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十大鋼琴演奏家及不朽唱片

謹紀念肖邦誕辰208周年!

迄今為止,肖邦作品的唱片依然受到廣大愛樂者的熱烈追捧;一代又一代的鋼琴藝術大師,用自己的理念和風格詮釋著他的音樂。回顧肖邦所有作品那赫赫有名的錄音史,我們可以精選以下10位肖邦鋼琴的權威演奏者,來聆聽這位波蘭民族之魂的獨特聲音以及他在鋼琴上寫出的不朽詩篇。

肖邦去世後的幾年裡,人們對他的看法當然已經有所改變,就像所有偉大作曲家所遭遇的情況一樣。但這裡有一個奇異的事實:他的聲望從未有過減退。當大夥聚集在一起聆聽鋼琴家演奏的時候,肖邦的成熟作品總是出現在公眾面前。自從電子唱片問世九十年以來,光碟上已經刻滿了他的每一首作品。

人們的觀念確實改變了。李斯特優秀的學生卡爾·陶西格,也許是演奏肖邦所有獨奏作品的第一位鋼琴家,也僅僅可以將《威尼斯船歌》想像為坐在貢多拉船上兩個情人之間的一首二重唱,在75小節時深情相吻。俄裔鋼琴家班諾·莫伊塞維奇彈奏的肖邦令人欽佩,但卻因為自己的不喜歡,而習慣於省略掉《B小調鋼琴奏鳴曲》末樂章中的前八個小節。霍洛維茨在演奏《B小調諧謔曲》的結尾部分時,則會變得異常激動,這一點,人們可以在他的唱片中聽得出來。

1美籍波蘭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

阿圖爾·魯賓斯坦被公認為是演奏肖邦作品的元老,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威。他的演奏揭示了音樂結構邏輯的極端重要性,結果令人激動;尤為重要的是,他將尊嚴還給了肖邦作品。重溫最喜歡的魯賓斯坦唱片,發現它們的品質依然如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在職業生涯的那個階段里,魯賓斯坦正在為RCA重新錄製大量的肖邦作品,但《B小調鋼琴奏鳴曲》是他製作的唯一版本。從1959年開始一直到兩年以後才完成,因此人們推測一定有一種特殊的方式聘請了他。毫無疑問,這是他最優秀的工作室成果之一。所有樂章中都飽含充滿活力的力量、強度和表現力,在第一和最後一個樂章中都有相當大的風險。然而,這是他的光輝構想,每個樂章都進行了展開——每個細節都從容不迫地落到實處——這是給人最深的印象。邊緣感、興奮以及大量的魯賓斯坦氣質充斥其中但卻沒有多餘的煽動;開頭莊嚴的快板樂章中,聽起來常有猶豫不決之感。這是一種必然的、特殊的榮耀。1962年,當LP出現時,這是一個非常誘惑人的事件,人們可以重新接納肖邦,視他為一名奏鳴曲作曲家,稱讚他使得作品中戲劇性的力量獲得了重生。聽完這張唱片你們將發現:這將是本世紀一張偉大的唱片!

在任何情況下,魯賓斯坦都按照自己的意願演繹著肖邦,因為藝術家必須如此;但卻沒有過分的獨特風格,這也許是他在同代人中顯得與眾不同的原因。當魯賓斯坦彈奏肖邦時,他的嚴謹和全身心的投入是不容置疑的,而他對作品的把控似乎永遠都是那麼恰到好處。魯賓斯坦是一位有著貴族氣息的鋼琴家,他那優美的琴音給人的印象彷彿是旋律聽憑自身的力量在上下起伏波動。雖然選擇並非易事,在魯賓斯坦所有肖邦作品中,瑪祖卡當屬首屈一指。實際上,他一共錄製了兩次瑪祖卡。有人斷言前者,即戰前版本有著更多即興的魅力、狂熱的銳氣、更深刻的憂鬱以及更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但這只是一個很好的神學觀點。後者,即1967年發行的三張LPs,才是我們所逐步了解的。沒有人可以否認所有的五十一首作品,都處於錯綜複雜的各種情緒中,它們是生命的充分再現。肖邦對生機勃勃農民音樂的反應很強烈——這些音樂是民族的但也有區域性的變體——這些都集中體現在他所創作的瑪祖卡中,它們就像日誌一樣貫穿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如果魯賓斯坦嚴謹的演繹使得音樂比通常情況下更具分量感,這也是他的精誠所至。魯賓斯坦指出了它們之間的差別,每部作品皆各有不同卓爾不群。聆聽後者是肖邦這套唱片所能帶來的最強烈快樂之事。

2義大利鋼琴家毛里奇奧·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1942-)&俄裔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1937-)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魯賓斯坦在年近80時,再次錄製了全套瑪祖卡。他的「印第安之夏」,雖然權威性有那麼一點點減弱,但依然激勵著年輕一代的鋼琴家。五十多年前,毛里奇奧·波利尼和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都在肖邦王國里建立了各自的職業生涯。1955年,阿什肯納齊在華沙肖邦國際大賽中獲得二等獎;1960年,波利尼(當時年僅18歲)在該項國際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也是在1960年,波利尼和波蘭指揮家保羅·克萊茨基(Paul Kletzki1900-1973)指揮的愛樂樂團錄製了肖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並成為經典。對管弦樂隊的演奏和指揮水準的卓越性進行評論似乎有些奇怪——人們並不認為肖邦的鋼琴協奏曲是一部可以敷衍了事之作——但整場演出並不僅僅是一系列優異的鋼琴演奏,它也是力量的象徵。嚴肅的素材、廣泛的歡樂空間、熾熱而令人愉快的氛圍,再加上非常好聽的聲音,都使得這張唱片無論是在清晰的結構、還是細節的處理等方面都成為佳作。

還是在1960年,阿什肯納齊完成了他第一張《練習曲》唱片的錄製。正如DJF評論的那樣,這張唱片很難在30年以後,不與年輕的葉夫根尼·基辛等而視之。他們兩人都是千載難逢的大師,越來越成熟的音樂技能,總是讓他們的手指在說些什麼。阿什肯納齊又繼續錄製了整套肖邦作品,但其水準再也沒有超越他早期的那些《練習曲》。

肖邦鋼琴詩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他對樂器資源的探索以及運用新鍵盤技術開發作品音色的潛力。《練習曲》(以及《前奏曲》)是體現這些方面的代表作。阿什肯納齊為此深感欣喜,因為他的高超技藝完全可以詮釋肖邦的靈感,這也使他在理解了技術方面的問題以後得以創作性地騰飛。

3前蘇聯鋼琴家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

到1977夏季時,里赫特在工作室錄音還是件罕見的事。《四首諧謔曲》唱片專輯由Melodiya和RCA Victor Japan聯合製作。唱片顯示里赫特正處於職業生涯的鼎盛時期,也許你從未聽他演奏過比這張唱片更好的肖邦。里赫特正處於最佳狀態,冒著其他藝術家很少敢於在工作室里涉足的風險,我們只能將混亂與秩序的辯證法描述為巨大喜悅的來源。沒有諧謔曲中常見的狂燥,只有在線條、色彩、個性及延續性等方面呈現出來的藝術性,宛如一場煉火。整場演出激情閃耀,無不顯示這些作品中那非凡的力量,肖邦那熱情與善變、陽剛與陰柔、基礎與裝飾等各方面的平衡,都得到了透徹領悟和傳神再現。

特別要強調的是:里赫特並不是僅僅帶領人們去領略諧謔曲中的知性美,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這些作品需要最精湛的技藝,為它們帶來鋼琴演奏事業的活力。他確實有辦法讓其他大多數演奏者的作品聽起來不是陳腐就是笨拙。這張唱片展現了里赫特鋼琴技藝中那至高無上的音感、相當不錯的音色範圍以及人們在音樂廳里聽到的美妙聲音。這張唱片里的《第四諧謔曲》,在廣泛性和心緒的寧靜方面和其它幾首都有所不同,令人心滿意足。

4阿根廷鋼琴家瑪爾塔·阿格里齊(Martha Argerich 1941-),(與前蘇聯大提琴家羅斯特洛波維奇的合作)

在肖邦生命臨近終點時的音樂中,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一種將少數幾部偉大作品帶到一個新平台的亮度。地平線發生了變化,我們登上更高的地方,天空迥然不同。以他在最後幾年時間裡向世界發布的少量作品來判斷,肖邦已經發現作曲越來越難,然而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震驚於這些作品中更為強烈的特殊性和雄心勃勃。相信阿格里齊位於所推薦的十位鋼琴家之列並不有悖常情。當然,這裡並不完全是依靠她自身的力量,而是作為為前蘇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的鋼琴伴奏,演繹肖邦的《大提琴奏鳴曲》。這是怎樣的一個氣質組合!心靈上的衝動,帶來音樂在情感反應方面的慷慨大方,他們的合作精確無誤且絕對專註於各自的演奏。無論作品規模的大小,作為遵守規則的藝術大師,他們詮釋的肖邦無可爭議,成為肖邦所有新理念在新形式上的創新者。

5法國鋼琴家阿爾弗雷德·柯爾托(Alfred Cortot1877-1962)

《留聲機》音樂雜誌著名評論家史蒂芬·普萊斯托曾經有過這樣的回憶:作為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誰沒有給過肖邦以特別的溫暖。我曾利用了一個周日的下午,來到朴茨茅斯的市政音樂廳聆聽柯爾托的音樂會。那是在1952年,柯爾托演奏了24首《前奏曲》和所有的《練習曲》,讓我大開眼界。我從未聽過鋼琴發出這樣的聲音,以及如此生動的音樂個性,也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彈得這麼快。

他的灼熱演繹、他的激情確實令人震驚,他彈奏的所有肖邦作品都有超越樂器本身的曲調。柯爾托常常說「鋼琴家置於琴鍵上的手就像小提琴家那琴弦上的弓」。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但他最不可抗拒的魅力則是來自於事物的本真,這使得他的琴聲聽起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今天那些繼續在柯爾托的演繹中發掘靈感的演奏家將會告訴你:通常情況下並不是他的琴聲卓越非凡,而是他詮釋每一部作品時的精準無誤。柯爾托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錄製於倫敦的兩本《練習曲》,是很多樂迷唱片清單上的必需品;還有同一時期錄製的《前奏曲》,內含《搖籃曲》、《威尼斯船歌》以及《即興曲》,錄製在一張CD上,很方便於聆聽。

6羅馬尼亞鋼琴家迪努·利帕蒂(Dinu Lipatti1917-1950)

柯爾托說到他以前的這位學生時,認為他是「完美的」。兩者的特徵都是溫柔的抒情中永遠不會失去剛健的力量,不管他們的演奏是多麼的寧靜。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利帕蒂的肖邦唱片已經成為經典。他在工作室錄製的《威尼斯船歌》、《B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十四首《華爾茲》(以他自己編排的非時序順序演奏)尤為特別。肖邦的《華爾茲》在顯示演繹者性格局限性方面是無情的,這還不僅僅是體現在節奏方面。並不是像少數幾位優秀的演奏者,先是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後一切如預期的那樣;或者是忘記了演奏技巧要服務於舞曲的豐盈。面對這張唱片,很少有鋼琴演奏家不被利帕蒂的演繹所激勵。「沒有反覆無常,一個完美的彈性速度!」托斯卡尼尼這樣評價他。利帕蒂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也是一位堅韌的完美主義者。

7智利鋼琴家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 1903-1991)

阿勞是一位一直受到世人的尊敬的鋼琴家,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他是最不虛榮的演奏者,因其正直和美妙的琴音獨步天下。阿勞是一位高尚的音樂建築師,一個個恢宏莊重的構思為他永遠敬仰和熱愛的音樂服務。雖然他最膾炙人口的錄音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但肖邦和舒曼的作品是僅次於貝多芬的錄音對象。阿勞在每個時期均留下了肖邦作品的錄音,包括兩次的《前奏曲全集》、《敘事曲全集》、《諧謔曲全集》、《即興曲全集》錄音和晚年所錄製並受到一致好評的《夜曲全集》錄音。他的肖邦即興曲,在活潑與魅力方面與其他大家相比毫不遜色。DECCA出版過他的肖邦的全部夜曲和即興曲的雙CD,確實已經盡善盡美了。

8美國鋼琴家默里·佩拉希亞(Murray Perahia1947-)&葡萄牙鋼琴家瑪麗亞·胡奧·皮蕾斯(Maria Jo?o Pires1944-)

今天,當聆聽佩拉希亞彈奏《敘事曲》或皮蕾斯演繹《夜曲》和《前奏曲》時,我們發現自己不太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這些富有特質的演奏家,在詮釋肖邦作品時其個性化程度要遜於他們的前輩(雖然這可能更普遍也更真實);或者犧牲鋼琴家的自發性是為了滿足現代工業對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執著(有時候這也是真實的情況)。佩拉希亞在展開《敘事曲》時,那極為特殊的即興修飾是非常成功的,每一個樂段都是詩意色彩的流動,音樂的生動逼真和他上下翻飛的靈動手腕同樣令人吃驚。

不知道肖邦是否喜歡製作CD!不過可以確信他會認可皮蕾斯的《夜曲》。這裡,謹以其中最了不起的一首為例:《C小調夜曲 op.48 No.1》,也許是整個夜曲系列中最為壯觀最具戲劇性的一首夜曲。它需要對聲音和時機的完美控制,一系列的表達圍繞著開始時的輓歌展開——不斷地、後浪推前浪地向前發展成一個巨大的抒情段落,就像巴赫或莫扎特作品中的一個慢板樂章——接下來是一個不斷增強的陳述部分(C大調的中間部分)。更有甚者,當輓歌再度出現時,皮蕾斯的演繹已因兩者之間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在肖邦那些極富特色眾多結尾的一個當中,我們感覺到了一種典範的存在。

這部陰鬱傑作的靈感是什麼?對於一名鋼琴家來說,在總體上把握住作品時,尚能使其中的一切既有其歸屬感也能得以充分的表達,其難度又在哪裡?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逆境中的力量感。

驅除感傷與悲情,正如皮蕾斯所做的那樣,是肖邦身上呈現出來的一種質樸的尊嚴。這裡不妨回顧一下蘇格蘭哲學家、諷刺作家、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1848年在倫敦遇見肖邦時的情形。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用卡萊爾的話說:「一個高尚的和飽受痛苦的人」。也許從這個詞最絕對的意義上來看,肖邦要比他那個時代的任何音樂家都更像「藝術家」。他獻身於探索這個他最了解的世界,就像德彪西所說:「肖邦是他們當中最偉大的一位,在獨自與鋼琴為伴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切。」

肖邦依然是公認的試金石,不管肖邦作品的詮釋者是一位詩人或僅僅是一位鋼琴家。

本文歌單

肖邦

波蘭作曲家、浪漫主義時期鋼琴藝術大師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年3月1日出生在華沙以西46公里的熱拉佐瓦沃拉,該地當時還是華沙公國,為拿破崙建立的波蘭國家。肖邦的音樂作品主要為鋼琴獨奏而創作,作為那個時代的主要音樂家,肖邦贏得並保持了世界性聲譽。肖邦的「詩歌天才是建立在他那一代人不平等的職業技巧之上。」作為一名神童,在距1830年11月起義不到一個月的時候,20歲的肖邦離開了波蘭,在這之前他已經完成了自身的音樂教育並在華沙創作了早期音樂作品

1831年9月的晚些時候,肖邦來到巴黎並定居,他再也沒有回過波蘭,成為波蘭大移民中無數僑民的一員。自那以後,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八年時間裡,肖邦僅舉辦了三十場公開演出,他喜歡沙龍里更為親密的氛圍。在法國,肖邦使用的是法語版本的教名;1835年獲得法國國籍以後,肖邦開始用法國護照環遊世界。然而,肖邦和流放的波蘭人一直保持著朋友和知己般的緊密聯繫,說法語時也從未感到過完全的舒適。他的傳記作家亞當·查莫斯基寫道:儘管他的父親出身於法國,但肖邦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名法國人,他一直視自己是一名波蘭人。

肖邦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裡,身體健康狀況都不好。從1842年起,肖邦就顯露出患上嚴重疾病的跡象。1842年2月21日在巴黎舉辦過一場獨奏音樂會以後,肖邦在給其巴黎親密夥伴Grzyma?a的信中寫道:「我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嘴巴和扁桃體疼得厲害。」1848年11月16日,肖邦在倫敦市政廳音樂會舞台上,以一名愛國者的姿態,為波蘭難民的利益作了最後一次公開演出。這時候的肖邦已經病得非常厲害,體重不足45公斤,醫生們知道他的病情已經進入晚期。也許是因為肺結核,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病逝,年僅39歲。肖邦請求在他死後將屍體打開,他的心臟被運回華沙,安置於聖十字架教堂。喬治·桑女兒索朗熱的丈夫、一位年輕的雕塑家Auguste Clésinger,製作了肖邦的死亡面具以及左手的石膏模型。

差不多兩周以後的10月30日,肖邦的葬禮在巴黎馬德琳教堂舉行,由於眾多民眾希望參加,入場者僅限於持票人。逾3,000名未收到邀請的悼念者,自倫敦、柏林和維也納遠道而來但被拒之門外。葬禮上,著名歌唱家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樂隊演奏了肖邦《E小調第四前奏曲》和《B小調第六前奏曲》;擔任管風琴演奏的是法國管風琴家、作曲家Louis James Alfred Lefébure-Wély。

肖邦的病情和死因一直是討論已久的話題。他的死亡證明將其歸結為肺結核,其它的可能性還包括屬遺傳性胰腺病的囊性纖維化、肝硬化以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2017年,通過對保存的肖邦心臟進行屍檢,證實了一種由慢性肺結核併發症引起的罕見心包炎,可能是肖邦死亡的原因。

肖邦所創作的音樂、作為音樂界最早超級明星之一的地位和身份、與政治起義的關係(如果僅是間接的話)、對生命的熱愛以及英年早逝,都使得肖邦在公眾意識中成為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他的音樂作品始終很受歡迎,肖邦也一直是不同歷史電影和傳記的主題。

肖邦的所有音樂作品中都包括鋼琴部分。雖然也寫過兩部鋼琴協奏曲、一些室內樂和波蘭歌詞的歌曲,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鋼琴獨奏。肖邦的鍵盤風格非常獨特,常常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而他自己的演出則以其細微和敏感性而著稱。肖邦發明了器樂敘事曲的概念,他的主要鋼琴作品包括瑪祖卡、華爾茲、夜曲、波蘭舞曲、練習曲、即興曲、諧謔曲、前奏曲和奏鳴曲,有些作品僅在他去世以後才得以發表。肖邦的作曲風格受波蘭民間音樂、巴赫的古典傳統、莫扎特及舒伯特音樂風格的影響,以及作為一名常見客人那來自巴黎沙龍藝術氛圍的熏陶。肖邦在作品風格、音樂形式、和聲對位以及融合民族特性等方面所做的創新,在整個浪漫主義時期都自始至終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王華演奏專輯 電影主題曲選《流光浮影》10首
在別人面前彈吉他很緊張,怎麼破?
如何判斷一個人演奏能力的高低?
馬頭琴演奏(敖包相會)
關於henry劉憲華的小提琴和鋼琴演奏水平?

TAG:演奏家 | 鋼琴 | 唱片 | 演奏 | 鋼琴演奏 | 肖邦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