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伊戰報告出爐了,中東卻已經生靈塗炭

英國伊戰報告出爐了,中東卻已經生靈塗炭 人民日報 · 2016-07-11 · 來源:人民日報 0 收藏(0 評論(0) 字體: 大 / 中 / 小

  6月17日,從伊拉克費盧傑逃離的難民抵達一處安全地帶。 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英國政府7月6日公布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認定前首相布萊爾及其領導的工黨政府基於「有瑕疵」的情報,盲目追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在伊拉克戰爭開始13年後,調查報告給這場假借國際法之名發動的非正義戰爭作出了初步結論。

  然而,戰爭打開中東的「潘多拉魔盒」,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紛紛陷入政治動蕩和內亂,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迅速坐大,無數生靈塗炭,給中東地區和整個世界發展與安全造成了巨大影響。

  伊拉克——「戰爭後遺症」的最大受害者

  2003年3月,美國、英國等國家以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繞開聯合國對伊拉克開戰。十多年來,西方國家不僅沒有給伊拉克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讓伊拉克深陷教派紛爭和恐怖主義威脅。長期的戰亂和衝突導致數十萬伊拉克民眾死亡,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本報記者曾經赴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採訪,對當地嚴格的安保措施印象深刻:從機場到市區,至少需要下車通過三次安檢;荷槍實彈的當地士兵佩戴美式裝備,堪稱「武裝到牙齒」;在巴格達市區,常常可見兩三層樓高的水泥牆。司機告訴我們,這是美軍2007年起為阻止自殺式爆炸而修建的隔離牆。「薩達姆下台了,美軍撤退了,但是我們的生活並沒有變好。」這是本報記者在採訪當地民眾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此外,伊拉克國內政治爭端不斷升級,折射出黨派紛爭難以調和,這與西方的干涉不無聯繫。在戰爭中,伊拉克原有的政治生態被打破,在美國主導下建立了配額制的政治體系:將總統、總理、議會及內閣職位按比例分配給不同的民族和教派。看似「民主」的體制全然「水土不服」:由於各派之間的矛盾深化,缺乏互信,政府及議會的工作效率低下。

  相關閱讀:伊拉克戰爭應被定義為非正義戰爭 美國是主犯

  中東亂局——西方國家難逃其責

  調查報告公布後,布萊爾聲稱負責,但對於戰爭的後果,戰爭的發動者們根本沒有能力負責。調查報告第十七章有一段觸目驚心的敘述——英國政府在戰時及戰後都沒有儘力統計伊拉克戰爭所造成的平民傷亡人數。從報告的調查以及結論中可以了解到,美英政府所說的關心伊拉克平民、關心戰爭造成的破壞,不僅沒有體現在行動上,甚至沒有體現在意識中。

  伊拉克戰爭以來,爆炸在伊拉克幾乎天天發生。不僅僅是伊拉克,整個中東地區都面臨極端勢力的威脅。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政治學教授巴薩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阿以爭端、教派紛爭等傳統矛盾外,極端勢力是近年來導致地區亂局的重要因素,美國等西方國家難逃其責。伊拉克戰爭後形成的安全真空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等發展提供了條件。此外,美國強行推翻薩達姆政權,導致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政治影響力下降,民眾失業,生活下降,內心極為不滿,這有利於極端組織吸收人員。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卡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薩達姆政府被推翻,改變了整個中東的地區力量平衡,也讓中東激進力量不斷坐大,尤其是「伊斯蘭國」勢力的興起,讓中東陷入亂局。

  「伊斯蘭國」目前控制著伊拉克西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伊拉克政府上月宣布收復了遭前者佔據兩年之久的費盧傑,隨後,「伊斯蘭國」開始採取報復行動。本月3日,「伊斯蘭國」在巴格達製造了自殺式爆炸襲擊,已經導致292人死亡。

  巴薩姆認為,伊拉克戰爭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施行「干涉主義」帶來了負面的示範效應。不僅令地區內國家元氣大傷,還極大程度地改變了近年來中東地區的政治版圖。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顯然沒有從伊拉克戰爭中吸取教訓。事實上,他們正在變本加厲地在中東推行干涉主義,」巴薩姆認為,「剷除異己,推行西式價值觀是這些國家的根本目的。」

  西方國家——受到干涉惡果反噬

  這種干涉所帶來的惡果也正在反噬西方國家。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可謂深遠。美國皮尤中心不久前發布的調查顯示,在美國民眾心中,對恐怖襲擊活動的擔心處於首要位置。中東亂局引發的難民潮,也讓美國民眾日益擔憂。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公共債務居高不下,超過18萬億美元,人均負債超過5萬美元。從柯林頓時期的財政盈餘到小布希總統的高額赤字,與巨額的戰爭開支密不可分。

  中東亂局引發的歐洲難民危機,加大了歐盟內部的政治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英國內部的疑歐情緒,成為英國公投「脫歐」的部分因素,造成了歐洲一體化道路上的最大變局。

  來源於中東的極端組織對西方不斷滲透,策動了巴黎恐怖襲擊、布魯塞爾機場連環爆炸等恐怖事件,造成了大量無辜民眾傷亡和社會憂慮。這些擺在眼前的事實已經一再證明,推行新干涉主義必將自食其果。

  比利時主流法文日報《最後時刻》報道稱,2015年6月,中東和非洲的9個國家遭受了「伊斯蘭國」的恐怖襲擊,而今年6月,這一數字達到14個,恐怖組織還在向東南亞擴散。十幾年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作為北約成員國,比利時參加了在西亞北非的軍事行動,從而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重要目標。當年,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曾擔心在中東發動戰爭會釀成恐怖主義泛濫和難民大量外逃從而殃及歐洲,多年後這種擔心變成了現實。

  尚比亞國際法問題專家傑克琳·姆納·姆斯特瓦對本報記者表示,英美在打開伊拉克戰爭的「潘多拉魔盒」後並未對該國未來穩定發展做出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不僅導致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助長了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復仇情緒。伊拉克戰爭不僅給伊拉克人民帶來了災難,其產生的連帶影響讓全球人民都受到了恐怖主義的威脅。

  延伸閱讀:

西方借虛假情報發動戰爭 濫用武力削弱聯合國權威

  來源:人民日報時間:2016-07-08

  經過長達7年的調查,英國官方組建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6日公布調查報告。這份長達260萬字的調查報告認為,英國作出伊拉克戰爭的決策是基於「有瑕疵」的情報和評估,在發動戰爭之前,解決伊拉克問題的和平手段並未窮盡,軍事行動並非當時萬不得已的手段。報告指出,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不正當,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對伊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國際輿論認為,美、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非法,對於戰爭的反思來得太遲,這樣的反思不足以彌合戰爭給伊拉克和世界造成的傷痕。當前,比反思伊戰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儘早結束目前中東地區的動蕩。

  「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災難性的決定」

  2003年3月,美國、英國等以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發動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這次戰爭是二戰以來英國首次參與並以完全規模侵略一個主權國家。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正當性充滿爭議。2009年,英國時任首相布朗宣布成立委員會調查參與伊戰的合法性。由於話題敏感,報告幾經延期,在委員會成立7年後才最終公布。

  報告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戰爭的決定、戰爭的法律依據、戰爭裝備和後勤問題以及戰後的計劃等。報告的主要結論包括:戰爭並非當時的最後選擇,英國在沒有認真考慮用和平方式解除武裝的情況下選擇加入伊戰;2003年3月,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並不構成立即威脅,英國當時應該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策略;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的嚴重性判斷失誤,肯定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說法站不住腳;有關伊拉克繼續生產生化武器的情報「經不住推敲」;英國議員及官員應該有人對「站不住腳的情報」提出質疑,但卻沒有;英國做出對伊拉克採取軍事打擊行動的法律依據不能令人信服;英國對伊戰爭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性;入侵伊拉克的後果被低估,在薩達姆倒台後對伊拉克的計劃和準備工作「非常不足」;英國政府沒能實現當時所設想的目標,伊戰造成近200名英國官兵死亡,更造成了伊拉克民眾驚人的傷亡,到2009年至少15萬伊拉克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

  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主席約翰·奇爾科特6日公布報告概要時表示,英國在沒有認真考慮用和平方式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情況下,貿然選擇參與伊拉克戰爭,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判斷並不成立,英國做出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缺乏法理依據。他強烈呼籲,「英國必須確保這樣的錯誤不再發生」。

  6日下午,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召開記者會,承認發動伊戰時所依據的情報評估是「錯誤」的,最終後果比想像中更加「血腥和曠日持久」。他表示對自己的行動感到痛苦、後悔並致以歉意,並稱「為伊拉克戰爭決定負全權責任」。他說,做出伊戰的決定是他10年首相生涯中最痛苦、沉重和艱難的決定。但他仍竭力為自己辯解,堅稱發動伊戰的決定在當時是正確的,之所以做出戰爭決定是基於當時的情報,並非基於「惡意、謊言或是欺騙行為」。

  英國首相卡梅倫當天在下議院發言稱,這對英國是「困難的一天」,英國應該吸取戰爭的教訓,他表示下周將在議會就該報告展開辯論。英國工黨領袖科爾賓指出,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戰爭是危險的,「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災難性的決定」。

  「如果反思能夠早點進行,也許可以避免更多錯誤」

  多位在伊戰中喪生的英軍士兵家屬6日參加了報告發布會。他們表示,自己所愛的家人因為「不必要的原因」「非正義的事業」而丟失了性命,無法認同犧牲的意義。一些家屬指責報告公布的太晚,真相來得太遲;還有一些家屬表示,他們將仔細研究報告,以決定是否能以此為依據對有關責任者提起訴訟。

  雷澤·基斯的兒子2003年在伊拉克戰場上犧牲,當時只有20歲。看到報告時,他表示,「現在當我想到伊拉克土地上還在不斷發生流血的暴力事件,我感到痛苦和悲哀。我兒子死在一場錯誤的戰爭中。」羅傑·培根的兒子也死在伊拉克戰場上,他說:「英國政府絕不能再犯如此多的錯誤,無故犧牲了年輕的生命,並且對另外一個國家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

  士兵家屬戴安·道格萊斯說:「美國領導人說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於是發動了戰爭。英國領導人也說了一堆謊話,跟著參與了戰爭,最後卻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看看現在的伊拉克,僅僅幾天前又有數百人喪生,現在的情形比戰爭前更糟糕,我們的士兵白白犧牲了。」

  針對英國發布的伊戰調查報告,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說:「美國必須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這一點非常重要。」歐內斯特說,「奧巴馬在整個總統任期內一直在處理那個歷史性決定所造成的後果。未來的總統可能將不得不做同樣的事情。」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的發言人弗雷迪·福特發表聲明稱,儘管布希總統先前承認情報失誤以及其他錯誤,但是他仍然相信,沒有薩達姆在台上,世界變得更美好。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美國不會對調查報告作出任何回應,美國只關注中東眼下面臨的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這個報告的出爐是個「太漫長的等待」,但對於一直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民眾來說也許是值得的,請不要忘記2003年有100萬民眾走上街頭反對英國政府攻打伊拉克。「太晚了,這份報告出來得太晚了!」一位名叫露西的英國居民對記者表示,「如果反思能夠早點進行,也許可以避免更多的錯誤。」

  英國《衛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個報告揭示了「一個國家被毀壞,一國民眾的信任被打碎,一個政府的信譽被丟棄」的原因。文章稱,伊拉克戰爭爆發已有13年,就像上周在巴格達發生的慘重爆炸案所顯示的,伊拉克人民的困境仍沒有結束。這場戰爭造成數十萬伊拉克民眾喪生,數百萬兒童、婦女、老人顛沛流離,國家千瘡百孔。

  「數千萬伊拉克人在等待公正,死難者的生命再也無法挽回」

  報告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美、英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本身就是錯誤的,原因是莫須有的,伊拉克戰爭的善後工作更是失敗的,尤其是未能有效地預判推翻薩達姆政權後的權力真空導致伊拉克持續的混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以《伊拉克戰爭是基於「智力缺陷」》為題,稱伊拉克戰爭只是為了進入伊拉克,只是為了摧毀薩達姆政權,完全沒有任何一個明確的戰後計劃。

  比利時《歐洲之聲》發表評論說,美、英入侵伊拉克13年來,該地區硝煙瀰漫,血流成河。伊拉克戰爭導致的慘劇本不該發生。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違反了國際法。這場戰爭也禍及歐洲,10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湧入歐洲,給歐洲多國帶來很大壓力。此外,在巴黎和布魯塞爾先後發生了嚴重的恐怖襲擊,這完全是伊拉克戰爭造成的惡果。

  報告發布後,阿拉伯國家媒體的反應可以用「憤怒」來形容。伊拉克媒體人扎耶德·桑基利說:「如果沒有英國的入侵,一個安全的伊拉克還會存在,數百萬無辜的平民也不會喪生。」

  埃及《黎明報》評論稱,報告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措辭幾乎已經宣布英國入侵伊拉克的舉措為「非法」。科威特「明日」電視台說:「數千萬伊拉克人在等待公正,然而沒有一部法律能夠挽回那些死難者的生命。」阿聯酋《海灣報》認為,比反思伊戰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儘早結束中東地區的動蕩,阻止地區危機進一步蔓延。

  南非珍吉爾電影公司導演馬奴·拉皮耶爾告訴本報記者,避免戰爭對人類的傷害應是每個人的職責。伊拉克戰爭本不應該發生,美國與英國執意破壞國際秩序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是毫無道理的。美英以莫須有的罪名發動伊拉克戰爭,只是為了剷除薩達姆政權並滿足其政治、經濟利益需要。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安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費年科對本報記者表示,一直以來,俄羅斯都認為伊拉克戰爭是違法的、沒有根據的,英國發布的報告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伊拉克戰爭沒有帶來所謂的「民主」與「和平」,反而把伊拉克變成了恐怖勢力的地盤,給世界人民帶來威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高級研究員胡逸山對本報記者表示,伊拉克戰爭給伊拉克以及中東區域乃至全世界帶來的後果有目共睹。伊拉克生靈塗炭,教派和種族衝突迭起,比戰爭之前更加混亂;在整個中東區域,恐怖活動和恐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伊拉克戰爭引發災難性後果,牽連中東地區和世界各地,作為戰爭發動方之一的英國都難辭其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表示,西方諺語說「遲到的正義非正義」,用這話來形容英國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報告再貼切不過。這個結論來得太晚,也太廉價。13年前英、美髮動戰爭,幾乎一夜之間將伊拉克變成「失敗國家」和「恐怖主義天堂」。伊拉克政局動蕩滋生出「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最終殃及歐洲。英美應該認真反思這場戰爭,避免悲劇重演。

  (記者李應齊、黃培昭、許立群、高石、韓曉明、王欲然、曲頌、俞懿春、倪濤)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芳草地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wyzxwk0856)

推薦閱讀:

2013年中國電影發展報告公布 六成新片未進院線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三章
助念心得報告(連載36)
【病例報告】 指狀皮病一例
聯合國報告呼籲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挑戰

TAG:英國 | 中東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