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溥心畲的書畫藝術
溥儒觀音圖軸 53×23cm紙本硃筆款識:溥儒敬寫。鈐印:溥儒(白)溥儒,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後以名為姓,字心畲,號西山逸士、羲皇上人,又號松巢居士、華(花)虹、流浪王孫,室名省心齋、寒玉堂、二樂軒。其為清宣宗皇帝後裔。1896年9月2日(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出生於北平。後在北平西山戒台寺隱居,自號「西山逸士」,其繪畫生涯也自此開始。1949年移居台灣,1963年11月18日晨病逝於台北,享年68歲。他先後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及藝術專門學校、台灣師範大學任教。著有《四書經義集證》、《慈訓纂證》、《秦漢瓦當文字考》、《陶文釋考》、《吉金文考》、《漢碑集解》、《寒玉堂畫論》、《經籍擇言》、《華林雲葉》等。從清末到民國,雖僅短短的半個多世紀,但其間美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各種美術思潮也風起雲湧。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一些人認為當時的中國畫已是衰敗之極,只有用西洋畫來改良國畫,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才能挽救國畫。受這種觀點的影響,徐悲鴻、林風眠等一大批青年畫家紛紛遠涉重洋,或赴歐美,或渡扶桑,希望能找到改良中國畫的途徑。溥心畲曾經有遊歷德國的經歷,但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他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影響。相反,他從小接受正統的教育,所讀大多是《論語》、《孟子》等書,後又學習作詩寫文章,尤喜作駢文,他認為駢文近畫,所以才喜歡畫。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由此而形成熱衷於傳統的思想對他繪畫的影響是巨大的。況且溥心畲學習繪畫是在他回國後隱居京郊西山時的事情。他隱居之後,潛心讀書,致力書畫,同外界的交往較少,中西合璧的美術思想對他幾乎沒有影響。鴉片戰爭前後,上海漸漸發展成為中國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出現了具有獨特畫貌的「海派」藝術。「海派」畫家基本上以賣畫為生,所作之畫在一定程度上要迎合買家的欣賞口味,創作動機中就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創作題材已擴大到普通市民所喜聞樂見的喜慶吉祥內容。即使是山水作品,描繪的也是可游可居、充滿生活情趣的平凡之景。文人畫所表現的思想內涵由出世、隱居變成了入世、從俗,「海派」發展到民國初年,學者眾多,但沒有成績突出之人,出現了一些喜趨功近利、只圖成功之快者,所作之畫「大紅大綠,亂圖亂抹,自以為縱橫馳騁不可一世,其實劍拔弩張,毫無趣味,既不合乎古法,又不肖乎實物,粗野狂暴,任意孤行,但十餘年來卻盛極一時」(俞劍華《七十五年來的國畫》)。「海上畫派」發展到後期「商氣」愈濃,產生了庸俗、狂野等弊病。在當時能同「海派」分庭抗禮的是在北平的一批畫家,其中一部分畫家繼承了「四王」畫派正宗文人畫的衣缽。作為「四王畫派」的追隨者,他們沒有尋求突破,以期發展,以至於每況愈下,隨之產生甜俗、靡軟而過於程式化等諸多弊病。相對帶有一股「宮廷氣」和「官氣」。「海派」與「正統派」兩者都是異化了的文人畫。不僅僅是在筆墨上已與前代有了很大的區別,創作心境也不再純粹,其中或多或少包含了功利性。文人畫「歸去來」的精神內涵以及所致力追求的高蹈境界已不復存在,致使文人畫逐漸式微。文人畫遇到了自身前所未有的危機,西方繪畫又在此時大舉進攻,文人畫急需有人來打破這種僵局,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以擺脫這種內憂外患的困境。溥心畲的學識、身份、經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氣質等各方面條件均符合了文人畫這種發展的需求,使其得以揚名於畫壇。溥心畲是以「北宗」山水畫馳譽畫壇的,他大多數山水畫的構圖可明顯看出是從南宋的「邊角」之景變化而出,皴法也多用斧劈、釘頭,然而他的畫中,大塊的側鋒斧劈皴較為少見,畫面所體現出的是一股和諧寧靜之氣,設色淡雅,意境悠遠而耐人回味,正是歷代文人畫家所致力追求的境界。溥的畫之所以會呈現如此面貌,和他初學繪畫時由「南宗」入手有密切關係。他在談到自身繪畫經歷時提到,「初學四王,後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松年、馬、夏,用篆籀之筆。始習南宗,後習北宗,然後始畫人物、鞍馬、翎毛、花竹……」其所著《寒玉堂畫論》一書中就有不少關於「南宗」山水畫的論述,從他現存的畫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南宗」山水畫風的作品。這些畫不一定是溥心畲在初學畫時所作,但若其沒有學過「南宗」畫法,也就不可能有這些畫作。由此可見,溥心畲早期的確學習過「南宗」山水畫法。溥心畲此類「南宗」山水畫作品同董其昌、「四王」的畫相比較,顯得層次單薄。董其昌、「四王」等人推崇的「南宗」畫重渲染,先由淡墨起稿,反覆皴擦,而後在層次不足之處用濃墨補之,於層層渲染之後方見筆墨效果。溥心畲在學習「南宗」山水畫的過程中對「四王」的畫法產生了不滿情緒,他是重勾斫,要求一筆下去效果立現,更多地繼承了北宗的傳統。故此他作畫直接用濃墨起稿,先定山之輪廓,然後用濃淡不一的墨色在山石中皴擦,大局基本一次完成,接著設色,最後在不足之處略做彌補。
推薦閱讀:
※藝術圈 | K11又辦了場很酷的展,而且是四展合一!
※明一代藝術宗師沈周
※畫家沈婷——溫文爾雅 神秀造化
※課堂教學的幽默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