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蜇存 唐詩百話4 五七言絕句四首
施蜇存 唐詩百話
4、五七言絕句四首
在軍登城樓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駱賓王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
邙山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沈佺期
這裡選了四首另一種形式的詩。每句五言的二首,每句七言的二首。每首都是四句,用兩個韻或三個韻。這種形式的詩稱為絕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絕句是唐代最廣泛流行的抒情詩形式,有許多是譜入樂曲中供應歌唱的。
這四首絕句的文字很淺顯,一讀就懂得,不勞多講。我選這四首詩,一則是給初唐的絕句詩舉幾個樣品,二則是藉機會講一講絕句詩的源流和演變。
第一首是駱賓王的五言絕句。駱賓王是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徐敬業的秘書,代徐起草了討伐武后的檄文(即宣言)。這篇檄文羅歹列了武后的罪狀,極能感動人,武則天讀了,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什麼不早重用此人,卻為徐敬業所用。這篇著名的檄文,收在《古文觀止》里,為歷代人們所傳誦。
《在軍登城樓》是他率領起義軍登上某一個城樓時所作。第一、二句寫景,城上風威,江中水冷,組成一聯對句。在這樣寒冷的時令,想到革命鬥爭的艱難,希望早日取得勝利。於是接下去說:「戎衣何日定。」這句話是用了一個典故,否則這個「定」字很難講。古書上有一句「一戎衣而天下定」,是說周武王一穿軍服,起來號召諸侯革命,於是商紂暴君政權崩潰,天下大定。「戎衣何日定」就是用這一句古書,應當講作革命何時勝利,戎衣是武裝革命的形象語言。第四句表示他革命勝利以後的期望,那時可以歌舞入長安了。駱賓王為徐敬業的革命行動留下了一文一詩,但他們的事業卻是失敗的。駱賓王在兵敗後逃亡,不知所終。後來有傳說,他在杭州靈隱寺做和尚。
宋之問,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武則天時,曾降官瀧州參軍。不久,由於武三思的提拔,召回,起用為鴻臚丞,以後官至考工員外郎,修文館學士。武氏政權粉碎以後,他被流放到欽州(今廣東欽縣),隨即就「賜死」。《渡漢江》這首五絕,大約是從嶺南奉召回鄉時所作。四句,不作對偶,是絕句的一般形式。第一聯說:降官到嶺外,去家鄉很遠,音信都斷絕了。「經冬復歷春」,這樣的詩句,一般應解釋為經過好幾年但根據宋之問的傳記資料,他在瀧州的時間不久,那麼,這一句恐怕應理解為經過一個冬季和春季。就是說,他大約是上一年秋季降官到瀧州,下一年春晚召回的。大半年不得家鄉消息,現在回鄉的路已走了一大半,渡過漢水,已近家鄉,可是,第二聯敘述這時的心情,越是已近家鄉,遇到從家鄉來的人,越是不敢打聽家鄉的消息。在交通不便,書信難通的古代行旅情況下,這首詩刻划出了回鄉旅人的心情。
杜審言是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詩文為武則天所稱賞,官至膳部員外郎。因為勾結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流放到峰州(在今越南境內)。不久,又召回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渡湘江》這首詩大約是流放到峰州去的時候所作。宋之問渡漢水是從嶺南復官回家,杜審言渡湘江是降官去嶺南,二人的心情不同。杜詩第一聯用今昔對照的寫法。過去整天在園林里宴樂,現在懷念起來不勝悲哀。而今年春天的花鳥,卻為我提供引起邊愁的資料。遲日,即長日;邊愁旅居邊遠地方的愁緒。「悲昔游」是一個成語,《楚辭》有一篇《悲昔游》。第二聯也用對照手法。湘水北流,而旅客南下。獨憐,即自憐。自憐京朝的人,今天被竄逐到南荒,不象湘水那樣還能向北去。這首詩兩聯都是對句,也是絕句的一種格式。
沈佺期,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進士。武后時官協律郎,考功郎。因勾結張昌宗兄弟,受賄,長期流放到驩州(今亦屬越南),但他沒有加入武三思一夥。武則天死後,中宗複位,召見起用,官至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工於五言律詩,與宋之問齊名,文學史上稱為「沈宋」,他們是唐代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洛陽城北的邙(máng)山,是東漢以來洛陽人的墓地,又稱「北邙」。沈佺期因邙山而興感,寫了這首小詩。第一聯是敘述,很容易懂,不必講。「萬古千秋」是誇張語,從東漢到唐初,不過六七百年。第二聯也用對比手法,也用對句。城中日日夜夜的歌舞,山上只有松柏聲。作者把洛陽城裡的繁華與邙山上的凄寂景象做對比,慨嘆富貴榮華的空虛。這一類主題思想,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得很多,雖然對封建貴族、大官僚、大地主的奢侈糜爛生活有些諷刺,但從作者的人生觀來說,終是太消極的。
絕句這個名詞,在齊梁時代已經出現。陳代徐陵編的一部詩選集《玉台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詩,不知作者名字,就題為「古絕句」。既然把前代的詩稱為古絕句,可知當時人寫的五言四句,就是絕句了。北周庾信的詩集里,也有題為「絕句」的詩。這種絕句,僅僅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還沒有象唐人絕句那樣要求平仄和諧。
遠在晉宋時代,詩人論詩,常常說:「二句一聯,四句一絕。」意思是說:每二句為一聯,不管對不對,只要每二句末協一個韻,就是一聯。每四句,即二聯二韻,就是一絕。絕句這個名稱,即起源於此。
聯與絕是作詩的基本功,因此,「聯絕」就成為詩的代詞。劉宋時,吳邁遠愛作詩,宋武帝說他「聯絕之外無所解」,就是說他除了做詩之外,什麼都不懂。
「絕」的意義是斷絕。「四句一絕」是用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古人稱為「立一意」。簡單的主題思想,四句就可以表達清楚,這就稱為一首絕句。繁複的主題思想,可以用八句、十二句,十六句來表達,我們就可以說這首詩里有二絕、三絕或四絕。但不能說這是二首、三首或四首絕句。絕與絕句不同。絕是與思想段落契合的詩的段落。絕句是四句詩的形式名詞。
一個完整的概念,用四句詩來表達,是我國詩的老傳統。《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差不多全是四句一個概念,或說思想段落。《詩經》以四句為一章,樂府歌辭以四句為一解。現代民間山歌小調也以四句為一首或一段。蘇州人就乾脆稱為「四句頭山歌」。長篇的詩,主題思想或敘述內容繁複的,也總是在第五句,第九句或第十三句上開始轉折。在讀詩的時候,注意這一個現象,就可以了解四句一絕的意義。
現在我們看幾首唐以前的絕句:
漢樂府雜曲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
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晉大道曲
青陽二三月,柳青桃復紅。
車馬不相識,音落塵埃中。
——(晉)謝尚
玉階怨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長夜織羅衣,思君此何極。
——(宋)謝眺
答詔問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齊)陶弘景
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隋)薛道衡
這五首詩,論形式,與唐人五言絕句沒有什麼不同。論音調,卻全不一樣。前三首的一句之中,一聯之內,都不合平仄粘綴的規律。第四首和第五首隻有第二句失粘,已經很接近唐人絕句。從第一首到第五首,可以看清五言二韻詩在音調方面的發展過程。漢詩質直,象散文一樣。晉宋以後,在考究聲調了。到了陳隋,詩家已注意異音相從,但還不嚴格。這五首詩,還是古詩(五言古體詩),不是唐人所謂絕句。所以我們說:絕句這個名詞,雖然起於齊粱,還不是唐代的絕句。
宋代以後的詩家,對絕句作了一種古怪的解釋。他們以為絕就是截。五言絕句是從五言律詩中割截了一半;七言絕句是從七言律詩中割截了一半。凡是第一聯是散句,第二聯是對句的絕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前半首。凡是第一聯對句,第二聯散句的絕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下半首。凡是第一、二聯都是對句的絕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中間二聯。凡是第一、二聯都用散句的絕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首尾二聯。由於這樣的理解,清代詩人常把絕句稱為「截句」。他們以為先有八句的律詩,後有四句的絕句,所以說絕句是割截了律詩的一半。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絕句的形成,早於律詩。
在唐代人的觀念里,凡是必須遵守對偶、和聲、協韻三條規律的詩,不管是五、七言二韻、四韻、六韻、八韻……都是律詩,因此,絕句也是律詩。白居易自己編定的《白氏長慶集》,就有「大律詩」、「小律詩」兩項分類。大律詩卷內都是五、七言四韻八句的律詩;小律詩卷內都是二韻四句的律詩,也就是絕句詩。宋人編的王安石詩集《王臨川集》,把七言絕句編在七言律詩一起,五言絕句編在五言律詩一起,可知唐宋時代的詩家,都以為絕句也是律詩。後世人把五、七言四句二韻的詩稱為絕句,把五、七言八句四韻的稱為律詩,另外把五、七言六韻以上的詩稱為排律,於是絕句和律詩分了家。明代高棅編《唐詩品彙》,把絕句和律詩分卷選錄,此後幾乎沒有人知道絕句也是律詩了。
關於絕句的情況,我們已大致弄清楚了。現在再概括一下:
(一)絕句的「絕」字起源於晉宋詩人「四句一絕」的概念。用四句詩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故絕句的特徵是每首詩限於四句。
(二)絕句這個名詞,齊粱時期已有,但當時的絕句只是四句二韻,並不講究和聲。這種絕句,還是古體詩,可以稱為古絕句,不屬於唐代的律詩。
(三)唐代詩人作絕句,特別是五言絕句。還常用齊粱體,大多用仄聲韻,不很講究粘綴。例如王維詩集中有《輞川集》四十首,詩序中說明是絕句,實在仍是古詩。
(四)絕句本來也是律詩的一種形式,在唐人的語文習慣中,從來不把「律」和「絕」對立起來。宋元以後,才出現了「律絕」這個名詞,成為「詩」的代詞。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
推薦閱讀:
※【醋溜唐詩】農家樂到了王維眼裡,滿滿的都是淚
※唐詩宋詞捲軸詩畫欣賞
※唐詩滿基情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上卷001—300】
※八首唐詩――千古絕唱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