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尼采對「理性」的批判
作者簡介:賈海濤 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南京 210014
摘要:尼采認為,「理性」源於邏輯的虛構,其內容是錯誤的堆積。首先,「理性」的基石——邏輯是不可靠的,世人對邏輯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開始;其次,靠邏輯營造起來的整個「理性」的認識體系也是不可靠的,而這一體系所體現出的價值觀,特別是基督教的道德體系更是騙人的謊言。在他看來,「肉體」或「生命」才代表著真正的「理性」,才是人類一切價值判斷的標準和出發點。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體」,高揚「本能」。
尼采哲學曾是是引起爭議的話題之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它已基本做到了歸還其本來面目。在分析、理解尼采哲學時,人們逐漸用哲學的眼光取代了政治的眼光。他的許多哲學範疇,比如「超人」、「權力意志」等等,都得到了比較公允的哲學解釋。然而,尼采作為一個非理性主義哲學家的身份是難以改變的。這不僅已成為不同哲學派別所公認的定論,而且尼采也以此自命。毫無疑問,尼采是反「理性」的,但尼采所反的「理性」是什麼呢?由於人們哲學觀點的不同,對尼采哲學中所涉及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實質,有著不同的理解。
尼采哲學有個「非理性」的標籤,所以要想弄懂尼采哲學,就必須弄清尼采所說的「理性」、「非理性」究竟指的是什麼。「理性」與「非理性」的問題,可以說是理解尼采哲學的前提。然而,長期以來,這一問題並沒有得到比較完滿的解決。人們儘管對尼采哲學中所涉及的「理性」與「非理性」這兩個概念理解不同,但由於大家都使用著同一語詞說著不同的意思,所以爭論不但毫無結果,反而使問題變得越發撲朔迷離、難以把捉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對尼採的誤解是驚人的。
「理性」之所以被稱為理性,並受人尊崇,是由於它被認為合乎道理,絕對可靠。長期以來,「理性」就是正義、公理的同義詞。然而,一批包括尼採在內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卻對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提出了挑戰。他們否認它的絕對可靠性和權威性,並把它貶入謬誤的一欄。他們認為「理性」本身是錯誤的,是虛構的,不配以絕對正確的身份自居,已成為不合理的東西了。這就是尼采所說的「理性的迷途」。
作為一個哲學家,尼采另有一套和傳統理性主義相反的解釋世界意義的道理。正因如此,他以「非理性主義者」自命,稱他的哲學是「非理性主義」的。他堅持只有自己的「非理性」才是「大理性」,是「大地的意義」,而傳統理性主義的理性則是錯誤的堆積。總之,他要向世人表明的是:被稱作「理性」的東西並不合理,而他的被稱作「非理性」的東西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
本文圍繞著尼采對「理性」的批判展開,試圖解決三個問題:一、他所批判的「理性」是什麼?二、他反對「理性」的原因是什麼?三、他的非理性主義的實質是什麼?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搞清楚他所認為的從古到今理性傳統失足之處何在以及他的被人們稱為「非理性」的東西的真實含義。
一、對理性實質的認識
1.理性的基石
理性在不同的時代所指不同,有時身份、名稱也有所變化。在古希臘,理性意味著正義、正當;在歐洲的中世紀,宗教的教義被認為是理性,上帝就是理性的代言人,信仰上帝就是理性的;到了近代,「理性」又成了「唯理主義」哲學派別用以和經驗主義哲學派別的「經驗」相對抗的一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儘管兩個派別在本質上都是理性主義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理性」又演變發展成了反對宗教迷信,宣揚人性解放的科學精神。但是,無論「理性」這個概念如何演變發展、改頭換面,在不同時代有三點是不變的:
(一)無論理性具體所指是什麼,在它所處的時代,總是被認為完全合理、絕對正確的。
(二)雖則時代不同,被稱為理性的東西總離不開邏輯,並且其自身也表現為一種方法論。
(三)被稱為理性的東西總要以一種最高價值的身份出現並形成對它的信仰。
首先,邏輯是理性的前提。從哲學誕生的那一天起,邏輯就誕生了。沒有邏輯就沒有形而上學。而宗教神學和關於「天國」、「上帝」的一切基督教的知識體系都是在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可以說,神學也離不開邏輯。到了近代,理性主義更是把邏輯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說宗教神學和邏輯的聯繫比較間接,那麼理性主義和邏輯簡直就是混然一體了。邏輯是理性主義者手中的唯一權杖和武器。所以,在尼采看來,邏輯是一切價值體系的基礎和前提,一切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大廈的營造都離不開邏輯作工具,作框架。
其次,理性不但起源於邏輯,它在本質上就是對邏輯的迷信。尼采認為,正是這種迷信造成了形而上學的虛構,造成了對現象世界的不信任,造成了精神和肉體的分離,造成了精神的實體化和人性的迷失。近代理性主義者對待理性的態度可以說是對邏輯迷信的典型:一、他們不但以邏輯作為思維的唯一出發點,而且把邏輯思維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第二,他們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邏輯,認為世界本身具有邏輯性;第三,他們把人視為理性的動物,認為人在本質上也是受邏輯支配的。[1]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理性,對尼采來說,就是邏輯及其虛構的體系。對他來說,狹義的理性就是邏輯本身,而廣義的理性就是邏輯虛構的體系,包括所有的價值體系。理性就是實體化為絕對存在的邏輯。
2什麼是尼采所反對的理性
尼采作為一個非理性主義者當然不承認邏輯的權威性和絕對可靠性。他否認邏輯是先天自明的真理,並反對那種假定邏輯作為真理來源的做法。[2]由於這個前提, 他對那種由邏輯產生出來的真理不抱任何信任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他看來,邏輯只是一種人為的工具,由它產生的被視為「真理」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只能是有人運用邏輯進行的主觀虛構。也就是說,這種邏輯的真理是有人強加給客觀世界的。他說,「在我們看來,世界表現出了邏輯性,因為我們事前使世界邏輯化了。」[3]的確,任何邏輯虛構的真理都不是世界本身的意義,儘管它有時被標榜為客觀的。由於自柏拉圖以來的所有形而上學體系、宗教體系及其他價值體系都是建立在邏輯虛構之上的,所以尼采把它們統統歸結為理性,加以否定。
歸納起來,尼采對理性的批判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他否定理性的基石——邏輯的絕對可靠性和權威性。他認為邏輯起源於非邏輯,並不是先驗的、自明的真理。在他看來,邏輯只具有工具的價值。
第二,他反對理性主義者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邏輯。他認為,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邏輯是一種人為的虛構。所謂「真實世界」或「理性世界」全系形而上學家們用邏輯虛構出來對抗現實世界的。所以,這裡同時具有雙重含義:在反對邏輯虛構的同時,又反對邏輯虛構的體系。
第三,他反對邏輯虛構的體系作為人類社會的價值標準,並用它對人類進行精神統治。他認為,對「真實世界」虛構的最高階段,就是最高道德的設置。他反對用道德的眼光看世界,更反對道德對人性的禁錮。
理性的骨架和根基當然是邏輯,但尼采所要批判的重點是在邏輯的基礎之上虛構出來的道德體系。他並不否認邏輯的實用價值。把道德歸結為邏輯的虛構,因而和理性聯繫起來,這正是尼采慧眼獨具之處。在尼采看來,道德正是理性錯誤發展的極致。
3.理性的非理性起源
尼采認為理性從一開頭就錯了,它不應該從邏輯出發。他指出了邏輯本身是不可靠的,認為由它構造出來的真理的體系也是錯誤的堆積,從而剝奪了「理性」合理性的權力。而且他還指出邏輯起源於非邏輯就等於說理性起源於非理性。這就等於說理性背後有一個更根本的東西,並把理性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全部拆除了。
尼采說,「邏輯從何而來?當然來自非邏輯,這非邏輯的範圍本來必定是極其廣闊的」[4]。他認為, 邏輯的產生完全出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它在開頭並不被看作真理。尼采指出:「邏輯一開始被看作緩解劑、表達方式——不是真理……後來它起了真理的作用」[5]。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必須對所面臨的情況迅速作出判斷, 以便行動。漸漸地,一種思維的化繁為簡的習慣養成了。沒有這種習慣,人類就很難生存。因而這就說明了這種習慣形成的原因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完全出自人本身的慾望和生存所迫。[6]這種習慣長期積累,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通過一些形而上學家之手,被精緻化為一套系統的邏輯理論,以致於被看作絕對的、自明的真理。它的「出身」則被人所遺忘。
邏輯的非邏輯起源說明了「理性」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在的「存在」,也不是天經地義的真理。邏輯明明是起源於非邏輯的製作,為什麼非要把它看作客觀存在的真理呢?原來是為了進一步的虛構。
二、對「理性世界」的完全否定和對舊價值體系的徹底摧毀
1.「形而上學」與「理性世界」的虛構
正是藉助於邏輯,形而上學家們構造出了「理性世界」。這一「理性世界」的實質是邏輯的。然而,這一邏輯虛構出來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唯一真實的,「現象世界」反而被認為是它的「摹本」,是不真實的。尼采認為,「邏輯對『真實世界』的虛構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謊言」,「『理性世界』是編造出來的。」[7]
我們知道,真理之所以被認為「真」,是因為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真理是以客觀必然性自居的。傳統認為,真理描述的世界就被認為是唯一真實的世界。這一世界是一個合乎理性、合乎邏輯的世界,只有這個世界才是「現象世界」背後的實質。於是一個獨立於「現象世界」的「理性世界」作為「實體」存在就形成了。這個世界被認為是「現象世界」的「本體」,「現象」只是這個世界的摹本,是虛假的。
尼采認為,並不存在什麼「真正的世界」或「理性的世界」,這類世界全是虛構出來的。他還認為,這個世界之所以表現為邏輯性,是因為我們事前就把這個世界邏輯化了;同樣,這個世界之所以對我們呈現為一個「理性世界」,也是因為我們事先就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它了。[8]所以尼采反對把這種關於世界本質的「理性」的解釋看作真理,他認為它們只是謬誤的堆積。在他看來,柏拉圖以來的所有真理體系都是對「理性世界」的虛構,或者是對這一虛構的注釋,沒有一樣是真的。
「理性世界」是由邏輯虛構而成的,那麼這種虛構是怎樣進行的呢?尼采認為,「理性世界」的形成實際上是和形而上學的形成分不開的,「虛構」的活計全是由形而上學家們一手操辦的。在尼采那裡,「理性世界」、「真正的世界」和「形而上學的世界」都是同義的。
首先,這一虛構是由把概念實體化開始的。這一虛構就是把所有從「個別」中抽象出來的「一般」統統看作是真正的「存在」,看作現象背後的本質性的東西,而把現象世界中和這些「一般」相對的個別的具體事物看作是「非存在」,是「一般」的「摹本」。我們知道,「一般」就是邏輯中的關於某事物的概念。因而,這一虛構是藉助同一律進行的,是其他虛構的前提和基礎。尼采說,「在我們長期推行了同一化,簡單粗糙化之後,我們就成了物、同一物、主體、謂語、行為、客體、賓語、形式的人了」[9]。
其次,就是把這些虛構出來的「實在」用因果律串聯起來。具體地講,就是把這些「存在」進行等級分類,設置一個最高級的存在作為其他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如「上帝」、「天國」之類。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秩序儼然、有條有理的「理性世界」就形成了。然而尼采認為,這些最高等級的存在更是最大的編造。它們和現象世界毫無任何對應。他說,「他們正在偽造存在物,把並不存在的東西統一起來」[10]。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理性的世界」就是把邏輯實體化。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已經徹底忘了這個「世界」是怎樣形成的,也就養成了一種完全把邏輯的標準看作世界的標準的習慣。可以說,這是十足的機械決定論的世界觀。
按照這種形而上學的觀點,世界就是一部機器,人只是這部機器中的鏈條的一環,只是服從於最高存在的傀儡;人已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已被割裂為「精神」和「肉體」兩個部分。因而,尼采認為我們不應該相信這種以反對生命為目的的形而上學和這種看不出任何生命跡象的「理性世界」[11]。
尼采認為,「自然界僅有必然性,沒有命令者,也沒有服從者,也沒有違反者」[12]。只有現象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他反對這種虛構,認為這種虛構是形而上學家們不誠實的表現。他認為這個所謂的「理性世界」是消極的、毫無意義的。他說,「人們對形而上學的世界只是斷定一個他在,一個達不到的、不能理解的他在,一個具有消極性的東西,……關於它的知識將是一切知識中最無用處的」[13]。因而,他主張完全取消它。
2.騙人的價值體系
尼采認為,形而上學的虛構是對一切價值體系進行虛構的前提。我們也可以看到,柏拉圖以來的所有形而上學以及一切宗教神學體系都是柏拉圖的形而上學的再版,都是在他的「理念論」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虛構。形而上學所設置的最高存在,無論是「上帝」、「天國」還是「善」都是一種價值設置。因而尼采認為,整個理性世界也就表現為一種價值設置,反過來,一切價值體系也都是理性世界的標準,也都是邏輯的虛構,「人們為自己造作一切自己的善與惡。」[14]
形而上學的最大的虛構和最後的虛構便是對價值體系的虛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尼采認為價值體系是理性的,是僵死的理性法則。在尼采那裡,「理性的」即意味著「邏輯的」,「邏輯的」即意味著「虛構的」。理性的價值體系本質上是邏輯的,因而被他看作虛構的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前面談到過,形而上學家們認為,「理性的世界」是唯一真實的世界,是現象世界的「本體」,現象世界只是它的「摹本」和影子。按照這個邏輯,在現實社會中,人的行為原則也就應方該完全照搬「理性世界」所設計好的模式,只有這樣才是合理的。「理性世界」對人類在行為規範上的要求就是一種道德規範。道德的體系是完全按照「理性的世界」的原形照搬的。傳統形而上學是它的理論基礎。
形而上學在廣義上來說都是一種終極關懷,它在為人們提供一切價值判斷的同時,也把人生意義問題作為這種價值判斷的最重要的主題。尼采認為,關於人類價值判斷最大的形而上學的虛構就是對於道德的虛構,道德實際上就是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所以道德觀自然成了尼採在砸毀虛構的價值榜時所要破壞的第一個目標。
尼採的觀點是很明確的。他認為,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就是道德觀。對理性的信仰就表現為對道德的信仰。他指出:「辯證法和理性信仰仍然是以道德偏見為基礎。」[15]這裡,我們必須注意尼采所強調的「理性」與道德的關係。對於尼采來說,道德觀是理性的,或者說,道德是理性化的道德。主要因為道德以邏輯為基礎,是邏輯虛構的產物。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尼采所提出的反理性和反道德是一回事。他的「非理性」和「非道德」也是一回事;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口號——「反理性」和「反道德」在實質上是一致的。我們不難看出,尼采反理性實際上就是反對理性化的道德,也就是反對邏輯虛構的道德體系。而他對於道德體系的批判卻又是通過對基督教的批判完成的。他要批的正是基督的道德觀。
三、對基督教和科學的態度
1.關於基督教
基督教本身是一種宗教信仰,按照常理應歸為「非理性」的範圍。然而,按照尼採的觀點,它是一種價值體系,它不但在形成上和形而上學有著血緣關係,而且在內容上也是舊形而上學「理性世界」的翻版。這就是說,基督教無論在起源上還是在內容結構上和傳統的「理性」都是一脈相承的。尼采把一切價值體系、一切道德判斷都歸結為這種「理性」思維的必然結果。基督教既然是一種價值體系,當然也就屬於「理性」思維這根藤結出的果實之一。
前面已談到過,在尼采看來,「理性」與「非理性」有著必然的聯繫,「理性」不獨起源於「非理性」,它發展的結果也還要復歸於「非理性」。實際上任何「理性」的體系發展的結果都要形成對這一體系的盲目崇拜。而盲目崇拜是非理性的。宗教就是這樣,它一方面對於信仰者來說表現為一盲目的信仰,但它本身在內容上是一種邏輯的虛構,並在結構上表現為典型的邏輯性。所以基督教雖然被認為是非理性的迷信,但卻是一種對「理性」體系的迷信。這裡,我們必須搞清,信仰和信仰的對象不是一回事。
實際上,任何形而上學都表現為一種終極關懷,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它最終必然歸結為一種信仰。信仰實際上也是理性發展的必然產物。宗教體系只不過是在這方面表現得比其他價值判斷更為明顯。
基督教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它的形成也是通過邏輯,與形而上學家的虛構不分開。事實上,新柏拉圖主義是基督教理論的來源已是毫無異議的定論了。沒有柏拉圖的「理念」論,基督教理論的制定與完善是不可能的。可以說教父神學、經院哲學都是柏拉圖的「理念論」的極端利用和發展。
基督教是一種價值觀,一種道德觀。說穿了,基督教對上帝的信仰只是對一種價值體系、對一種道德觀念的信仰。因為上帝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的代名詞或代言人。對於基督徒來說,上帝是道德標準的規定者,是「善」與「惡」的規定者。但上帝又是人虛構的,所以它代表的一切價值觀、道德觀都是毫無意義的。由此觀之,尼采說基督教是虛構的,是完全有道理的。
我們可以看出,宗教神學的虛構和形而上學的虛構是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發展或具體展開。人們對宗教進行了一番虛構之後,就忘記了它的來源,只剩下對它的迷信了,而把它的本來只是邏輯虛構出來的內容看成自明的真理了,從而把它當作一種命令,全盤盲目地接受下來,毫不懷疑。但是,我們一旦證明根本沒有什麼上帝,就象尼采那樣宣布「上帝死了」,那麼上帝代表的一切價值觀和判斷標準、道德標準就土崩瓦解了。
在尼采看來,基督教是理性虛構的極端,也是理性破產的開始,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集中了最猛烈的火力,他從對這種宗教所代表的一切價值體系的否定上,徹底否定了理性。
2.關於科學
科學的價值觀和基督教的價值觀是對立的,科學的發展動搖了宗教信仰。但是,尼采認為,科學建立在邏輯之上,仍把追求人自身之外的並不存在的所謂「真實的存在」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而忽視生命自身,因此,儘管它通過否定宗教的形而上學來糾正了理性的一次迷誤,但它本身仍未解決理性的真正歸宿。對於尼采來說,科學和邏輯一樣,屬於工具的範圍,對科學的信仰和對宗教的信仰一樣,仍是「理性的迷途」。
文藝復興以來,歐洲進入了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理性主義者高舉「理性」的大旗向宗教信仰宣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徹底打破了基督教一統天下的局面,把人們帶到了一個理性的、科學的新天地。有了科學,人們才擺脫了蒙昧,才得以解放自己。無疑,現代科學正是建立在理性主義之上的。而現代理性主義的實質可以說就是科學的精神。但尼采對科學的理性仍是否定的。我們知道,尼采反理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反對把邏輯作為解釋世界的出發點,並用它虛構出一個所謂的「真正的世界」。科學儘管否定了宗教虛假的「真正的世界」,但它的知識體系的根基仍是邏輯,和它所否定的基督教的價值體系在出發點上沒什麼兩樣,所以它也難免重落窠臼,重新虛構出另一個並不存在的「真正的客觀世界」。因此,科學難免受到尼採的批判。
總之,對尼采來說,以往的理性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都是錯誤的,都是「理性的迷途」,因為它們的出發點錯了,不應該是邏輯,科學的理性也不能例外。
另外,尼采認為,科學的理性主義儘管擺脫了對上帝的迷信,但它仍未擺脫對邏輯的迷信,並且它又形成了對自己的迷信。在現代,宗教迷信不是一度曾被對科學的迷信取代了嗎?這種迷信只能使理性更加迷誤,使人生的意義更加被人遺忘。
四、尼採的「大理性」
1.大地的意義
既然在尼采看來,理性意味著虛構,是敵視生命,忽視人生的,算不得真正的理性,那麼,他自己認為的「真正的理性」是什麼呢?在尼采看來,「真正的理性」就是人的生命,就是肉體本身。在他看來,一切價值都應該建立在生命之上,一切道德都應是尊重生命的道德,只有生命的法則才是唯一的理性法則,才是大地的意義。
在尼采看來,傳統理性的失誤就是忽視了自我,忽視了生命,追求自身之外的所謂客觀真理。這種追求不但得到的是虛假的東西,而且以犧牲人類生命的健康為代價,所以他要砸碎這種錯誤的理性體系,重建尊重肉體、高揚生命大旗的新理性。他說過:「肉體是一個大理性……要以肉體為準繩」[16]。這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價值觀都是圍繞著是肯定生命還是否定生命這一點來設立標準。他認為肉體才是真理的出發點,以邏輯為出發點的真理是欺騙與錯誤的混合體。
關於道德的解釋也是這樣,也要以生命為準繩。在尼采看來,尊重生命才是真正的道德,生命法則本身就是道德,違抗生命的原則儘管號稱「道德」,實質上是不道德的,也是不應該遵守的。在生命的原則的基礎上,保持自我才是起碼的道德,自我是道德的立法者,人人都有著自己的道德,不存在所謂的「客觀道德」。他說過,「兄弟們喲,在你的思想和感情背後,有一個權力的王,一個不知名的聖哲,——它叫『自己』,它居住於你的肉體,它便是你的肉體」。他還說過,「我的兄弟,當你有一種道德,且是你自己的道德時,那你便不與他人共有……,讓你的道德崇高得難以命名,假使你必須說到它,也別以吶吶而言為可恥」[17]。肉體指的就是血肉之軀,代表著人的生命和本能。
總之,在尼采看來,世上萬物的意義都是肉體賦予的,並且,一切解釋都應以肉體為出發點,世界上的萬物唯有肉體對人類來說是可信的東西,如果舍肉體而去依靠其他,無疑是捨本逐末,所以他把內體稱作大地的意義。如果非要把他的關於生命的學說稱為道德的話,那麼也是一種尊重生命、提倡本能的道德。他說過:「我愛它是一種地上的道德,它裡面沒有小聰明和通常理性」[18]。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執行力?
※兼具設計感和合理性的賽制規則,才能更好地為節目服務
※反直覺思考:如何避免不理性的決策失誤
※行為、理性與金融——行為金融學理論綜述
※沒有情懷的人比有情懷的人更高效、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不用分散精力對付他們的「情懷」,是嗎?