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日本衰落-華爾街日報
中國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意義《華爾街日報》的紐約,北京和東京三地編輯John Bussey,Andrew Browne和Jacob Schlesinger連線,討論中國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意義。東京時間周一上午,日本政府正式揭曉了期待已久的懸念,宣布日本經濟在去年最後三個月摺合年率下降1.1%,而中國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9.8%。日本全年GDP是5.47萬億美元,比中國1月公布的5.88萬億美元低7%左右。兩國的經濟總量都遠遠低於美國。日本和中國合起來也低於美國2010年14.66萬億美元的GDP。但這一消息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967年日本超過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那以後的數十年一直不曾動搖。此次新排名標誌著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中國和日本分別開始崛起和衰落。對美國來說,日本在某些方面是經濟對手,但同時在地緣政治和軍事方面一直是同盟。中國卻在各方面都是潛在的挑戰者。中國的崛起一直是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具有大眾合法性的主要原因。但北京方面擔心,接過經濟強國的頭銜會為中國這個在很多方面仍處於貧窮的國家帶來不必要的責任。中國共產黨的黨報《人民日報》最近在其網站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標題為《中國GDP首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但非第二經濟強國》。在日本,這一時刻被視為經濟衰退延長的另一標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Shintaro Ishihara)最近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考慮到中國不斷膨脹的GDP和較大的人口規模,日本自然是會被取代的。這位敢言的民族主義者一度是日本這個驕傲國家的自豪之聲,他是1989年泡沫時代《日本可以說不》(The Japan That Can Say "No")一書的作者之一。現在,他談論日本的排名時略帶一絲傷感。他說,不幸的是,日本衰退的其他各種跡象在這種背景下太過突出。兩國對此複雜的反應表明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在很多方面仍落後於日本,同時也表明兩國的互相依賴性日益增長,使得它們既是對手也是夥伴。中國人均收入仍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超過1億的中國人──幾乎相當於日本總人口數──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中國互聯網搜索巨頭百度公司首席執行長李彥宏指出,不可否認的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中國至今仍沒有出現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與中國日漸強盛的國力相匹配,例如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或索尼公司(Sony Corp.)。正如很多日本商業領袖指出的,假如沒有對華出口和中國遊客的大批湧入,日本經濟會更加疲弱。2009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軟庫(Softbank Corp.)首席執行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說,我預計大約八年後中國的GDP將是日本的兩倍。現年53歲的孫正義是新一代日本商業領袖的代表。軟庫在日本走下坡路之際實現了增長。他說,中國的崛起也帶來了一個機會,如果有更多的日本企業也把這一趨勢看作是積極的,那麼日本的經濟前景也會光明起來。儘管如此,兩國在一些領域關係明顯緊張,比如日本殘酷的侵華戰爭所帶來的歷史遺留的緊張關係,以及中國對衰落的鄰國日本施用新增的力量。最近定義兩國關係的一個時刻是:去年秋季,兩國因台灣附近有爭議的釣魚島問題僵持不下,最終在北京方面的施壓下,日本突然釋放了扣留的一名中國漁船船長,儘管有視頻證據顯示這名船長曾向一艘日本海岸護衛隊的船隻猛衝過去。日益崛起的中國和不斷衰落的日本,兩者前景的鮮明對比在尼爾森(Nielsen Co.)上個月公布的最新國際消費者信心調查中可見一斑。在這份對52個國家進行的調查中,中國消費者屬最樂觀之列,信心指數為100,全球平均水平為90。日本消費者則與羅馬尼亞消費者並列倒數第四,信心指數為54。(美國消費者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信心指數為81。)對北京方面來說,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意味著新的影響力等優勢。中國一直鼓吹願意用自己2.8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購買希臘等陷入困境的國家的國債,進而幫助穩定這些國家。中國官員一直強烈指責華盛頓的貨幣政策,他們說美國的貨幣政策可能威脅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的價值。不過,北京也懷疑發達國家想利用中國的崛起在一些領域敦促其承擔更大的責任,比如減少碳排放和改革外匯政策。當去年夏季中國季度GDP超過日本時,官方媒體刊登了評論,駁斥他們所稱的西方的「中國責任論」誇大了中國的全球作用。一位中國專家對新華社說,這些理論是捏造出來,以減緩、阻礙中國的發展。在中國國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令共產黨的宣傳說詞更加複雜,這些宣傳一直給人以中國淪為外國勢力犧牲品的感覺,而現在中國又逐漸超越了這些列強,特別是上世紀30年代發動了侵華戰爭的日本。共產黨領導人明白,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形象可能會吸引外界注意到強大與貧窮共存的中國的缺陷。於是政府為中國經濟成就而居功,同時又對這種成就做淡化處理。上個月國家統計局報告中國2010年GDP時,局長馬建堂被問到如何看待即將到來的世界第二排名。他說,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不斷進取的結果」,他同時又說,按人均計算,中國仍然是世界上較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公眾的反應與官方的這種矛盾態度如出一轍。北京65歲退休公務員鄭茂華(音)說,可能有人對此感到激動,但我不是其中之一。他說,這種GDP的成就無法反映這個社會國富民窮的實情。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位居世界第二,當時它也面臨著跟中國目前一樣的擔心,害怕國際上要求它承擔更大的責任。中國正式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將這種注意力從東京身上轉移開來。雖然日本仍是東亞歷史最長的憲政民主國家、美國防禦體系的一個基石,但它不再面臨西方國家讓它實施「金元外交」或開放市場(儘管日本仍對美國維持著巨額貿易順差)的壓力。日本一些精英痛惜這些要求已成過去。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曾任財務省高官的伊藤隆敏(Takatoshi Ito)說,我們一些人很懷念日本遭受抨擊的那個時代,我們當時很不滿,但被忽略比被抨擊還要糟糕。對於其他人來說,討論已變為怎樣在「世界第三」的時代界定日本的角色和形象。日本執政黨有影響的政治家蓮舫(Renho)去年出版新書《我們需要成為第一嗎?》,說到很多人心裡的痛處。這本書希望日本人接受這樣一種看法:日本不需要事事都領先,甚至是事事都不領先,照樣也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日本現在更加註重不同的、非量化的成功定義方式。它在國外的影響力仍舊巨大,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以往。但日本在具有爭議的戰略技術領域更加低調、更為間接,同時更加註重文化外交。與日本作為創造、創新(混合動力汽車或3D電子遊戲)中心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年前,它還是一種模仿其他國家先進設計與技術、然後用更強大的製造能力趕超原版生產者的山寨形象。如今這個標籤更多地貼在了中國身上。經濟產業省曾經通過產業政策的制定,幫助日本製造商統治世界,因而聞名於世。該省新開了一個「創新產業促進室」,其任務是推廣日本動漫和電子遊戲的魅力。經濟產業省負責貿易的副大臣池田元久(Motohisa Ikeda)說,我們將這個問題視為質與量的差別。他指出日本長期以來都擅長於製造高附加值產品。他說,日本仍舊符合「富國」這個詞的多個含義。============================================================【相關閱讀】中國因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1-02-14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1-02-14日本經濟財政大臣與謝野馨:樂於看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2011-02-14中國GDP超日本 留日中國學生怎麼看中國因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視頻:中國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意義 日本官員:用中國經濟增長推動日本經濟至關重要投票: 你為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感到自豪嗎?
推薦閱讀:
※珍珠港事件中最大的疑點是什麼?
※把日本軍稱作「鬼子」有什麼來歷?
※如何看待日本人孜孜不倦研究「正義」一詞的態度?
※日本動漫為何經常出現守護同伴之類以守護什麼的價值觀?
※日本連摔兩架戰機後為啥說日本戰機可能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