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新華網上看到的一篇報道,與大家分享 建國已六十年,改革開放已三十年,周恩來逝世二十三年,[淮安改楚州]十年,這期間風雲變化,淮安改稱楚州這裡作為周恩來誕生地故里的楚州淮城,這裡有周家七位先祖長眠於此,是周恩來,出生從小生活的直至十二歲,家族衰落,親人離開,以至於含淚告別[淮安今楚州]孤身遠赴東北鐵嶺大伯家謀生髮奮讀書,立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童年記憶中莫過[淮城]家中兒時成長夥伴一起玩耍快樂,還有繼母陳氏和蔣媽無微不至的關懷。一次周恩來在外公家===清江浦,江西人·萬青選萬氏府上。因周家家境日漸中落,生活靠典當借債勉強維持,時不時有債主上門要債。不得已與母親萬冬兒·周恩來生母·決定回清江浦娘家暫避時日緩解家中拮据窘境,期間萬家也就是萬冬兒父親,人稱清河縣萬知縣---周恩來外公。對周恩來從小聰穎過人喜好讀書尤為喜歡。但萬家其他親家都不願周家來清河縣,都鄙視周家,就因為周家已近破落,被人其娘舅家瞧不起。但是每次外孫,大鸞·周恩來一來清河縣外公家就密入書房當中,偷偷閱讀起許多古典名著,就在看的入迷時候,家人正焦急四處尋找,後被娘舅家表兄弟們發現大鸞躲在書房偷看藏書,並稟告到周恩來外婆那裡。於是從此外婆便禁止周恩來再來踏入書房一足。儘管如此周恩來還是熟記不少古典精注。直到十二歲時生母萬冬兒因肺癆去世,而清江浦萬家,周的外婆萬夫人就污衊周家說自己女兒萬冬兒在周家命苦,生了個命硬的大鸞·給周家累死了。於是乾脆就提出讓周家十分為難,並故意刁難周家,讓周家為女兒萬冬兒買一口最貴楠木棺材,裹七到麻絲,油七遍生漆方可罷休。懂事的周恩來歷歷在目,點當完家中最後一點值錢的向外又借些把母親入殮安葬。揮淚告別生他養他的故鄉,登上遠赴東北大伯之處勤儉求學之路。如今的楚州·【原老淮安】是江蘇東部沿海改革開放最窮的一個縣區。作為國家最早實施東部開發的省份江蘇省,老淮安·現楚州已經成了江蘇的「棄兒」。豈止一個『窮』字三言兩語能訴完的!三淮一體實施後,這裡從此就一蹶不振,傳奇般的經濟建設捷報再也沒有了蹤影。一個好端端的【鳳凰城市】從此涅槃了。時常聽到有一部分「淮陰」人嗤笑這裡雖然是周恩來故里。卻沒因為出了開國總理·周恩來而獲得國家任何的憐憫,和地級市「淮陰市」重視的任何施捨。還惡語相加誹謗說這裡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硬是逼人上決路。相反這裡有的是割地和賠款權利與利益的新七步詩演繹,建國後相繼划出不少土地給周邊縣市,縣域面積不斷減少,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兩級分化了,文化資源被剽竊。城市化對於生活在這裡人民沒有任何改善作用,就不斷的感覺被邊緣化了。因為這裡經濟地位位於江蘇省倒數末位,這與這裡曾經是與杭州、蘇州、揚州齊名的都市。有著兩千一百多年建城史,一千七百多年蘇北地區政治文化中心·【淮安府】,和六百多年【漕運總督署】漕運中心一直是州、郡府所在地等等,眼前的現狀是極其慘痛一種悲哀的表現。三淮一體,五區聯動,東擴南連,城市化進程。說到底就是拿【楚州】的土地資源發展清河和開發區的經濟提供方便。而提出所謂城市化就是只發展所謂的「主城」這一塊,另外市政府大量資金注入、項目傾斜到[清河·開發區]這一窪之地,其比例已經嚴重失衡「淮陰市」政府建設只考慮自身利益,楚州根本沒能得到市政府城市化的任何實惠。有的只是市政府的三城融合的口惠並無實質內,長期以來就是地級市對縣區的狂征暴斂、封鎖、卡、拿、刮、分。還有淮北對楚州人的一種與生俱來偏見,楚州作為三淮一體戰略實施已經十年,無論經濟、城市化建設楚州沒有一樣幹得超前的,同城並不同酬,有的只是落後和資金匱乏,建設資金還不夠市政府自己花的,楚州根本分不到一毛。一把手領導換來換去,因為這裡派來的幹部人走茶涼已是家常便飯。換一個一個想法,就沒有能真正改變落後面貌的。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配套工程嚴重跟不上。現有的規劃按楚州現狀一百年也難以實現。搞旅遊發展經濟本無可厚非,但不能過份的追捧旅遊單項,是否真能改變楚州落後面貌?可能太天方夜譚了吧!過去經千年的發展繁榮,是因為這裡是蘇北移民城市,外來人口遷徙集聚的消費城市,城內機構龐雜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政治文化中心先決條件【京杭運河】這一通京要道和無數勞動人民來實現的。而現在楚州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老生);「必須先富民再強縣為要務,先發展工業後者旅遊業,一切物質豐富是與經濟富足是分不開的。若群眾口袋沒有,那就不能算是小康,更不要說可持續健康和諧發展了。同樣沒有足夠經濟基礎就沒有繁榮的城市----買不起房,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消費不起,等等就不要空談二十一世紀」民聲好才是最高回報。指望「淮陰市」政府照顧只有喝西北風,終究是霧裡看花,水中撈月。因為它根本不能搞好並帶動楚州淮城迅速發展,是凡從楚州划出去的鄉鎮對其有用的就大肆掠奪土地收歸己有,而如果用不上就擱置或先放楚州暫不打算,待以後「野性」發作時就進一步狂加吞噬。三淮就是用「緊箍咒」先把楚州套牢,然後在一步一步進行分割,在周邊鄉鎮建立副行政中心對楚州進一步瓦解財政資金大量糜費,精力進一步分散,對楚州的凝聚力進一步進行分化,和剝離使淮城徹底孤立,單就淮城改革開放以來都搞得舉步維艱,一茬接不上一茬,困難重重,真是可笑,周邊鄉鎮確實需要快速發展以富民強鎮實為先務之急。不是在幾個鄉鎮建幾個副行政中心,多封幾個官所能解決貧困落後的面貌的。而應該擴大就業實施富民重商才為上策。然而楚州現實就是被江蘇遺棄的一個歷史文化重縣,後因國家領導被蒙蔽才改成區,然而「縣」一級的地位處所仍然存在,令人不解的是一個財政吃緊的縣區,在其下轄鄉鎮還要建立副行政中心,據說名稱都有人想好了---《山陽區》簡直就是亂彈琴。成立那麼多行政機構對地區有何作用,老淮安·現在的楚州,這一級政府是幹什麼的?積極搞好經濟和教育,轄區內社會繁榮,民眾素質才會飛速提高。現在楚州全地對現代化,數字時代快速接受又有多少,城區仍有不少下崗,失業人力三輪車夫,他、她們不等不靠自己自救,自謀飯碗以維持生計!農民素質急待提高,以適應現代化快步伐,有空到淮城去旅遊、飯店服務業相對較多,但是多不代表水準就高,沒有幾個能參與大型接待的,總是一有重要外事接待都到淮陰市幾個賓館招待,楚州連份都沒有,作為淮揚菜重要發源地,實在是一種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