別從影片中幽幽剔除,只剩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無限憐愛。

10.《指環王3:王者無敵》(2003/彼得·傑克遜)

三部《指環王》,一個新世界。對於90後而言,《指環王》能獲得現如今的地位,並不取決於何種表現形式,而在於其本身的魔幻史詩氣質。那麼,這種特有的氣質又為何能穿入90後的內心呢?原因很簡單——遊戲。

從《暗黑破壞神》到《魔獸爭霸》,90後可以說是真正經歷歐美電子遊戲衝擊的一代。在他們的眼中,部落和聯盟成為了另一個世界的信仰和圖騰。基於此,《指環王》無論是精靈、矮人、人類的多種族設定,還是術士、騎士的各職業劃分,都擁有強烈的遊戲即視感。當然,托爾金小說在前,傑克遜改編在後,但對90後而言,要的只是一個感覺。因此,《指環王》成了90後最愛的系列電影,沒有之一。

11.《指環王:魔戒再現》(2001/彼得·傑克遜)

如果說第三部《指環王》是傳說的終結,那麼第一部就是史詩的開端。弗拉多一行從夏爾出發,遇見阿拉貢,伴有甘道夫,組成護戒隊,聚散各有定。在情節的設置上,第一部顯然無法與後兩部相比,沒有聖盔谷的絕處逢生,也沒有米納斯提里斯的雷霆萬鈞。然而,第一部有的後兩部也沒有,那就是對旅途的期望,以及失去隊友時的悲傷。當甘道夫擊落炎魔,一聲「快跑,傻瓜」後墜入萬丈深淵,淚撒沙發。在90後眼裡,第一部比第三部低一位的原因,恐怕就是:一切還沒有結束。

12.《春光乍泄》(1997/王家衛)

三個男人一台戲,標準的王家衛電影,充滿了絮絮叨叨的文藝腔調,糾纏不盡的情感由突然的釋懷而告終。只不過這一次,地點搬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搬到了伊瓜蘇瀑布。這一切看似尋常的元素,卻是90後們欲罷不能的關注點。他們喜歡王家衛墨鏡後面那一雙深邃的眼睛,喜歡文藝腔中透露出來的對生活的獨道感悟,喜歡處理情感不痛快的方式,喜歡那種說矯情太重,說憂傷太淺的夜燈漫步。當然,還有哥哥、偉仔和張震,三位男神同台共戲,精彩之餘更是秀色可餐。

13.《阿甘正傳》(1994/羅伯特·澤米吉斯)

也許所有人在看《阿甘正傳》之前,都已經聽說了那句關於奇怪的巧克力的台詞。而當大家真正看過《阿甘正傳》之後,所記得的又何止一句台詞。同樣,本片最能打動人心的,還是其自身的勵志題材。其次,則是澤米基斯的亂入手法,阿甘一路上碰到了肯尼迪、列儂,又啟發了「笑臉」、「狗屎」,還催生了水門事件,簡直一手左右了歷史走向。最後,當然還是溫暖人心的羽毛。90後觀眾喜歡本片,與其他觀眾喜愛本片的原因無異,一部有趣、有心、有志的電影,誰會不喜歡呢?

14.《低俗小說》(1994/昆汀·塔倫蒂諾)

作為90後影迷們心中的大神,昆汀的「得道」向來劍走偏鋒,怪招迭出之下,每每打中觀眾的燃點。這種莫名的燃,成為了其作品受到交口稱讚的關鍵原因。《低俗小說》,可謂昆汀最怪的作品,不僅形式上依靠弧形敘事,將一塵不變的舊模式三振出局;內容上也是哭笑不得,又是屁股里藏表,又是突然的SM,都說「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而昆汀這回真是玩了把「萬萬沒想到」。90後就是喜歡擅長製造驚喜的導演,誰能讓他們接二連三地想不到,他們就買誰的賬。

15.《指環王2:雙塔奇兵》(2002/彼得·傑克遜)

當中土世界的故事發展到第二部時,故事的走向由於護戒隊的分散而形成兩條線。既然片名就叫「雙塔奇兵」,顯然,雙線的敘事模式也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但實際上,彼得·傑克遜在第二部中設置了三條敘事線。他將伊森加德一線劈作兩半,一半敘述阿拉貢、萊戈拉斯和吉穆利在羅翰國的遭遇,另一半則是梅利和皮平在老林子里遇見恩特們的事件。這樣一來,三線共進,聖盔谷、恩特起事和弗拉多的挺進交織在一起,高潮層層疊疊,血脈噴張自是不在話下。

1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李安)

李安拍本片,被稱為「將最不能電影化的小說搬上了銀幕」。事實上,當我們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後,意識到此言非虛。90後觀眾喜愛本片,並不一定是他們對片中關於信仰的論述有多大感悟。這當然不是輕視,而只是平視。他們追捧本片,原因無外乎二,一是炫美的畫面,二是事後的分析。沒有看過本片IMAX版的觀眾,實在人生缺憾,旖旎風光與蔚藍大海在銀幕上如同上等絲綢,美輪美奐。第二點,就如同《盜夢空間》、《死亡幻覺》等新經典一樣,被反覆研究,最終變成了「弗蘭肯斯坦」。

17.《搏擊俱樂部》(1999/大衛·芬奇)

每一代人都會叛逆,而物質條件更為優越,開放思想猶如潮湧的90後自然站在了叛逆的風口浪尖。將充滿叛逆性質的影片捧上親手建造的神壇,也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反叛宣言。這部大衛·芬奇的《搏擊俱樂部》,其內容簡而言之——反社會。尤其是最後一幕,當一對蛇精愛侶在玻璃窗前看著大廈樓宇紛紛倒塌,社會、秩序以及現代文明土崩瓦解的寓意不言自明。這就讓90後們看著大呼過癮,簡直嗨翻了天。除歸根結底,本片入榜,在於其助長了90後們叛逆的火焰。

18.《東邪西毒》(1994/王家衛)

沒準,只有在一件事上,90後與別的時代的人毫無二致,那就是男生打小愛看武俠。90後男生與70後、80後男孩一樣,能將金庸、古龍如數家珍,搞不好還能冒出個梁羽生。當然,90後之中也難免混入些所謂「新武俠」的糟粕,有好有壞,暫且不論。王家衛的這部《東邪西毒》借了金庸《射鵰英雄傳》的殼子,葫蘆里賣的仍舊是他的那點迷魂湯。對於這點,我們早已見怪不怪,而對90後觀眾來說,他們好的就是這一口入嘴即飄飄然的味道。如此風味,添了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等一群大牌「群魔亂舞」,星上加星,其地位也就可與日月爭輝。

19.《蝙蝠俠2:黑暗騎士》(2008/克里斯托弗·諾蘭)

小丑,當然是小丑。如果沒有小丑,諾蘭的三部《蝙蝠俠》什麼都不是。好吧,也許只是一點而已。但自從有了小丑,諾蘭的《蝙蝠俠》便成了神作。在90後的心目中,小丑的地位是要遠超蝙蝠俠本人的,他們覺得這般迷人的惡棍實在贊到不行。而從銀幕中擴散至銀幕外的,則是小丑的扮演者希斯·萊傑。他成了另一個「哥哥」,張國榮與程蝶衣融為一體,並以死亡點燃傳奇的火炬,而希斯·萊傑則是接著小丑登峰造極,再以驟然離世宣告一個新神話的誕生。這樣的事我們見過許多,畢竟人生如戲。

20.《剪刀手愛德華》(1990/蒂姆·波頓)

一段蒂姆·伯頓的哥特童話,一個約翰尼·德普式的妖異人物。可以說,波頓的一切都是90後所溺愛的,包括他兒子的教父,他的老婆,還有他自個兒。《剪刀手愛德華》的風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點,一是童話的性質。某種意義上而言,所有童話都逃不出「王子與公主攜手逃脫邪惡後母,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模式。本片也是如此,愛德華與女孩共譜佳話,就算結局不美滿,暖心綽綽有餘。第二,就是誰來演王子和公主,在本片中,恰好是德普與賴德,故而一切心知肚明。

21.《七宗罪》(1995/大衛·芬奇)

《七宗罪》開闢了犯罪式的全新模式,以宗教混搭和慘無人道的結局,直擊脆弱的人性。90後觀眾熱愛本片,首先就是被「七宗罪」的行兇方式所吸引。90後這一代人或許沒有什麼宗教信仰,但卻不乏狂熱。而約翰·杜的「替天行道」正是以人心中斑駁的狂熱為切入點,讓他們無信而仰。另外,配合著90後靈魂深處那或多或少的「變態心理」,壓抑的結局與可怕的約翰·杜都成為了閃亮的焦點,印入了觀眾的記憶。總而言之,本片「墨墨黑」的氛圍營造勾出了90後們因缺乏理想與目標而囤積的負能量,使之得到暢快的宣洩後,《七宗罪》也就順理成章被他們認作經典。

22.《楚門的世界》(1998/彼得·威爾)

90後的獨生子女經歷對他們的人生始終都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孤獨的童年。他們自小必須一個人玩耍,自己當自己的朋友。這般伶仃的歲月鍛造出了他們敏感的神經,經常會產生受眾人監視的錯覺。《楚門的世界》雖是借真人秀的主題,行形而上的探討,但楚門在眾目睽睽下成長的人生在無形之中,契合了90後們的心境。因此,楚門乘船捅破藍天,欲出而不得的痛苦與絕望,以及那種親戚好友皆是演員的落寞感,才會在90後那裡贏得無數共鳴。

23.《V字仇殺隊》(2005/詹姆斯·麥克特格)

我們不知道有多少90後看過喬治·奧威爾,但其實看沒看過《1984》都不影響他們從《V字仇殺隊》中得到暢快的體驗。作為一部反烏托邦的政治電影,反抗與壓迫的孿生主題從一開始就躍然銀幕。V與蘇特勒的交戰自然是主線,但波特曼飾演的女孩卻更為重要,她代表了「V意識」的傳承。最終,每一個人都成為了V,集權統治在《1812序曲》中崩塌。本片在90後中的傳播,一方面源自口耳相傳後鑲上去的「光環」;另一方面,當然就是「腦後反骨」隱隱欲作,借片發泄,身心愉悅。

24.《天堂電影院》(1988/朱塞佩·托納多雷)

托納托雷的「回家三部曲」以其不盡的鄉愁和無限的情意,在90後觀眾心目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單論三部的質量,可謂伯仲之間。然而,《海上鋼琴師》的特殊設置,為其脫穎而出增添了砝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有莫妮卡·貝魯奇坐陣,以此「因人而異」。至於《天堂電影院》,沒有1900如此別緻的人物,也沒有瑪蓮娜的國色天香,它獲得現在的地位,完全靠的是將人生的喜怒哀樂揉進了點點滴滴的影像,再灑於屏幕之上,配合莫里康內催人淚下的音樂,剎那間,看得人唏噓難安,百感交集。

25.《無間道》(2002/劉偉強/麥兆輝)

《無間道》的誕生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一次「迴光返照」,很多年了,我們沒有看到如此精良的犯罪電影,沒有看到那麼港味濃重的黑白交鋒。這一短暫的波峰恰好起於90後少壯之時,於是乎,天台上的戲碼成了教室里被紛紛模仿的畫面。如果說《古惑仔》是80後們黑幫幻想與叛逆腦洞的發源地的話,那麼《無間道》之於90後恐怕起到了同樣的作用。正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每一個少年似乎都懷揣過加入幫派的遙想,這是對暴力的追求,對義氣的嚮往。電影的另一種意義就在於,它能替你實現某些你最好還是不要實現的願望。

26.《哈利·波特與魔法石》(2001/克里斯·哥倫布)

如果要在虛擬世界挑選一位90後們最好的朋友,候選名單也許不止十幾位在列,但最有望奪魁的恐怕還是那個戴副眼鏡,額頭上劈著道閃電的小巫師。其實,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時,真正對這個小男孩有所了解的人恐怕並不多,大多數90後是通過電影再去讀小說的。結果,影迷成了書迷,書迷又反過來兼任影迷,雙迷合璧,對哈利·波特窮追不已。

27.《飛屋環遊記》(2009/彼特·道格特)

《飛屋環遊記》在皮克斯的諸多作品中算是個異類,雖然有「飛屋」這樣的點子,卻並沒有放大具化,而是有意打壓想像力發揮的空間,將著力點放在親情的描摹上。開場不久,那幾十秒的蒙太奇段落,可以說早已成為了一顆「眼淚原子彈」。女生每看一遍梨花帶雨,男孩每看一遍鼻子酸酸。尚不太明白「攜子之手,與子偕老」的90後在看過這樣的畫面之後,對愛情肅然起敬。

28.《花樣年華》(2000/王家衛)

「也許,也許,也許」,曲聲一響,旗袍內鼓盪著窈窕,行走的曼玉猶如風中的信封,從淺處走向深處。偉仔的雙眸在煙霧繚繞間望眼欲穿的,是王家衛得意的笑臉。「墨鏡王」的電影對90後有怎樣的意義,相信所有人都心裡門清,但90後為什麼對王家衛的那一套如此執迷不悔,說實話,我們也不很清楚。只能說,王家衛的,就是90後的。

29.《阿飛正傳》(1990/王家衛)

這不,又是一部「墨鏡王」出品的電影。不過呢,《阿飛正傳》還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哥哥在其中飾演「無腳鳥」,從開始飛到結尾,最後終於累了,死於落地。這部電影的脫穎而出,似乎還是得仰仗張國榮的個人魅力。此外,還有結尾處梁朝偉神秘的出場段落,在影迷間傳為佳話。很多人說這是剪輯失敗,在90後心中,這種所謂的「失敗」有另外一個叫法——神結尾。

30.《天使愛美麗》(2001/讓-皮埃爾·熱內)

熱內是一個清心不寡慾的導演,他的這部《天使愛美麗》就很好地體現了其特點。蒙太奇段落的使用讓影片節奏好似一隻快樂的野兔子,蹦躂蹦躂地將人物與情節一一展開。至於女主人公愛美麗,與其說是天使,不如講像人間精靈。奧黛麗·塔圖的娃娃臉長相自然功不可沒,如此俏皮可人在90後們看來,絕對是菜。這些之外,就只剩下那浪漫到無以復加的羅曼蒂克。

31.《殺死比爾》(2003/昆汀·塔倫蒂諾)

兩卷復仇,戰天鬥地,白眉亂入,五雷催心。昆汀對邵氏的敬意,90後即使無法察覺,也能看得爽快。

32.《沉默的羔羊》(1991/喬納森·戴米)

吃人教授往玻璃牆前一站,90後們把持不住,成了漢尼拔的盤中餐。

33.《教父2》(1974/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兩代教父行事異同,三個小時黑幫史詩,德尼羅與帕西諾隔空飆戲,湊全了一道可口的暴力佳肴。

推薦閱讀:

《begin again》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2014」296.39 億,你以為中國電影蒸蒸日上,其實這裡危機四伏(15.1.12)
[毒舌電影]暑期就等這一部
《山2》是部怎樣的電影?

TAG:電影 | 經典 | 經典電影 | 9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