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匱懸解卷一 黃元御醫學大全

金匱懸解卷一金匱懸解卷一

金匱懸解卷一

臟腑經絡十六章

臟腑經絡,隱不可見,然有其外著者焉。若聲臭色脈,若寒熱痛癢,若喜怒愛憎,若便溺飲食,是皆可即顯以知微者,但粗工不解耳。先師張仲景,究天人之際,通神明之德,於臟腑經絡之內,示望聞問切之法,是亦長桑見物之神丹,太真燭怪之靈犀也。古聖賢四診玄機,悉在於此,此論不可不熟也。《呂覽》語。

臟腑經絡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余臟准此。

五行生剋,肝木克土,脾土克水,腎水克火,心火克金,肺金克木。克其所勝,故以病傳之。見肝之病,知脾土被賊,先實其脾,是謂未病而早醫。土旺四季,其時脾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未曉相傳之義,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是以肝病未己,脾病復起。余臟准此類推。此引《難經》文

臟腑經絡二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此段見《傷寒·太陽篇》,而語稍不同。

傷寒表病,醫誤下之,瀉其脾陽,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而身體疼痛,表證猶在者,表裡俱病,然急當救里。救里之後,身體疼痛,表證未解,清便自調,里證已愈,然後急當救表也。

臟腑經絡三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病有新舊,治有先後,此定法也。

臟腑經絡四

問曰:經雲,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陽性上行,有陰以吸之,則升極而降,陰性下行,有陽以煦之,則降極而升。有陽無陰,則陽有升而無降,獨行於上,故稱厥陽。

臟腑經絡五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嗽上氣、喘、噦、咽痛、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架與馨同。

經絡在外為陽,頭、項、腰、脊、臂、腳六者掣痛.是謂陽經之六病。陽有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一經六病,三六十八,此陽病之十八也。五臟在內為陰,咳嗽上氣、喘促、噦逆、咽痛、腸鳴脹滿、心痛拘急,是為陰臟之六病。陰有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三經,一經六病,三六十八,此陰病之十八也。五臟之病,非第各有十八,一臟之病,虛則六氣乘我,實則我乘六氣,合之本氣自病,亦有六條,是為三六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也。人又有六微,《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邢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於小腸也。凡臟邪則甚,腑邪則微,故六腑之病,謂之六微。一腑之病,虛則六氣乘我,寒則我乘六氣,合之本氣自病,亦有六條,是為三六十八。六腑病各有十八,合為一百八病也。此三陽三陰、五臟六腑之中於五邪,虛實相乘之大數也。五勞,五臟之勞病,六極,六腑之極病,七傷,飲食、憂勞、饑飽、房室、經絡、營衛、氣血之損傷,五勞七傷,解見虛勞。婦人三十六病,解見婦人妊娠、產後、虛勞。皆本內傷,不關外邪,故另當別論,不在其中。

五邪維何?清邪居於上,濁邪居於下,大邪中於表,小邪中於里,馨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是謂五邪。五邪中人,各有一定之法度。風為大邪,中於身前,多得之日早,寒為小邪,中於身後,多得之日暮,濕為濁邪,傷於下焦,霧為清邪,傷於上部,此五邪中人之部位也。風則令脈浮虛,是謂大邪之中表,寒則令脈緊急,是謂小邪之中里,霧則傷其皮腠,居於上而中於表,濕則流干關節,居於下而中於里,食則傷其脾胃,入於口而中於中,此五邪中人之處所也。邪雖有五,不過寒熱二者而已,五邪中人,總之極寒則內傷於經,極熱則外傷於絡也。

臟腑經絡六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靈樞·五閱五使》: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靈樞·五色》:明堂者,鼻也。青為木色,鼻頭色青,是木邪克土,當腹中痛。若腹里苦冷者,則水寒木枯,土敗火熄,於法當死。黑為水色,鼻頭色微黑者,必有水氣。黃為土色,鼻雖土位,而實竅於肺,肺位在胸,色黃者,土冷胃逆,傳於肺部,法應胸上有寒也。白為金色,木藏血而主色,色白者,血亡木枯而金氣乘之,故白而不華,《傷寒·脈法》所謂面白脫色也。設色見微赤,而非其應見之時者,則死。蓋亡血之家,緣干土敗胃逆,肺金失斂,又見赤色,則火不歸水,逆刑肺金,而吐衄之病,無有止期。是其中氣崩潰,陽根下斷,必主死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之內眥,上巔下項,而行身後。《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瘈,急。瘲,緩。痙者,頸項強急,脊背反折,緣大陽之脈屈而不伸也。筋脈急縮,上引目系,開而不闔,故其目正圓,直視不瞬。此太陽之脈終,故不治也。又青為木色,木枯當衝擊而為痛。黑為水色,水寒則虛損而為勞。黃為土色,土濕則鬱結而便難。鮮明為留飲之色,留飲在中,故鮮明而不黯淡也。此望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七

師曰: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暗暗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素問·金匱真言論》: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陰陽應象論;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聲為呼。五臟生成論:諸筋者,皆屬於節。語聲寂寂然,喜忽然驚呼者,肝之聲也,肝主筋,而筋會於節,故為骨節間病。肺主聲,位在心膈之上,語聲喑喑然不徹者,此心膈間病,肺氣不清,故聲音不亮也。頭痛者,響震則頭鳴而痛劇,故語聲啾啾細長,此頭中之病,不敢高聲語也。此聞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八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喘息搖肩者,心中堅滿,氣無降路,故逆沖而肩搖也。息引胸中上氣者,氣逆,必生咳嗽也。息張口短氣者,肺痿而胸滿,清氣湮塞,常生唾沫也。此亦聞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九

師曰:吸而微數,此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吸氣微數,此中焦盛實,肺氣不降,下之腑清而氣降,則愈矣。若中虛而吸數,此氣敗而根絕,法為不治。氣逆幹上焦者,其吸促,氣陷於下焦者,其吸遠,此皆中氣之敗也,升降失職,最難治也。呼吸動搖振振者,真氣拔根,脫亡不久,此不治也。此亦聞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十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如肝虛得春而愈,心虛得夏而愈,燥盛得濕而愈,濕盛得燥而愈也。五臟之病,各有所惡,惡則不喜,本其所惡而反得之,則隨其所不喜而為病。如病者素不應食,是食為所惡,而反暴思之,是必臟腑之發熱也。此問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十一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方在消渴。余皆仿此。

諸病在臟,欲攻下之,當隨其所應得而攻之。如渴者,是內有濕邪,格其君相之火,上爍肺津,應得豬苓湯,則按法與之也,余皆仿此。此亦問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十二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如木旺於春,則肝脈動,火旺於夏,則心脈動,金旺於秋,則肺脈動,水旺於冬,則腎脈動,土旺於四季,則脾脈動也。動者,一氣獨旺,鼓動而有力也。脈既應時,色亦應脈,四時各隨其色。假令肝旺,則色應青,而反色白,是木衰而金賊也。凡色不應脈,皆當病也。此望而知之.切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十三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夭氣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難經》:冬至後,得甲子,少陽旺,復得甲子,陽明旺,復得甲子,太陽旺,復得甲子,太陰旺,復得甲子,少陰旺,復得甲子,厥陰旺。旺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天人之所同也。

五行之序,成功者退,將來者進。冬至之後,甲子之日,夜半之時,少陽初起。少陽之時,一陽始生,天氣漸向溫和,節候之正也。以未得甲子,而天因溫和,來氣太早,此為未應至而已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來氣太達,此為應至而不至也。以既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能解,此為已至而不去也。以方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應至而太過也。此天氣之不正。

天人同氣,人之六氣,隨天之六氣而遞遷。《難經》: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人氣不正,則脈不應時,而太過不及之診見矣。此亦切而知之之法也。

臟腑經絡十四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寸在前主表,尺在後主里,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里。表病則腰痛背強不能行,足太陽行身之背,扶脊抵腰而走足也。里病則短氣而極,手太陰肺主宗氣而行呼吸也。前後俱浮,則表裡兼病,肺之臟與太陽之經氣逆而不降故也。此亦切而知之之法。

臟腑經絡十五

問曰: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摶,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腎水之實,滑則為肝木之氣,此緣水寒木陷,郁而欲升,故見沉滑。實氣相摶,必傷中焦血氣,血氣傷深而入臟即死,傷淺而入腑即愈,此為卒然厥仆。何以辨其入臟入腑,或死或愈也?蓋脾竅於口而主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唇口青,是土敗而木賊,身冷,是火敗而水旺,此為臟陰之盛,入臟即死也。如身和,汗出而不冷,此為腑陽之盛,入腑即愈也。此亦切而知之之法。

臟腑經絡十六

問曰:脈脫,入臟則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脈脫者,脈虛脫而不實也。入臟者陰勝,則死,入腑者陽復,則愈。凡病在外者傷淺,可治,入里者傷深,則死。浸淫瘡,解見瘡癰。此亦切而知之之法。所謂四診也。

夫人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慎養,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辛酸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黃氏無此條,依《要略》本補之,以待考焉。

<<上一節

下一節>>


推薦閱讀:

我國艾滋病總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如何才能預防艾滋病的發病?
小兒手術室外麻醉/鎮靜後管理
臨床醫師必須牢記的 50 條
放屁記得聞一聞,這3種味道要小心!
oled注意事項有哪些?

TAG: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